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童世璜,電信、自動化專家。湖北武昌人。1941年畢業於武漢大學機械系。1948年交通大學研究生畢業。後任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在我國工業自動化控制領域做了許多首創性工作,在領導蘭州煉油廠等單位進行的工業計算機綜合控制試點工作中作出了貢獻。
人物履歷
1921年7月21日 出生於武昌1937—1939年 南京,萬縣,重慶中央工業職業學校機械科肄業
1939—1941年 樂山武漢大學機械專科畢業
1941年 重慶新民機械廠工人
1941—1941年 重慶華生電機廠工務員
1941—1942年 重慶公益紡織機製造廠技士
1942—1945年 樂山武漢大學電機系畢業
1945—1947年 重慶、上海交通大學電信研究生畢業(碩士)
1947—1948年 南京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助理工程師
1948—1949年 南京,廣州電信總局研究所一等技術員
1949—1950年 廣州電信局終端機站一等技術員
1950—1953年 長春綜合研究所電機室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
1953—1955年 長春中科院機電研究所電機室,自動化室副研
1956—1965年 北京中科院自動化所理論組,理論室,工自動化室組長,副主任,副研究員
1965—1969年 瀋陽中科院瀋陽自動化所副研究員
1970—1972年 瀋陽中科院瀋陽自動化所副研究員(到綿西農村插隊落戶)
1972—1978年 瀋陽自動化所副研究員,業務組負責人之一,室副主任
1978—1987年 北京中科院自動化所副研究員、研究員、室副主任、室主任
1987— 退休,擔任一些諮詢,顧問工作。
生平概況
童世璜1921年出生於武昌。1928年離家住讀在上海培真國小(原交通大學子弟國小),後又就讀於上海市光華大學附中,1937年國中畢業。七七事變後,考入新成立的國立中央工業職業學校(後改成大專、職校並列)機械科,開始了工科學習。1939年考入武漢大學機械專修科(二年制)。武大機專畢業後到華生電機廠和公益紡織機械製造廠工作近兩年,又返回武漢大學讀電機系,1945年畢業,經推薦進交通大學電信研究所當研究生,1947年在上海畢業,獲科學碩士學位。
考入中央工校是偶然的,一方面是八一三前後,離家單身在上海,由自己決定考哪一個高中,見報載中央工校的招生廣告,既是國立,要學的又是機械、電機、土木、化工等實用技術,頗有吸引力,加上其它有名的高中尚未招生,就報考了。錄取之後到南京報到,發現同學們學習水平都頂好,多半比他自己強,校長是原河北工學院院長,四個科主任都是留過學的教授,學校的發展規劃
正是一個十六歲的孩子所嚮往的,因此對他自己的偶然擇業工科起到鼓舞作用。在交通大學電信研究所學習期間,了解到地球電離層與太陽的高能粒子流有密切的因果關係,聯想到當粒子流、太陽風到達地球時,有可能受月球運行影響。正好得悉當時武漢大學物理系新建立了一個游離層觀測站,因此通過武大電機系趙師梅教授,理學院桂廷院長的幫助和支持,參加了該站的觀測和科研工作,分析了大量觀測數據之後,發現月球運行確實對電離層有影響,主要表現在游離層磁場變化有太陽周期律。通過F游離層對兩種極化波的不同反應,可以計算出它的影響程度,童世璜的碩士論文即反映了他這方面的工作。
交大畢業以後,經交大張鍾俊教授的推薦到當時的電信總局研究所工作。雖然該所剛撥來一批抗戰期間美軍通信器材剩餘物資,有比較好的條件,但當時正值淮海戰役進行之際,該所不久便遷廣州,鏇即解散,留廣州電信局終端機站工作,直至廣州解放。留廣州是一個轉折點,因為從新華社的廣播、解放區的來信中已經知道共產黨的有關政策,故作出留廣州不去台灣的選擇。
