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東歐國家投資貿易博覽會

中國-中東歐國家投資貿易博覽會

中國—中東歐國家投資貿易博覽會(簡稱中東歐博覽會)由中國商務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由商務部相關司局、寧波市人民政府、浙江省商務廳共同承辦,是中國與中東歐國家首個以投資貿易為主題的綜合性博覽會。每年6月在著名的港口城市寧波舉辦。

概況

第四屆中國—中東歐國家投資貿易博覽會(簡稱中東歐博覽會),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導,深入貫徹“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峰會精神,積極落實《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布達佩斯綱要》要求,全面建設“16+1”經貿合作示範區,以“推動創新發展,促進合作共贏”為主題,以投資貿易為重點,努力建設高質量的中國與中東歐國家投資貿易合作平台。

歷屆展會

第一屆中東歐博覽會

中國-中東歐國家投資貿易博覽會是《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貝爾格勒綱要》確定的重要內容之一,首屆中東歐博覽會於2015年6月8日至12日在中國寧波順利舉行,是中國與中東歐國家首個以投資貿易為主題的綜合性博覽會。中東歐博覽會由中國商務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由商務部相關司局、寧波市人民政府、浙江省商務廳共同承辦。

第二屆中東歐博覽會

第二屆中國—中東歐國家投資貿易博覽會(簡稱中東歐博覽會)於2016年6月8日—12日在寧波舉辦。順應“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以《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蘇州綱要》為指導,以“深化合作、互利共贏”為主題,通過舉辦會議論壇、投資洽談、貿易展覽、人文交流等系列活動,進一步打造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全面合作和“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平台,為我國經貿事業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第三屆中東歐博覽會

第三屆中國—中東歐國家投資貿易博覽會(簡稱中東歐博覽會)順應“一帶一路”合作倡議,以《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中期規劃》和《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里加綱要》為指導,以“釋放合作潛力,促進互利共贏”為主題,通過舉辦相關係列活動,進一步打造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全面合作的重要平台,為我國開放型經濟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組織機構

主辦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浙江省人民政府

承辦單位

寧波市人民政府

浙江省商務廳

商務部貿發局

商務部投促局

職能部門

領導機構

成立組委會,國家商務部分管副部長、浙江省分管副省長、寧波市市長擔任主任。商務部相關司局司(局)長、浙江省政府分管副秘書長、浙江省商務廳廳長、寧波市分管副市長擔任副主任。商務部相關司局分管副司(局)長、浙江省商務廳分管副廳長、寧波市政府分管副秘書長、寧波市商務委主任、寧波市開放型經濟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寧波市外辦主任、寧波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寧波市教育局局長、寧波市旅遊局局長、寧波市文廣新局局長、寧波市人社局局長、寧波市口岸打私辦主任、寧波貿促會會長、寧波保稅區管委會主任、寧波海關關長、寧波檢驗檢疫局局長為成員。

辦公室

組委會下設辦公室,寧波市開放型經濟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擔任主任,寧波市商務委、市外辦、市外宣辦、市教育局、市旅遊局、市文廣新局、市人社局、市口岸辦、寧波貿促會、市會展辦、寧波保稅區管委會、寧波海關、寧波檢驗檢疫局分管領導擔任副主任。

工作部

設秘書處、投資洽談部、貿易展覽部、會議論壇部、人文交流部等5個工作部,接待聯絡、安全保衛、綜合保障、新聞宣傳等工作由浙洽會、消博會、中東歐博覽會組委會統籌。

會徽和吉祥物

中國-中東歐國家投資貿易博覽會 中國-中東歐國家投資貿易博覽會

海娃體現“海上絲綢之路”和寧波海港城市等特色;駝娃體現“絲綢之路經濟帶”和充滿活力的中國形象。這對吉祥物活潑靚麗、時尚靈動、健康向上,反映出中國-中東歐國家投資貿易博覽會,彰顯“開放創新、共同發展”的博覽會理念和品牌形象。

會徽為英文縮寫字母中國(C)和中東歐國家(C)的結合,象徵中國與中東歐國家通過合辦投資貿易博覽會,共同建設“一帶一路”,追求團結合作和利益共享之成果。主色調採用紅色和藍色,頗具國際色彩,並力求簡潔明快。

中國-中東歐國家投資貿易博覽會 中國-中東歐國家投資貿易博覽會

舉辦地介紹

寧波簡稱“甬”,位於中國大陸海岸線中段,經濟發達的長三角洲南翼,毗鄰上海。全市陸域面積9816平方公里,轄六區二縣三市,常住人口760萬。作為長三角少有的副省級計畫單列市,寧波經濟發達、城市開放、人文底蘊深厚、是中國文明城市、歷史文化名城、優秀旅遊城市。2014年,寧波GDP總額超7600億人民幣,人均GDP超過1.6萬美元。

中國-中東歐國家投資貿易博覽會 中國-中東歐國家投資貿易博覽會

寧波市中國重要的沿海開放城市,擁有得天獨厚的港口物流條件,是中國為數不多的對外貿易超千億美元的城市。2014年寧波港完成貨物吞吐量5.26億噸,貨櫃1870萬標箱,居全球第五。

寧波市長三角南翼集航空、高鐵、高速公路等於一體的立體化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兩小時車程內可到達包括上海在內的16個長三角重要城市,往返世界各地便捷順暢。

中東歐十六國介紹

阿爾巴尼亞

【國名】阿爾巴尼亞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Albania)。

【面積】2.74萬平方公里。

【人口】302萬人(2014年7月),其中阿爾巴尼亞族占98%。少數民族主要有希臘族、馬其頓族等。官方語言為阿爾巴尼亞語。70%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20%信奉東正教,10%信奉天主教。

【首都】地拉那(Tirana),人口76.4萬(2013年)。是全國第一大城市,也是阿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年最高平均氣溫23.5℃,年最低平均氣溫6.8℃。

