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式步槍

中正式步槍

中正式步槍是近代中國軍隊武器制式化的一次成功的嘗試。為德國授權的24式毛瑟步槍的中國版,使用7.92毫米尖頭型毛瑟步槍彈,1935年由兵工署第十一廠生產,因蔣介石提出過修改意見,為表示對其尊重而正式定名為中正式騎步槍,後成為中國陸軍第一種制式步槍,性能優於日軍同時期裝備的“三八式”步槍,在抗日戰場上無數中國士兵手持中正式步槍與日寇展開殊死搏鬥。中正式步槍是抗日戰爭期間國民黨軍隊裝備的制式武器。抗日戰爭期間到到1949年,中國一共生產了大約六十萬至七十萬支中正式步槍,其中第二十一廠共生產四十餘萬支。

基本信息

簡介

中正式步槍中正式步槍

7.92mm中正式步槍,為德國1924年式毛瑟步槍中國版本,中正式步槍是中國近代第一種制式步槍

仿製過程

中正式步槍中正式步槍
中國自19世紀清末以來就開始不斷的引進、仿製毛瑟系列步槍。20世紀30年代初南京國民政府擊敗各地軍閥,實現了中國在分裂近20年以後名義上的政治統一,國民黨軍隊開始嘗試統一制式武器。當時國民政府在納粹德國顧問的幫助下,開始進行德國式的軍事整編計畫。在1932年,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召開全國制式武器會議,決定以德國1924年式毛瑟步槍及其所使用的彈藥為原型進行仿製,選用該步槍作為中國國民黨軍隊的制式步槍。

1934年時中國國民黨政府財政部向德國毛瑟廠訂購了一萬支德國1924年式毛瑟步槍裝備武裝稅警總團(著名的新編第三十八師的前身),並得到該廠提供的圖紙技術資料,由鞏縣兵工廠負責籌備製造民國24年式步槍。1935年由鞏縣兵工廠(兵工署第十一廠)最早生產,從1935年初就開始小量試產,因造於民國二十四年原定名稱為“二四式”。1935年8月國民政府將新槍定名為“中正式”步騎槍,得名於當時的國民黨政府最高領導人蔣介石(蔣介石本名為中正)。1935年10月,該槍正式開始大量生產。中正式步槍使用7.92×57毫米毛瑟槍彈,比較日本三八式步槍使用的6.5×50毫米步槍彈威力明顯大。中正式採用的刺刀與毛瑟式步槍不同,因中正式槍身較短,為了與槍身較長的三八式步槍在格鬥時相抗衡,其刺刀較長,僅刀身部分就比1924年式毛瑟步槍的刺刀的全長還長,刺刀與槍管的聯接也更為牢固。現存的某些早期生產的槍採用了二段式的槍托,但沒有接榫,只是用膠黏住,然後在槍托底板再用螺絲鎖住。這種作法是日本人所發明的,據說原因是節省木料,而且增加槍托底部的強度,但是時日一久,接合處必定裂開。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鞏縣兵工廠奉命將全部機器拆卸運往湖北漢陽。1939年,改名為第十一廠之鞏縣兵工廠將槍廠交給已改名為第一兵工廠之漢陽兵工廠,從此第一廠開始生產中正式步槍,其實還是鞏縣兵工廠的原班人馬。1940年,內遷重慶的第二十一廠(金陵兵工廠)開始籌備生產中正式步槍,對中正式步槍製造工藝進行了改造,於1943年開始批量生產。