解放之後,首先看到的是解放軍紀律嚴明,軍管幹部的清廉作風,隨又讀到一些新的書籍刊物,懂得了許多新的知識。又親眼看到在短期內將舊廣州改造成為一個新廣州,慶幸他自己在轉折關頭選擇了正確方向。1949年末,東北招聘團有一個分團到廣州進行招聘工作,就去應聘,明知道物質生活、待遇將大大降低也不反顧。因此,1950年初到了長春綜合科學研究所電機研究室,實現了到研究單位進行科研工作的願望。
在50年代初的三年經濟恢復時期內,由於缺乏必要的弱電設備和部件,很難開展科研工作。在開創階段,對研究室現有的電氣儀表作了校驗,然後接受了一些工廠自己校正不了的電錶校驗任務,並配合化工研究室溫度調節方面的研究工作。1951年童世璜建議聘請交大張鍾俊教授以伺服機械為題到長春講學,並成立自動控制小組。在鍾士模教授的大力支持下,該小組用三個月時間到清華大學分工查閱了大量文獻,作了摘要筆記,準備回所後按原分工進行整理、集體交流、討論、再整理成
冊,極適合當時介紹先進學科的需要。很可惜,由於資料不許私人占有,回所後一律上交摘要筆記,上交後又沒有使其變為活資料的具體安排(登記後由本人借出等),所以都成了麻袋裡的死資料!計畫是管理部門批准的,中斷計畫又是管理不善造成的,主要是由於缺乏科技管理經驗的原故。童世璜個人也是一樣,他曾與葉正明同志一起承擔某紙廠的紙漿溫度控制任務,當時連溫度感測器和控制閥也要自己設計而且聯繫加工,但到現場安裝調試時,才發現現場蒸汽供應不足,閥門全開也達不到所要求的溫度,雖然現場想了很多辦法仍難以解決!事實上,工業自動化工作需要綜合知識,在選課題時要注意到各種有關的環境條件和時間變異帶來的各種變化。雖然課題是生產上所急需的,但依然無功而返!
在綜合所第一次評定職稱時,童被評為助理研究員,1953年又被評為副研究員。
1953年,綜合所分成很多新的研究所,以機械和電機兩室為基礎改建為中國科學院機電研究所,童乃調至該所工作。
電力設備
在機電所期間,童世璜參加了以下工作:配合第一台國產水力發電機組所需成套的自動電壓調整器的生產,提供了自行設計的圖紙、資料和檔案,既包括系統設計,也包括所有元件的設計資料。這些資料既通過了實驗和理論的對比,也通過物理仿真實驗考驗了整套裝置的性能。在該課題進行中,組內是團結一致的.與協作單位也是按統一步調開展工作,由於哈爾濱電機廠的李基成同志一直參加具體工作,適時掌握了技術細節,使該廠在短期內得以形成正式產品系列,並由李基成同志以此為基礎編撰出版了一本書。物理仿真實驗是在華中工學院的周克定同志熱心幫助下得以順利進行,當時正遇1954年發大水的酷熱氣候,但組內同志仍在武漢聯繫加工並及時配合實驗。1954年童世璜代表該課題組參加了吉林先進工作者會議。
電壓調整器是為適應發電安全需要而研製的,採用磁性元件實現偏差的比例加微分功能、信號和功率的放大功能。其中關於三相磁放大器的研究,從單相轉變到三相,從靜特性提高到過渡過程的探討,在實驗和理論兩方面都做了不少發展工作,科研報告刊載於《自動化學報》的總第一、二期。
在磁性元件的基礎上,後來還補做了一些文獻綜述工作。1956年在國家科委主辦的“自動化進修班”上,作為控制元件一個章節,童世璜承擔了“磁放大器”課程的教學工作。
1954年到1955年,機械研究室的胡傳錦同志組建了當時第一個電火花加工課題組,為配合電氣方面的需要,電機室的童世璜和薩支天同志也參加了該項課題。為該課題設計了
大電流機械整流器型直流電源,參與電火花強化刀具所需振子的製作;參與用硬質合金以電火花方式強化煤礦鑽頭的推廣工作,其中包括東北煤炭局生產所需專用電源的設計,並為此主辦推廣學習班。童世璜還到工廠推廣了用電火花磨削硬質合金模具新技術。中國科學院機電研究所在1955年創設自動化研究室,童世璜當時是機電所學術委員會委員,參與了該室的集體領導工作。十二年科學規劃會議之後,作為中科院自動化所籌委,調京參加了該所的籌建工作,並參加了由嚴濟慈領導的中國科學院科學調查團自動化組赴蘇、捷考察工作。中國科學院自動化所成立以後,曾擔任控制理論組負責人,寫出了與計算機控制有密切關係的採樣控制理論綜述稿作為同志們的學習材料。
