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狀況
![中至鎮](/img/5/c84/nBnauM3XzATN3kDN5cjN0ITMyITMwYjMyIjMwADMwAzMxAzL3YzL0E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農業發展
![中至鎮](/img/3/e6e/nBnauM3XxUjM0AjM3gjN0ITMyITMwYjMyIjMwADMwAzMxAzL4YzLwY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社會事業發展
![中至鎮](/img/a/c64/nBnauM3X4YDOxgjMwkjN0ITMyITMwYjMyIjMwADMwAzMxAzL5YzL1U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產業特色
![中至鎮](/img/a/973/nBnauM3XyUjM4YjNxMzN0MTMyITMwYjMyIjMwADMwAzMxAzLzczL2U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中至鎮充分發揮機械加工優勢,抓招商,上項目,抓投入,擴規模,全力打造機械加工大鎮。2005年1—5月份,全鎮機械加工業實現產值8000萬元,銷售收入9200萬元,分別比去年增長30%、28%。中至鎮立足城市經濟板塊的優勢,努力打造機械加工業大鎮,積極掛靠五征、北汽福田、濰柴等大型企業,培植壯大機械加工業。他們重點抓了優勢企業的規模膨脹和發展,特別是欣欣機械廠、鑫源鑄造廠、水泥廠的規模膨脹,力爭全鎮2005年內完成技改項目投資3680萬元,同比增長84%。同時,在招商引資上做大文章,依託機械加工業的群體優勢,抓投入、擴規模、上檔次、增效益,重點抓好欣欣機械廠新上半軸套管生產線、油缸加工生產線等項目,逐步形成一條以德龍鑄造廠、五蓮縣制鉗廠、華龍座具廠為龍頭的機械加工業經濟隆起帶。依託機械加工業形成的規模優勢,他們以商招商、以企招商,進一步最佳化政策環境,為招商引資提供政策保障,著力營造一個更寬、更廣、更舒適的發展環境,實現招商引資工作的大跨越。2005年1—5月份,全鎮新引進招商引資項目6個,實現招商引資5600萬元。
![中至鎮](/img/3/ca8/nBnauM3XzIjN3MDN2QzN0MTMyITMwYjMyIjMwADMwAzMxAzL0czL4g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中至鎮把幫助農民增收作為新農村建設的落腳點和著力點,在搞好農業、畜牧業等傳統產業的同時,大力發展民營經濟等二、三產業,實現產業之間協調發展,多方面拓展農民增收渠道。農業基地促增收。雜果、黃煙、桑繭是該鎮農業的傳統產業,也是農民收入的主渠道。該鎮瞄準規模化、標準化生產這兩個現代化農業的發展方向。首先搞好區域化布局。在中至河以東、郝李路以南,把中至、陡峨等村桃園連線成片,建成萬畝蜜桃基地;其次抓標準化生產。積極推廣普及名優特新品種,不斷提高品種檔次,2008年全鎮農業基地年產果品、瓜菜700餘萬公斤,增加農民收入550餘萬元。
龍頭企業帶增收。該鎮確保建一個龍頭,連一片基地,帶一個產業,活一方經濟。全鎮共有龍頭加工企業12處,涉及肉類、花生、玉米等多個加工領域。如中至良種豬繁育基地、中源養豬廠、廟後糧油加工廠等“農”字號企業,帶動了該鎮的養殖業和種植業,形成了8個豬牛羊、蛋雞、養殖專業村,1800個養殖專業戶,40處種植基地,促進農產品加工增值,僅此一項為農民增收近260萬元。
二、三產業幫增收。中至鎮大力實施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的增長。同時利用近城優勢,高起點、高標準地規劃建設和扶持餐飲服務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注重加大餐飲名吃的品牌推介,將名吃的無形資產發展成為有形餐飲效益,建成餐飲一條街,有效地轉移農村勞動力1000餘人,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300多萬元。
旅遊民俗
![中至鎮](/img/d/595/nBnauM3XyQjNyIDMwAzN0ITMyITMwYjMyIjMwADMwAzMxAzLwczLyc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董家營遺址位於五蓮縣中至鎮董家營村西,遺址總面積12萬平方米,文化層堆積厚度0.2—1.5米。共挖掘墓葬45座,其中,大汶口文化37座、龍山文化3座、周漢時期5座、灰坑151座,龍山文化房址5座。表面耕土層暴露的遺蹟有陶片、殘石器等。該遺址內涵豐富,保存較為完好。2001年省考古研究所對其進行了搶救性的挖掘,出土的器物有陶竟15件,單耳壺(杯)20件,豆10件,杯8件,小罐30件,大罐2件,背壺7件,盆4件,器蓋6件,玉石器22件,青銅器、鐵器8件。該遺址的發現,對於研究大汶口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實物資料。
![中至鎮](/img/4/207/nBnauM3XxgzM4EDO4AzN0ITMyITMwYjMyIjMwADMwAzMxAzLwczLyg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抬燈官。抬燈官的節目,多在迎新春、鬧元宵時雜於高蹺、旱船、龍燈行列中。燈官既是高蹺隊中的滑稽小丑,又是高高在上的總指揮,他塑造的是與民同樂、樸實可愛的小官形象。燈官面塗小丑臉譜,身穿縣官袍服,頭戴丑角烏紗,帽子頂部裝有精製的小燈籠。其配角是扮作壯漢的兩名抬夫,抬夫共抬一根顫動的臘桿或竹桿,桿的兩端裝有美觀的彩燈;燈官伏於桿上,時騎、時坐、時蹲,在高蹺、旱船行進中指揮隊形變換;在街頭場地演出時,燈官在桿上作精巧表演——或蹲、或站、或倒鼎......滑稽詼諧,可笑可愛;其唱詞多是諷時笑世的數板,或是地方小調。此角色非經專門訓練者不能充當。1945年前後,莒縣城關、夏莊、招賢、嶠山等地尚見,後因傳人老化,漸絕。當今呂劇《龍鳳面》中的四老爺、《逼婚記》中的歷城縣令等角色的塔轎舞姿,皆吸取了“抬燈官”不少精華。
劉二姐趕會。“劉二姐趕會”是昔時莒地高蹺隊中最顯眼的角色,她是正大方、倔強、勇敢、健壯的村典型。其腕挎竹籃,籃蓋彩巾,腳踩高蹺,作趕會狀大方莊重行進;其側、其後有數“無賴”(舉鳥龍者等)行輕狂、挑逗之態;劉二姐應勢反擊——或鄙視,或不睬,或怒目而視,或呸之一痰,高潮時,從籃中掏出裝有灰粉之類的紙包,拋擊群醜,使其“狼狽不堪”,塑造了一個正派、剛強、邪不敢犯的良好形象。此節目,至民國十年前後,同樂會與駐莒舊軍,扮雜耍時,為惹人發笑,竟將這正派村姑粉成招風惹草的野丫頭,用低級下流的行動勾引、挑逗紈絝群醜。因此,1957年以後,此節目被當做毒草淘汰。
王大娘。王大娘是莒地高蹺隊中不可缺少的反面角色,此人物是民間熟知的潑婦形象,以她的舉止動作來揭露、諷刺民間此類村婆。在高蹺隨歌舞行進時,王大娘以其潑盪之姿逗人發笑,引人聯想。在街頭駐足演唱時,多以此角色演唱《鋸大缸》中的王大娘,或《王婆子罵雞》中的王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