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由來
1935年鞏縣兵工廠(兵工署第十一廠)開始試生產,因造於民國二十四年原定名稱為“ 二四式”。
二四式步槍籌備、試生產過程中,受到蔣介石的重視,1933年、1934年先後兩次偕夫人宋美齡到鞏縣兵工廠視察,並對“二四式”提出改進意見。
蔣介石認為毛瑟槍的槍長是根據歐洲人身體設計的,而中國士兵比歐洲士兵身高矮一些,建議將槍托略微縮短、刺刀加長。為表示對其尊重,1935年8月,國民政府將新槍定名為“ 中正式”步騎槍,得名於當時的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蔣介石,名 中正,字介石)。
“中正式”槍身短了,便於攜帶,使用方便,但刺刀加長了,在拼刺刀時還是不吃虧。蔣介石的建議符合步兵緊湊化、輕型化的發展趨勢,也符合中國國情,使“中正式”成為中國士兵喜愛的步槍。
起源及仿製
中國自19世紀清末以來就開始不斷的引進、仿製毛瑟系列步槍。20世紀30年代初南京國民政府擊敗各地軍閥,實現了中國在分裂近20年以後名義上的政治統一,國民政府軍隊開始嘗試統一制式武器。當時國民政府在德國顧問的幫助下,開始進行德國式的軍事整編計畫。
在1932年,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召開全國制式武器會議,決定以德國1924年式毛瑟步槍為原型進行仿製。兼用為步騎槍,使用7.92x57mm尖彈,作為國民政府軍隊的制式步槍。該槍在德國尚只有小量生產,是當時最新型的步槍。
1934年時中國國民政府財政部向德國毛瑟廠訂購了一萬支德國標準型步槍裝備武裝稅警總團(著名的新編第三十八師的前身),兵工署技術司,藉機請財政部部長孔祥熙向該廠索取該槍的全套圖紙,並附料表、檢驗樣板、對板圖一副。收到後,交給鞏縣兵工廠,根據圖樣、樣板,修正夾頭工具,籌備製造標準型步槍,原先預計在1934年10月底制出第一批新槍。但是毛瑟廠所贈樣板,系已經用過者,交來圖樣,亦小有錯誤。兵工署技術司又向德國兵工署,正式商取德造標準型步槍工作圖及檢驗樣板圖。鞏縣兵工廠當時廠長毛毅可,原畢業於德國柏林工業大學;奉派前往德國引進標準型步槍工作圖及樣板。新圖於1935年收到,仍由鞏縣兵工廠負責開發研製。
鞏縣兵工廠(兵工署第十一廠)在1935年7月開始最早生產,從1935年初就開始小量試產,因造於民國二十四年原定名稱為“二四式”。亦稱1924年式短式毛瑟槍。節套上的印記模仿毛瑟的橫幡商標(Banner),打上“二四式”。因此,有不到二千把的此型步槍,有印著二四式的槍匣。
“二四式”步槍籌備、試生產過程中,受到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的重視,1933年、1934年先後兩次偕夫人宋美齡到鞏縣兵工廠視察,並對“二四式”提出改進意見。蔣介石認為毛瑟槍的槍長是根據歐洲人身體設計的,而中國士兵比歐洲士兵身高矮一些,建議將槍托略微縮短、刺刀加長。為表示對其尊重,由兵工署署長俞大維呈請批准,1935年8月,國民政府將新槍定名為“中正式”步騎槍【得名於當時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蔣介石,名中正,字介石)】,槍匣上的印記也改為“中正式”三字。節套上列印中正式、鞏縣兵工廠廠徽及生產年月。“中正式”槍身短了,便於攜帶,使用方便,但刺刀加長了,在拼刺刀時還是不吃虧。蔣介石的建議符合步兵緊湊化、輕型化的發展趨勢,也符合中國國情,使“中正式”成為中國士兵喜愛的步槍。