介紹

中正式步槍中正式步槍
中國從清末以來就開始不斷的引進、仿製毛瑟系列步槍。1930年代國民政府擊敗各地軍閥,實現了中國在分裂近二十年以後的政治統一,軍隊開始嘗試統一制式武器。當時國民政府在德國顧問的幫助下,開始軍事整編計畫。在1932年,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召開全國制式武器會議,決定以德國1924年式毛瑟步槍及其所使用的彈藥為原型進行仿製,選用該步槍作為中國軍隊的制式步槍。
1934年時財政部向德國毛瑟廠訂購了一萬支1924年式毛瑟步槍裝備武裝稅警總團(著名的新編第三十八師的前身),並得到該廠提供的圖紙技術資料,由鞏縣兵工廠負責籌備製造1924年式步槍。1935年由鞏縣兵工廠(兵工署第十一廠)最早生產,從1935年初就開始小量試產,因造於民國二十四年原定名稱為“二四式”。1935年8月國民政府將新槍定名為“中正式”步騎槍,得名於當時的總統蔣中正。1935年10月,該槍正式開始大量生產。中正式步槍使用7.92×57毫米毛瑟槍彈,比較日本三八式步槍使用的6.5×50毫米步槍彈威力明顯大。中正式採用的刺刀與毛瑟式步槍不同,因中正式槍身較短,為了與槍身較長的三八式步槍在格鬥時相抗衡,其刺刀較長,僅刀身部分就比1924年式毛瑟步槍的刺刀的全長還長,刺刀與槍管的聯接也更為牢固。現存的某些早期生產的槍採用了二段式的槍托,但沒有接榫,只是用膠黏住,然後在槍托底板再用螺絲鎖住。這種作法是日本人所發明的,據說原因是節省木料,而且增加槍托底部的強度,但是時日一久,接合處必定裂開。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鞏縣兵工廠奉命將全部機器拆卸運往湖北漢陽。1939年,改名為第十一廠之鞏縣兵工廠將槍廠交給已改名為第一兵工廠之漢陽兵工廠,從此第一廠開始生產中正式步槍,其實還是鞏縣兵工廠的原班人馬。1940年,內遷重慶的第二十一廠(金陵兵工廠)開始籌備生產中正式步槍,對中正式步槍製造工藝進行了改造,於1943年開始批量生產。

中正式步槍是近代中國軍隊武器制式化的一次成功的嘗試。1937年兵工署參照了德國工業準則,制定了《中正式步槍套用材料之規範》,統一規定了槍件名稱、材料名稱、各組件的機械性能。到了1943年,第一廠、第二十一廠、第四十一廠三個生產步槍的工廠,都採用同樣的圖紙,同樣的檢測標準。中正式步槍是近代中國不斷嘗試將步槍制式化第一次得到了一些成就。當然,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是軍隊國家化,隨著中央軍的建立,慢慢的有了些成果。由於當時中國工業基礎過於薄弱,國內的製造工藝差,除了漢陽兵工廠和金陵兵工廠生產的中正式步槍質量相當不錯以外,其他生產的中正式步槍質量差別很大,有一些粗製濫造的該槍實戰中有效射程只能夠打300到400米。
中正式步槍是抗日戰爭期間民國政府軍裝備的制式武器。抗日戰爭期間到到1949年,中國一共生產了大約六十萬至七十萬支中正式步槍,其中第二十一廠共生產四十餘萬支。由於日軍進攻,各地兵工廠一再搬遷,也影響了中正式步槍的產量。抗日戰爭結束以後開始逐漸被美式步槍所取代。直到1950-1960年代,中國的大陸與台灣還裝備大量中正式步槍,主要用於民兵訓練。
關於中正式步槍的原型槍多有混淆之處。毛瑟系列步槍歷來在中國有良好的聲譽,僅抗日戰爭之前中國就進口過很多,其中既有德國原產的1924年式毛瑟步槍,也有比利時FN M1924/1930、捷克斯洛伐克VZ24等毛瑟步槍的仿製品,這些毛瑟式步槍長度相仿,外觀相似,故有人認為中正式步槍的原型槍是來自比利時FN M1924/M1930。此前只有廣東省第一兵工廠在1932年仿製過比利時FN M1930式步槍,但產量不大。其實中正式步騎槍源自德國毛瑟廠1924年推出的,標準型的民用步槍,是一種縮短槍管的“短步槍”概念步槍,全槍長度介於傳統長步槍與卡賓槍之間的。用600毫米槍管代替G98式毛瑟步槍的740毫米槍管,作為毛瑟步槍各種改良型的標準型。一般稱為“1924年式毛瑟步槍”。

