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印發的有關通知
教育部關於印發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課程教學大綱的通知
教職成[2008]7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育局,有關部門(單位)教育司(局):
現將我部組織制定的中等職業學校“職業生涯規劃”、“職業道德與法律”、“經濟政治與社會”、“哲學與人生”等四門德育課必修課程教學大綱和“心理健 康”選修課程教學大綱印發給你們,請結合《教育部關於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課程設定與教學安排的意見》(教職成〔2008〕6號)一併執行。
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課程教學大綱是國家制定的指導德育課教學的綱領性檔案,是進行教學工作的基本依據,也是衡量教師教學質量的基本依據。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教材的編寫與審查、教學督導與評估、學習評價與考核都必須按照課程教學大綱的規定進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二○○八年十二月九日
附屬檔案2:職業道德與法律教學大綱
一、課程性質與任務職業道德與法律是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必修的一門德育課程。本課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其任務是提高學生的職業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引導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增強社會主義法治意識。
二、課程教學總體目標幫助學生了解文明禮儀的基本要求、職業道德的作用和基本規範,陶冶道德情操,增強職業道德意識,養成職業道德行為習慣;指導學生掌握與日常生活和職業活動密切相關的法律常識,樹立法治觀念,增強法律意識,成為懂法、守法、用法的公民。
三、教學內容及具體教學目標和要求(一)習禮儀,講文明。
教學目標
使學生了解個人禮儀、交往禮儀、職業禮儀的基本要求,理解禮儀蘊含的道德意義,提高禮儀素養,養成文明禮儀習慣。
教學要求
認知:了解禮儀的基本要求,理解禮儀的意義。
情感態度觀念:尊重自己和他人,平等待人、真誠禮貌;以講禮儀為榮,以不講禮儀為恥;追求高尚人格,維護自己的文明形象。
運用:自覺踐行禮儀規範,做講文明、有禮儀的人。
教學內容
1.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
(1)懂得自己是人生的主人,是踐行道德和遵守法律的主體,理解珍惜人格、嚴守規矩的意義,增強主體意識和規則意識。
(2)懂得珍惜自己的人格和尊嚴需要塑造良好的形象。了解個人禮儀的基本要求,理解個人禮儀的作用和蘊含的道德意義,養成遵守個人禮儀的習慣。
(3)了解交往禮儀的基本要求,理解交往禮儀蘊含的道德意義,體會交往禮儀的親和作用,養成遵守交往禮儀的習慣。
2.展示自己的職業風采
(1)了解職業禮儀的基本要求,理解職業禮儀蘊含的道德意義,提高遵守職業禮儀的自覺性。
(2)理解職業禮儀的作用,踐行職業禮儀,展示職業風采。
(二)知榮辱,有道德。
教學目標
使學生懂得道德對於完善人格、成就事業、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意義,了解公民道德和職業道德基本規範,增強敬業愛崗精神和誠信、公道、服務、奉獻等職業道德意識,逐步養成良好的職業行為習慣。
教學要求
認知:了解道德的特點和作用、公民道德和職業道德基本規範,理解遵守道德特別是職業道德的意義。
情感態度觀念:認同公民道德和職業道德基本規範,以遵守道德為榮、以違背道德為恥,崇尚職業道德榜樣,追求高尚的道德人格。
運用:自覺踐行公民道德和職業道德基本規範,做有道德的人。
教學內容
1.道德是人生髮展、社會和諧的重要條件
(1)了解道德的特點和分類,理解公民基本道德規範以及家庭美德、社會公德的主要內容。
(2)理解道德的作用,感受道德的力量,懂得加強個人品德修養是人生的必修課,良好道德是人生髮展、社會和諧的重要條件。
2.職業道德是職業成功的必要保證
(1)了解職業道德的特點,理解職業道德的作用,增強遵守職業道德的情感。
(2)懂得愛崗敬業的意義,理解樂業、勤業、精業的具體要求,樹立乾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的理念。
(3)了解誠實守信、辦事公道的基本要求,理解誠信和公道的意義,培養誠實、守信、公道的品質。
(4)了解服務民眾、奉獻社會的基本要求,懂得服務、奉獻的意義,增強熱情服務、無私奉獻的意識;理解職業活動中的各種腐敗現象的嚴重危害性和反腐倡廉的意義,增強廉潔意識。
3.遵守行業道德規範
了解相關行業特有的道德要求,理解行業道德規範的作用和意義,自覺踐行行業道德規範。(具體教學內容由各校根據相關行業特點自行確定。)
4.養成良好的職業行為習慣
(1)了解職業道德養成的作用,理解慎獨在職業道德養成中的意義,運用內省的方法,提升職業道德境界。
(2)學習職業道德榜樣,從小事做起涵養職業道德,在實踐中逐步養成良好的職業行為習慣。
(三)弘揚法治精神,當好國家公民。
教學目標
使學生理解依法治國方略,崇尚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維護憲法和法律權威,學會用法定程式維護自己的權益。