【國家元首】總統布亞爾·尼沙尼( Bujar NISHANI),2012年6月當選。

【重要節日】國慶節暨獨立日:11月28日;反法西斯解放日:11月29日。

【風土人情】阿爾巴尼亞共和國是世界上人均碉堡最多的國家,據有“碉堡王國”的“美稱”。密密麻麻分布著幾十萬座碉堡,這便是碉堡之國阿爾巴尼亞的獨特景象。

【簡 況】位於東南歐巴爾幹半島西部,北部和東北部分別與塞爾維亞和黑山及馬其頓接壤,南部與希臘為鄰,西臨亞得里亞海,隔奧特朗托海峽與義大利相望。境內山地、丘陵占總面積的77%,平原為23%。森林覆蓋率為36%,可耕地面積占24%,牧場占15%。海岸線長472公里。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降雨量充沛,年均為1300毫米。平均氣溫1月1-8℃,7月24-27℃。

1190年建立封建制公國。1415年起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統治近500年。1912年11月28日宣布獨立。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被奧匈、意、法軍占領。1925年成立共和國。1928年改行君主制,至1939年4月義大利入侵。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先後被意、德法西斯占領。1944年11月29日全國解放。1946年1月11日成立阿爾巴尼亞人民共和國,1976年改稱阿爾巴尼亞社會主義人民共和國。1991年改國名為阿爾巴尼亞共和國。根據1998年通過的憲法,阿爾巴尼亞為議會制共和國。2006年6月阿與歐盟簽署《穩定與聯繫協定》。2009年4月28日阿正式遞交入盟申請。2014年6月阿獲得歐盟候選國地位。

【與寧波市關係】2014年6月8日寧波市與阿爾巴尼亞杜拉斯市締結友好關係,並且簽署了《兩市建立友好關係協定書》。

波赫

國名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BOSNIA AND HERZEGOVINA,BOSNA I HERCEGOVINA),簡稱波赫。

面積5.12萬平方公里。

人口387.6萬(2013年7月),其中波赫聯邦占62.5%,塞爾維亞族共和國占37.5%。主要民族為:波什尼亞克族(即原南時期的穆斯林族),約占總人口43.5%;塞爾維亞族,約占總人口31.2%;克羅地亞族,約占總人口17.4%。三族分別信奉伊斯蘭教、東正教和天主教。官方語言為波什尼亞語、塞爾維亞語和克羅地亞語。

首都塞拉耶佛(SARAJEVO),人口42.4萬人(2011年)。波赫的第一大城市,是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同時也是波赫聯邦的首府及塞拉熱窩州的首府。

國家元首主席團行使國家元首職責,由波什尼亞克、塞爾維亞和克羅地亞三族各一名代表組成,任期4年。主席團主席為輪值制,由三族代表每8個月輪換一次。本屆主席團於2010年10月組成。主席團成員為:奈博伊沙·拉德馬諾維奇(NEBOJŠA RADMANOVIĆ,塞族)、巴基爾·伊澤特貝戈維奇(BAKIR IZETBEGOVIĆ,波族)和熱利科·科姆希奇(ŽELJKO KOMŠIĆ,克族)。現任輪值主席為奈博伊沙·拉德馬諾維奇。

簡 況位於巴爾幹半島中西部。南、西、北三面與克羅地亞毗連,東與塞爾維亞、黑山為鄰。大部分地區位於迪納拉高原和薩瓦河流域。南部極少部分瀕臨亞得里亞海,海岸線長約22公里。南部屬地中海式氣候,北部屬大陸性氣候。南部1月平均氣溫為6.3℃,7月27.4℃,北部1月平均氣溫-0.2℃,7月22.7℃。年平均氣溫11.2℃(2004年)。

6世紀末7世紀初,部分斯拉夫人南遷到巴爾幹半島,在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等地定居。12世紀末葉斯拉夫人建立獨立的波士尼亞公國。1463年後成為奧斯曼土耳其屬地,1908年被奧匈帝國占領。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弗蘭茲·裴迪南大公在塞拉耶佛遭當地青年暗殺,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南部斯拉夫民族成立了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斯洛維尼亞人王國,1929年改稱南斯拉夫王國,波赫是其中的一部分,被劃分為幾個行政省。1945年,南斯拉夫各族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成立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1963年改稱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联邦共和國),波赫成為其中的一個共和國。1992年3月,波赫就國家是否獨立舉行全民公決,波族和克族贊成獨立,塞族抵制投票。此後,波赫三族間爆發了歷時三年半的戰爭。1992年5月22日,波赫加入聯合國。1995年11月21日,在美國主持下,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塞爾維亞共和國總統米洛舍維奇、克羅地亞共和國總統圖季曼和波赫共和國總統伊澤特貝戈維奇簽署代頓波赫和平協定,波赫戰爭結束。

保加利亞

【國名】保加利亞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Bulgaria, РепубликаБългария)

【面積】111001.9平方公里

【人口】724.5萬人(2013年底)。其中保加利亞族占 83.9%、土耳其族占9.4%,羅姆族(吉卜賽)占4.7%,其他(馬其頓族、亞美尼亞族等)占2%。保加利亞語為官方和通用語言,土耳其語為主要少數民族語言。居民主要信奉東正教,少數人信奉伊斯蘭教。

【首都】索非亞(София),人口125萬人(2012年)。屬溫帶大陸性氣候,1月平均氣溫為-1℃,7月為24℃,年降水量約600毫米。

【國家元首】總統羅森·普列夫內利埃夫(Росен ПЛЕВНЕЛИЕВ),2011年10月30日當選,2012年1月19日就職,任期5年。副總統馬爾加里塔·波波娃(Маргарита ПОПОВА);國會主席:Ms TsetskaTsacheva ( ЦецкаЦачева);首相:Mr. BoykoBorisov( БойкоБорисов );經濟部長: Mr. BozhidarLoukarsky( БожидарЛукарски )

【重要節日】國慶節:3月3日;保加利亞教育文化和斯拉夫文位元組:5月24日。

【風土人情】保加利亞的一個獨特風俗是:點頭不算搖頭算。保人使勁點頭,是否定的意思,搖頭才是肯定的意思。

【簡況】位於歐洲巴爾幹半島東南部,北與羅馬尼亞隔多瑙河相望,西與塞爾維亞、馬其頓相鄰,南與希臘、土耳其接壤,東臨黑海,海岸線長378公里。北部屬大陸性氣候,南部屬地中海式氣候。平均氣溫1月-2~2℃,7月23~25℃。