製造情況

中正式步槍中正式步槍
中正式步槍是近代中國國民黨軍隊武器制式化的一次成功的嘗試。

1937年國民黨政府兵工署參照了出在歐洲大陸的德國工業準則,制定了《中正式步槍套用材料之規範》,統一規定了槍件名稱、材料名稱、各組件的機械性能。到了1943年,第一廠、第二十一廠、第四十一廠三個生產步槍的工廠,都採用同樣的圖紙,同樣的檢測標準。中正式步槍是近代中國不斷嘗試將步槍制式化第一次得到了一些成就。當然,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是軍隊國家化,隨著國民黨中央軍的建立,慢慢地有了些成果。由於當時中國內地現代工業基礎過於薄弱,中國國內的製造工藝差,除了漢陽兵工廠金陵兵工廠生產的中正式步槍質量相當不錯以外,其他生產的中正式步槍質量差別很大,有一些粗製濫造的該槍實戰中有效射程只能夠打300~400米。
中正式步槍是抗日戰爭期間國民黨軍隊裝備的制式武器。抗日戰爭期間到到1949年,中國一共生產了大約六十萬至七十萬支中正式步槍,其中第二十一廠共生產四十餘萬支。由於日軍進攻,各地兵工廠一再搬遷,也影響了中正式步槍的產量。抗日戰爭結束以後在美國政府的援助下開始逐漸被美式步槍所取代。直到1950~1960年代,中國的大陸與台灣地區還裝備大量中正式步槍,主要用於兩岸的民兵訓練。

原型槍

中正式步槍中正式步槍
關於中正式步槍的原型槍多有混淆之處。毛瑟系列步槍歷來在中國有良好的聲譽,僅抗日戰爭之前中國就進口過很多,其中既有德國原產的1924年式毛瑟步槍,也有比利時FNM1924/1930、捷克斯洛伐克Vz24步槍等毛瑟步槍的仿製品,這些毛瑟式步槍長度相仿,外觀相似,故有人認為中正式步槍的原型槍是來自比利時FNM1924/M1930。此前只有廣東省第一兵工廠在1932年仿製過比利時FNM1930式步槍,但產量不大。其實中正式步騎槍源自德國毛瑟廠1924年推出的,標準型的民用步槍,是一種縮短槍管的“短步槍”概念步槍,全槍長度介於傳統長步槍與卡賓槍之間的。用600毫米槍管代替G98式毛瑟步槍的740毫米槍管,作為毛瑟步槍各種改良型的標準型。一般稱為“1924年式毛瑟步槍”。
另有一種說法是,由於當時凡爾賽條約對德國生產武器進行了限制,因此德國繞過條約的約束,把生產契約都交給比利時、捷克、和奧地利來生產,因此中正式步槍的圖紙有可能是從捷克比利時這些地方來的,並非是來自德國的圖紙。

中正式步槍諸元

口徑:7.92毫米(中國舊稱七九口徑)
作業原理:鏇轉後拉式槍機,毛瑟式前栓榫鎖定,手動(Rotating bolt, front lug, bolt action)
彈倉容量:內藏式彈倉,5發,橋夾裝彈
彈藥:7.92×57毫米
初速:810米/秒
表尺射程:2,000米
槍全長:1.110米
槍管長:600毫米
瞄準具:表尺照門,刀片形準星
刺刀全長:575.5毫米