1935年10月10日,該槍開始正式量產,現存的實槍中,有一把是1936年12月生產的,序號已達58000,以此看來,當時鞏縣兵工廠一年有生產四萬多支步槍的能力。中正式步槍使用7.92×57毫米毛瑟槍彈,比較日本三八式步槍使用的6.5×50毫米步槍彈威力明顯大。中正式採用的刺刀與毛瑟式步槍不同,因中正式槍身較短,為了與槍身較長的三八式步槍在格鬥時相抗衡,其刺刀較長,僅刀身部分就比1924年式毛瑟步槍的刺刀的全長還長,刺刀與槍管的聯接也更為牢固。
現存的某些早期生產的槍採用了二段式的槍托,但沒有接榫,只是用膠黏住,然後在槍托底板再用螺絲鎖住。這種作法是日本人所發明的,據說原因是節省木料,而且增加槍托底部的強度,但是時日一久,接合處必定裂開。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鞏縣兵工廠奉命將全部機器拆卸運往湖北漢陽。1939年,改名為第十一廠之鞏縣兵工廠將槍廠交給已改名為第一兵工廠之漢陽兵工廠,從此第一廠開始生產中正式步槍,其實還是鞏縣兵工廠的原班人馬。1940年,內遷重慶的第二十一廠(金陵兵工廠)奉命開始籌備生產中正式步槍,21廠的槍廠參考了德制98式步槍的兩萬多張工作圖,在原有的設計上進行研究改良,重新繪製圖紙、改進機具,並採用了一些簡化生產、提高產量的措施。新槍連刺刀一共定為94個零件,在1943年10月10日開始量產。
1946年12月,兵工署制定《中正式步槍核驗暫行規格》,規定槍管及部份槍件的互換、高壓彈試驗(製成的產品稱為藍槍,須能安全發射數發特別裝填,能產生2-3倍正常膛壓的子彈而無異狀,才能過關)、精度試驗、刺刀、附屬檔案、塗油及包裝等項驗收內容及方法,以及槍件淬火的硬度等。這項規定配合了早己實施,每半年輪調一次的兵工署駐廠檢驗人員,建立了兵工產品完整的品質管理制度。
參數
中正式步騎槍主要諸元
口徑:7.90毫米(德國慣稱7.90, 美國稱為7.92, 中國舊稱七九口徑)
槍身全長:1.110米
瞄準基線長:503.5毫米
瞄準具:表尺照門,刀片形準星
槍身總重:4千克
槍管長:600毫米
來複線條數:4條
來複線方向:右旋
來複線纏度:240毫米
彈藥:7.92×57毫米
裝彈具式樣:橋夾
裝彈具裝彈數:5發
刺刀全長:575.5毫米
刀身長:484.5毫米
刺刀全重:0.75千克
初速:810米/秒
表尺射程:2,000米
有效射程:1000米
作業原理:旋轉後拉式槍機,毛瑟式前栓榫鎖定,手動(Rotatingbolt,frontlug,boltaction)
研發日期:1935年
生產商:鞏縣兵工廠(第11兵工廠)、廣東第1兵工廠(後遷往廣西,改名第41廠)、第一兵工廠(原漢陽接收鞏縣第11兵工廠)、金陵兵工廠(第二十一兵工廠)
服役期間:1935年-1980年代
生產日期:1935年-1950年代
製造總量:600,000支以上
列裝部隊:國民革命軍、中國人民解放軍、民國軍閥
參與戰役:中國人民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
7.92×57mm S型尖頭彈諸元
彈頭直徑 8.2mm
全彈長 80.5mm
彈頭質量 9.98g
彈頭結構 鋼或白銅全被甲、鉛心
彈殼長 56.8mm
裝 藥 片狀無煙藥
裝藥質量 3.19g
初 速 894m/s(740mm長槍管)
“中正式”步騎槍,口徑7.90毫米,全長1110毫米,全重4公斤,初速810米每秒,表尺射程2000米,有效射程1000米以上,刺刀全長約575毫米。“中正式”步騎槍採用7.92毫米×57毫米尖頭彈,殺傷力極大,並可與當時廣泛使用的機槍如捷克ZB26、“二四式”馬克沁的子彈通用。
