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藥成分的胃腸轉運與劑型設計》是作者自2000年以來承擔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相關套用基礎研究項目,是在口服藥物胃腸轉運及劑型設計領域部分成果的總結。書中借鑑和分析了近十年生物藥劑學研究的成果,提出了中藥成分生物藥劑學分類系統這一科學命題。《中藥成分的胃腸轉運與劑型設計》分為七章:第一章突出介紹生物藥劑學分類系統的理論與實踐基礎,在藥物研發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中藥成分胃腸轉運研究概況;第二章介紹了影響吸收和代謝的胃腸因素,重點闡述近年來在腸轉運器和腸代謝酶及其作用機制方面的進展,分析中藥成分腸吸收及代謝的規律;第三章主要討論藥物理化性質研究的現代實驗方法,結合生物藥劑學分類系統設計中藥口服劑型的方案和技術;第四章詳細介紹了各種吸收促進劑的套用及作用機制;第五章介紹了常用的體內和離體的腸吸收、腸代謝、肝代謝以及膽汁排泄等動物研究實驗方法及技術;第六章重點介紹近年發展迅速的Caco-2細胞模型、Calu-3細胞模型、腦星形細胞模型、MDCK細胞模型等的培養技術,以及在藥物透過及代謝中的套用等;第七章針對中藥成分的生物藥劑學性質,介紹了國內外(包括作者研究成果在內)的86箇中藥成分吸收與代謝及劑型設計研究的實例。
《中藥成分的胃腸轉運與劑型設計》適合新藥研究開發人員,高等院校教學及相關專業師生閱讀參考。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發展中藥成分的生物藥劑學分類系統1第一節 生物藥劑學分類系統1
一、基本概念1
1 定義1
2 分類1
二、生物藥劑學分類系統的意義2
第二節 生物藥劑學分類系統的理論及實驗基礎3
一、溶解度、腸滲透性與吸收的關係3
二、藥物的體外溶出與腸內釋放4
三、體內外相關性6
四、溶出度與滲透係數7
1 溶出介質的選擇7
2 腸滲透性數據的估計7
第三節 基於生物藥劑學分類系統的新藥生物豁免原則9
一、FDA生物豁免技術指導原則9
二、生物豁免研究的一般技術要求10
1 溶解度測定10
2 藥物的溶出特徵及其溶出行為的相似性10
3 腸滲透性測定10
4 腸道外排轉運蛋白的影響10
5 胃腸道不穩定性11
6 腸滲透性試驗方法的適應性11
三、生物豁免原則適用的範圍12
四、對生物藥劑學分類系統判定標準的發展13
1 溶解度13
2 溶出度13
3 體內外相關性14
4 生物豁免藥物的類型15
五、食物與藥物相互作用的研究15
第四節 生物藥劑學分類系統的發展16
一、生物藥劑學藥物配置分類系統16
1 定義與分類標準16
2 BDDCS與BCS結合預測藥物消除途徑18
3 對轉運器酶相互作用的預測18
4 對高脂食物與腸轉運器相互作用的預測19
二、其他發展中的生物藥劑學分類系統20
1 定量生物藥劑學分類系統(QBCS)20
2 PCS分類系統20
第五節 中藥成分的生物藥劑學分類系統21
一、研究中藥成分生物藥劑學分類系統的意義21
二、中藥成分生物藥劑學分類系統研究的內容22
1 吸收機制研究22
2 吸收部位研究23
3 胃腸蠕動的影響23
4 腸內代謝及腸壁細胞代謝24
5 外排蛋白在吸收過程中的作用24
6 劑型因素對轉運的影響24
三、對發展中藥成分生物藥劑學分類系統的展望25
參考文獻26
第二章 藥物的吸收和代謝29
第一節 胃腸生理特點與藥物吸收30
一、胃腸道的生理特點30
1 胃及其生理功能30
2 小腸及其生理功能32
3 大腸及其生理功能34
二、影響藥物吸收的生理因素35
1 藥物在胃腸道的吸收過程35
2 胃腸道液體的成分和特性36
3 胃排空36
4 通過小腸37
5 通過大腸37
6 腸肝循環與腸腸循環37
7 血流39
8 胃腸淋巴系統、派伊爾結和M細胞39
第二節 藥物的胃腸吸收及轉運機制41
一、藥物的細胞間轉運和細胞內轉運41
二、藥物通過生物膜的轉運機制42
1 轉運機制的分類42
2 膜轉運的動力學特徵44
三、胃腸道轉運器45
1 藥物內流轉運器45
2 藥物外排轉運器54
第三節 系統前代謝和腸肝首過效應64
一、胃和腸腔中的代謝65
二、腸壁和肝臟的代謝65
1 Ⅰ相酶系統65
2 Ⅱ相酶系統69
第四節 劑型對改善吸收和代謝的作用72
一、前藥和藥物結合物73
1 經典前藥設計73
