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介紹
"頸性眩暈"並不是一個特定的疾病名稱,而是指由於某些病因引起椎動脈供血不足的一類中樞性眩暈,而所謂"某些病因"又以頸椎病最為常見,故在一般情況下,"頸性眩暈"都被用指頸椎病所致之眩暈。 那么,頸椎病所致的眩暈有沒有什麼特點,可以使之與其他的眩暈相區別呢?
椎動脈和交感神經並行,所以,椎動脈型頸椎病常伴有一些交感神經症狀,如假性心絞痛,心肌缺血,汗腺分泌障礙,局部肢體或半側身體多汗或少汗,消化功能障礙等症。頸性眩暈一般不難診斷。臨床根據其症狀特點,輔以X線片、CT片及顱腦超聲,不難診斷本病。
病因
頸椎病眩暈的產生有兩種情況,一是推動脈受骨刺的機械性壓迫,發生狹窄或閉塞,當推動脈本身有病變的時候,這種壓迫更易於發生;二是頸交感神經受刺激,引起推動脈痙攣。這兩種情況的發生都有一個先決條件,就是頭頸部必須轉到某一位置,讓推動脈受壓或讓交感神經受刺激。簡言之,眩暈發作與頭部位置明顯相關,稱為位置性眩暈。
有些病人可以有猝倒病史,多數是在行走中聽到背後呼喊,回頭一看時突然下肢無力而倒地,倒地後頭部位置回復,症狀消失,馬上就可以爬起來,整個過程病人神志清楚。 頸性眩暈以頭頸部位置性眩暈為特點,頭頸部轉動或側屈到特定位置時發作,位置回復後症狀消失。病人經2-3次發作後,對此有清醒的認識,非常警惕地迴避這一特定的位置。 但是,當推動脈型頸椎病有推動脈交感神經叢的作用參與其中,或與交感型頸椎病混合發生時,眩暈症狀可以變得不典型,異常複雜而難以鑑別。
“頸性眩暈”傳統觀念認為是頸段特別是上頸段軟組織由於慢性損傷引起組織內壓增高,反射性刺激其中的神經支,因大腦中的神經與頸段軟組織中的神經相交通,所以也就刺激到大腦的前廷神經核和紅核等眩暈中樞而出現的眩暈。但是頸段軟組織損害絕大多數繼發於腰臀腿部軟組織損害,所以頸部的軟組織損害是繼發因素。頸部軟組織內壓增高也是其損害性軟組織中無菌性炎症刺激其中的感覺神經末梢而繼發性肌痙攣的結果或骶棘肌痙攣牽拉的結果。一部份患者中對頸部軟組織中神經支的刺激實際是無菌性炎症也同樣參看與,但在於無頸部和頭部疼痛而只有眩暈的患者,此時頸部軟組織還未形成繼發性損害的無菌性炎症,頸部軟組織內壓增高只是由於骶棘肌下段原發部位軟組織肌痙攣的牽拉所致;還有頸部側方軟組織損害病變的肌痙攣同樣也作用於頸枕部軟組織而出現相關症狀;如眩暈伴隨有頭痛患者,頸部軟組織已經形成了無菌性炎症的繼發性損害的病理基礎。只有搞清楚了此類疾病的本質,徹底治癒“頸性眩暈”不再是難事。
臨床表現
1.頸性眩暈為發作性眩暈,有時伴有噁心、嘔吐、耳鳴、耳聾、眼球震顫。當頭部過度後仰或轉動某一方位時發生,停止後仰或扭轉時,症狀消失或明顯減輕,又
稱位置性眩暈。頸性眩暈多發於40歲以上,男女無明顯差別,血壓基本正常。突然發病,常於晨起或午休後起床或轉頭突然出現眩暈。
2.頭痛多為後枕痛或偏頭痛,可為隱痛、跳痛或放散痛。有人常年服用止痛藥或疑為顱內有占位性病變。
3.猝倒。
4.腦幹症狀肢體麻木、感覺異常、嚴重者可出現對側肢體的輕偏和對側顱神經症狀。還可以出現吞咽困難、反嗆、咽反射消失、聲音嘶啞、眼肌麻痹、復視、視物不清、Horner征等。
檢查
1.X線可見頸椎椎體、椎間盤、鉤突關節退變和項韌帶鈣化,頸椎生理曲度變直等改變。
2.腦超聲可見椎基底動脈血流量減少。
診斷
1.多於40歲以上發病。
2.眩暈發病常與頸部體位改變有關。頸部做後仰,鏇轉動作時,可誘發眩暈或噁心感。