與圓頭彈相比,尖頭彈彈頭質量較輕,初速較高,加之彈頭呈流線型,空氣阻力小,彈道特性好,不易受橫風影響,從而使得“中正式”的射程和精度都遠在漢陽造和“元年式”之上。“中正式”的另一個優點是,內部機件、構造均大體相同,包括槍機在內的大部分零件只需稍加修銼即可互換,有的可以直接通用。
“中正式”的缺點是拉動槍機較費力,加之,在持續射擊時,槍匣與槍機因受熱膨脹而緊貼在一起,槍機更難拉動;射擊精度、射程都不如日式。日本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仍在生產全槍長為1275毫米的“三八式”友坂步槍。“中正式”步騎槍比“三八式”步槍短很多,為在白刃格鬥時與“三八式”步槍相抗衡,其刺刀全長約575毫米,僅刀身部分就長達428毫米。
不過,“中正式”上刺刀後的全槍總長仍短於“三八式”步槍加裝刺刀的長度。1928年至1949年間,“國民政府”統治區的兵工廠共生產各式步槍181萬餘支,其中“中正式”占三分之一以上。中正式步騎槍直到韓戰後期,志願軍開始換裝俄式裝備,殘留的“中正式”退居二線,用於裝備民兵。
技術特點
一. 採用了短管步槍。廣東第一兵器製造廠首先在1932年開始仿製FN1930年式的21式步槍,但是產量不大,僅限於“南天王”陳濟棠的勢力範圍內。在此之前,中國比較普遍的自製步槍是元年式步槍,由袁世凱北洋時代的陸軍部頒定,生產的有鞏縣、廣東、四川等兵工廠,各廠製造的卻都略有不同。以鞏縣兵工廠的元年式步槍來說:槍全長1,255公厘、槍全重4.08公斤、槍管長738公厘。中正式主要的差異就是槍管縮短了138公厘,符合了武器發展的趨勢。以此相較,日本一直到二次大戰結束,仍在生產長筒步槍。短管步槍在使用時,比較靈便,製造時節省材料,其殺傷力在射擊和進行白刃戰時,比起它的長筒兄弟,毫不遜色。
除了比利時製造的1924/1930式短管毛瑟步槍,捷克也生產了VZ 24式毛瑟步槍,中國在抗戰前也買了不少。捷克和比利時都是使用德國機械和設計改良而出的,其差別在外觀上而言,護蓋延伸到頭箍,不像毛瑟上段槍管露出。護蓋並覆蓋到照門前端,不像毛瑟在照門盡端嵌入一道圓槽。內部作業大致相同,有的在拋彈片(Ejector)後沒有活動空間,以供緩衝用,有的無法單發餵彈,必須由彈倉上膛,這些是與毛瑟原槍不同的地方。
二. 採用了尖彈為制式標準彈藥。中國的漢陽造和元年式,多使用圓頭彈,其彈頭重14.7公克(227 grain), 即使是元年式,原先仿自毛瑟1907式,使用彈藥6.8x57mm為尖彈,在中國仿造時,也有改用和漢陽相同的M1888子彈,四川兵工廠和廣東兵工廠的元年式則已經採用尖彈。尖彈的彈頭輕,因此出速較高,其形狀呈流線形,空氣力學係數佳,因此彈道特性較好,不易受風向影響。
7.92x57mm尖彈有兩種彈頭,一為9.98克(154 grain)、一為12.83克(198 grain),是從M1888子彈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在1903年採用。S型彈頭(Spitzgeschoss,pointed bullet),是全世界第一種被採用的尖彈(中國在採購1907年式之後,清末民初也用了一陣子6.8mm的尖彈,算是走在時代尖端。相對於美國的30-06,是在1906年採用的。)後來德國為了改進彈道的平直性及有效距離,又發展出了sS型(Schweres Spitzgeschoss, Heavy Pointed Bullet)。起先專供機槍使用,到了二次大戰前,才統一配發給步兵。中國稱S型為尖彈,供步槍用,sS型稱為重尖彈,僅供三十節式、二四式重機槍等使用。因為重尖彈要能適用於機槍猛烈的機械動作,生產難度較高,成本亦較高,並不普遍配發。