色雷斯人是保加利亞最古老的居民。公元395年併入拜占庭帝國。681年斯拉夫人和古保加利亞人在多瑙河流域建立斯拉夫保加利亞王國(史稱第一保加利亞王國)。1018年被拜占庭侵占。1185年建立第二保加利亞王國。1396年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侵占。1877年俄國對奧斯曼土耳其宣戰,土戰敗,保於次年擺脫其統治宣布獨立。兩次世界大戰保均為戰敗國。1944年9月9日成立了以保共產黨和農民聯盟為主體的祖國陣線政府並宣布保為人民共和國。此後保共長期處於執政地位。1989年保政權更迭,改行多黨議會民主制。1990年2月27日,保將擺脫奧斯曼帝國統治紀念日3月3日定為國慶日。同年11月15日,改國名為保加利亞共和國。保加利亞有“玫瑰之國”的美譽,其玫瑰油產量全球第二,也是全球第二大瓶裝葡萄酒出口國,更是優酪乳的發源地。

【與寧波市關係】2003年4月,全國友協正式批准寧波市與保加利亞瓦爾納市結為友好城市。2014年6月,值兩市結好十周年之際,瓦爾納市市長伊萬·波特尼先生率團訪問寧波參加“中國寧波-中東歐經貿文化交流周”相關活動,並與盧子躍市長簽署了兩市加強教育合作協定書。

克羅地亞

【國 名】 克羅地亞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Croatia,Republika Hrvatska)。

【面 積】 56594平方公里。

【人 口】 428.5萬(2013年)。主要民族有克羅地亞族(89.6%),其他為塞爾維亞族、波什尼亞克族、義大利族、匈牙利族、阿爾巴尼亞族、斯洛維尼亞族等,共22個少數民族。官方語言為克羅地亞語。主要宗教是天主教。

【首 都】 薩格勒布(Zagreb),人口79.3萬(2011年),最高氣溫33.5℃,最低氣溫-5.9℃。

【國家元首】 總統伊沃·約西波維奇(Ivo JOSIPOVIĆ),2010年2月就任。

【重要節日】 國慶節:6月25日。

【風土人情】 克羅地亞人十分好客,既熱情豪放,又能歌善舞,同時很注重禮儀和儀式。

【簡 況】 位於歐洲中南部,巴爾幹半島的西北部。西北和北部分別與斯洛維尼亞和匈牙利接壤,東部和東南部與塞爾維亞、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黑山為鄰,南瀕亞得里亞海,島嶼眾多,海岸線曲折,長1777.7公里。

6世紀末和7世紀初,斯拉夫人移居到巴爾幹半島定居。8世紀末和9 世紀初,克羅地亞人曾建立早期封建國家。10世紀,克羅地亞王國建立。1102~1527年,克羅地亞處於匈牙利王國統治之下。1527~1918年,克羅地亞受哈布斯堡王朝統治,直到奧匈帝國崩潰。1918年12月,克羅地亞與一些南部斯拉夫民族聯合成立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斯洛維尼亞人王國,1929年改稱南斯拉夫王國。1945年,南斯拉夫各族人民贏得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同年11月29 日宣告成立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1963年改稱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联邦共和國,克成為南聯邦六個共和國之一。1991年5月底,克舉行全民公決,贊成克獨立。同年6月25日,克議會通過決議,宣布脫離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联邦共和國獨立。1992年5月22日,克羅地亞加入聯合國。

【與寧波市關係】2011年,寧波市和克羅地亞里耶卡市共同簽署了《寧波市與里耶卡市建立友好交流關係協定書》,雙方確立友好交流關係。

捷克

【國名】捷克共和國(The Czech Republic,Česká republika)。

【面積】78866平方公里。

【人口】1051.2萬(2013年)。其中94% 約為捷克族,斯洛伐克族占1.9%,波蘭族約占0.5%,德意志族約占0.4%,此外還有烏克蘭、俄羅斯和匈牙利族等。官方語言為捷克語。主要宗教為羅馬天主教。

【首都】布拉格(Prague),496平方公里。人口128萬(2013年底)。2011年平均氣溫9.0℃。

【國家元首】總統米洛什·澤曼(Milos ZEMAN),2013年3月8日上任,任期5年。

【重要節日】國慶日:10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戰導致奧匈帝國瓦解,1918年10月28日,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成立。1993年1月,捷、斯分手,捷克沿用10月28日為國慶日。

【簡況】地處歐洲中部。東靠斯洛伐克,南鄰奧地利,西接德國,北毗波蘭。屬北溫帶,年均氣溫7.5℃,年均降水量674毫米。

5~6世紀,斯拉夫人西遷到當今的捷克和斯洛伐克地區,公元830年在該地區建立了大摩拉維亞帝國。9世紀末、10世紀上半葉在今捷克地區成立了捷克公國。1419~1437年,捷克地區爆發了反對羅馬教廷、德意志貴族和封建統治的胡斯運動。1620年,捷克被哈布斯堡王朝吞併。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奧匈帝國瓦解,捷克與斯洛伐克聯合,於1918年10月28日成立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國代表在慕尼黑簽署了《慕尼黑協定》,將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地區割讓給德國。1939年3月捷被納粹德國占領。1945年5月9日,捷在蘇軍幫助下獲得解放。1948年2月,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開始執政。1960年7月改國名為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1968年8月20日,蘇、波、匈、保、民德五國出兵捷克斯洛伐克,鎮壓“布拉格之春”改革運動。1969年4月,胡薩克出任捷共第一書記(後為總書記),1975年任總統。1989年11月,捷政權更迭,實行多黨議會民主制。1990年改國名為捷克和斯洛伐克聯邦共和國,同年6月舉行首次自由選舉,捷克地區的“公民論壇”和斯洛伐克地區的“公眾反暴力”組織分別在本地區獲勝,占據聯邦議會中的多數席位,並組成聯邦政府。1992年6月,捷斯聯邦舉行第二次議會大選,由“公民論壇”演變而來的公民民主黨(簡稱“公民黨”)和從“公眾反暴力”組織分裂出來的爭取民主斯洛伐克運動獲勝,成為執政黨。1992年12月31日,捷斯聯邦解體。1993年1月1日起,捷克和斯洛伐克分別成為獨立主權國家。捷克於2006年被世界銀行列入已開發國家行列。在中歐國家中,捷克擁有較高的人類發展指數。2004年5月1日捷克正式加入歐盟。

