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

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簡稱計算所)創建於1956年,是中國第一個專門從事計算機科學技術綜合性研究的學術機構。計算所研製成功了我國第一台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並形成了我國高性能計算機的研發基地,我國首枚通用CPU晶片也誕生在這裡。

簡介

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簡稱計算所)創建於1956年,是中國第一個專門從事計算機科學技術綜合性研究的學術機構。計算所研製成功了我國第一台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並形成了我國高性能計算機的研發基地,我國首枚通用CPU晶片也誕生在這裡。
計算所是我國計算機事業的搖籃。隨著學科與技術發展,從計算所陸續分離出中科院微電子學研究所計算中心、軟體所和網路中心等多個研究機構,及聯想、曙光等高技術企業。
計算所是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首批試點單位。正在發展成為由本部核心所和建在上海蘇州寧波東莞等地的若干個分部組成的網路型研究所。
計算所本部現有三個研究部和兩個研究中心。系統結構研究部主要從事與計算機系統相關的研究,如計算機體系結構、微處理器設計、網路存儲、編譯和空間信息處理等,主要科研成果包括曙光高性能計算機、龍芯CPU、藍鯨網路存儲等。網路科學與技術研究部研究網路科學的基礎理論體系、新一代網路通信/互連標準與關鍵技術、網路體系結構與系統軟體平台、惠及大眾的低成本網路服務軟體以及網路與信息安全關鍵技術與系統。智慧型信息處理主要從事智慧型信息處理相關的基礎理論研究和技術前沿的探索性、創新性研究。其目標是在計算機科學的基礎理論研究和套用基礎研究上達到世界一流水平。前瞻研究中心從事基礎性、前瞻性和交叉學科的研究。普適計算研究中心目標聚焦在面向低成本信息化重大需求的相關先進技術研發上,包括低成本無線接入技術、低功耗先進終端技術、易管理與使用的軟體技術以及面向“龍芯”的嵌入式作業系統等。
計算所堅持“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的三性原則,堅持新時期辦院方針,以“躋身國際前沿,關注國計民生,引領中國信息產業”為己任,落實“創新、求實”的理念,力爭成為世界一流的科研學術機構。

所長致辭

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
我國第一代領導人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高瞻遠矚地看到了信息技術的重要性,以實施國家緊急措施的方式建立了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計算所在過去的50年裡,為國家做出了永載史冊的貢獻。進入21世紀,信息技術與知識經濟的迅猛發展為計算所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在新的形勢下,計算所將貫徹科學院新時期的辦院方針,加強原始創新與關鍵技術創新,集中力量辦大事,從國家戰略與市場需求出發,不斷做出戰略性、前瞻性、基礎性的重大創新貢獻,為我國信息產業的健康高速發展提供技術支持,在走自主創新之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進程中起到骨幹和引領作用。只要我們堅持以“一流人才、一流管理、一流成果和一流效益”為目標,堅持以“創新人才、創新文化和創新環境”為興所之本,堅持“跨越發展、持續發展”的發展戰略,計算所一定能不負眾望,再鑄輝煌。
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

現任領導

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
李國傑
男,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現任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所長。
1943年5月生於湖南邵陽,196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1981年獲中國科學院工學碩士學位,1985年獲美國普渡大學博士學位。1985~1986年間在美國伊利諾依大學CSL實驗室工作。1987年回國工作於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1989年被聘為研究員。1990年被國家科委選聘為國家智慧型計算機研究開發中心主任。
幾年來,李國傑院士主持研製成功了曙光1號並行計算機,曙光1000大規模並行機和曙光2000、曙光3000超級伺服器,領導計算所研製成功龍芯高性能通用CPU、曙光4000超級伺服器,並主持科學院重大項目IPv6網路研究。其中,曙光1號獲1994年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特等獎和1995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曙光1000獲得1996年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特等獎和1997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曙光2000和曙光3000分別獲得2001年和2003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李國傑院士主要從事計算機體系結構、並行算法、人工智慧等方面的研究,發表論文100多篇,現擔任《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主編,中國計算機學會理事長。
李國傑院士1994年獲得首屆何梁何利基金科技進步獎,1995年被評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998年獲王丹萍獎,2000年被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2001年獲得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畫(863計畫)15周年突出貢獻獎,同年還獲得美國普渡大學傑出校友獎。
李國傑院士為九屆、十屆全國人大代表,1995年至今任曙光公司董事長,2000年至今擔任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所長。
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
李錦濤
男,博士,研究員, 1962年出生,現任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黨委副書記(主持工作)、副所長(兼)、前瞻研究中心主任。李錦濤研究員於1986年考入計算技術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於1989年獲得計算機套用專業博士學位後留所工作,並於1989-1990年在捷克斯洛伐克科學院做訪問學者。李錦濤研究員在工作期間,先後被聘為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會長等。李錦濤研究員近年來主要從事數字媒體處理技術、虛擬現實技術和普適計算技術領域的研究,先後承擔了國家863計畫、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市科技計畫等項目,已申請40餘項專利,出版著作2部,發表學術論文80餘篇。他主持的智慧型化網路訪問終端系統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並在全國10多個行業取得了良好的套用,獲得了北京市科學技術一等獎,是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
孟丹
男,博士,研究員,1965年出生,現任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副所長、計算所紀委書記(兼)。孟丹研究員1984年考入哈爾濱工業大學計算機系攻讀本科、碩士和博士學位,1995年獲計算機體系結構專業博士學位。1996年進入中科院計算所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1998-1999年先後在香港大學和美國USC大學做訪問學者,1999年底回國後到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工作,並被聘為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十一五”863計畫信息領域專家組專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評審專家組專家、中國計算機學會YOCSEF主席、中國科學院青聯委員。孟丹研究員10多年來先後參與領導了國產高性能計算機曙光2000、3000和4000的研製,近年來作為項目負責人先後承擔了國家863計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防軍口項目,發表學術論文60多篇,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三項、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和科技進步一等獎各一項,是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