三. 採用為制式武器。中國軍隊須要採用統一的制式武器,這是從清末有志之士就不斷大聲疾呼,努力想實現的一個理想。可惜事與願違,軍閥混戰期間,為了武裝軍隊,往往飢不擇食,又碰上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各式軍械大賤賣,使得中國軍隊使用的武器,日趨龐雜,互不相容。即使黃埔軍校,當年也是靠了俄國運來的八千枝Mosin Nagant 1891式起家。
1928年11月軍政部兵工署成立,統籌全國兵工事宜。到了1933年1月,俞大維繼任署長,他啟用專門人才,展開了有計畫、有制度的兵工建設,氣象一新。他在職期間長達13年,經歷了八年抗戰,將中國的兵工事業,由一團散沙,開展到幾近自己自足,生產制式統一的局面。他到了1946年4月才御下了這負重擔,由副署長楊繼曾接任,這又是他管理成功的一例,由體制內培養出了接班人。
結構和性能
結構
中正式步騎槍操作簡單,結實耐用,火力強大。具備了毛瑟步槍的特長,槍閂前雙閉鎖榫、後有第三道安全榫、槍閂上有引導肋(Guide Rib)、節套有導氣槽等。裝填使用毛瑟特有的5發橋夾(Stripper Clip),由上方一次壓裝,裝入後橋夾棄之不用。在節套上有導槽,左側有供壓裝的凹槽。
在節套下有后座力阻榫(Recoil Lug),木托中有橫銷以供補強,這兩樣裝置,使節套及槍管的組合,固定在木托中,提高了射擊的精確度,今日手動步槍的設計,仍然沿用。
射擊時,將扳手上推,旋轉90度開膛,此時撞針即大部份受壓縮,準備進入待擊(Cock)狀態。這一點是毛瑟受人批評之處,因為開膛、待擊兩個動作同時發生,在持續射擊時,節套與槍閂因受熱膨脹,原就較難開啟,再加上須要壓縮撞針,有時根本無法開膛。因此英國的李-英菲爾步槍(Lee-Enfield)採用後閉鎖榫及閉膛時才進入待擊的設計,以操作快速有名。
在拉槍閂時,如果槍膛內有子彈或已經發射的彈殼,槍閂頭的退殼鉤會裹住彈底緣,將其拉出,此時尚不能退殼,要拉到盡頭,在節套左側槍閂固定模組中的拋彈片,會通過左槍閂榫的凹槽,撞擊到彈殼底部左部,才將彈殼彈出。所以,如果在拉開槍閂時力量不夠,或拋彈片損壞,都可能造成退殼失敗。尤其是拋彈片損壞時,再怎么推拉,那彈殼還是牢牢的套在退殼鉤上。
制刀座是毛瑟式的,刺刀座裝於木托上,由頭箍固定,這與美式的槍管上附裝刺刀座不同。同時,毛瑟式刺刀座的另一個特點是在上刺刀時,通槍條插入刺刀柄中,因此用於毛瑟的刺刀,在刀柄底座都有一個長槽,是與其他刺刀顯著的不同點。德國刺刀無槍管套環,因此刺刀不與槍管接觸;中國採購及自製的刺刀多帶套環。
保險在槍閂後部,順時針旋轉90度,即進入保險狀態,此時可以將槍閂退出節套,遂行分解。此時,保險片也擋住了瞄準線,因此射手知道槍是在保險狀態。置於180度時,槍閂不能取出,處於鎖定狀態。
毛瑟的槍管是獨特的節段式(Stepped Contour),這是在1890年即已定型的設計。毛瑟在研發的過程中發現,急火射擊時,槍管會受熱而作直線膨脹,如果槍管只是作成漸減的圓筒形(Tapered),槍管延長時會壓迫木托,導致變形,影響密合度。因此,設計成節段式,木托在每段之前預留空間以供槍管伸縮,如此一來,既可保持木托與槍的密合,又可以不受膨脹的影響。由此以後,絕大多數的毛瑟步槍都採用節段式的槍管。
標準型的直線形照門,是由98式的孤形照門改良而來,而且其底部是用螺絲鎖在基座上。如此一來,如果改用不同的彈藥,因彈道改變,可以很容易的更換有不同刻度的照門。
7.92x57mm的彈道和30-06非常類似,都屬於長型全裝藥子彈。有效射程可達1,000公尺以上,與之相比,日本的6.5x50mm就差了一級,因之日軍在吸取了在中國作戰的教訓之後,在設計99式時,改用了7.7x54mm的子彈,但在彈道、殺傷力上仍然無法與7.92x57mm相比。