愛沙尼亞

國名 愛沙尼亞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Estonia)。

面積 45277平方公里。

人口 131.6萬(2014年1月)。主要民族有愛沙尼亞族、俄羅斯族、烏克蘭族和白俄羅斯族。官方語言為愛沙尼亞語。英語、俄語亦被廣泛使用。主要信奉基督教路德宗、東正教和天主教。

首都 塔林(Tallinn),始建於1248年丹麥王國統治時期,1991年恢復獨立後成為愛沙尼亞共和國首都。塔林市位於愛西北部,瀕臨波羅的海,歷史上曾一度是連線中東歐和南北歐的交通要衝,被譽為“歐洲的十字路口”。共分8個區,總面積為158.3平方公里。氣候受海洋影響明顯,春季涼爽少雨,夏秋季溫暖濕潤,冬季寒冷多雪,年均氣溫4.7℃。塔林港是愛最大的港口。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被譽為“波羅的海的矽谷”。

國家元首 總統托馬斯·亨德里克·伊爾韋斯(Toomas Hendrik Ilves),2006年9月當選,2011年8月連選連任。任期5年。

重要節日 獨立日(國慶節):2月24日,為紀念1918年2月24日愛脫離沙俄統治獲得獨立;恢復獨立日:8月20日,為紀念1991年8月20日愛恢復獨立;勝利日:6月23日,為紀念1919年愛抗擊德國軍隊獲勝。

簡 況 :位於波羅的海東岸,東與俄羅斯接壤,南與拉脫維亞相鄰,北鄰芬蘭灣,與芬蘭隔海相望,西南瀕里加灣,邊界線長1445公里,海岸線長3794公里。屬海洋性氣候,冬季平均氣溫-5℃,夏季平均氣溫16℃,年平均降水量500~700毫米。

愛沙尼亞族形成於12~13世紀。曾先後被普魯士、丹麥、瑞典、波蘭、德國、沙俄和蘇聯占領統治。1918年2月24日愛宣布擺脫沙俄統治獨立,成立了愛沙尼亞共和國。同年2月德國乘虛而入占領愛沙尼亞。同年11月,蘇維埃俄國宣布對愛擁有主權。在此期間,愛為爭取民族獨立進行了堅持不懈的武裝鬥爭。1920年2月,蘇維埃俄國承認愛獨立。1940年6月,蘇聯出兵愛沙尼亞,同年7月成立愛沙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加盟共和國。1991年8月20日,愛脫離蘇聯,宣布恢復獨立。同年9月17日,聯合國宣布接納愛為成員國。愛於2004年3月29日加入北約,5月1日加入歐盟,2007年12月21日加入申根區。2010年12月9日,愛沙尼亞成為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正式成員國。2011年1月1日加入歐元區。

【同寧波市的關係】2011年4月,寧波市市人大常委副主任鄔和民訪問塔爾圖市,與塔爾圖市市長厄瑪斯·克魯澤(Urmas Krusee)共同簽署了《寧波市與塔爾圖市建立友好交流關係協定書》。

匈牙利

【國名】匈牙利(Hungary, Magyarország)。

【面積】93030平方公里。

【人口】987.9萬(2013年)。主要民族為匈牙利(馬扎爾)族,約占90%。少數民族有斯洛伐克、羅馬尼亞、克羅地亞、塞爾維亞、斯洛維尼亞、德意志等族。官方語言為匈牙利語。居民主要信奉天主教(54.5%)和基督教(74.4%)。

【首都】布達佩斯(Budapest)。人口173.57萬(截止2014年1月)。平均氣溫12.9℃,最高氣溫36.1℃,最低氣溫-8.6℃。

【國家元首】阿戴爾·亞諾什(Áder János),2012年5月10日就職,任期5年。

【重要節日】3月15日:1848年革命和自由鬥爭紀念日;8月20日:匈牙利國慶節;10月23日:1956年革命和自由鬥爭紀念日暨1989年共和國成立日。

【簡況】中歐內陸國。東鄰羅馬尼亞、烏克蘭,南接斯洛維尼亞、克羅地亞、塞爾維亞,西靠奧地利,北連斯洛伐克,邊界線全長2246公里。屬大陸性氣候,涼爽濕潤,2008年平均氣溫約為12℃,年降雨量約為603毫米。

公元896年,馬扎爾遊牧部落從烏拉爾山西麓和伏爾加河灣一帶移居多瑙河盆地。1000年,聖·伊什特萬建立封建國家,成為匈第一位國王。1526年土耳其入侵,匈封建國家解體。1541年匈一分為三, 分別由土耳其蘇丹、哈布斯堡王朝和埃爾代伊大公統治。1699年起全境由哈布斯堡王朝統治。1848年爆發革命自由鬥爭。1849年4月建立匈牙利共和國。1867年成立奧匈二元帝國。1919年3月建立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1949年8月20日宣布成立匈牙利人民共和國並頒布憲法。1956年10月爆發匈牙利事件。1989年10月23日國名改為匈牙利共和國。2012年1月,匈通過新憲法,更國名為匈牙利。

【同寧波市的關係】2003年7月,寧波市市委書記黃興國率寧波市代表團訪問匈牙利維斯普雷姆市,與該市市長拉斯洛·迪奧賽正式簽署了兩市建立友好城市關係協定書,並向該市政府贈送了結好紀念品。

拉脫維亞

國名拉脫維亞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Latvia)