隋雪青
男,研究員級高工,1964年出生,現任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副所長。1990年在國家智慧型計算機研究開發中心工作,參加曙光1號的套用開發,1995年進入曙光信息產業有限公司,從事國產曙光伺服器的產業化推廣工作。2001年調回計算所工作,歷任技術發展處處長、所長助理,主要從事技術轉移工作。先後以成立合資企業、建立孵化器進行技術入資,以成立計算所分部進行技術輻射,以技術拆分專利許可進行技術轉讓等多種方式進行技術轉移與輻射。

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

徐志偉
男,博士,研究員,1956年出生,1987年獲美國南加州大學博士學位。1995年回國工作於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1996年被聘為研究員。現任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總工程師,中國計算機學會常務理事,Journal of Grid Computing、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s等國際期刊編委。徐志偉研究員近年來從事由國家科技部863項目、973項目、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歐盟支持的格線計算和分散式系統的研究。

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

王凡
男,1970年出生,現任所長助理兼綜合處處長、所職代會和工會主席。1995年在北京大學獲得哲學學士後即加入計算所,歷任所團委副書記、綜合辦公室副主任、主任;2000年8月當選所職代會和工會主席;2001年10月任所長助理兼綜合處處長。

發展戰略

一、 形勢與需求
第一條 [國家與企業需求]
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我國需要國家級研究所從事與國家安全及未來國家競爭力有關的高技術研究。國立研究所是國家創新體系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信息行業的企業也需要國立研究所提供共性關鍵技術。國立研究所必須與時俱進,走出一條與過去不同的新路。
第二條 [入世的挑戰]
我國已加入WTO,進口替代戰略已轉變為以自主創新為主的競爭戰略,跨國公司紛紛在中國設立研究開發機構加劇了科研人才的競爭。計算所面臨慢進則退的挑戰,只有在體制、決策、環境、人才與文化上處於先進的地位,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第三條 [信息科學技術發展的需求]
二十一世紀上半葉,信息科學技術仍然是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主流科學技術。在智慧型信息處理、普適計算、生物計算和其他新計算模型等方向有許多必須解決的重大信息科學問題,信息技術發展中有不少一旦突破就能形成或帶動巨大產業的機遇。信息科學技術中的挑戰性問題為計算所攀登科學技術高峰提供了持續的需求刺激。
第四條 [知識創新工程]
科學院正在開展的知識創新工程是科技領域一場思想與觀念上的革命,革命的動力與對象都是我們自己。以科學院新時期的辦院方針為指南制定的計算所發展戰略,是全所職工落實“三個代表”思想、創建新計算所的行動綱領,可看成計算所的基本法。

二.總體戰略
第五條 [計算所的宗旨]
計算所是國立科研機構, 致力於信息領域的科學發現和技術創新,通過轉移自主技術、培養優秀人才和傳播先進文化為社會服務,努力為我國經濟建設、國家安全和社會可持續發展不斷做出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創新貢獻。
第六條 [計算所的使命]
成為計算機領域完成國家重大科研任務的龍頭和紐帶,在信息領域突破類似“兩彈一星”的戰略高技術,為增強我國綜合國力做出實實在在的貢獻;成為我國信息行業共性關鍵技術的源頭,在產業價值鏈上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為提高我國信息企業的競爭力做出實實在在的貢獻;成為國際上同行關注的國家研究所,在若干研究方向上起到領頭雁的作用,為促進信息科學技術發展做出獨特的貢獻。
第七條 [辦所方針]
以增強國家綜合國力和促進企業跨越發展的實際貢獻為產出導向,體現計算所為國家挑大樑、為企業引方向的領頭作用;以凝練目標、匯聚全所力量協同努力為基本策略,做出有重大影響並經得起歷史考驗的科研成果;以創新環境、創新文化、和創新人才為興所之本,實現計算所的持續發展與長期繁榮。
第八條 [社會責任]
計算所不僅要成為我國科技界的知識庫、人才庫,而且要成為思想庫,要持續地不失時機地為中央與地方政府及企業提供有真知灼見的諮詢與建議。要向社會宣傳科學精神和科學文化,成為我國傳播先進文化的陣地。要重視科學普及,成為我國青少年科學普及基地。

三、總體部署和技術路線
第九條 [三個層面工作]
計算所從事信息領域前沿的(套用)基礎研究、戰略高技術研究,並以技術轉移方式促進高技術產業化。計算所科研工作的三個環節必須相互銜接,不能顧此失彼,有所偏廢;也不能彼此割裂,互相脫離。
第十條 [前瞻性基礎研究]
在前瞻性基礎研究方面進入國際前沿,是計算所攀登科學技術高峰、成為國際上高水平研究所的基本要求。前瞻性基礎研究要強調獨創性,不能完全追隨國外的研究,要力爭做出突破性的創新成果。計算所的主要研究方向都應有從事前沿技術探索的重點實驗室或課題組。基礎性研究不但要推動學科自身的發展,而且其成果應深刻地影響未來的套用技術。
第十一條 [戰略高技術研究]
計算所的科研要把面向國家戰略需求放在首要位置,既深入細緻又高瞻遠矚地把握國家信息化和信息技術產業化的戰略需求。計算所要集中全所力量,為國家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做幾件有重大影響並經得起歷史考驗的大事,成為我國信息科技領域一支重要的戰略方面軍。
第十二條 [技術轉移]
計算所要重視套用技術的研究。從晶片到系統的各個軟硬體層次上開展的研究工作,都要以在產業鏈中的下一個環節中得到套用為目標,並及時進行技術轉移。計算所技術轉移採取專利許可、出售智慧財產權、以智慧財產權參股以及無償向社會公開等多種方式。技術轉移往往伴隨人員轉移,在明晰智慧財產權的前提下,計算所鼓勵一部分科研人員走出計算所創建新公司或進入高技術公司。在研究開發階段就與企業結成夥伴關係是實現技術轉移的重要手段。計算所以擴大成果的輻射面和對企業發展的技術推動為目標,致力於客戶的成功,力爭成為信息企業公認的與企業命運息息相關的技術源頭。計算所的價值應表現在對企業的增值與帶動效益,企業由於採用了計算所自主智慧財產權而獲得的回報,應遠遠超過國家與企業對計算所的投入。

