編輯推薦
編輯推薦 不管你喜歡不喜歡,中國的理論——哲學的、史學的、文學的地質學的、社會學的,當然還有翻譯學的—必然伴隨地球在太空中旋轉的轟隆呼嘯,伴隨被啟明星喚醒的東方大地搏動,伴隨旭日普照下亞洲腹地的蒸騰,風行於世;中國的理論已經從公元1500年以來的沉睡中甦醒,我敢斷言,世界上沒有任何力量能阻擋中國理論的發展,就算美國、日本和西方其他角落裡所有的“屠龍衛士”加在一起,也只不過是一窩自不量力的蚍蜉,妄圖撼動拔地而起的參天大樹。
——摘自:《劉宓慶翻譯論著全集》之十一《四十年學術人生》
內容簡介
談到翻譯,人們就首先想到文學,這個觀念是“西方式”的,他們似乎只想看看人家的文學作品,尤其是美國,譯論百分之八十以上談文學。我認為翻譯事業的優先次序應該是:第一,學術翻譯;第二,科技翻譯;第三,財、經、貿翻譯;第四,文學翻譯;第五,文化事業及其他翻譯。我們應該把學術翻譯放在第一位,使它享有最優先的資源投入,這對提高國家地位和國民素質、教育素質都是至關緊要的。這樣的優先次序不僅符合國家發展之所需,而且也是獲得國人的真正認同的關鍵。
就翻譯業本身的發展而言,我想在這裡談一談翻譯實業化的問題。作者認為,考慮到翻譯業的實際及發展前景,“實業化”是本行業在社會生產力發展中求得一席之地、一席應有之地的可途徑。
作者簡介
劉宓慶(1939.11-)祖籍湖南新寧,北京大學畢業,曾在美國紐約周立大學研究學院主修語言及語言教學理論。歷任北京外語院校、北京大學、廈門大學教授、副教授及客座教授,並在聯合國組織等任高級翻譯。長期從事翻譯實務及理論研究。
《劉宓慶翻譯論著全集》包括以下十一部著作:《文體與翻譯》、《英漢翻譯技能訓練手冊》、《新編當代翻譯理論》、《新編漢英對比與翻譯》、《翻譯美學導論》、《翻譯與語言哲學》、《文化翻譯論綱》、《翻譯教學:實務與理論》、《口筆譯理論研究》、《中西翻譯思想比較研究》、《劉宓慶翻譯散論》。
目錄
翻譯十答(代序)
第一章 從不要誤會嚴復談起
——兼論翻譯思想研究
1.1 翻譯思想:翻譯理論的最高層級
1.2 翻譯思想的基本特徵
1.2.1 高層級性
1.2.2 能產性
1.2.2.1 “產生”對策(strategy)
1.2.2.2 “產生”技巧(techniques,craft)
1.2.3 模糊性
1.2.4 傳承性
1.2.5 遷延性
1.3 研究翻譯思想的重大意義
1.3.1 有助於提高對翻譯理論研究認識的整體水平
1.3.2 有助於翻譯思想在傳統重構中的功能發揮
1.3.3 有助於從根本上推動翻譯實務的發展
1.3.4 有助於發現問題、識別真偽、增強判斷力,從而使我們能更有的放矢地克服思想上和理論上的偏差
1.4 中國當代翻譯思想發展沿革
1.5 中國當代翻譯思想探討
第二章 論中國翻譯傳統
2.1 文化戰略考量
2.2 圓滿調和,斯道之極軌
2.3 關注意義,兼及審美
2.4 強調悟性、強化主體
2.5 反思與重構
2.5.1 關於文化戰略考量
2.5.2 關於“圓滿調和”
2.5.3 關於意義兼及審美
2.5.4 關於主體問題
第三章 中國翻譯理論的特色問題
3.1 中國譯論具有鮮明的地緣人文、地緣社會和地緣政治特色,以文化戰略為第一考量
3.2 中國翻譯思想植根於豐厚的中華文化土壤中
3.3 中國翻譯理論有其獨特的發展淵源、沿革和模式
3.3.1 佛經翻譯期
3.3.2 明末清初科技翻譯期
3.3.3 清末以學術翻譯為主的綜合翻譯期
3.3.4 20世紀上半期的綜合翻譯期
3.3.5 20世紀下半期的綜合翻譯期
3.4 中國語言文字自成體系
3.4.1 中國翻譯思想研究
3.4.2 有中國特色的意義理論
3.4.3 有中國特色的理解理論
3.4.4 漢外互譯審美理論
3.4.5 漢外互譯的對策理論
3.4.6 譯文操控理論
3.4.7 效果理論(接受理論)
第四章 翻譯學呼喚新的傳統觀:翻譯學與墨家思想
第五章 翻譯學呼喚新的傳統觀:反思超越重構
5.1 歷史感不是對歷史的“空洞的回憶”
5.1.1 墨家提出的“以名舉實”論
5.1.2 儒家提出的“制名指實”及“約定俗成”論
5.1.3 王弼提出的“得意忘言”論
5.1.4 “文質之辨”與“文情之辨”
5.1.5 儒家提出的“以意逆志”論
5.2 對待傳統:不是“顛覆”而是超越
5.3 中國翻譯學意義理論的構建
5.4 結語:新傳統的應運而生是歷史的必然
第六章 翻譯學呼喚新的傳統觀:“還形式以生命”
第七章 西方當代譯論的三個源頭
第八章 西方當代翻譯思想和流派述略
第九章 論西方當代翻譯理論的局限性
第十章 維根斯坦的意義觀與翻譯研究
第十一章 翻譯是一種“語言遊戲”
第十二章 班傑明翻譯觀試析
第十三章 論翻譯的原創性
第十四章 翻譯是對原語的超越
附錄
[研究資料I]嚴復與近代思想啟蒙(何曉明)-.
[研究資料II]湯因比:“文明的比較研究”及“希臘模式與中國模式”
[研究資料III]西方當代翻譯理論的源頭之一:“後現代主義”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