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學
本病好發於冬春季節常見於兒童和青年。
病因
病因尚不清楚,常為食物過敏,貝殼類魚類、水果(魚蝦蟹、草莓、酒浸楊梅等)。其次為藥物過敏(巴比妥、磺胺、血清製劑等)和某些細菌病毒或系統性疾病(急性咽炎、扁桃體炎、風濕熱、單核細胞增多症、布氏菌病、肺炎、腦脊髓膜炎等)。發病機制
發病機制尚不清楚,有人認為是食物過敏,藥物過敏和某些細菌、病毒或系統性疾病所致的全身性或局限性紅斑損害。
臨床表現
發病較急,以面部、胸部、上臂和股部顯著,呈猩紅熱樣或麻疹樣紅斑,壓之褪色。初起為孤立性小紅斑,迅速擴展,融合成片,顏色由鮮紅色轉變為暗紅色,有瘙癢、刺痛或灼熱感,嚴重者可波及全身黏膜亦可受累,可有發熱,頭痛和關節痛等全身症狀。初起為孤立性小紅斑,迅速擴展至全身,融合成片,顏色由鮮紅色轉變為暗紅色。皮疹分布於軀幹、四肢、重症者泛發全身,黏膜亦可受累,自覺瘙癢,伴有發熱,肌肉關節痛等全身症狀。復發性毒素介導性會陰紅斑少見,常發生於扁桃體感染後2~3天,會陰部發生細小的瀰漫性紅斑,局部水腫,手亦可受累,隨後紅斑脫屑,可反覆發作。鏈球菌和葡萄球菌性咽峽炎為最常見的原因。紅斑由毒素介導,部分病例套用長程預防性青黴素治療有效。診斷
根據發病急皮疹形態,發病前有食用某些食物或感染,診斷不難
中醫病機和辯證
1.中醫認為多因內蘊濕熱,飲食失節,使濕熱結毒入於營血,毒邪外透發於肌膚而致病。
2.中醫辨證分型
主證:急性發作,皮損潮紅腫脹,有時有點狀出血。有發熱,頭疼,胸悶,腹疼,小便赤短舌質紅絳,舌苔白膩,脈弦滑而數。
辯證:濕熱結毒,熱入營血。
鑑別診斷:
需與猩紅熱樣紅斑和麻疹樣紅斑鑑別。
檢查
真皮淺層小血管擴張充血,周圍有單一核細胞、中性粒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浸潤。
治療
1.除去病因和對症治療內服抗組胺藥物、維生素C,必要時套用皮質類固醇激素治療
2.中醫療法
治法:清熱涼血,解毒利濕。
方藥:解毒清營湯加減。肺熱明顯者可加黃芩,高燒不退者可加犀角粉或羚羊粉,皮膚水腫小便不利者加茵陳、六一散。
預防
去除病因,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有感染者可及早進行抗感染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