四、科研原則
第十三條 [天地原則]
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和面向世界科學前沿是統一而不能割裂的要求,計算所的科研工作要集中在這兩項要求的交集內。總體而言,我們科研工作既要“頂天”,即技術水平要處於國際前沿,同時又要“立地”,即有非常明確的國家戰略需求或可預見的市場需求,其科研成果有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要圍繞本所確定的戰略方向申請課題,不做上不著天下不著地的研究。
第十四條 [經緯原則]
計算所強調科研工作的“經緯”關係,即強調以需求帶研究,以任務帶學科,以問題帶方法,以系統帶關鍵技術。任務、問題、系統是經,學科、方法、技術是緯。凝練科研目標主要是明確任務、找到要解決的問題,強調多學科、多方法、多技術協同集成形成系統,解決國家急需解決的大問題,完成戰略性科研任務。
第十五條 [創新原則]
從國家戰略需求和世界科技發展態勢出發,實現以世界水平看科學創新、以國際競爭能力看技術創新。計算所既要鼓勵原始性創新,又要重視集成創新。“十五”期間計算所多數工作應以集成創新為主。應將研究的重點放在系統級的集成創新上,同時要抓緊核心器件(如高性能CPU和SoC)與套用核心技術研究,鼓勵開展交叉學科研究。計算所要組織10%以上的人力資源從事面向未來的原創性研究。
第十六條 [聚焦原則]
為有效利用人力物力資源,計算所一定要貫徹“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 主要科研方向的選擇要“窄頻帶高振幅”,切忌盲目擴張。每個室只能集中在1-2個三級學科以下的科研方向,儘可能縮小工作面,選擇相當窄的方向真正進入國際科技前沿陣地。
第十七條 [標準原則]
對產業影響最大的科研成果是技術標準,計算所要為制定和實施技術標準做貢獻,要下大力氣把自主智慧財產權上升為國家甚至國際技術標準。高技術研究的成果主要體現為發明專利,計算所要高度重視專利的申請和轉讓。專利技術只有為大企業採納才能成為工業標準,計算所要加強與國內外大企業的合作,力爭我們的成果被骨幹企業採用。
第十八條 [共性原則]
越是共性、越是核心的技術,輻射面越大,對行業的影響越大。計算所總部的大部分科研定位於攻克有較大市場前景的共性關鍵信息技術。計算所應當做對企業長遠發展有重要意義而企業暫時難以顧及的科研工作,應當做引導技術發展潮流,帶動企業發展的事。。
第十九條 [跨越原則]
積體電路、軟體、整機技術都面臨重大轉折。計算所科研的目標主要不是“收復失地”,即不跟蹤外國大公司已占領巨大市場的技術,而是要“開拓新域”,主攻未來幾年內可能成為主流的核心技術,搶占新的生長點。要積聚力量,努力建立有利於跨越發展的氛圍,力爭在信息技術上有重大發明與突破。
第二十條 [積累原則]
只有繼承,才能發展;只有量變的積累,才會產生質變。承前啟後,繼往開來是計算所興旺發達的基礎。研究所自身能力和技術的儲備要比期盼創意的“火花”和“閃光點”更重要。計算所的科研工作一定要重視積累,如果科研方向正確,科研人員應較長期地專心在選定的方向上努力,切忌淺嘗則止、朝秦暮楚。

五、 體制與機制
第二十一條 [體制改革]
科研力量是先進生產力的一部分,從根本上消除束縛先進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性障礙是計算所實現戰略目標的先決條件。影響計算所發展的最大障礙不是資金、技術而是體制。實現體制創新的前提是解放思想、觀念更新。要破除安於現狀、不思進取的舊觀念和妄自菲薄的思想,做科技體制改革的先鋒。要大膽嘗試有利於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的新體制,對行之有效的新體制要儘快通過制度確定並在全所實行。
第二十二條 [基本框架與規模]
計算所由北京總部和若干分部(分所)組成,主要包括從事基礎研究和高技術研究開發的研究室、從事技術孵化和企業孵化的工程中心、聯合實驗室以及管理與科技支撐體系三大部分。事業性質的科研工作與所控股、參股企業的工作從體制上明確分離,後勤實現社會化。人不在多而在精,計算所要力求精幹高效,保持適當的規模,到2006年,總部固定編制人員不超過300人,流動人員700人左右。本著滿足地方需求、量力而行的原則建設分部(分所)。
第二十三條 [研究室與課題組]
研究室與課題組是計算所科研工作的基本單元。 研究室是相對固定的有不同學術方向的營盤,課題組是動態組合的承擔科研任務的主體,兩者形成經緯關係。要調動研究室與課題組兩方面的積極性。各研究室如同手指,握緊才能形成拳頭。研究室要有特長,不要搞“小而全”,要把支持跨室合作的課題當成主要職責之一,避免各室重複設定課題。
第二十四條 [國家安全科研分部]
國防和國家安全是最重要的國家需求,也是計算所最能發揮作用的領域之一。為了適應軍工任務的管理要求,計算所將設立國家安全科研分部,專門承擔與國家安全有關的重大科研項目。
第二十五條 [分部(分所)的作用]
國家研究所必須從市場獲得需求刺激,知識創新才有持續不斷的動力。各地中小高技術企業對計算所的科研成果有強烈的需求。計算所應在重要的高新技術開放區內設立分部(分所)。分部(分所)的主要職責是技術孵化與企業孵化、輻射技術成果,提高我國信息企業(特別是中小高技術企業)的技術水平,為地方經濟發展做出實實在在的貢獻。
第二十六條 [開放辦所]
經濟全球化帶動科研全球化,計算所要放眼世界,溶入世界的科研潮流。要與世界一流的企業、研究所和大學開展實質性的科研合作,建立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聯合實驗室。走出去、請進來,積極參加國際學術活動,爭取在國際學術舞台上有一席之地。對國內外高水平研究人員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積極促進與國內科研單位、知名大學和大企業合作,鼓勵跨領域合作,特別是本院高技術口兄弟單位的合作與聯合。計算所的成果不僅要輻射到全國,還要爭取向國外輻射。
第二十七條 [選擇機制]
計算所目前的主要問題仍然是科研方向分散,必須儘快改變“廣種薄收”的科研方式,真正實現目標凝練。要提出別人尚未想到的問題,解決別人尚未解決的問題。研究所科研決策水平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如何解決經費來源多渠道與全所集中力量幹大事的矛盾,在從國家與企業申請到的小課題多的條件下,可將同一大方向上的小課題聚類成一個大項目。計算所每年要集中60%以上的人力財力重點支持2~3個大項目。
第二十八條 [滾動機制]
現在乾什麼不等於將來乾什麼,科研方向要根據需求及時調整、與時俱進。有些國家急需解決的重大問題或市場上出現的新生長點,我們雖未做過但只要有相關的基礎也可以立項研究。由於形勢變化或自身的原因,經評估檢查確定沒有發展前途的課題或研究室可以整建制撤銷,更換新的方向。基礎研究和套用基礎研究方向的設立與調整需要有長遠目光,不能急功近利,過於浮躁。
第二十九條 [激勵機制]
員工是計算所的主人。計算所奉行“以人為本”的原則,尊重員工的人格與尊嚴,調動每位員工的積極性。計算所在分配上奉行“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採取以績效工資為主的三元工資制度,在報酬與待遇上向優秀員工傾斜。實行專利發明人提成和股權期權制度,員工可在計算所智慧財產權參股的企業中擁有股權和期權。聘任合適的崗位、給予挑戰性的發展機會是對優秀員工的主要激勵。
第三十條 [退出機制]
當前國立研究所部分研發工作與企業的研發工作重疊是一種歷史形成的現象,短期內難以完全消除,但應逐步改變這種局面。研究所只有擴張沒有退出不能持續發展,計算所的研究工作應該有退出機制。退出是為了更大的發展,當企業的研發能力增強對計算所的某些技術不再有需求時,計算所應主動地退出並轉向企業提出更高需求的科研方向。計算所不應謀求長期控股一個企業,在有利於企業發展的前提下,計算所應逐步稀釋股權。