搏擊前進
1957年參與科委自動化組的調查團,到東北、華北的冶金、化工、石油、電力、建材、輕工等重點企業調查自動化的實際情況並參加調查報告的編寫。
1958年童世璜改任生產過程自動化研究室業務負責人,直到1965年。這個室雖兩度改稱自動控制理論研究室,但除了一個理論組以外,實質上其主要力量一直放在過程自動化方面。由於當時形勢的影響,該室接受了很多部門題材廣泛的課題,有的取得了效果,有的隨著配合對象由上馬而下馬,但對於當時進所的大量代培人員、外單位協作人員的輔助力量,在原有科研人員幫助下起到了實戰培訓作用。這些同志以後都成了各研究所的骨幹或帶頭人。1958至1965年童世璜負責的研究室承擔過的部分項目有:毛條拼條機均勻控制;毛條均勻測量儀研製;相關儀動態特性分析儀的研究;根據記錄帶自動讀取信息並處理;毛線染色常溫保溫控制;自尋最優調節器的研製;發電廠鍋爐自尋最優點控制;轉爐煉鋼比色終點控制;“三高”小高爐儀表及控制(配合院重點);原子能工業某方面的控制;商業另售打醬油控制;多輥軋機自動化規劃調查(學部重點);型材合理下料控制等。
在自尋最優的理論套用方面,童世璜曾作了一些套用可能性的調查,建議在鍋爐燃燒和低電平測量上套用,並作了一些有關確定最優點統計方法研究(以後載於中國科技大學自動化系講義中)。在1963年舉行的自動化學術年會上,由於鍋爐燃燒自尋最優點在現場運行中(易允文同志領導該項工作)已初具節能效果,曾作過有關理論報告。另外在低電平溫度測量中考慮到許多溫度控制長時期波動不大,採用自尋最優測量電橋平衡點的方法有可能在測量精度上提高一個數量級,經蔣新松同志的實驗驗證,證明確實是可行的,並把實驗結果寫成報告,於1965年在國際計量學會斯德哥爾摩會議上宣讀。這兩項工作是國內較早套用的自適應控制方法,在當時是有促進意義的。
1960~1963年,童世璜同志參加了中國科技大學自動化系的籌建工作,開設了非線性調節原理專業基礎課,隨後擔任了控制理論專業負責人。在宋國寧、岳子平兩同志的幫助下,編撰了數十萬字的講義,涉及非線性控制原理、隨機過程控制、自適應控制、採樣控制、自動化系統動態特性和線性代數等六份講義,此外,戴汝為同志開設了最優控制理論課程。由於時間緊,撰寫講義和授課的負擔相當重,在一段時間內所領導減免了他的研究室部分日常事務工作。科學出版社曾約稿整理出版非線性調節原理一書,後因文化大革命的開展而難以為繼。
1963年,國家科委準備在重點企業里搞自動化試點。該室先後同上海南市電廠和蘭州煉油廠建立了協作關係,集中力量組成了兩個課題組,分赴上海和蘭州,與兄弟單位一齊開展了廣泛的調查,討論發展規劃工作。最初只限於一個室的業務範圍,1964年已轉化為所的業務範圍,例如在1964年南市電廠會議上,童世璜受命代表中國科學院自動化所建議採用計算機控制並表示願意承擔控制計算機的研製任務。此後到蘭州煉油廠和蘭州化肥廠調研,都是由所長帶隊,作為聯繫人,童世璜先後擔任了蘭煉和蘭化的試點副總指揮。最後,所里為了集中力量,從蘭煉撤出轉到蘭化試點。試點不只涉及中國科學院自動化所的兩個研究室,院內兩個兄弟所也參加了工作。其中童世璜做了參謀工作並提出了一些建議。例如,1956年,在蘭州由化工部主持的會議上,童世璜建議,在目標上以氫氮比控制為中心,得到與會代表和廠方的支持。
1965年,該室的多數人調整到瀋陽工業自動化研究所,隨即因當時的“文化大革命”童世璜被剝奪了工作權利近七年,離開了試點和工作崗位。雖然留下七年工作上空白,但童世璜在業務上仍然兢兢業業,做好了再工作的準備。
1972年,在一次會議上,電子工業部與中國科學院瀋陽分院取得協定,由分院派人支持該部的自動生產線規劃的實施,童世璜和其他幾位同志,主動表示願意參加,從而得到再做科研工作的機會。
1972—1976年期間,童世璜同志作為顧問,參加了電子工業部部管“1/8W金屬膜電阻計算機管理生產線”攻關項目總體組工作,參與了生產線總體實施規劃和十四台自動機、控制計算機和機電技術方案和任務書的討論、制定和審核工作,起到了全面技術把關和指導的作用。得到了參與該項目的各協作單位同志們的信任和愛戴。
