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狀體徵
⑴眩暈可為鏇轉性或非鏇轉性,持續時間較長(數天、數周或數月),程度不定,一般較輕,有時可進行性加重,與頭和身體的位置變動無關。
⑵可無耳部症狀,前庭其他症狀也不一定齊全。植物神經反應的程度與眩暈不相協調。
⑶多伴有其他腦神經、大腦或小腦症狀。眩暈發作時可有意識喪失。
⑷自發性眼震粗大,為垂直性或斜行性,也可為無快慢相的擺動性,持續久,程度不一,方向多變,甚至呈雙相性。
⑸各種前庭反應有分離現象,自發與誘發反應不一致,可出現前庭減振現象(弱刺激引起強反應,強刺激引起的反應反而弱)。
⑹變溫試驗結果冷熱反應分離,有向患側的優勢偏向。
疾病病因
中樞性眩暈就是腦部疾病引起的眩暈,最常見的有“椎基底動脈循環不全症”,多為漸近性和持續性的發作、發作時間有時常長達數月、較少激烈的天鏇地轉、頭部姿勢變作並不會使眩暈加劇且患耳朝下時反而較不會眩暈。
簡單而言就是腦部疾病引起的眩暈,最常見的是供給小腦、腦幹血液的椎基底動脈循環不全症,這條動脈系是從頸部之兩條椎骨動脈開始,進入顱內之小腦、腦幹處合而為一成基底動脈,又從此處分為三條動脈,分別是後下小腦動脈,前下小腦動脈及上小腦動脈,這三條動脈都與眩暈有關,其中的前下小腦動脈主要供應腦幹之橋腦與小腦蚓部之血液,前下小腦動脈的下游分枝即是內耳動脈,上游血量不足,下游即無足夠的血液使用,這也可以說明前下小腦動脈阻塞會造成類似梅尼埃病一樣的症狀,因為臨床症狀很像,區分中樞性與末梢性眩暈之困難即在此。
此病雖然來勢洶洶,尚不至危及生命,但腦腫瘤或腦血管障礙,疏於治療,往往會有生命危險,兩者的治療方法迥然不同。內耳病變引起的眩暈症即使沒有治療,也可熊自愈,那是因為位於中樞之小腦與腦幹可以取代內耳之功能。現在假定右側內耳因美病失去功能,身體左右平衡訊息不對等,會不自覺的往失去功能的右側傾倒,當傾斜至某一程度要跌倒前,中樞的小腦會立刻察覺,馬上把方向盤打向左側糾正回來,使身體保持平衡,暫時取代右側內耳之功能,直到內耳復原為止。
病理生理
前庭分析器通過傳導束與小腦、脊髓、植物神經系統、動眼系統等有著廣泛的聯繫。在靜止情況下,兩側前庭感受器不斷向同側的前庭神經核對稱地傳送等值的神經衝動,通過一連串複雜的姿勢反射,維持人體的平衡。前庭系統和其與中樞聯繫過程中的任何部位受生理性刺激,特別是病理性因素的影響,都可能使這種信息傳送的兩側對稱性或均衡性遭到破壞,其結果客觀長將表現為平衡紊亂,主觀感覺則為眩暈。對稱性與均衡性的破壞可由一側前庭系統受刺激,功能亢進或減退引起,也可因兩側受刺激的程度不同而發生。
治療方案
對眩暈為主訴的病人,首要的任務是仔細收集病史,根據病史中的線索,在內科、神經精神科、骨科或眼科醫師的協助下進行檢查,共同尋找、確定其原發病。只有如此,才能有的放矢的進行治療。
相關症狀
1 . 椎基底動脈循環不全症 :
突發性眩暈伴有噁心、嘔吐,偶有耳鳴,但多為兩側性,常在半夜發作,有時會有耳痛、復視、動搖視、發聲障礙、吞咽困難、枕部頭痛、手腳麻感、血壓異常、眼振電圖上會出現中樞性病變特殊之眼振。病因可能是動脈硬化、血栓、頸椎長骨刺及不明原因的血管痙攣,年輕人得此症者,多有家族性,和遺傳因素有關,有些則是高脂血症引起。頸椎長骨刺並非椎基底動脈循環不全的主因,應該說是病人本身血管就有問題,再加上骨刺壓迫才使症狀浮現。
2 .小腦、腦幹梗塞或出血 :
這是眩暈症中會立即致命者,其特徵是眩暈持續不止,頭痛厲害,意識逐漸不清,眼球偏向。腦幹是生命中樞,人體之心跳與呼吸均由其所控制,一旦出血或梗塞,很難存活,亦無法手術取出血塊,章孝慈校長即是腦幹出血。此病之診斷由計算機斷層掃描或核磁共振造影可清楚看出,但常因醫師顧慮病患經濟負擔而疏忽沒照,或誤診為梅尼埃病,貽誤病機,造成醫療糾紛。
3 . 小腦腫瘤 :
走路不穩是主要症狀,常在早晨起床後頭痛、頭暈,未進食即嘔吐不止,其中孩童病例不少。女性四十餘歲時,如有頭暈、頭痛,全身莫名的不舒服,有可能是小腦腦膜瘤,不要自認是更年期障礙。
起立性調節障礙 : 突然站立時,感到身體飄浮、頭暈、臉蒼白、冒冷汗、無法久站,常在早晨起床後即開始不舒服,一直要到中午才妤轉,檢查時會發現起立時與躺下時血壓與心跳相差頗大,起立時血壓下降,心脈加速,很多學童都因此無法上學。起立性調節障礙是自律神經失調引起,自律神經控制血壓的升降,有些病人眩暈發作時血壓上升,此並非高血壓引起眩暈,而是眩暈使自律神經失調所致,血壓急速下降也會引起眩暈,可見血壓高低與眩暈沒有絕對關係,主要關鍵在自律神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