中國在生產中正式的歷程中,曾因核桃木來源困難,設計出鋼條式的槍托;為了簡化生產,制出過翻板式的300/600公尺照門;並曾試製過有防塵蓋的樣品;但是這些改進設計,都只停留在樣槍的階段,並沒有正式投入生產。
性能
中正式步騎槍最初主要裝備國民黨中央軍的調整師,也就是許多媒體所稱的“德械師”。其實,所謂“德械師”僅僅是戴著進口的德國M35鋼盔、接受德國軍事顧問訓練的部隊,這些部隊的武器裝備則以國產仿製品為主,所以從嚴格意義上講,將其稱為“德式師”更為貼切。
抗戰全面爆發時,全部裝備中正式步騎槍的中國部隊只有屬於調整師的第36師、第87師、第88師以及中央軍校教導總隊,而同屬調整師的第3師、第6師、第9師、第14師則是以中正式步騎槍為主,另有少量漢陽造步槍。
中正式步騎槍首次參戰是在1937年淞滬會戰中,由於該槍使用的7.92毫米尖頭彈初速高,彈道特性好,因此有效射程可達1000米,而且尖頭彈初速高,殺傷威力大,打到人體重要部位上非死即重傷。相比之下,日軍三八式步槍在常見的200-600米距離上的殺傷威力遜於中正式甚多。
經過戰場的實際檢驗,中正式步騎槍顯示出操作簡單、結實耐用、火力強大、戰術機動性好等諸多優點。日本人也領教了中正式步騎槍的厲害,隨即研製出九九式步槍,改用7.7毫米口徑的尖頭彈,但這種彈藥無論彈道性能還是殺傷威力仍然比不上中正式步槍使用的子彈。不過,中正式步騎槍並非完美無缺。首先,中正式步騎槍的槍機拉動起來較為費力,加上持續射擊後,槍匣與槍機因受熱膨脹而緊貼在一起,槍機就更難拉動。其次,該槍射擊精度不如日軍三八式。最後,中正式步騎槍槍身較短,即使裝上很長的刺刀(長約575毫米),但仍然比加裝刺刀的三八式短一截,因此中國士兵在白刃格鬥時容易吃虧。
生產情況
兵工署各廠生產中正式的情形如下:
1935年,鞏縣兵工廠(兵工署第十一廠)最早生產中正式步騎槍。
1937年6月,廣東第一兵工廠(後遷往廣西,改名第四十一廠)開始生產中正式步騎槍。
1942年7月,第一兵工廠(原漢陽)接收第十一兵工廠(原鞏縣)槍廠,開始生產中正式步騎槍。
1943年10月,第二十一兵工廠(原金陵),使用原先來自第一兵工廠,生產漢陽式步槍的設備,在近三年的籌備之後,開始生產中正式步騎槍。
此外,中共山西抗日根據地的水窯兵工廠,也仿造了一些改良式的中正式步騎槍。浙江省戰時省政府在省主席黃紹的領導下,組織了浙江鐵工廠,前後生產了四萬把左右的七七式步槍。該槍與中正式非常相似,不過也有當事人說,原先是按比利時的1930式仿造的。七七式步槍和東三省兵工廠的十三式一樣,槍閂上沒有引導肋。
抗戰八年一共生產了六十餘萬支步槍,扣除二十二萬餘支漢陽式,加上勝利後在21廠生產的,以及六〇廠在台灣生產的,由1935年到1949年,中正式的總產量大約在六十萬。
這個數字與其他國家的生產能力來作比較,在1917年8月1日到12月31日之間,美國一共生產了414,696枝步槍。而一次大戰期間,由1916年開始為英國代工至戰爭結束,美國一共生產了2,506,307枝M1903及M1914式步槍。這當然反應了當時中國工業能力的薄弱,兵工事業在事事優先配合,從業人員全力以赴的情況下,也只有這樣的成績。
中國雖富於鐵砂、煤炭、鉻、鎢、銻等國防資源,並向德國大量出口鎢砂、銻等物資,一直到抗戰之前,自己卻沒有辦法生產制槍用的鉻鋼、鎢鋼等鋼材。一切材料仰賴進口,不但耗費大量外匯,而且在通商口岸為日軍封鎖之後,兵工生產立即陷入了困境。
所幸在兵工人員的努力之下,使用撤到重慶的漢陽鐵廠、上海煉鋼廠,以及原有的重慶電力煉鋼廠,從1939年就煉出了鋼鐵,並隨後制出了鉻鋼及鎢鋼等特殊合金鋼,取代進口貨作為製造軍械的原料。這些努力,為抗戰時的兵工生產作出極大的頁獻。
舊中國軍隊的一大問題是“萬國造”,即武器來自多個國家,制式各異,無法通用,嚴重影響戰鬥力。