六、人力資源戰略
第三十一條 [計算所人的素質]
每一個計算所員工應努力培養併力爭具備以下素質:
l 責任心:誠實敬業,做人講信用,做事有責任心;
l 自信心:不迷信洋人和權威,對計算所和自己有信心;
l 事業心:有使命感,將個人價值融入為祖國富強的事業奮鬥中;
l 創新力:求知慾強,有做到世界第一的激情與創意
l 親和力:尊重他人,團結協作,謙虛好學,心胸寬廣
l 持久力:不驕不躁,堅持不懈地攻克技術難關
第三十二條 [人才培養與引進]
人才資源是計算所的第一資源,建一流研究所關鍵是造就一流人才。計算所實行以人才結構調整與最佳化為主線、以培養將帥人才為重點的創新人才戰略。計算所要著重自主培養人才,同時要堅持海納百川的原則,從國內外積極吸引德才兼備、有發展潛力、能獨擋一面的人才。要加強對課題負責人的培訓,提高課題負責人的科研管理能力,對“百人計畫”引進的人才和嶄露頭角的科技骨幹要加大支持力度。困境出人才,要給有潛力的科研人員壓重擔,在創新實踐中培育人才。年青科技工作者是計算所的主力和希望,從研究生入學開始就要辨識物色人才。每位高級研究人員都要把培養超過自己的人才作為一種責任,所級領導在培養選拔尖子人才上負有主要責任。人才的選拔要公平競爭、機會均等。
第三十三條 [人才結構最佳化與梯隊建設]
建立人員優選流動與動態更新的機制,實現能上能下、能進能出,形成結構合理、各精其業的科技、管理、支撐和產業化隊伍。要通過不斷地吸收年青人才和科研人員不斷地流向企業和社會保持計算所旺盛的活力,防止人員老化與沉澱。基礎研究、高技術研究、科技管理和技術轉移需要不同素質、不同層次的人才,要不拘一格選人育人。將帥人才要強調決策能力和指揮員素質;高技術研究人才要強調有團隊精神、集成創新能力和工程管理能力;基礎研究人才要強調有原始創新意識和“面壁十年”的韌性。要從制度上保證全所各類人員獲得在職培訓和學術進修的機會。
第三十四條 [研究生教育]
計算所是我國培養信息科技高級人才的重要基地,結合我所高水平科研培養研究生是計算所的基本職責之一。研究生教育要重在提高研究生的質量,使計算所培養出的研究生成為國內最受歡迎的人才。不但要培養研究生的工程能力和科研能力,而且要開拓他們的學術視野。要充分發揮導師言傳身教的指導作用,注重研究生的素質培養和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導師必須切實履行指導責任,對畢業論文選題和質量認真把關,在學業上對研究生要嚴格要求,在生活上對他們要關心愛護。計算所實行研究助理(RA)制度,完成導師指定的RA任務的研究生可由導師資助崗位津貼。不合格的研究生可按學籍管理條例淘汰。

七、文化與環境
第三十五條 [計算所文化]。
計算所的文化的精髓是“創新、求實、團結、高效”,具體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l 熱愛科學、樂在探索,鼓勵創新、寬容失敗
l 嚴謹務實、勇挑重任,拼搏進取、追求卓越
l 尊重人才、團結合作,統一意志、民主和諧
l 紀律嚴明、規範高效,公平競爭、優勝劣汰
第三十六條 [文化的融合與演進]
計算所的文化是一種集成、融合的文化,不是簡單地採取“一所兩制”的辦法將基礎研究與戰略高技術研究分割開,而是把不同的文化融為一個整體。計算所既要有統一意志,又要個人心情舒暢;既要強調團隊拼搏精神,又要鼓勵個人鑽研探索;既要有優勝劣汰的競爭環境,又要有寬鬆和諧的學術氛圍。計算所的文化是一種不斷演進的文化,隨著企業研究開發力量增強,計算所總部將有更多的人員從事基礎研究和套用基礎研究,激勵原始創新的文化氛圍將逐步加強。
第三十七條 [科研環境]
辦研究所本質上是營造令科研人員嚮往的科研環境與人文環境,體制改革的目標也是建立有利於做出三性貢獻的創新環境。有一流的環境才能吸引一流人才,持之以恆才能出一流成果。計算所本部及分所的科研工作環境應持續改進,力爭達到所在地區和行業的上等水準,使員工有歸屬感。計算所要建立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網路化科研平台與信息系統,實現資源共享和協同工作,提高科研與管理效率。