3.可伴有神經根性症狀。
4.突然發病,常於起床或轉頭突然出現眩暈,往往伴有眼球水平震顫。
5.頸椎檢查,頸部活動受限,患病椎體棘突偏歪,椎旁有壓痛,頸2棘突偏歪多見,因椎動脈進入橫突孔後,垂直上升,從第2頸椎到進入枕骨大孔之前椎動脈在此段發生多個彎曲,椎動脈血流受阻礙也多發生於此。
6.腦血流圖,枕乳導聯,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扭頸試驗陽性。
7.頸椎X線平片,正側片,左右斜位及張口位片示,頸椎生理曲線變直,反張,成角或中斷,骨質增生,環椎後結節上翹,齒狀突距兩側塊距離不等寬。
主要症狀
“椎動脈型頸椎病” 傳統觀念的主要症狀為:頭痛、眩暈及視覺障礙等為大腦後動脈缺血所致,其表現為發作性視力減弱、眼前閃光、暗點、視野缺損、以及腹視、幻覺等,頭痛為椎基底動供血不足引起。以及很多盧腦徵象等。眩暈是本病最常見的症狀,其性質可呈鏇轉性、即出現自身或周圍景物沿一定方向鏇轉的幻覺,也可呈一般性眩暈,表現為身體搖晃而立行不穩或地面移動、傾斜、下陷等感,往往在體位變換時誘發症狀。軟組織外科在大量的臨床實踐中發現:這些相關症狀在頭頸肩部、腰骶臀腿部椎管外軟組織損害中都可出現。再者由於患者大多是以持續性眩暈為主,這並不是椎動脈因素所致,大腦在缺血時會通過Wills環的自主調節使眾多吻合支變為開放狀態以供應大腦流使之達到平衡狀態。再者在眾多檢查有椎動脈供血不足所致眩暈頭痛者在運用強刺激推拿或銀質針治療症狀完全消除後,檢查仍有椎動脈供血不足現象,在健康人群中同樣存在著椎動脈供血不足現象而無頭痛頭暈症狀出現。還有學者認為頸椎病是由於小關節紊亂所致,但軟組織外科學從不爭對位移的小關節進行處理,運用銀質針治癒軟組織損害病變後,小關節紊亂現象通過自身調節而消失,這證明小關節紊亂全是脊柱深層多裂肌及迴旋肌痙攣的繼發性表現,小關節紊亂導致頸椎病病因全都是因果倒置的認識.所以椎動脈型頸椎病,實際上就是腰臀部大腿根部或頭頸肩部軟組織損害的表現,各種傳統方法治癒的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實際上也是治癒了椎管外軟組織病變而產生的臨床療效。
治療方法
頸性眩暈治療,兩種方法。①西醫手術療法②中醫保守療法。就保守療法來說任何一種單一的療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都有它的弱點,都不足以對本病有一個完整的調整過程,所以採用分期綜合療法治療本病,經過臨床驗證效果甚佳。那么,什麼是分期綜合療法呢?對於急性期的患者,主要表現為缺血性改變。所以這一階段採用的手法以活血化瘀、舒通經絡為原則,再配合一些中藥的內服外用,以改變頸及頭部的供血。另外,通過活血化瘀的作用促進局部的炎症、水腫的吸收,改變椎動脈受壓部位的壓力。第二階段對頸椎進行調整,以改變頸椎局部狹窄對椎動脈的壓迫,這一階段以手法為主配合牽引以打開椎間孔,再配合外敷中藥以改善頸肩部肌肉的痙攣,亦可配合拔罐。第三階段可採用恢復期治療,以鞏固前兩個階段對頸椎的調整效果,可採用輕手法幫助肌肉韌帶的恢復,並可配合特製膏藥輔助。另外這一階段,應指導患者進行功能鍛鍊。經過一個完整的治療過程, 對於一般患者來講,基本均可痊癒,但對於嚴重及合併有其它病患者,還應根據病情,配合一些有針對性的用藥治療。
預後
主要防止意外摔傷,一般預後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