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背鰭iii-8i臀鰭ii-5;胸鰭i—17—20;腹鰭i—7—8。側線鱗74—85。 休 長為體高的4.8-6.8倍,為體寬的6.8—8.1倍,為頭長的4.5—5.3倍,為尾柄 長的8.0-9.6倍,為尾柄高的9.0一11.0倍,為背鰭前距的1.8—2.0倍,為腹鰭前距 的1.7—1.8倍。頭長為頭高的14—1.8倍,為頭寬的1.2一1.4倍,為吻長的1.8—2.1 倍,為眼徑的4.5—5.4倍,為眼間距的1.9——2.3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1.1—1.3倍。 頭寬為口寬的2.7—3.5倍。體較細長,前段呈圓筒形,後段稍佃6扁,背緣稍呈弓形,腹面平坦。頭稍低平.吻 端圓鈍,邊緣較厚;吻長約為眼後頭長的1.5倍。口下位,寬闊,呈弧形。唇肉質,上 唇表面不具乳突,下唇寬大肥厚,稍突出,兩側近口角處不具後緣游離的唇片;上下唇 在口角處相連。下頜前線稍外露,表面具放射狀的溝和脊。上唇與吻端之間具較淺而窄的吻溝,延伸到口角。吻溝前的吻榷分為不甚顯著的3葉,葉端略尖細,邊緣薄而稍游 離,中葉稍大。吻褶葉間的2對小吻須呈乳突狀,末端尖細,外側須稍大。1對門角須 著生在上下唇在口角的連線處,末端尖細,基部寬扁,長約為眼徑的1/4,基部上側各 具1個細小的突起。鼻孔較大,具較發達的鼻瓣。眼較小,側上位。眼間寬闊,平坦。 鰓裂較小,下緣止於胸躊基部的上方。鱗極細小,頭背部及胸腹鰭起點間前1/2之前的 腹面無鱗。側線完全,自體側中部乎直地延伸到尾鰭基部。 背鰭基長約等於吻長,起點在吻端至尾鰭基部的中點或稍後,臀鰭基長約為背鰭基 長的一半,壓倒後末端達到或稍超過尾鰭基部。偶鰭平展,無肉質鰭柄,鰭條較長。胸 鰭基長約等於吻長,起點在眼眶後緣的垂直下方,最長鰭條約與最長背鰭條相等,外緣 近扇形,末端伸至胸鰭腋部至腹鰭起點間的約2門處。腹鰭起點在背鰭起點稍後,末端 不達或稍接近肛門。肛門約在腹鰭腋部至臀鰭起點間的2/3處。尾鰭長略長於頭良,末 端淺凹形,下葉稍長。 固定標本體背側棕灰色至黑褐色,腹面灰黃色。頭背暗黑色,密布蟲蝕狀的黑斑 紋,自頭後至尾鰭基部的體背和體側具20條左右的暗黑色垂直條紋,體側沿側線有1 道縱形暗帶。背鰭和尾鰭有3—5條由灰黑色斑點組成的粗條紋,其它各鰭僅在鰭的前 半部分有黑斑紋。
生活習性
喜在底多礫石、水流湍急的溪河中營底棲生活。
地理分布
西江中上游
廣西分布區
桂林、柳江、 陽朔、 臨桂、 靈川、 興安、 永福 、龍勝、 恭城、 上思、 欽州市區 、環江 、象州等地。
編號: | 6512 |
拉丁目名: | CYPRINIFORMES |
中文目名: | 鯉形目 |
中文科名: | 平鰭鰍科 |
拉丁科名: | Homalopteridae |
中文亞科: | 腹吸鰍亞科 |
拉丁亞科: | Gastromyzoninae |
中文屬名: | 原吸鰍屬 |
拉丁屬名: | Protomyzon |
拉丁種名: | sinensis |
定名人: | Chen |
年代: | 1980 |
中文名: | 中華原吸鰍 |
原始文獻: | 水生生物學集刊 7(1):107. |
模式產地: | 廣西龍勝, 荔浦, 金秀 |
國內分布: | 西江水系和貴州都柳江 |
特有: | y |
資料來源: | 珠江魚類志:250-251. 水生生物學集刊 7(1):107. 廣西魚類志:168. |
鯉形目(一)
鯉形目魚類適應性很強;有耐非洲及東南亞熱帶高水溫的鮁亞科魚類,也有耐西伯利亞嚴寒的鮈屬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