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後,中正式步騎槍的生產受到較大影響。為了躲避戰火,鞏縣兵工廠多次搬遷,生產時斷時續,加之造槍材料短缺和質量控制不過關,該槍產量始終上不去。直到1943年,國民黨兵工署才完成該槍的工藝圖紙、製造模具和檢測標準規範化,可以安排三家兵工廠同步生產。即便如此,中正式步騎槍從1945年到抗戰結束時總產量也只有40萬支左右,這一數量無法滿足中國軍隊的裝備需求,沒能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制式槍”。
歷史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受到了凡爾賽和約(Versailles Treaty)的種種嚴苛約束,軍隊被限制為十萬人,軍火生產只能在指定地點進行,軍火的進出口一律禁上,連供給魏瑪陸軍(Weimar Riechwehr)使用的軍火生產數量、存量也有嚴格的規定。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德國既存的龐大軍事生產工業,仍在暗中運轉。各式各樣的軍械仍然以不同的名義持續發展。毛瑟廠在1924年廠發展出了標準型(Standard-Modell)步槍,聲稱為商用步槍,但事實上是98式步槍的改良型,僅看槍上的閱兵鉤孔就露餡了(在閱兵時,不用背帶環,背帶固定於頭箍下的閱兵鉤及扳機前的閱兵孔之間,較為平整美觀)。該型雖在1924年定型,但是到了1930年代才開始量產。這是德國在吸收了第一次大戰的實戰經驗後,改良的一種中間型,曾經作過幾種不同的嘗試,因此有不同的槍型。標準型的名稱,來自於其槍管長為60公分(23.6寸),可供步兵及騎兵通用。事實上標準型沒有受到很大的重視,少量配給德國軍方,以及西班牙內戰中的德國志願軍。隨後繼續演進,在1935年德國正式採用了K98k。如今標準型尚為人所知,很大的因素是由於中國在30年代採購之後,仿造了中正式。
標準型和98k的差異,主要在外形。98k的背帶在左側,標準型在下方,標準型有閱兵鉤孔,98k則將其略去,後期21廠等的中正式也將其略去。標準型有握手槽,98k有準星護罩。扳手的形狀,中國採用的為水平型, 98k及後期的標準型均改為下折型。(此點孰優孰劣,仍有爭議,一般以為下折型節省空間,行動時不易誤觸,尤其在裝置瞄準鏡時,水平型無法使用。但水平型的長處是,射手無須尋找扳手的位置,手掌上推,一定會推到扳手。)98k木托上也有相應的凹槽。毛瑟步槍在槍托上均嵌有金屬圓孔,供分解撞針部用,中國生產的毛瑟步槍,幾乎無例外的省去這項配件,大概是考量士兵的素質,根本不要他們分解撞針部。標準型的設計上,原來即沒有這個金屬圓孔。其餘內部機件、構造兩者均相同,許多零件尚且可以通用。
中國仿造標準型也是其來有致,從江南製造局仿造毛瑟1871/84式開始,到民國初年的元年式步槍,毛瑟步槍向來是中國各界特別衷愛的步槍。以至今日,許多媒體,將所有的燧石槍、火繩槍、手動步槍一律稱為毛瑟步槍。
原型槍
關於中正式步騎槍的原型槍多有混淆之處。毛瑟系列步槍歷來在中國有良好的聲譽,僅抗日戰爭之前中國就進口過很多,其中既有德國原產的標準型步槍,也有比利時FN M1924/1930、捷克斯洛伐克Vz24步槍等毛瑟步槍的仿製品,這些毛瑟式步槍長度相仿,外觀相似,故有人認為中正式步騎槍的原型槍是來自比利時FN M1924/M1930。此前只有廣東省第一兵工廠在1932年仿製過比利時FN M1930式步槍,但產量不大。其實中正式步騎槍源自德國毛瑟廠1924年推出的標準型步槍,是一種縮短槍管的“短步槍”概念步槍,全槍長度介於傳統長步槍與卡賓槍之間的。用600毫米槍管代替G98式毛瑟步槍的740毫米槍管,作為毛瑟步槍各種改良型的標準型。一般稱為“1924年式毛瑟步槍”。