八、管理與支撐體系
第三十八條 [規範化管理]
科研管理要科學化、規範化,既要有硬的約束條件,工作有章可循,又要講求實效,避免煩瑣。發展戰略必須落實到發展規劃和年度、月度計畫。對工程性強的課題,室和課題組必須有策劃有目標地集體行動,保證研究開發的科學性和規範性,以達到團隊效益的最大化。計算所採取過程管理與目標管理相結合的管理模式,課題負責人有能力預測工作量的任務和基礎研究任務可實行目標管理。
第三十九條 [業績考核]
考核評估是科研管理的必要手段。計算所實行質量評估為主、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評估體系,評價標準以實際創新貢獻的質量與水平為主。科研人員由課題組與研究室兩級考核,以課題組為主;課題組長由研究室和所兩級考核,以研究室為主;室主任和副室主任由所考核。對研究室負責人主要考核學科方向、學術水平、人才培養和協作、管理能力。科研成果主要考核課題組長。我們的科研不是為了驗收和鑑定,而是要對國家和企業產生終極的重大影響。考核可產品化的科研成果主要看專利和產品原型技術能否轉讓出去, 轉讓後是否真正給企業帶來重大經濟效益。考核要與優勝劣汰相結合,給業績突出者更大的發展空間,實行每年5%以上的淘汰制。既要重視科學院的評估體系,又要按照我們既定的戰略目標堅持不懈地努力,放眼未來,讓社會做評價,讓歷史做結論。
第四十條 [職能部門與支撐體系]
計算所的職能管理部門是計算所的基本組成部分,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職能部門既要強調服務意識,也要強調管理協調作用。管理人才是計算所發展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要強調培養提高,也要積極引進。管理人員以履行崗位職責的質量和效率為主要評價標準。文獻中心是計算所必要的支撐部門,計算所圖書館要繼續保持為全國計算機類圖書、期刊及會議文獻最豐富的圖書館,努力提高圖書館信息化水平。計算所主辦的主要學術期刊要繼續保持全國計算機領域最高水平的期刊並努力擴大其國際影響。

九、可持續發展戰略
第四十一條 [可持續發展]
樹立“與時俱進、持續創新”的觀念,致力計算所長遠持續發展。建立科技布局適時調整與自主最佳化的機制。建立創新隊伍動態流轉與更新的機制,保持計算所科研隊伍以青年科技人才為主體。堅持“按需設崗、按崗聘任”制度,崗位聘任人員年更新率不低於10%。完善激勵約束機制,使各類人員各盡其責、各得其所。積極爭取社會資源,形成創新價值鏈。順利實現所、室領導與科研骨幹的新老交接,保證計算所持續發展。

十、黨的領導與核心作用
第四十二條 [加強改進黨的領導]
要按照“三個代表”思想加強與改進黨的領導,充分體現計算所黨委的政治核心和監督保障作用,充分發揮黨員的模範帶頭作用和黨支部的基層戰鬥堡壘作用。思想工作要做到“大道無形,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完善所長負責制,加強領導班子成員的學習與培訓,提高成員的政治與業務素質。在所黨委的領導下,職代會(工會)、共青團、婦聯要團結全所廣大職工為實現計算所的發展戰略而努力奮鬥。

附:中科院計算所“十五”期間基本戰略要求
第一條 [“十五”期間主要科研目標]
“十五”計畫期間,計算所設計的CPU(核)和SoC要在涉及國家安全的部門和國內若干領域的嵌入式晶片市場上占有可觀的份額,晶片設計技術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微體系結構和編譯系統設計要進入國際領先行列,成為國內晶片設計領域公認的領頭雁。格線技術研究與高性能計算機系統(包括網路存儲系統)研製要領導國內下一代Internet網套用與高端計算機系統發展的新潮流,成為國區域網路格技術發展的龍頭和高端計算機產業的主要技術源頭。信息安全研究與空間信息處理要成為國家的主要技術攻關基地。網路、終端與人機互動技術要為地方經濟發展做出實質性的貢獻。智慧型信息處理和生物信息學要力爭快速發展,出原始創新成果。
第二條 [“十五”期間主要產出目標]
“十五”計畫期間,計算所(包括分部)從政府與企業獲得的科研經費要超過5億元,爭取其中25%以上來自企業或地方政府;承擔和完成國家重大科研任務5-6項,在CPU、 高性能計算機與格線、信息安全等方面做出全國人民叫好的重大成果, 鑄就“龍芯”“曙光”“織女星”三大知名品牌;通過智慧財產權參股形成2.5億元以上的企業股權;3項以上技術被採納為行業、國家或國際標準,獲得100項以上國內國際發明專利(包括受理待批專利);發表的SCI、EI論文800篇以上,其中大量論文被引用,在學術界有較大影響;與3-4家大企業形成戰略夥伴關係,孵化出20家以上高技術企業,技術輻射到上百家中小企業;由計算所的技術帶動的GDP超過100億元。
第三條 [“十五”期間各研究室的產出定位]
從通過控股企業體現科研成果的經濟效益轉變到以標準、專利為基礎的技術輻射,需要較長時間的努力。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計算所各研究室與課題應有不同的產出定位,不能一刀切。在一段時間內,國家智慧型機中心和高性能計算機工程中心的成果主要向曙光公司轉讓,以新的智慧財產權注入適當增加計算所在曙光公司的股權。晶片設計形成的智慧財產權(IP)應主要通過神州龍芯公司構成價值鏈,將計算所設計的CPU和SoC推廣到聯想等大企業。格線、數位化和測試等技術研究成果要力爭成為國家和國際技術標準,走技術輻射之路。網路、軟體和終端產品等研究成果主要通過分所面向各地高技術開發區,以孵化企業為目標。智慧型信息處理重點實驗室要形成一套知識和智慧型的理論,並將有關成果轉化為一套支撐套用開發的知識技術。
第四條 [“十五”期間的科研重點]
“十五”計畫期間,計算所的兩大支柱性科研方向是CPU/SoC晶片設計和高性能計算機系統研製。計算所CPU/SoC晶片設計包括微體系結構設計、邏輯設計、電路與版圖設計、晶片測試和編譯系統五大部分,從事硬體系統研製的各室都應開展晶片前端設計,後端設計集中實現。高性能計算機系統(包括網路存儲系統)研製以數據密集套用為主攻方向,強調跨領域合作,強調產業共性技術。格線是今後10年內計算機體系結構、作業系統、用戶界面領域最重要的突破性創新,計算所今後若干年的科研工作要以格線研究為“傘把”,伺服器、網路終端和軟體的科研都要圍繞格線進行。

