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中心廟是瀋陽地區現存的幾十座廟宇中,最小而地位有最重要的,位於故宮大政殿北,說它最小,是因這座廟只有一間“廟堂”,整座廟占地不超過半畝;說它地位重要,是因為這裡是明清瀋陽古城中心的標誌,而且與瀋陽古城的規劃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在瀋陽城流傳這樣一句話—“不逛中心廟,沈城沒走到”的說法。從清代以來,瀋陽城的老百姓有很多關於這座廟的傳說,有的說它是瀋陽城四象八卦中心的“太極”,也有的說它是太極圖中的“兩儀”之一,即“陰陽魚”的一隻眼。但流傳更廣的,是有關中心廟中關公等神靈的傳說,而且由於中心廟是距離故宮最近的一座建築,有許多傳說還與清朝的皇帝們有關。眾所周知,建立清朝的滿族是一個以騎馬射獵著稱的尚武民族,而關羽則是中國包括滿族在內的許多民族都崇拜的“武聖人”,也有人把他稱為中國的“戰神”,所以滿族人供奉關公的歷史確實比他們供奉文聖人孔老夫子要早得多。
傳說
土地神
據說老罕王得勢以後,想多建幾座供神的廟宇,但除了佛祖和關公外沒有別的神像,就打發人帶了人參、貂皮等貴重禮物,到北京去求明朝萬曆皇帝賜一個
神像。明朝皇帝瞧不起老罕王,就讓手下的大臣挑一個最不起眼的神像賜給他。大臣挑來挑去,選中了土頭土腦、又矮又醜的土地佬。去北京的人把神像帶回瀋陽,老汗王一看勃然大怒,要親自去找明朝皇帝換一個。在旁的一位漢族大臣卻一邊阻攔,一邊連連說“汗王大喜,汗王大喜”。老罕王以為這人是在興災樂禍,拔刀就要殺他,那大臣不緊不慢地問“汗王爺,大明皇帝給咱的是什麼神”,罕王說:“不就是土地嗎?”大臣說,“對呀!土地就是江山啊!大明要把江山送給咱,這還不是喜事嗎?”老罕王聽罷仔細想了想,點頭稱是,又接著說:“這土地大明可不能白送給咱,還得靠八旗兵多打勝仗才能占得著、守得住。就把這土地神供在關帝廟里,讓關老爺給他作個主吧。”於是,中心廟裡就多了一位土地神。
山神
據說努爾哈赤年輕時候,有一回和幾個夥伴進山采參。連走了半個月一無所獲。這天晚上,幾個人正在窩棚里犯愁,只聽得外面一陣風聲,一隻斑斕猛虎來到窩棚門口,大家忙給“山神爺”磕頭,但老虎就是不走。大夥以為準是誰得罪山神爺了,就輪流把自己的帽子扔到老虎跟前,按照習俗,老虎把誰的帽子叼走,誰就得跟著老虎去。說來也怪,別人扔帽子的時候,老虎連聞都不聞,惟獨努爾哈赤把帽子剛扔出去,就被老虎叼了起來。沒有辦法,他只好向夥伴們告了別,又朝著家鄉的方向給父母磕了幾個頭,就走出窩棚跟著老虎去了。
可是老虎並沒吃他,而是把他領到不遠的一處山砬子邊上,圍著一棵大樹直轉圈,並把帽子放在樹底下。努爾哈赤走到放帽子的地方扒開草叢一看,那裡長著一棵八品葉的大棒槌(人參),這可是難得一遇的寶貝,心裡恍然大悟,原來是山神爺給自己領路找人參來了,忙跪下給老虎磕頭。那老虎沖他點了點頭,就回深山裡去了。
努爾哈赤找來夥伴們,把人參挖出來,到撫順的馬市上賣了大價錢,不僅買了生活用品分給大家,還製造弓箭盔甲,招兵買馬。大家也知道他是個大福大貴之人,願意跟著他起兵創業。後來努爾哈赤當了老罕王,始終不忘“山神爺”的大恩大德,儘管遷都到地處平原的瀋陽城,還是把山神供在離皇宮最近的廟裡,所以中心廟裡也供著山神像。
關羽護駕
據說在清朝進關後,有一年乾隆皇帝來盛京(瀋陽)東巡祭陵,住在瀋陽故宮裡,一連幾天都發現自己上朝和回宮的時候,身後有馬蹄聲音,回頭看看卻又什麼都沒有,心裡十分納悶,仔細想了想,認為可能是自己這位“真龍天子”重歸故里,住在祖先宮殿,有什麼神靈暗中保護,就決定要證實一下。