面積6.46萬平方公里。

人口199萬(2014年5月)。拉脫維亞族占61.4%,俄羅斯族占27%,白俄羅斯族占4%,烏克蘭族占2%,波蘭族占2%,立陶宛族占1%。此外還有猶太、吉普賽、愛沙尼亞等民族。官方語言為拉脫維亞語,通用俄語。主要信奉羅馬天主教、基督教路德教派和東正教、舊教、浸禮教。

首都里加(Riga),人口64.4萬人(2013年),1月平均氣溫-4.6℃,7月平均氣溫21.4℃,全年平均氣溫6.7℃。

國家元首總統安德里斯·貝爾津什(Andris BERZINS),2011年6月當選,7月就職。

重要節日獨立日(國慶節):11月18日

位於波羅的海東岸,北與愛沙尼亞,南與立陶宛,東與俄羅斯,東南與白俄羅斯接壤。國界線總長1862公里。平均海拔87米,地貌為丘陵和平原。氣候屬海洋性氣候向大陸性氣候過渡的中間類型。1月平均氣溫-4.6℃,7月平均氣溫21.4℃,夜晚平均氣溫11℃。平均年降水量732毫米。

公元10世紀,建立早期的封建公國。12世紀末至1562年,被日耳曼十字軍侵占,後歸屬德利沃尼亞政權。1583~1710年,先後被瑞典、波蘭—立陶宛公國瓜分。1710~1795年,被沙皇俄國占領。1795~1918年,拉東部和西部分別被俄羅斯和德國割據。1918年11月18日,拉成為獨立的共和國。1939年8月,蘇聯和德國簽定秘密條約,拉被劃入蘇聯勢力範圍。1940年6月,蘇軍根據蘇拉雙邊友好協定進駐拉,建立蘇維埃政權,同年7月21日成立拉脫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8月5日併入蘇聯。1941~1945年,被德國侵占。二戰結束後,重新併入蘇聯。1990年5月4日,拉最高蘇維埃通過關於恢復拉脫維亞獨立的宣言,並改國名為拉脫維亞共和國。1991年8月22日,拉最高蘇維埃宣布拉脫維亞共和國恢復獨立。同年9月6日,蘇聯國務委員會承認拉獨立。9月17日,拉加入聯合國。

【同寧波市的關係】2014年6月,文茨皮爾斯市副市長迪茲·奧謝涅克斯率團訪問寧波,與盧子躍市長共同簽署了《寧波市與文茨皮爾斯市建立友好交流關係協定書》。

立陶宛

國名立陶宛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Lithuania)

面積6.53萬平方公里。

人口約294.3萬(2014年1月)。立陶宛族占84.2%,波蘭族占6.6%,俄羅斯族占5.8%。此外還有白俄羅斯、烏克蘭、猶太等民族。官方語言為立陶宛語,多數居民懂俄語。主要信奉羅馬天主教,此外還有東正教、新教路德宗等。

首都維爾紐斯(VILNIUS),面積401平方公里,人口52.9萬(2014年1月)。1月平均氣溫-4.9℃,7月平均氣溫17℃。

國家元首總統達里婭·格里鮑斯凱婕(Dalia GRYBAUSKAITĖ,女),2009年7月就職,任期5年,2014年5月獲得連任。

重要節日國家重建日(國慶日):2月16日(1918年2月16日立陶宛宣布國家重建,立陶宛共和國成立);恢復獨立日:3月11日(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發表恢復獨立宣言);國家日:7月6日(1253年7月6日立陶宛國王明陶卡斯加冕)。

位於波羅的海東岸,北接拉脫維亞,東連白俄羅斯,南鄰波蘭,西瀕波羅的海和俄羅斯加里寧格勒州。國境線總長1644公里,海岸線長90公里。屬海洋性向大陸性過渡氣候。最高點海拔293.6米。1月平均氣溫-1℃,7月平均氣溫19℃。

1009年史書首次提及立陶宛。1240年成立統一的立陶宛大公國。1385年後立陶宛與波蘭三次聯合,1387年接受天主教為國教。維陶塔斯大公執政期間(1392~1430年)是立鼎盛時期,成為當時歐洲面積最大的國家之一。1795年後逐步被沙俄吞併。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立曾一度被德國占領。1918年2月16日,立宣布獨立並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1920年10月9日,波蘭占領維爾紐斯和立東部地區,第二大城市考納斯成為立臨時首都。1939年8月,蘇聯和德國簽訂秘密條約,立被劃入蘇聯勢力範圍,次年初蘇軍進駐立境內。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後,立被德國占領。1944年蘇聯軍隊進入立,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成立並加入蘇聯。1990年3月11日,立通過恢復獨立宣言,宣布脫離蘇聯獨立。1991年9月6日,蘇聯國務委員會承認立獨立,9月17日立加入聯合國。2004年3月29日立加入北約,5月1日成為歐盟成員國。2007年12月21日,立陶宛加入《申根協定》。2013年7月-12月,立陶宛任歐盟輪值主席國。

【同寧波市的關係】2014年6月,阿利圖斯市行政長官科斯圖提斯·阿佐拉斯(Kestutis Azuolas)率團訪甬出席“中國寧波-中東歐經貿文化交流周”相關活動,並與盧子躍市長共同簽署了《寧波市與阿利圖斯市建立友好交流關係協定書》。

馬其頓

【國名】馬其頓共和國(TheRepublic of Macedonia , Republika Makedonija)。

【面積】25713平方公里。

【人口】210.7萬(2013年)。主要民族為馬其頓族(65%),阿爾巴尼亞族(25%),土耳其族(4%),吉普賽族(3%)和塞爾維亞族(2%)。官方語言為馬其頓語。居民多信奉東正教,少數信奉伊斯蘭教。