大事記

1956年8月25日,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籌備委員會成立。
1958年8月,我國第一台小型電子管通用計算機103機(八一型)研製成功,標誌著我國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的誕生。
1959年5月17日,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正式成立。
1959年9月,我國第一台大型電子管通用計算機104機研製成功。
1962年6月,中國電子學會電子計算機專業委員會成立。
1964年4月,119大型通用數字電子管計算機交付使用,並獲全國工業新產品展覽一等獎。
1964年5月,在國內首先研製完成60MC電子管寬頻示波器,獲全國科技成果展覽三等獎。
1966年2月,與微電子技術有關的研究室從計算所中分離出來,成立了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
1965年6月,109乙大型通用數字電晶體計算機通過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組織的鑑定。
1968年7月,第一台717電晶體計算機研製成功。
1968年12月,109丙計算機研製成功。
1975年6月,計算所回歸中國科學院。
1976年11月,013大型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研製成功。
1978年3月,從事計算數學的研究室從計算所中獨立,組建了中國科學院計算中心。
1978年7月,《計算機學報》創刊。
1981年7月,計算所第一屆學位評定委員會成立。
1981年11月,計算所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首批批准有權授予博士、碩士學位。
1983年11月, “757”工程千萬次計算機研製成功,並達到國內大型通用電子計算機先進水平,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1985年2月,為加速發展我國的軟體事業,三個從事軟體研究的研究室從計算所獨立出來,成立了中國科學院軟體研究所。
1985年11月,被批准為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建站單位。
1988年7月,計算所公司開發的“聯想式漢字微機系統LX-PC”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TOP
1991年11月,KJ8920石油地質油田開發大型數據處理系統研製成功。是我國一項重大科研成果,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
1991年12月,中科院將從原計算所新技術發展公司發展壯大起來的聯想集團劃為院管公司。
1995年2月,中國科學院委託北京聯想集團公司對計算所實施企業化管理。
1995年3月,計算所十室部分人員分離出去,成立了中科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
1996年9月,被評為中科院首批入選的博士生培養基地。
1997年4月,曙光1000A大規模並行計算機系統出口喀麥隆,是我國首次出口並行大規模計算機系統。
1998年6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我所為獲得博士、碩士學位授權的一級學科點單位。
1998年9月,計算所作為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第一批試點單位,正式開始啟動改革試點工作。
1998年10月,受中國科學院委託,與聯想集團共同建立聯想研究院。
1999年9月,曙光2000-Ⅱ超級伺服器作為我國九十年代突出科研成果參加國慶50周年成就展。
1999年12月,李國傑同志出任計算所所長。
TOP
2000.1.7 由我所承擔的國家"863"重點項目"計算機通信與家電結合的算通機研究開發(二)--後PC時代的終端系統及協定的關鍵技術"通過中科院組織的科技成果鑑定。
2000.1.28 由我所承擔的國家"863"重大項目、中科院創新重大項目"曙光2000-II超級伺服器"通過國家科技部組織的科技成果鑑定,並於6月15日通過中科院組織的項目驗收。
2000.3. 李國傑同志榮獲2000年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
2000.5.14-17 由中國計算機學會主辦、我所承辦、(IEEE-CS)協辦的第四屆亞太高性能計算國際會議暨展覽(HPC-Asia)在北京友誼賓館舉行。會議中Gordon Bell等幾國際上權威的計算專家參觀了曙光2000-II超級伺服器,會後美國亞洲技術情報中心(ITIP)給美國政府寫報告,高度評價曙光超級伺服器,認為中國的高性能計算機水平已非常接近西方。
2000.5.17 中科院人教字(2000)286號文通知,我所被評為2000年至2003年中國科學院博士生重點培養基地。
2000.6.15 我所研製成功的曙光2000-II超級伺服器正式落戶於科學院網路信息中心。
2000.8.18 與Nokia公司簽定合作協定,合作進行 IPV6協定測試。
2000.8.29 中科院人教字(2000)426號文通知,我所夏培肅同志獲1999年度中國科學院寶潔科教獎勵基金。
2000.8.31 計算所北樓完成全部裝修,科研環境大為改善。
2000.11.1 高慶獅院士回計算所工作,任軟體室首席科學家。
2000.11.27 由我所承擔的國家攻關重大項目"曙光系列可擴展並行計算機系統"通過中科院組織的科技成果鑑定。
2000.12.6 我所CAD實驗室更名為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智慧型信息處理開放研究實驗室。徐志偉任開放實驗室主任,陸汝鈐院士任開放實驗室首席科學家。
2000.12.28 信息網路研究室正式成立。
2000.12 我所計算機研究與發展、計算機學報獲2000年院優秀期刊二等獎;計算機科學技術學報(英)獲院優秀期刊三等獎。
TOP
2001.01.17由我所研製的國家863計畫“九五”重大項目:高性能計算機及套用系統——曙光3000系統通過科技部主持的項目驗收。
2001.04.26我所與英特爾公司在北京簽署了合作研究高級軟體編譯器的協定。
2001.05.20中科院(2001)科發人教字202號文通知,我所李國傑院士任2001年度中國科學院青年科學家獎評選委員會技術科學學科組組長。
2001.10.10我所重大知識創新項目“龍芯(Godson)CPU設計與驗證系統”通過中科院組織的科技成果鑑定。
2001.10.13-17在天鴻科園大酒店隆重舉辦45周年慶典活動暨成果交流展示會。同時舉辦了45周年學術講座。
2001.10.30中科院(2001)科發計字425號文通知,我所研製的“曙光系列可擴展並行計算機系統”、“個人計算與通訊相結合的算通機技術”兩項科技成果分別獲中科院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1.11.01我所與德國Fraunhofer軟體研究所共建聯合實驗室的合作協定在人民大會堂正式簽署,並成立了中德軟體集成技術聯合實驗室。