這天晚上回宮時,又聽到馬蹄聲,乾隆也不回頭看,停住腳步問道“護駕何人”,只聽到後面有聲音回答“二弟雲長”。乾隆聽了恍然大悟,原來自己是劉備轉世,結義兄弟關羽(關雲長)騎著赤兔馬在為他保駕,接著他又想,關羽已經成了神,一定知道張飛在哪裡,就決定再試一試,於是接著問道“三弟何在?”後面又有聲音答到“鎮守遼陽”。乾隆聽了又驚又喜,回宮後立即傳旨,連夜宣召遼陽總兵來瀋陽見駕。
卻說這遼陽總兵是一個為人正派、性情耿直的武將,常常因為不會奉承拍馬得罪上司。本次皇帝東巡盛京時,因他得知某皇親國戚藉機盤剝百姓,正在家裡
連夜趕寫奏摺,要向皇帝告發那個貪官。忽然聽說乾隆連夜宣他進宮,誤以為是奸臣惡人先告狀,要借皇帝的手殺他,心想,我就是死也要死得清清白白,不能讓壞人得志,於是寫好奏摺讓家人轉呈皇上,自己在家中服毒自盡了。
乾隆接到奏摺惋惜一番,下令查處了貪官。在起駕回京之前,又特意到中心廟給關公上香,感謝保駕之恩,並命盛京官員重修廟宇,按時祭祀。
無論中心廟裡的關公是否真的顯過靈,乾隆以後這裡的香火卻越來越旺。原因是中街店鋪的商家買賣興隆,紛紛來廟裡燒香上供。過去民間不僅尊關公為“武聖人”,還把他視為“武財神”(文財神是趙公明)。這是由於過去的正經買賣人都以“童叟無欺,貨真價實”,講究“江湖義氣”為信條,而《三國》里的關公正是以“忠義”二字名垂千古,所以商家們都把他當作能給自己帶來好名聲的神仙來敬,慢慢地便有了“武財神”的名聲。中街從明朝就是瀋陽城內最繁華的商業街,到清朝盛世更是店鋪林立,百業興旺,中心廟裡的關老爺神位前自然香火一天比一天盛。
歷史沿革
中國古代建城時,都有在城中心修建建築物的傳統,這一做法既是為了滿足城市防禦的需要,也是出於風水的考慮。中心廟正位於明清古城的正中心。明代的瀋陽城,也稱瀋陽中衛城,建築布局是東南西北四門,城內設有“十”字大街通往各城門。在“十”字街的中心點上建廟,可使四座城門互不相見,形成虛假的“丁”字路口,起到軍事防守的作用。同時從風水考慮,也可以對整座城池起到鎮守的作用,用以驅除各種不祥之兆。
1625年,後金從遼陽遷都瀋陽城時,對明代的瀋陽城進行了大規模的改擴建。按照常理,明朝修建的這座“中心廟”,已經沒有太重要的保留價值。但不知為什麼,努爾哈赤、皇太極父子不但沒有把它拆掉,反而將其修繕一新並保存下來。如今在瀋陽北塔碑林中還收藏著一塊“重修中心廟”碑,主要記述了中心廟的具體位置,寺廟內的佛像以及寺廟的歷史沿革等內容。據碑中所記,當時這座廟占地不超過半畝,廟內所供主神為“關聖”,即被人們譽為“忠義千秋”的武聖人關羽,關帝聖君左右兩側有城隍、土地、財神、山神,稱為四庫。
中心廟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單檐硬山式單體建築,青磚青瓦,牆角精美的磚雕圖案仍清晰可見。地處距皇宮近在咫尺的城市中心,又供奉著廣受崇拜的“關帝聖君”,自然提高了這座小廟在老瀋陽的“知名度”。城隍、土地、財神、山神,這些“負責”護城、守土、保全、增福的“各路神仙”也陸續被請了進來,與“關老爺”一起接受人們的頂禮膜拜,幾乎成了“有求必應”的“聖地”。從清代至民國年間,不時有人出資對破損的廟院進行修理,使之能夠基本完好地保存到20世紀80年代而免遭毀滅的命運。雖然沒有毀滅,但其間也受破壞。解放後,此廟一度改作民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