在該項目十四台自動機中,刻槽機是這條自動生產線的主機,它的性能將決定全線的生產速度、產品阻值準確性、阻值上下限可達範圍等主要技術指標。為此,童世璜和生產廠有關同志共同探討,提出了顯著提高這三項技術指標的革新方案,採用電磁禁止、數字控制、雷射加工等新技術手段,在研製的實驗樣機上,成功地實現了這三項指標的“翻番”。童世璜還直接參加了生產樣機的製造、調試工作。這項技術改造成果,當時也被其它電子元件廠予以吸收採用。
感應同步器基本原理
1975—1978年,童世璜參加了一個課題組的工作,這個組承擔了某任務中的電磁測角感應同步器的研製任務。當時,該組工作已經建立了一定基礎,童世璜主要只參加了國內發展情況調研、理論分析和最後的組裝調試工作。在理論分析中,發現感應同步器間隙在一個較大的範圍內變化對測量精度不會有太大的影響,在組裝調試中也證實了這一點,說明具有這一特性是感應同步器的一大優點。 在瀋陽的六年期間,主要參與了以上兩項工作,由於“文化大革命”的原因,童世璜雖然在1972年以後得到了再做工作的機會,在安排上並沒有把“好鋼放在刀刃上”,所以工作並不飽滿,由於童世璜有七年之久失去了工作權利,因此也被他看成是得之不易的機會,在間隙時間裡他儘可能多參加一些社會工作,例如參加瀋陽市的工人技協活動,參加為搶救唐山傷員的醫院安裝供氧系統緊急技協任務,也和其他同志一起參加瀋陽市工人大學的教學和組織工作。
1978年,因童的愛人長年多病,調回北京,重新回到中國科學院自動化所。1978年冬到1986年底之間,童世璜除了後面要提高到的為石化工業作出的貢獻以外,他在研究室內的工作主要有兩項。前兩年是參加中科院天文衛星動態試驗室籌備工作,由於總任務下馬而中斷,此外,還做了一些研究室管理上的日常工作。
1980年童世璜提升為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
石化工業
1980年,石油規劃中有一項攻關項目是“煉油廠經營管理電子計算機套用的研究”,經協商後,石油部建議以長嶺煉油廠為主辦單位,中國科學院自動化所為主要協作單位,簽定了82—83協作協定書,通過現場調查共同制定在長嶺廠實現計算機管理信息系統的發展規劃。童世璜直接參加了調查和制定規劃工作,於1983年9月雙方共同提出了“煉油廠計算機管理信息系統總體方案”,並在同年10月由石化總公司主持的審查會議上通過。規劃的規模在當時是相當大的,包含有8個信息子系統,建立一個研究所,組織近百個技術人員的群體和配置數十台微機。厂部為此舉行的決策會議上,邀請了童世璜同志列席,認真聽取了他對總體方案的建議,並在總體規劃中載明,實施該規劃的有利條件是“有中國科學院自動化所指導和幫助。
對該廠的調查,涉及煉油廠所屬的6個分廠,9個煉油車間,23個輔助生產車間,33個處室,還對8千多(台)套設備的使用情況,50座庫房近2萬多項物資管理現狀都進行調查,若不是雙方的緊密協作和各部門為實現計算機管理的主動熱情支持,幾乎是不可能的。雖然如此,當時規劃所考慮的管理方式,仍應以現行人工管理方式為基礎,但是從長遠觀點看,如果從全廠供產銷貯的協調調度出發,很可能深化信息套用的功能,從而得到更好的經濟效益。雖然雙方當時並沒有這方面的協定,童世璜額外用了半年時間消化前階段的資料,編寫了一份數萬字的建議書提交給廠方。其中一個建議是綜合調度有可能使流動資金周轉期明顯縮短而增加可觀的資金流轉。該廠領導仔細地研究了這份建議,覺得建議書中提出的構想有許多地方是廠領導過去沒有考慮過的,認為有必要簽定第二個協定書。新的協定書有兩個項目:邀請自動化所一位科技人員協助管理信息計算機區域網路的選型與建網;為了在適當時機實現供、產、銷、貯綜合調度,首先需要建立全廠物料平衡和科學方法,它是線性規劃套用與質量管理,計畫和調度的必要基礎,後來,在新廠長就職演說中,當眾宣布童世璜為他的廠外顧問。