2001.11.09中科院計算所(ICT)、中科院網路中心和美國德克薩斯A&M大學(TAMU)在京舉行合作簽約儀式,“德計寬頻網路技術聯合實驗室”同時宣告成立。
2001.12.19曙光2000超級伺服器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001.12.26我所系統結構室承擔的國際合作項目—IA64開放源碼編譯系統通過中國科學院組織的科技成果鑑定。
TOP
2002.1.04在科技日報和中央電視台聯合主辦的“2001年中國十大科技新聞評選”活動中,經過公眾推薦、投票及專家評定,我所研製的高性能超級伺服器曙光3000面世,被選為2001年中國十大科技新聞之一。
2002.02.04我所與英特爾公司宣布共同合作研究的"IA-64開放源碼編譯系統"日前正式通過鑑定,向全世界公開原始碼,此項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這是我院首次在信息領域的核心技術上與國外大公司合作並取得重要成果。
2002.02.26—03.06我所承擔的曙光3000、視頻點播以及國家高性能計算環境等項目參加了在北京展覽館舉行的“八六三計畫15周年成果展覽。江主席親自參觀曙光3000超級伺服器,並聽取了李國傑所長的簡要介紹。
2002.05.26由科技日報和中央電視台聯合發布了五年來科技的“十大瞬間”評選結果,其中我所研製的曙光3000超級伺服器榜上有名。
2002.09.22由我所承擔的中國科學院創新方向性項目/創新重大項目“高性能通用CPU晶片—龍芯1號”通過中國科學院組織的科技成果鑑定。
2002.09.28中科院計算所與蘇州市科技局、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經濟發展局共同簽署了《關於成立“中國科學院計算所(蘇州)積體電路設計中心”合作協定》
2002.10.12全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下發學位中心[2002]51號文通知,計算所在全國一級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整體水平評估中整體水平排名第4。
2002.12.09由我所、海爾、長城軟體、中軟、中科紅旗、曙光、神州龍芯等7家科研機構和公司共同組建的龍芯產業聯盟正式宣告成立,這是國內第一個IT領域的以核心自主智慧財產權為主題的大型產業鏈聯盟。
2002所“個人計算與通訊相結合的算通機技術”榮獲2002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TOP
2003.08.08我所與蘇州市人民政府聯合在蘇州新加坡工業園區成立蘇州中科積體電路設計中心,中科院副院長楊柏齡和蘇州市委書記王珉共同為蘇州中科積體電路設計中心揭牌。
2003.09.08由我所承擔的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方向性項目“面向4C融合的寬頻網路互動多媒體系統”通過了中科院組織的項目驗收。
2003.10.24我所軟體室承擔的國家973項目“基於Internet超大規模知識檢索的算法及套用”通過科技部組織的驗收。
2003.11.我所織女星虛擬空間資料庫系統(VegaSDB)軟體在國產軟體測評中表現優秀,被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頒發證書,特予表彰。
2003.11.我所“曙光3000和可擴展並行計算機系統”榮獲2003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003.12.20為了向社會各界匯報我所在中科院重視創新工程的推動下取得的一系列研究成果,促進我所在科研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和新技術推廣,我所在長城飯店舉辦年度“計算所開放日”。
2003.12.我所“基於多功能感知理論的中國手語識別與合成研究”榮獲2003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003.12.鑒於龍芯CPU研究集體作出的貢獻,特授予2003年度中國科學院傑出成就獎。
2003.12.曙光4000L入選兩院院士評選振邦杯2003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2003.12.我所被中央國家機關精神文明建設協調領導小組評為二○○三年度中央國家機關文明單位並獲榮譽證書。
TOP
2004.1.05 曙光4000L入選“2003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這是我所第三次獲選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2004.2.20 我所承擔研究的“曙光3000和可擴展並行計算機系統”、“基於多功能感知理論的中國手語識別與合成研究”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我所“龍芯CPU研製組”榮獲2003年度首屆“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
2004.5.03 國家主席胡錦濤一行參觀視察計算所蘇州分部龍芯系列CPU,並聽取了所長李國傑關於龍芯產業化模式的介紹。
2004.6.29 863計畫重點項目-曙光4000A通過國家鑑定,曙光4000A實現了每秒10萬億次運算速度的技術和套用的雙跨越,成為國內計算能力最強的商業化超級計算機。
2004.9.21 全國人大副委員會、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視察計算機寧波分部,並聽取了關於鳳芯一號的研製報告。
2004.9.28 中科院計算所三項成果入選科技日報“國慶特別策劃——科技中國55個新第一,這三個第一分別是:第一套大規模並行計算機系統-曙光1000,第一台躋身世界十強的民用超級計算機,第一款龍芯一號製成。
2004.11.15 中科院計算所國家“863”計畫重大成果曙光4000A 作為中國國家格線最大主節點在上海超級計算中心正式啟動。
2004.11.27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辦、計算所聯合中國科技館共同舉辦的主題為“溝通科技,暢想未來”的“計算所開放日大型成果展”在中國科技館展出。
2004.12.29 國家主席胡錦濤到中國科學院考察工作,期間認真聽取了我所所長李國傑院士關於計算所科研成果的匯報。
2005.01.31 我所承擔的院創新重大項目、863重點項目“龍芯2號高性能通用處理器”項目通過中科院組織的科技成果鑑定,鑑定委員會一致認為:“龍芯2號高性能通用CPU晶片的總體性能已經達到2000年左右的國際先進水平,居國內通用CPU研製領先水平。”
2005.01.31 計所字〔2005〕8號文,我所對科研管理部門進行改革、調整。設立處、辦兩級結構,加強處的監控能力,加強辦的執行能力。
