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據雒容縣誌記載,中渡漢屬潭中縣地,隋屬象縣,唐貞觀中年與象地是洛容縣,中渡屬雒容,縣治設在白龍巖,明萬曆三年(1575年)縣治遷靈塘,中渡改為平樂鎮,清初設巡檢司後升置中渡廳,屬柳州府。因地處洛江之畔,上有舊縣,下有新縣,中間有平樂鎮三個橫水渡,廳置設在平樂鎮,故名中渡。民國成立後劃柳州一府及永寧、柳城、融安、洛容一州四縣之邊地成立中渡縣,1949年中渡行政辦事處成立,1950年改為中渡縣人民政府,1951年6月將榴江縣、中渡縣、雒容縣,修仁縣第二區合併為鹿寨縣,設中渡為第二區,1957年撤區並鄉,改為英山鄉。1958年成立英山人民公所,1962年改稱英山區,1966年恢復中渡公社,1983年改為中渡區公社,1987年5月改為中渡鎮人民政府。境內風景秀麗,山鸞起伏重疊,是鹿寨的旅遊區之一,特別是香橋仙境,西眉煙雨,榕蔭古渡,銅鹽石刻,鷹 嘴堆嵐,響水石林,九龍奇洞,古藤鍾乳等景觀。屬著名遊覽勝地,是廣西風景名勝。
中渡鎮是個農業大鎮,以種水稻、甘蔗、桑蠶、水果、山羊養殖,特產西紅柿、辣椒、芥菜、茨茹而聞名,是廣西重要的生產基地和批發市場。
中渡鎮也是工業重鎮,有英山鑄鍛廠,中渡鐵廠,響水鐵礦,陽陽酒廠,馬安農機修造廠,中渡礦粉廠,山尖花麻方解石場,中渡耐磨機械廠,礦產資源較豐富,以鐵礦石,方解石,石灰石為主。
2000年國內生產總值19200萬元,農業總產值12660萬元,糧食產量2.2萬噸,水果總產3909噸,農民人均純收入2170元,鄉鎮企業總收入50813萬元,企業總產值38542萬元,工業總產值13450萬元。
人文地理
旅遊名勝: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
古鎮八大景點
香橋岩:
喀斯特堪稱是大自然的雕塑大師,經喀斯特的神手,大自然被雕琢成千姿百態、美不勝收的藝術作品。著名電影導演吳貽弓在香橋岩內拍攝《流亡大學》中的課堂已成為歷史。香橋岩入口處一道裂隙如洞穴張口,河道中一汪碧水聚成清潭,水邊蘆草瑟瑟,圍成屏障。電影《西遊記》中蜘蛛精洗澡的鏡頭,就是選在這裡拍攝的,那張口的洞穴就該是盤絲洞了。如此深遠而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應當與自然景觀有機結合,提升景區的文化內涵,打造香橋岩特色文化品牌。
九龍洞:
它是一座水旱兼具的石灰岩溶洞。其中的地下河從位置上看很可能是洛江的上源;在洞中,有“碼頭”可供泊舟,有河道可供遊船航行,旱洞部分長4公里,大於桂林七星岩。洞中景觀除具有一般岩溶洞穴豐富多樣的鐘乳造型外,更有獨具特色的“龍、藤、沙、池”四絕。
一絕,洞中有九條石龍潛於清冽的淺水之口,清晰可見,栩栩如生,洞亦因之而得名。
二絕,堪稱“天下一絕”的是“石藤奇觀”——一根長約30米的古藤由洞頂穿石而下,被石鐘乳包裹起來,這種“藤穿石,石包藤,藤石一體,藤長石也長”的奇妙景色,在國內洞穴中絕無僅有。
三絕,沙漠奇觀。地面上的大漠荒煙,不足為奇,然而,溶洞中的大片沙漠及其種種造型,卻是奇觀。
四絕,鴛鴦雙池。洞中有兩個天然水池,二池相隔約200米,相伴成為鴛鴦池。池水清澈見底,是理想的天然游泳池。
如此完美的自然風景,無疑為喀斯特地貌典型景觀。令人嘆為觀止。
響水湧泉:
“響水”在香橋岩附近,即今四十八 口響水電站所在地。春夏之交,河水暴漲,洛江源頭從香橋岩地下河湧出後,“七彎九曲”,順山勢奔騰而下,浪擊灘頭礁石,濺起朵朵蓮花,轟鳴有聲,數里之遙可聞。其二,鷹山掛月。鷹山又名鳳凰山,位於英山中學後、舊縣洛江不僅滋潤、哺育沿村頭,無論遙望、近看,都非常像一頭雄偉的蒼鷹。中渡鎮又名鷹山鎮,即典出於此。每逢碧天如冼,皓月當空,遙望鷹山,仿佛嫦娥起舞,雄鷹展翅。無不給人以“嫦娥戲鷹”的聯想。其傳說更是美麗動人。
洛江春訊:
洛江,中渡人的保姆和母親。她江狹水緩,平靜溫柔,絕沒有黃河的奔騰咆哮,放蕩不羈。這裡的春天來得特別早,殘冬剛過,江水泛藍,魚躍灘頭,牧笛橫吹,綠滿山腰,春耕美景盡收眼底。其四,西眉煙雨。中渡古城洛江邊,西眉山頂,煙雨迷濛,遠山近水……可與灕江煙雨比美。
東嶺晴嵐:
東嶺,名十二嶺,橫臥在中渡城東門碼頭洛江對岸,是古城中渡東南方向的屏障。雨過天晴,或明月當空,嵯峨崢嶸的嶺峰在冉冉飄渺的瑞靄中似有若無,確有長江三峽中巫山十二峰的意境。
龍潭秋月:
龍潭即龍潭河,位於月橋村與新縣村那一段洛江,碧綠幽蘭,深不可望。民間傳說有一條黃龍潛藏,故名“龍潭河”。它發怒,洛江便暴漲;它息怒,洛江就平緩。這傳說,可能是我們古老的民族將“龍”當成“圖騰”頂禮膜拜的結果。
千年古榕:
在洛江河岸、中渡大橋旁,有兩株千年古榕,綠陰如蓋,舟行其下,陰天蔽日。以上為香橋風景區周邊七大自然景觀,久副盛名。
民俗風情與自然景觀相結合
中國許多著名風景區,歷來流傳著各種神話、傳說。桃源仙境的香橋岩也不乏動人的傳說。對於中外旅遊者來說,傳說使風景有了生命,有了靈氣,更加迷人,觀風光和聽傳說融為一體,心曠神怡之感油然而生……
中渡鎮與武廟一街之隔的一長溜清末古民居,皆青磚木架結構,體現了晚清的建築風格,既顯整齊規劃,又各具特色。木製的花格窗,雕工精美;木製的門,式樣各呈奇特。當年的店鋪商號招牌,有跡可尋;舊時染布作坊的一些用具,仍留在街邊。古老的建築、有跡可尋的商號招牌、染布作坊無不包含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蘊,為民俗風情旅遊的開發提供了有利的條件。香橋岩景區的開發應當把這些民俗事象與自然景觀結合起來系統開發,以提高景區的文化品位,展示香橋景區的民俗文化特色。
“民以食為天”,飲食文化是中國民俗文化體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可飽口福,更包含著美學、養生學、文學等極其豐富的傳統民俗文化內容,使國內外遊客為之傾倒,為之讚嘆。從中國旅遊業初創時期起,中華美食就一直是整個活動中的重要節目,飲食創收在整個旅遊業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呈上升趨勢。香橋岩景區應打造特色食品,發展旅遊業。如壯族的五色糯飯、柳州螺絲粉、艾饃、香橋米酒、香橋礦泉水等,都應當打造成景區的特色食品。
中國素以“禮儀之邦”聞名於世,各種禮儀活動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從多個側面反映了中國各民族的精神風貌,成為吸引海外遊客的一大因素。許多地方十分注意突出地方特點和民族特色,使之成為一道道迷人的風景線。香橋岩景區中渡鎮碼頭上兩株千年古榕,濃蔭遮地,並幾近覆蓋了整個河面。認榕樹做“契媽”的鎮上居民,時逢年節就到那裡燒香祈願,這是壯族榕樹崇拜的遺存;古鎮關公廟,居民初一、十五常到那裡進香,是關公崇拜遺俗的體現。這其中蘊含著豐富的信仰民俗文化內涵。此種信仰民俗文化應當與自然景觀相結合,成為景區的一大亮點。
節慶:
節慶是各種民俗風情的集中展示,也是最能吸引旅遊者的旅遊項目之一。香橋岩景區處在壯族聚居之地。1985年香橋岩壯族歌圩盛況空前,人山人海,通宵達旦。筆者親臨其境,動聽的山歌感人肺腑,魂牽夢繞。歌圩源於隋唐時代,宋、元、明、清達到高潮,遍及整個壯族地區。相傳於公元1520年傳入鹿寨。歌圩以歌傳情,以歌擇偶。拋繡球、碰紅蛋等豐富多彩的節日活動寄託著壯族人民對豐收、愛情和幸福生活的憧憬與希望。多姿多彩的節日活動使得人間仙境的香橋岩如虎添翼。景區應充分利用這種優勢資源,把景區文化旅遊做大、做好,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三月三”歌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