針對該廠三種主要產品,在基本符合實際情況的簡化條件下,進行物料平衡的重點分析,得到同罐接收不同一產品在收率分配上的估值,廠方同志認為估值是符合實際的。1986年石化總公司在該廠管理信息系統階段成果鑑定會上,廠方在經濟效益報告中,再次強調搞好物料平衡準確性的重要性。1986年童世璜路過該廠時,當時的廠長再次希望他能為當時的具體情況提供有關發展的進一步建議。
從1957年受錢學森先生的委託,代管他的三名研究生開始,迄今共培養了12名碩士研究生,一名博士研究生,其中有不少人在學術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研究崗位上取得各種高級職稱,擔任著各種領導職務。
童世璜於1987年退休,根據身體條件參加一些諮詢、顧問工作,參加有關學術活動等力所能及的工作。歷年來,擔任的社會工作有:中國自動化學會第三屆理事、常務理事;榮譽理事;中國人工智慧學會第一屆理事、常務理事;中國電子學會信息學會理事;中國自動化學會套用委員會委員,副主任委員;中國科技大學自動化系理論專業負責人;中國科技大學兼職教授;輕工部輕工研究院學術委員:國家科委自動化科學學科組套用組副組長;遼寧省第四屆政協委員;瀋陽市技術協作委員會委員,《自動化學報》編委;自動化名詞審定委員會顧問等。
主要論著
1 童世璜.靜電式發電機、電動機和變壓器,樂山武漢大學“力訊社”社刊《力訊》,1944,第一、二期。
2 童世璜.四維空間電磁理論,武漢大學電機系畢業論文,1945。
3 童世璜.月球運行對電離層的影響,交通大學電信研究所碩士論文,1947。
4 童世璜,王新民.檢流計.磁放大器組成的高穩定性溫控實驗,中科院機電研究所科研報告,1953。
5 童世璜.利用振盪器起振條件作一些特徵參數的測定,中科院機電所科研報告,1951。
6 童世璜.電壓調整器研究工作介紹,中科院機電所電力電工報告會會刊,1953。
7 童世璜,葉正明,瞿壽德等.《電壓調整器工作總結報告》、《電壓調整器總體設計》、《電壓調整器線性元件設計》、《電壓調整器非線性元件設計》、《電壓調整器微分元件設計》、《電壓調整器磁放大器設計》、《電壓調整器模型試驗報告》,中科院機電所,1954年科研報告,1954。
8 童世璜.《採樣調節的理論基礎》,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講義,1957.7。
9 童世璜.一種三相磁功率放大器靜態特性分析,自動化學報.1958,總第一期。
10 童世璜.功率放大用磁放大器暫態特性.自動化學報.1958.總第二期。
11 王積堤,童世璜等.數學化邏輯型自找最優點調節器,自動化學報,1959。
12 童世璜,宋國寧,岳子平.非線性調節理論,中國科技大學自動化系專業基礎課講義,1960。
13 童世璜編.《自動控制系統在隨機作用影響下的分析與綜合》、《線性代數》、《幾個典型過程的動態特性》、《斷續控制理論》、《自適應調節》,中國科技大學自動化系1961~1963年理論專業講義。
14 童世璜,易允文,蔣新松.自找最佳點調節器的套用,中國自動化學會第一屆學術年會報告,1963。
15 童世璜.測角感應同步器的誤差分析和若干結論,自動化學報,1980.7。
16 童世璜.追蹤解題中的思維過程,信息與控制,1981。
17 童世璜.企業經營管理信息系統和決策系統,自動化學報,1983.7。
18 童世璜.煉油廠綜合計畫、調度中的物料平衡,(一項建議書),1984.9。
19 童世璜.物料平衡基本模型及其參數估計,自動化學報,1989.9。
20 童世璜.就實例討論調整投入挖產出潛力的可能性和可建模性,中國自動化學會199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19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