使用歷史

中正式步槍中正式步槍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各國淘汰和多餘的各式槍械大多被賣到了中國,加上國內各派系控制下的軍工廠自產武器,使得當時國內使用的槍械龐雜,口徑互不相同。中國政府多次試圖統一步槍口徑,幾經周折,卻沒能成功。
1934年12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召開兵器制式化會議,決定將德國M1924式7.92毫米毛瑟步騎槍定為制式步槍。該槍在德國也只有少量生產,在當時為最新型的步槍。
1934年,國民政府財政部長孔祥熙向毛瑟兵工廠訂購了一萬支M1924步騎槍裝備稅警總團,兵工署技術司向毛瑟廠索取該槍的全套圖紙,以及料表、檢驗樣板一套,交給位於河南省的鞏縣兵工廠籌備仿製M1924步騎槍。可是由於毛瑟廠提供的圖紙及檢驗樣板有誤,於是兵工署技術司委派曾就學於德國柏林工業大學的鞏縣兵工廠廠長毛毅可,向德國有關部門正式商洽購買M1924步騎槍及檢驗樣板、圖紙。經過一番周折,到1935年7月,鞏縣兵工廠終於開始試生產。因1935年是民國二十四年,此槍定名為“二四式”步槍。“二四式”步槍籌備、試生產過程中,受到蔣介石的重視,1933年、1934年先後兩次偕夫人宋美齡到鞏縣兵工廠視察,並對“二四式”提出改進意見。蔣介石認為毛瑟槍的槍長是根據歐洲人身體設計的,而中國士兵比歐洲士兵身高矮一些,建議將槍托略微縮短、刺刀加長。為表示對其尊重,1935年8月,將新槍定名為“中正式”步騎槍,槍匣上的印記也改為“中正式”三字。“中正式”槍身短了,便於攜帶,使用方便,但刺刀加長了,在拼刺刀時還是不吃虧。蔣介石的建議符合步兵緊湊化、輕型化的發展趨勢,也符合中國國情,使“中正式”成為中國士兵喜愛的步槍。
由於蔣介石對“中正式”的鐘愛,生產“中正式”的主要生產廠鞏縣兵工廠,也從原來的舊式工廠變為較為現代化的大規模兵工廠。
1935年10月10日,“中正式”步騎槍正式批量生產,從而開始了其長達14年的生產歷程。“九一八”事變後,國民政府的兵工政策開始調整,將“中正式”步騎槍定為制式步槍並開始大量生產。“中正式”的生產,在中國兵器工業史上具有里程碑作用。1943年後,第21廠、第41廠等生產“中正式”步騎槍的工廠,都採用同樣的圖紙、同樣的檢測標準,生產完全相同的步槍。
“中正式”步騎槍採用7.92毫米×57毫米尖頭彈,殺傷力極大,並可與當時廣泛使用的機槍如捷克ZB26、“二四式”馬克沁的子彈通用。與圓頭彈相比,尖頭彈彈頭質量較輕,初速較高,加之彈頭呈流線型,空氣阻力小,彈道特性好,不易受橫風影響,從而使得“中正式”的射程和精度都遠在漢陽造和“元年式”之上。
7.92毫米×57毫米尖頭彈的有效射程超過600米,比日本“三八式”步槍使用的6.5毫米×50毫米有坂步槍彈威力大。後來日本“九九式”步槍改用了7.7毫米×54毫米槍彈,但在彈道性能和殺傷力上仍與7.92毫米×57毫米尖頭彈有相當差距。而且“中正式”彈頭打到人的軀幹部位不死也是重傷,而日本的“三八式”、“九九式”步槍都是貫穿傷。
“中正式”的另一個優點是,內部機件、構造均大體相同,包括槍機在內的大部分零件只需稍加修銼即可互換,有的可以直接通用。
“中正式”的缺點是拉動槍機較費力,加之,在持續射擊時,槍匣與槍機因受熱膨脹而緊貼在一起,槍機更難拉動;射擊精度、射程都不如日式。日本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仍在生產全槍長為1275毫米的“三八式”有坂步槍。“中正式”步騎槍比“三八式”步槍短很多,為在白刃格鬥時與“三八式”步槍相抗衡,其刺刀全長約575毫米,僅刀身部分就長達428毫米。不過,“中正式”上刺刀後的全槍總長仍短於“三八式”步槍加裝刺刀的長度。
據不完全統計,1928年至1949年間,國民黨統治區的近現代化的兵工廠共生產各式步槍181萬餘支,其中“中正式”占三分之一以上。抗日戰爭中,中國國民黨軍隊重武器缺乏,士兵訓練不足,但是輕武器“中正式”步槍並不比日本步槍差。可以說“中正式”在抗日戰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在國內戰爭期間,國民黨軍雖有大量的美械及接收、繳獲的日本槍械,但“中正式”仍是主要的步槍。直至國民黨政權敗退到台灣,全面換裝美式步槍,“中正式”才退出了作戰序列。抗戰中,八路軍、新四軍也使用“中正式”。解放戰爭中,許多解放軍戰士使用的是繳獲的“中正式”。“中正式”最後一次上戰場,是韓戰。中國人民志願軍依然有不少戰士使用繳獲的“中正式”。韓戰中後期,志願軍開始換裝蘇式裝備,殘留的“中正式”退居二線,用於裝備民兵。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