教學要求
認知:了解實體法和程式法的作用,理解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意義。
情感態度觀念:擁護依法治國方略,增強法治意識、權利義務觀念,崇尚民主、公正、平等。
運用:維護社會主義法制尊嚴,履行保障憲法和法律實施的公民職責,依法維護自己的權益。
教學內容
1.弘揚法治精神,建設法治國家
(1)了解法律的特點、法律與紀律的關係,理解法律、紀律的作用以及違反法律、紀律的危害,增強遵紀守法意識。
(2)明確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增強民主法制、公平正義、平等觀念,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尊嚴。
2.維護憲法權威,當好國家公民
(1)了解增強公民意識的重要性,理解我國憲法的人民主權原則和保障人權原則,涵養愛國情感,增強權利意識、義務觀念。
(2)理解維護憲法尊嚴的意義,履行保障憲法實施的公民職責。
3.崇尚程式正義,依法維護權益
(1)理解法律程式維護公平正義的作用,增強程式正義觀念。
(2)了解民事訴訟、刑事訴訟、行政訴訟的基本程式,增強證據意識,學會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四)自覺依法律己,避免違法犯罪。
教學目標
使學生了解有關治安管理處罰、犯罪和刑罰等方面的法律常識,增強守法意識,提高與違法犯罪作鬥爭的自覺性。
教學要求
認知:了解有關違法行為的危害和違法要承擔法律責任、犯罪的危害以及對犯罪的懲罰,理解守法的意義。
情感態度觀念:認同法律、自覺守法,以守法為榮、以違法為恥。
運用:自覺依法律己,同各種違法犯罪作鬥爭。
教學內容
1.預防一般違法行為
(1)了解治安管理處罰的種類,認識擾亂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妨害社會管理等違法行為的危害,懂得違反治安管理的行為要受法律處罰,自覺依法規範自己的行為。
(2)懂得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規定的傳播淫穢音像製品、吸食注射毒品、參與賭博等嚴重不良行為的危害,自我防範,杜絕不良行為。
2.避免誤入犯罪歧途
(1)了解犯罪的主要特徵,理解刑法打擊犯罪的意義。
(2)了解導致犯罪的主觀原因,自覺預防犯罪;培養見義勇為、見義智為的品質,與侵犯人身權利、財產權利、公共利益及貪污腐敗行為犯罪作鬥爭。
(3)懂得職業活動中的各種腐敗現象可能構成犯罪,樹立自覺防範的意識。
依法從事民事經濟活動,維護公平正義。
教學目標
使學生了解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民事的、經濟的法律常識,樹立依法從事民事活動和經濟活動的信念,提高依法從事民事活動、經濟活動的能力。
教學要求
認知:了解相關的民事、經濟法律常識,理解其意義和作用。
情感態度觀念:尊重法律規則,履行法律義務,崇尚公平正義。
運用:在民事和經濟活動中按照法律規範做事,依法維護權益、履行義務、承擔責任。
教學內容
1.公正處理民事關係
(1)了解民法調整的法律關係,理解民法的基本原則,明確民事主體的資格,增強依法處理民事關係的意識。
(2)了解民法通則有關保護人身權的規定,懂得侵害人身權要承擔法律責任,維護自己的人身權,尊重他人的人身權。
(3)了解法律保護財產權的有關規定,懂得侵害財產權要承擔法律責任,依法保護自己的財產權,尊重他人的合法財產權。
(4)了解契約訂立的程式,學會辨別契約是否有效,理解履行契約的原則,提高利用契約參與民事活動的能力。
(5)了解婚姻法規定的結婚的法定條件和程式,理解自己在家庭中的權利和義務,增強熱愛家庭的情感,承擔對家庭、對家人的責任。
2.依法生產經營,保護環境
(1)學會依法簽訂勞動契約,增強勞動者權利和義務意識,提高依法維護勞動者權益的能力。
(2)了解設立企業的有關條件,理解企業應該合法經營、公平競爭,樹立依法經營的觀念,追求產品和服務的高質量。
(3)了解保護資源和環境的有關法律規定,理解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依法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
3.遵守行業法律法規
了解規範相關行業的主要法律,樹立遵守相關行業法律法規的觀念,提高依法從事職業活動的能力。(具體教學內容由各校根據相關行業特點自行確定。)
1.教學原則。
(1)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增強教育的時代感,堅持教育的社會主義方向,確保思想理論觀點和價值取向的正確性。
(2)貼近學生、貼近職業、貼近社會。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關注學生的需求,引發學生的興趣,服務於學生的終身發展,加強教育的針對性、主動性,提高教育的實效。
(3)堅持知、信、行相統一。淡化傳統的學科體系,精選教學內容,教授必要的知識;幫助學生認同道德規範特別是職業道德和法律規範,逐步內化為自己的信念;引導學生踐行職業道德和法律規範,並且付諸實際行動。做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知、信、行相統一。
(4)加強實踐環節。轉變單向傳授的教學方式,給學生參與、體驗、感悟和內化的機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注重引導學生合作探究、在實踐中學習。