【首都】斯科普里(Skopje),人口61萬。最高氣溫43.2℃,最低氣溫-25.6℃,年平均氣溫12.4℃。

【國家元首】總統格奧爾蓋·伊萬諾夫 (Gjorge IVANOV),2009年4月當選,任期5年。

【重要節日】國慶節:9月8日。

【簡況】位於歐洲巴爾幹半島中部。西鄰阿爾巴尼亞,南接希臘,東界保加利亞,北部與塞爾維亞接壤。氣候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大部分農業地區夏季最高氣溫達40℃,冬季最低氣溫達-30℃,西部受地中海氣候影響,夏季平均氣溫為27℃,全年平均氣溫為10℃。

斯拉夫人7世紀遷居馬其頓地區,10世紀下半葉至1018年,薩莫伊洛建立了第一個斯拉夫人的馬其頓國。14世紀開始,馬其頓地區長期處於拜占庭和土耳其統治之下。1912年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結束後,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希臘軍隊占領馬其頓地區。經過1913年第二次巴爾幹戰爭,塞、保和希重新瓜分馬其頓地區。地理上屬於塞爾維亞的部分稱瓦爾達爾馬其頓,屬於保加利亞的部分稱皮林馬其頓,屬於希臘的部分稱愛琴馬其頓。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瓦爾達爾馬其頓作為塞爾維亞的一部分併入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斯洛維尼亞人王國。1929年改稱南斯拉夫王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成立。1963年改稱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联邦共和國。原屬塞爾維亞的瓦爾達爾馬其頓成為南斯拉夫聯邦的組成單位之一,稱馬其頓共和國。1991年11月20日,馬其頓從原南聯邦宣布獨立。1993年4月7日,馬其頓以“前南斯拉夫馬其頓共和國”的暫用名加入聯合國。

【同寧波市的關係】2014年11月,寧波市與比托拉市建立友好交流關係。

黑山

【國 名】黑山(Montenegro)。

【面 積】1.38萬平方公里。

【人 口】 62萬(2011年)。黑山族占44.98%,塞爾維亞族28.73%,波什尼亞克族占8.65%,阿爾巴尼亞占4.91%。官方語言為黑山語。主要宗教是東正教。

【首 都】波德戈里察(PODGORICA),人口約18.7萬(2012年)。

【國家元首】總統菲利普·武亞諾維奇(Filip VUJANOVIĆ),2013年4月連選連任。

【簡 況】位於歐洲巴爾幹半島中西部,東南與阿爾巴尼亞、東北部與塞爾維亞相連,西北與波赫和克羅地亞接壤。西南部地區瀕臨亞得里亞海東岸,海岸線長293公里。氣候依地形自南向北分為地中海式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和山地氣候。一月平均氣溫5℃,七月平均氣溫25℃。公元6世紀末和7世紀初,部分斯拉夫人移居到巴爾幹半島。9世紀,斯拉夫人在黑山地區建立“杜克利亞”國家。11世紀,“杜克利亞”改稱“澤塔”,並在12世紀末併入塞爾維亞,成為塞行政省。15世紀,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占領現波德戈里察及其以北地區,澤塔王朝陷落。1878年柏林會議承認黑山為獨立國家。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黑山再次併入塞並加入“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斯洛維尼亞人王國”,1929年改稱南斯拉夫王國。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德、意法西斯入侵併占領南斯拉夫王國。1945年,南斯拉夫人民贏得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同年11月29日,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1963年改稱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联邦共和國。1992年4月27日,塞爾維亞與黑山兩共和國聯合組成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2003年2月4日,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更名為塞爾維亞和黑山。2006年5月21日,黑山就獨立問題舉行全民公決並獲通過。同年6月3日,黑山議會正式宣布獨立。6月28日,黑山加入聯合國。

波蘭

國名波蘭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Poland)。

面積30.62萬平方公里。

人口3849萬人(2014年1月)。其中波蘭族約占98%,此外還有德意志、白俄羅斯、烏克蘭、俄羅斯、立陶宛、猶太等少數民族。官方語言為波蘭語。全國約90%的居民信奉羅馬天主教。

首都華沙(Warsaw)。人口172.12萬(2013年),年平均氣溫9.6,是全國的工業、貿易及科學文化中心,也是全國最大的交通運輸樞紐,自古以來就是非常繁華的地方。

國家元首總統是國家的最高代表,負責維護憲法和國家的安全,由全民直接選舉產生。總統布羅尼斯瓦夫·科莫羅夫斯基(Bronislaw Komorowski),2010年8月就職,任期5年。

重要節日國慶節:5月3日(憲法日,1791年5月3日波蘭頒布第一部憲法);11月11日(獨立日,1918年11月11日波蘭恢復獨立)。

簡況位於歐洲中部,西與德國為鄰,南與捷克、斯洛伐克接壤,東鄰俄羅斯、立陶宛、白俄羅斯、烏克蘭,北瀕波羅的海。海岸線長528公里。屬海洋性向大陸性氣候過渡的溫帶闊葉林氣候。1月份平均氣溫-5~-1℃,7月份17~19℃。

波蘭國家起源於西斯拉夫人中的波蘭、維斯瓦、西里西亞、東波美拉尼亞、馬佐維亞等部落的聯盟。公元9、10世紀建立封建王朝,14、15世紀進入鼎盛時期,18世紀下半葉開始衰落。1772年、1793年和1795年三次被沙俄、普魯士和奧匈帝國瓜分,1918年11月11日恢復獨立。1939年9月1日,法西斯德國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戰後建立波蘭共和國,後改名為波蘭人民共和國。波蘭統一工人黨(共產黨)執政40餘年。1980年,反政府組織——團結工會組織全國大罷工,波當局於1981年12月至1983年7月實行戰時狀態,宣布團結工會為非法組織。1989年4月,議會通過了團結工會合法化和實行議會民主等決議。團結工會在當年6月提前舉行的議會大選中獲勝,成立了以其為主體的政府。12月29日,議會通過憲法修正案,改國名為波蘭共和國,將5月3日定為國慶日。

【同寧波市的關係】2005年10月,寧波市與比得哥什市建立友好城市。

羅馬尼亞

【國名】羅馬尼亞(Romania,România)