另有一種說法是,由於當時凡爾賽條約對德國生產武器進行了限制,因此德國繞過條約的約束,把生產契約都交給比利時、捷克、和奧地利來生產,因此中正式步騎槍的圖紙有可能是從捷克、比利時這些地方來的,並非是來自德國的圖紙。
德國標準型步槍,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步槍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作為戰敗國的德國,在兵工生產方面受到了《凡爾賽和約》的嚴格限制。1924年,毛瑟兵工廠以外貿民用步槍的名義研製了毛瑟M98步槍的改進型號,稱標準型步槍。此槍口徑為7.92mm,槍管長600mm,1924年定型,六年後開始批量生產。
在德國,標準型步槍並未受到重視。1935年,德國陸軍最終選擇了毛瑟M98k作為制式步槍,而標準型步槍漂洋過海,大量出口到中國。
到了1939年,德國吞併了捷克後,獲得大量Vz.24步槍,此時才把早年的毛瑟標準型步槍及其同型步槍重新定型為1924式步槍,也就是說,其實直到1939年之前,是沒有M1924式毛瑟步槍的,M1924式步槍的定型甚至比Kar.98k還晚。而中國在1935年開始生產的“中正”式步騎槍的圖紙其實是毛瑟標準型的圖紙(有些觀點認為可能是從捷克、比利時這些地方來的),而非像舊資料所說的那樣是來自德國的M1924步槍圖紙。
退出歷史
國共內戰期間,雖有大量的美械及接收、繳獲的日本槍械,中正式仍是主要的量產步槍,在各戰役中扮演了主要的角色,在當時的世界上,仍是數一數二的犀利軍械。此後國民黨撤到台灣,全面換裝美式1903(其實是同級產品),中正式便逐漸退出了第一線作戰序列。台灣的中年以上人士也許還記得在高中軍訓時,使用過中正式出操、打靶。
中正式最後一次上戰場,是在韓戰時期。中國人民志願軍有不少戰士使用繳獲的“中正式”步槍在朝鮮戰場作戰,當時美軍中M1903式步槍也未完全退役,在武器裝備上竟也成了個平手---栓動步槍與栓動步槍的對戰。韓戰後期,中國志願軍開始換裝俄式裝備(五三式等,實也不如中正式),殘留的中正式退居二線,用於裝備民兵,有的甚至被改膛使用7.62x39mm/M1943型子彈。
後來有不少數量的中正式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服役,在實戰單位退役後大批轉入民兵部隊中服役至1980年代。於是中正式步騎槍,在兩岸都逐漸的淡出了歷史的舞台。為近代中國軍備深受德國影響劃下了一個句點,七九口徑也成了絕響,象徵了一個時代的結束。如今重憶往事,緬懷十四年奮戰;“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曾有無數人肩負著中正式步騎槍,同赴沙場,為民族的延續,與敵人決一死戰。
收藏價值
目前,“中正式”步騎槍已經徹底退役,成為收藏愛好者追求的目標。
收藏一把好的中正式並不容易。在1980年代中國出口了許多舊槍,開始時還有些狀況好的,後來大部份情況都很差。更有商人到中國去,買來即將被送進熔爐的廢槍,也拿到市面上來賣。因此在美國收藏家心目中,以為中正式的品質很差,使用的材料也有問題。單以材質而言,戰前都是由奧地利、德國進口的,後期使用自製的鋼材,也要通過高壓彈測試,才能出廠,怎么會有問題?話又說回來,到現在還存在的中正式,多是身經百戰,經過四五十年的折騰,有個槍樣子便是不容易了。美國前總統柯林頓下令,禁止中國原為軍事武器的槍械進口,所以要找一把好的中正式,除非有收藏家願意割愛,是可遇而不可求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