2 靶向前藥設計74
二、口服劑型設計的原理75
1 利用藥物代謝或外排的飽和現象75
2 利用代謝酶或外排轉運器的抑制劑76
3 利用具有酶或外排泵抑制作用的輔料77
4 利用脂質製劑78
三、非胃腸道給藥劑型的套用81
參考文獻82
第三章 改善生物利用度的劑型設計和製劑技術89
第一節 溶解度和溶出度的測定90
一、溶解度的測定90
1 平衡法90
2 合成法91
3 溶解度測定的影響因素91
二、溶出度的測定93
1 溶出度的研究現狀93
2 中藥製劑溶出度的研究94
3 建立溶出度與生物利用度相關性的一般性原則95
第二節 油水分配係數的測定97
一、油水分配係數與脂溶性97
二、油水分配係數與pH97
三、油水分配係數與口服吸收的關係98
第三節 人工生物膜在腸道透膜性研究中的套用99
一、脂質體/水模型99
二、平行人工膜滲透分析100
三、模擬生物膜/固定化磷脂膜色譜(MBC/IAMC)101
四、膠束液相色譜101
五、預測藥物口服吸收的計算技術101
1 套用概況101
2 常用計算方法103
3 計算技術的發展105
第四節 BCS藥物的劑型設計和製劑技術105
一、Ⅰ類藥物製劑設計106
1 胃腸道生物黏附系統106
2 腸溶製劑107
3 結腸定位釋藥製劑107
二、Ⅱ類藥物製劑設計109
1 成可溶性鹽109
2 晶型110
3 增加藥物顆粒的表面積110
4 載體高度分散113
5 磷脂複合物115
6 包合物116
7 微乳及自微乳117
8 聚合物膠束119
三、Ⅲ類藥物製劑設計121
1 口服吸收促進劑121
2 微乳122
3 脂質製劑和油製劑123
4 脂質納米載體123
5 生物黏附製劑125
四、非口服途徑129
1 鼻腔給藥129
2 注射給藥129
3 經皮給藥130
4 直腸給藥131
第五節 脂質製劑的設計和製備131
一、生物藥劑學藥物配置分類系統與脂質製劑132
二、促進藥物轉運及抑制代謝的脂質輔料133
三、中藥脂質製劑133
1 羥基紅花黃色素A134
2 三七總皂苷135
四、脂質製劑的固體化135
1 脂質製劑固體化的優點135
2 脂質製劑的固體化技術137
3 固體化自微乳的劑型137參考文獻138
第四章 口服吸收促進劑145
第一節 概述145
一、藥物口服吸收的障礙145
二、克服吸收障礙的常用方法146
三、發展口服吸收促進劑的基本原則147
第二節 吸收促進劑的作用機制和評價148
一、細胞內途徑與細胞間途徑148
二、緊密連線的結構及功能149
三、緊密連線的干擾和調節150
1 緊密連線的干擾150
2 緊密連線的調節150
四、吸收促進劑的研究方法150
1 吸收促進劑的安全性及其細胞毒性150
2 細胞毒性的評價方法151
3 吸收促進作用的研究方法152
4 濃度和暴露時間對吸收促進劑作用的影響152
5 吸收促進劑的聯合套用153
第三節 表面活性劑作為口服吸收促進劑154
一、陰離子表面活性劑155
1 十二烷基硫酸鈉155
2 膽酸類表面活性劑155
3 癸酸鈉156
4 月桂酸鈉157
二、非離子表面活性劑157
1 麥芽糖苷157
2 聚山梨酯157
3 聚氧乙烯蓖麻油158
4 維生素E聚乙二醇1000琥珀酸酯159
5 甘油單油酸酯160
三、兩性離子表面活性劑161
1 磷脂及其衍生物161
2 醯基肉鹼162
第四節 聚合物作為口服吸收促進劑162
一、環糊精及其衍生物162
二、泊洛沙姆163
三、聚丙烯酸酯164
四、聚胺類164
五、巰基聚合物/還原型谷胱甘肽165
六、殼聚糖及其衍生物166
1 殼聚糖166
2 N三甲基殼聚糖166
3 N羧甲基殼聚糖167
第五節 胺基酸類及生物大分子口服吸收促進劑168
一、胺基酸類口服吸收促進劑168
1 非α胺基酸168
2 醯基化非α胺基酸168
3 SNAC169
4 吸收促進機制——Pgp途徑170
二、細菌毒素170
三、蜂毒素171
四、凝集素171
五、細胞穿透肽172
第六節 其他口服吸收促進劑173
一、中藥成分用作吸收促進劑173
1 冰片174
2 甘草174
3 丁香174
4 川芎提取物174
5 當歸174
6 黃連174
7 冰糖174
二、芳香醇類175
三、鈣螯合劑175
參考文獻176
第五章 藥物轉運研究的動物實驗方法182
第六章 藥物轉運研究的細胞模型方法231
第七章 中藥成分各論271
中文索引466
英文索引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