【面積】23萬平方公里

【人口】2173萬人(2014年7月)。羅馬尼亞族占88.9%,匈牙利族占6.5%%,羅姆族(即吉卜賽人)占3.3%,烏克蘭族占0.3%,日耳曼族占0.2%,其餘民族為俄羅斯、塞爾維亞、斯洛伐克、土耳其、韃靼等,占0.8%。城市人口所占比例為55.2%,農村人口所占比例為44.8%。官方語言為羅馬尼亞語,主要少數民族語言為匈牙利語。主要宗教有東正教(信仰人數占總人口數的86.5%)、羅馬天主教(4.6%)、新教(3.2%)、希臘天主教(0.8%)。

【首都】布加勒斯特(Bucuresti),人口168萬(2013年)。平均氣溫1月為-2.9℃,7月為22.8℃。是全國的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是全國最大工業中心。

【國家元首】總統特拉揚·伯塞斯庫(Traian BASESCU), 2004年12月13日當選,2009年12月8日連任。通過全民選舉產生,每屆任期5年,經選舉可連任2屆。羅馬尼亞將於2014年11月舉行總統選舉。

【重要節日】國慶日:12月1日(1918年國家統一日);建軍節:10月25日(1944年全境解放日)。

【簡況】位於東南歐巴爾幹半島東北部。北和東北分別與烏克蘭和摩爾多瓦為鄰,南接保加利亞,西南和西北分別與塞爾維亞和匈牙利接壤,東南臨黑海。海岸線245公里,溫帶大陸性氣候。平均氣溫1月為-3~1℃,7月為22~24℃。

羅馬尼亞人的祖先為達契亞人。約公元前1世紀,布雷比斯塔建立了第一個中央集權和獨立的達契亞奴隸制國家。公元106年,達契亞被羅馬帝國征服後,達契亞人與羅馬人共居融合,形成羅馬尼亞民族。14世紀先後組成瓦拉幾亞、摩爾多瓦和特蘭西瓦尼亞3個公國。16世紀後成為奧斯曼帝國的附屬國。1859年,瓦拉幾亞公國和摩爾多瓦公國合併,稱羅馬尼亞,仍隸屬奧斯曼帝國。1877年5月9日,羅馬尼亞宣布獨立。1881年,改稱羅馬尼亞王國。1918年12月1日,特蘭西瓦尼亞公國與羅馬尼亞王國合併。至此,羅馬尼亞形成統一的民族國家。

二戰期間,安東內斯庫政權參加德、意、日法西斯同盟。1944年8月23日,羅舉行反法西斯武裝起義。1945年3月6日,羅成立聯合政府。1947年12月30日,成立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1965年,改國名為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1989年12月22日,齊奧塞斯庫政權被推翻,羅馬尼亞救國陣線委員會接管國家一切權力,易國名為羅馬尼亞,定國慶日為12月1日。

【同寧波市的關係】2014年6月,寧波市與克盧日—納波卡市建立友好交流關係。

塞爾維亞

【國名】塞爾維亞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Serbia)。

【面積】8.83萬平方公里。

【人口】930萬(2013年)。官方語言塞爾維亞語。主要宗教東正教。

【首都】貝爾格勒(Belgrade),人口157.6萬(2012年)。

【簡況】位於巴爾幹半島中北部,東北與羅馬尼亞,東部與保加利亞,東南與馬其頓,南部與阿爾巴尼亞,西南與黑山,西部與波赫,西北與克羅地亞相連。耕地面積占國土面積的55%,森林面積占29.1%。塞爾維亞是一個多民族國家,83.3%的人口(不含科索沃地區)是塞爾維亞族。

【簡史】9世紀起,移居巴爾幹半島的部分斯拉夫人開始建立塞爾維亞等國家。一戰後,塞爾維亞加入南斯拉夫王國。二戰後,塞爾維亞成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联邦共和國的六個共和國之一。1991年,前南開始解體。1992年,塞爾維亞與黑山組成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2003年2月4日,南聯盟更名為塞爾維亞和黑山。2006年6月3日,黑山共和國宣布獨立。6月5日,塞爾維亞共和國宣布繼承塞蒙的國際法主體地位。

【同寧波市的關係】2014年6月,寧波市與克拉古耶瓦茨市建立友好交流關係備忘錄。

斯洛伐克

【國名】斯洛伐克共和國(theSlovakRepublic,Slovenskárepublika)。

【面積】49037平方公里。

【人口】541.6萬人(2013年)。斯洛伐克族占80.7%,匈牙利族占8.5%,羅姆(吉卜賽)人占2%,其餘為烏克蘭族、日耳曼族、波蘭族和俄羅斯族等。官方語言為斯洛伐克語。居民大多信奉羅馬天主教。

【首都】布拉迪斯拉發(Bratislava),人口61.8萬(2013年)。2013年平均氣溫10℃;最高氣溫36℃;最低氣溫-23℃,年平均降水量800-1300毫米。是該國總統府、國會和政府的所在地,是文化中心,擁有數座大學、博物館、歌劇院、美術館以及其他重要的文化與教育機構,也是斯國的石油化工業中心。

【國家元首】總統伊萬·加什帕羅維奇(IvanGAŠPAROVIČ),2004年4月首次當選,2009年4月連任,任期5年。

【重要節日】1993年1月1日斯洛伐克獨立,將9月1日憲法日定為國慶日。

【簡況】歐洲中部的內陸國。東鄰烏克蘭,南接匈牙利,西連捷克、奧地利,北毗波蘭。屬海洋性向大陸性氣候過渡的溫帶氣候。

5~6世紀,西斯拉夫人在此定居。公元830年後成為大摩拉維亞帝國的一部分。906年帝國滅亡後,淪於匈牙利人統治之下,後為奧匈帝國的一部分。1918年奧匈帝國解體,10月28日成立獨立的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1939年3月,被納粹德國占領,後建立傀儡的斯洛伐克國。1945年5月9日,捷克斯洛伐克在蘇軍幫助下獲得解放,恢復共同國家。1948年2月,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執政。1960年改國名為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1989年11月,捷克斯洛伐克政權更迭,改行多黨議會民主和多元化政治體制。1990年4月,改國名為捷克和斯洛伐克聯邦共和國。1992年12月31日,捷克和斯洛伐克聯邦解體。自1993年1月1日起,斯洛伐克共和國成為獨立主權國家。2004年3月加入北約,5月加入歐盟。2007年12月加入申根區。2009年1月加入歐元區。