2.教學方法。
(1)教學方法的選擇。要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年齡特徵、經濟社會發展狀況、所學專業特點、具體教學內容,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思想品德形成發展的規律,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
(2)教學方法的運用。要綜合採用學生主體參與的啟發式、討論式、合作探究式等多種教學方法。儘量採用案例教學的方法,注重運用“在做中學”的實踐方法。鼓勵教學方法的創新,積極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進行教學。
3.活動建議。
結 合教學內容,利用校內外的德育資源,用課堂教學時間或綜合實踐活動時間,有計畫地組織學生開展參觀訪問、社會調查、志願服務、旁聽審判、模擬法庭等實踐活動。開展實踐活動要從實際出發、量力而行,要精心設計、精心準備、精心組織、追求實效、確保全全。活動要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要對學生活動的全過程給 予認真、及時的指導。要通過撰寫調查報告、小論文、活動總結等方式,整理學生的收穫,交流學生的體會,展示學生的學習成果。在頂崗實習階段,要注重引導學生將職業道德和法律的知識運用於實踐、指導自己的行為。
4.教學資源。
(1)教學用具。教師應充分利用教材和教學參考書所提供的資源開展教學活動,並恰當使用掛圖、投影、錄音、錄像、多媒體教學軟體及校園網等輔助教學,尤其重視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輔助教學。
(2)教學資源的開發。教學資源包括教學參考書、教學掛圖(投影片)、音像資料、多媒體教學資料、案例選編等文本教學資源,包括道德楷模、法律專家和德育基地等社會德育資源。
各地職業教育研究部門、學校、教師和出版單位,要積極開發與本課程相關、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服務的多種教學資源。文本教學資源的開發要重質量,做到科學準確、生動實用;社會德育資源的開發要從實際出發,精心選擇,有效利用。
5.課時計畫及分配建議。
本課程總學時為32-36學時,每周2學時。教學時間為32學時,複習考試2學時,機動2學時。
課程介紹 1
(一) 習禮儀,講文明 5
(二) 知榮辱,有道德 8
(三) 弘揚法治精神,當好國家公民 6
(四) 自覺依法律己,避免違法犯罪 4
(五) 依法從事民事經濟活動,維護公平正義 8
複習考試 2
機動 2
合計 36
1.評價目的。
通 過教學評價,了解教學目標是否達到、教學方法是否有效。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水平,反思學習方法是否科學有效,以便發揚成績、找到差距、明確方向;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由此產生成就感,激勵自己更好地學習、更快地進步。使教師透過教學效果反思自己的教,以便發揚成績,改正不足,及時調整和改進教學。
2.評價原則。
教學評價應遵循以下原則:客觀、公正;激勵學生進步和教學方法的創新;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全面評價。
其中的全面評價,要求對學生從知、信、行三個維度予以評價,尤其重視評價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日常行為表現和良好習慣的養成;要求既評價學生的學又評價教師的教。
3.評價方式。
評 價的主體包括教師、學生、家長和社會實踐單位的相關人員。評價學生的學,包括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考核、學生的自評互評、家庭和社會的評價。其中,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考核,包括日常表現評價、學習成果鑑定、紙筆測驗、學期評語等方式;學生的自評互評,包括學生的自我反思、收穫和進步的總結、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等 方式。評價教師的教,包括聽取學生反映、教師自我反思、徵求其他教師意見、教學督導評估等方式。
4.評價標準。
學習評價分為認知評價、情感態度觀念方面的評價、行為表現評價。
認 知評價分為“了解”、“理解”和“運用”三個層次。“了解”指知道有關的知識和原理,能夠再認或再現;“理解”指對有關知識和原理能較全面、較深入地把 握;“運用”指在理解的基礎上,能恰當地舉例說明所學的知識和原理,運用知識對具體問題做出分析和判斷,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
情感態度觀念方面的評價,以與具體情境相適應的正確情感、態度和觀念為標準,評價學生不良情感、態度和觀念的變化情況,正確情感觀念的體驗和內化情況,以引導學生積極進步。
行為表現評價分為課內外學習表現和日常生活踐行道德和法律的實際表現。以道德、學校紀律和法律為標準,實事求是地評價學生的學習表現和日常行為表現。發現學生的優點並激勵其進步;指出存在的問題,使之明確努力方向。
教師“教”的評價,包括教師對課程定位的把握、教學原則的貫徹、教學內容的理解、教學資源的開發、教學方法的選擇和運用、教學過程的駕馭,以及學生積極性是否調動起來、教學效果是否良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