2005.02.25 我所2005年度戰略規劃研討會召開,所領導、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和科研骨幹,以及職能部門負責人共80餘人參加了會議。
2005.02 我所榮獲“2004年度中央國家機關文明單位”稱號。
2005.02 我所榮獲“中國科學院(京區)2004年度黨務工作創新二等獎”。
2005.02 我所榮獲“2004年度中國科學院(京區)文明單位”的榮譽稱號。
2005.03.17 科發黨字〔2005〕26號文,授予我所曙光高性能計算機研製組 “第二屆中國科學院創新文化建設先進團隊”榮譽稱號。
2005.03.18 科發產字〔2005〕87號文,授予我所李錦濤同志2003-2004年度“中國科學院與省市、企業合作先進個人獎”。
2005.03.23 科發政字〔2005〕102號文,我所《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圖形學學報》獲得國家期刊獎提名獎,《計算機學報》獲得國家期刊獎百種重點期刊獎。
2005.03 我所負責的國家體育總局項目“跳水訓練圖像分析軟體系統研製”獲得第二十八屆奧運會科研攻關與技術服務獎一等獎。
2005.04.15 我所“同學會”籌備組成立,李國傑等3名老師擔任顧問,徐志偉任組長,韓承德、樊建平任副組長。
2005.04.18 由國家科技部、中國科學院和信息產業部共同主辦的主題為“龍躍神州,‘芯’動中國”的龍芯2號成果發布及產業化基地成立大會在人民大會堂召開,我所正式對外發布自主研發的龍芯系列CPU最新研究成果——“龍芯2號高性能通用處理器”(簡稱龍芯2號),並與江蘇夢蘭集團正式簽署了《關於設立龍芯產業化基地的戰略合作協定》。
2005.04.22 我所承擔的863重點項目“面向格線的高性能計算機——曙光4000A”在上海通過了863專家組的項目驗收。
2005.04.30 計算所與東莞市政府簽訂成立了“廣東電子工業研究院(計算所東莞分部)”的協定。
2005.05.14 我所“先進計算機體系結構創新團隊國際合作夥伴計畫”通過了科學院高技術局和人事教育局共同組織的評審論證。
2005.05.14 我所舉辦了2005年科學日活動,活動主題為“走進科學”,共有千餘名學生及社會公眾來所參觀。
2005.05 我所孫凝暉研究員、胡偉武研究員榮獲2004中國十大科技新聞人物獎。
2005.06.15 計算所和曙光公司與中石油東方地球物理勘探公司(BGP)簽定三方戰略合作協定,全面啟動曙光計算機與石油行業科技合作計畫。
2005.06.20 中國新時代質量體系認證中心通過了對計算所進行了民品質量管理體系取證後的第一次監督審核,並於2005年7月21日頒發了年度監審確認合格標誌。
2005.06.24 京黨字〔2005〕16號文,授予我所鄧燕同志“優秀黨務工作者”榮譽稱號,授予胡偉武同志“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
2005.06.24 我所數位化室向國家體育總局贈送自行研製的“運動訓練視頻反饋與分析軟體系統”,供多個項目的國家隊備戰2008年奧運會使用。
2005.07.08 路甬祥院長發來賀信,祝賀曙光信息產業有限公司成立十周年。
2005.07.14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黨組書記、院長路甬祥在中科院有關領導陪同下,對我所知識創新工程二期進展情況和三期規划進行了調研。
2005.08.29 由荷蘭科技協會和西荷蘭外國投資局組織的IT產業及生命科學家代表團一行13人專訪我所,就與我所共同在IT領域展開合作事宜進行協商。
2005.08.30 計所字〔2005〕41號文,我所對原有的研究室進行調整,設立3個研究部和1個前瞻研究中心。
2005.09.06 由我所和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共同承擔的院知識創新工程方向性項目“生物信息處理專用計算機與算法研究”通過了中科院組織的項目驗收。
2005.09.18 我所攜龍芯CPU、曙光高性能伺服器等科技成果參加由科技部主辦的主題為“新世紀?新科技?新成就”國家“十五”重大科技成就展。
2005.10.13 國家科技部副部長馬頌德參觀考察我所東莞分部,對東莞分部研究項目的中心,以及公共研發平台的建設目的等表現出極大的興趣。
2005.10.19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視察我所蘇州分部,充分肯定了我所蘇州分部在促進科研成果轉移和產業化、體制機制創新方面做出的積極嘗試和取得的有益經驗。
2005.10.26 國務委員兼國務院秘書長華建敏在江蘇省省委書記李源潮、省長梁保華、蘇州市市委書記王榮、市委副書記王金華、市長閻立的陪同下視察我所蘇州分部。
2005.10.30 中國科學院曹健林副院長率院考核評估組一行,對我所進入知識創新工程三期進行現場評估。
2005.11.03 我所與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簽署了《中科院計算所與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戰略合作協定書》,雙方將在科研、人才培養、學術交流、學科發展戰略等方面廣泛開展合作。
2005.11.22 我所東莞分部(廣東電子工業研究院)正式掛牌成立。在慶典上,中科院院地合作局局長趙勤受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科院院長路甬祥院士委託,向東莞分部贈送了“立足東莞、服務粵港”的親筆題字,祝賀分部宏圖大展、事業輝煌。
2005.11 我所舉辦“2005年開放日”活動,對外展示最新低成本信息化系列項目成果,包括“龍芯”CPU、網路存儲、能力伺服器、格線、AVS及相關、感測器等。
2005.11 我所“曙光4000系列高性能計算機研究集體”榮獲“中國科學院傑出成就獎”。孫凝暉、孟丹、張佩珩榮獲突出貢獻者稱號。
2005.11 我所龍芯2號成果發布的新聞獲科技日報評選的“2005年國內十大科技新聞”、人民日報社評選的“2005年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兩院院士所評的“路明杯全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殊榮。
2005.11 我所被評為中科院政務信息工作先進單位。
2005.12.22 京黨字〔2005〕33號文,授予我所系統結構黨支部“先進基層黨組織”榮譽稱號。
2005.12 我所科技成果“人臉識別、技術、系統及其套用”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5.12 我所成果“智慧型化網路訪問終端系統研究及其套用”榮獲
2005年度北京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2005.12 “大規模機群管理系統”獲浪潮高性能計算創新集體二等獎。
2005.12 我所榮獲中國科學院(京區)“我為創新做貢獻”主題實踐活動優秀組織單位榮譽稱號。
2005.12 本年度我所共有40項科研課題通過驗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