斯洛伐克實行三權分立、多黨議會民主的政治制度,立法權、司法權和行政權相互獨立,相互制衡。

【同寧波市的關係】2014年6月,寧波市與馬丁市建立友好交流關係。

斯洛維尼亞

【國名】斯洛維尼亞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Slovenia, Republika Slovenija)。

【面積】20273平方公里。

【人口】206.05萬(2013年)。主要民族為斯洛維尼亞族,約占83%。少數民族有匈牙利族、義大利族和其他民族。官方語言為斯洛維尼亞語。居民主要信奉天主教。

【首都】盧布爾雅那(Ljubljana),人口33萬(2012年)。

【國家元首】總統 米羅·采拉爾,2014年8月25日當選,任期5年。

【重要節日】國慶節:6月25日。

【簡況】位於歐洲中南部,巴爾幹半島西北端。西接義大利,北鄰奧地利和匈牙利,東部和南部與克羅地亞接壤,西南瀕亞得里亞海。海岸線長46.6公里。特里格拉夫峰為境內最高的山峰,海拔2864米。最著名的湖泊是布萊德湖。氣候分山地氣候、大陸性氣候和地中海式氣候。夏季平均氣溫21℃,冬季平均氣溫-2℃,冬季降雪較多,濕度較大。

6世紀末,斯拉夫人遷移到現斯洛維尼亞一帶。9~20 世紀初,斯洛維尼亞一直受德意志國家和奧匈帝國統治。1918年底,斯洛維尼亞與其他一些南部斯拉夫民族聯合成立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斯洛維尼亞人王國,1929年改稱南斯拉夫王國。1941年,德國、義大利法西斯入侵南斯拉夫。1945年,南斯拉夫各族人民贏得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並於同年11月29日宣告成立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1963年改稱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联邦共和國),斯洛維尼亞為其中的一個共和國。1991年6月25日,斯議會通過決議,宣布脫離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联邦共和國成為獨立的主權國家。1992年5月,斯洛維尼亞加入聯合國。2004年3月和5月,斯洛維尼亞先後成為北約和歐盟正式成員。2007年1月1日,加入歐元區,並與當年12月21日成為申根公約會員國。

【同寧波市的關係】2014年6月,寧波市與馬里博爾市建立經貿教育交流備忘錄。2014年9月,寧波市與科佩爾市建立友好交流關係。

展會活動

中國—中東歐國家投資合作洽談會

邀請中東歐國家投資促進機構、開發區、項目合作方前來參加投資合作洽談會。我方將根據外方推出的項目,事先進行配對,有針對性地邀請有合作意向的企業參會和對接洽談。(牽頭單位:商務部投促局、寧波市政府、浙江省商務廳)

中國-中東歐國家投資貿易博覽會 中國-中東歐國家投資貿易博覽會

中國—中東歐雙向投資合作產業園促進活動

擬在中東歐國家和寧波市各選擇一個投資環境好的園區作為重點投資合作產業園,爭取在博覽會期間簽約或開業。(牽頭單位:寧波市商務委)

中東歐國家特色產品展

擬設在寧波國際會展中心1號館,展覽面積5000平方米,標準展位260-280個左右,設中東歐主賓國和其他中東歐國家商品展示交易區。(牽頭單位:商務部貿發局、寧波市、浙江省商務廳)

中東歐國家特色產品常年展

擬在寧波國際會展中心9號館設立中東歐國家特色商品綜合館和國別館,面積1500平方米。對入駐企業給予租金和裝修減免和補貼。(牽頭單位:寧波保稅區管委會)

跨境電商與中東歐國家參展企業對接洽談會

擬組織浙江省及寧波市跨境電商重點企業與中東歐國家特色產品展參展企業對接洽談合作業務。(牽頭單位:寧波市、浙江省商務廳)

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發展論壇

也是本次博覽會的重頭戲,擬組織邀請中國和中東歐國家政要、學者、企業家圍繞中國與中東歐合作發展主題進行交流。(牽頭單位:商務部貿發局、寧波市外辦)

第二屆中國—中東歐國家省州長、市長論壇

中國-中東歐國家投資貿易博覽會 中國-中東歐國家投資貿易博覽會

擬邀請中東歐國家省州長、城市市長與浙江省有關省、市長就省州及城市間合作對話與交流。(牽頭單位:寧波市、浙江省外僑辦)

第二屆中國—中東歐國家教育合作論壇

擬邀請中東歐國家高校、教育機構與浙江省及寧波市有關院校對話和交流。(牽頭單位:寧波市、浙江省教育廳)

中國—中東歐國家旅遊合作專場推介會

擬邀請中東歐國家旅遊管理部門、旅行社與浙江省及周邊城市旅遊管理部門和旅行社交流,並組織經典旅遊線路考察活動。(牽頭單位:寧波市、浙江省旅遊局)

中東歐主賓國系列活動

中國-中東歐國家投資貿易博覽會 中國-中東歐國家投資貿易博覽會

已確定波蘭為主賓國,擬在博覽會期間舉行該國投資、貿易、人文等系列活動。(牽頭單位:商務部歐洲司、寧波市外辦)。

中東歐國家主流媒體走進美麗浙江

擬組織50名左右中東歐國家主流媒體記者到會實地採訪,並考察浙江省內有關城市和企業。(牽頭單位:浙江省委外宣辦(省新聞辦)、省外僑辦)

第三屆《中國人看世界》攝影展

博覽會期間,將組織中國人看世界攝影展(內含中東歐主題)。(牽頭單位:《中國攝影》雜誌社、寧波市攝影家協會)

中國-中東歐國家文化藝術交流活動

博覽會期間,擬在寧波文化廣場舉辦中東歐國家音樂、電影、圖片、美食文化等系列活動。(牽頭單位:寧波文化廣場投資發展有限公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