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鎮五

高鎮五

高鎮五(1880-1966年),男,漢族,河南省清豐縣縣城南關東辛街人。1981年7月,高鎮五的冤案得到昭雪。經中共河南省委批准,他自1957年5月起轉為中共正式黨員。

基本信息

教育家

高鎮五 高鎮五

又名維岳,1904年中秀才,1908-1911年在本縣教書,1912年考入天津單級師範。1913年畢業後,高鎮五到山東濟南單級養成所任教。1914年任教於北京師範大學附中。1915-1920年,先後在開封第一師範、淮陽第二師範任教。1921年任教育山西國民師範學校。1926年春,他用自己多年積攢的500元銀幣,在清丰南關辦起私立“維新國小”,自任校長兼董事,招收女學生和工農子弟入學,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抗日戰爭前,高鎮五先後在河北保定第二職業學校、開封女子師範學校、汲縣第五師範學校、清豐女子師範學校、清豐簡易師範學校、大名第七師範學校等校任職、任教。抗日戰爭爆發後,高鎮五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他與晁哲甫、平傑三、趙紀彬等人共同發起“冀南文化界救國會”,在清豐、南樂、大名一帶四處奔走,宣傳和組織民眾開展救亡鬥爭。1940年,高鎮五協助晁哲甫在清豐開辦抗日訓練班(後改稱抗日中學)。1946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高鎮五歷任冀魯豫邊區參議會參議、行政委員,冀魯豫第一師範副校長,並先後在冀魯豫邊區築先師範、冀魯豫邊區建國學院、冀魯豫邊區第一師範任教。1949年9月他應邀出席了第一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被周恩來譽為“冀魯豫邊區的老教育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高鎮五歷任新鄉師範學校校長、河南省教育廳廳長、河南省人民委員會委員、河南省政協副主席以及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等。1956年5月1日,高鎮五加入中國共產黨,為預備黨員。翌年在反右派鬥爭中,他遭到錯誤批判。直到1966年病故時,尚未轉為中共正式黨員。

人物事跡

1880年2月12日,高鎮五出生於清豐縣城南關東辛街的一個農民家庭。他的祖父高登雲是前清秀才。其父高纓很小就當了店員。高鎮五出生時,全部家產只有二畝土地、三間破瓦房、二分宅基地。他父親高纓決心節衣縮食供兒子讀書,以求發家致富、光耀門庭。

高鎮五自幼聰穎,5歲能背《百家姓》,6歲學完《三字經》,7歲進私塾,11歲讀完《四書五經》並對書中的好篇章背誦如流。1891年,他在清豐關帝廟讀私塾時,家裡生活非常困難,冬天連棉被都沒有,就睡在草堆里,餓了啃些結了凍的窩窩頭。但他仍滿懷信心地刻苦攻讀,不肯輟學,並在書桌上刻下“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以此自勉。由於他刻苦向學,思維敏捷,奮發向上,17歲參加全縣小考就名列榜首。之後,在府里考中清朝末期最後一批秀才。高鎮五就是這樣在勤奮好學中度過了自己的青少年時代。

1900年,高鎮五從師高逢鑫,開始接受進步思想。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的入侵,極大地刺激了血氣方剛的高鎮五。他對腐敗無能的清政府非常不滿,對落後貧窮的祖國受人欺侮,更是憂心如焚。

1902年,他在家鄉教私塾,開始了他的教學生涯。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改良主義思想指導下,他積極接受“新學”,帶頭拋棄“八股文”,立志“教育救國”,在社會上產生了較大影響。

為了追求新的知識,他於1906年考入直隸省大名初級師範速成班,1908年畢業後,回到本縣創辦“半日國小”。1909年5月,他抱著教育救國的熱情,第一次到北京,用一個多月的時間走訪了一些進步知識分子及新式學堂。回縣之後,他將半日國小改為師範班,實行新的教學方法,培養新型師資力量。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敗的清王朝,結束了幾千年的封建帝制,使高鎮五受到極大鼓舞。他嚮往並崇拜“三民主義”,懷著對新知識、新思想的渴求,進一步深造,於同年底考入了天津單級師範講習所。1913年畢業後,受聘于山東濟南師範學校,教心理學和教學法。1914年又到北京師範大學女子附中任班主任。他和鄧穎超是前後任的教師。一年後,他離開北師大附中時,正是鄧穎超接他的班。

1915年,高鎮五受河南省立開封一師的邀請,任教育主任,直到“五四運動”爆發。

1919年他親身經歷了“五四”新文化運動,教育思想發生了深刻變化。他反對校方以封建落後的孔孟經學為主要教學內容,主張多開新學課程,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文化和技術,提倡自由民主思想,樹立新的社會道德風尚。由於他積極支持進步學生的愛國運動,與教育當局矛盾日深。封建反動勢力打擊、排擠進步師生,高鎮五等人被集體解職。1920年他回到本縣創立改良私塾學校和師範講習班,藉此實現自己進步的教育主張。

1921年3月,高鎮五受聘到山西太原國民師範任班主任。當時,年僅17歲的薄一波正就讀於高鎮五的師範班內。建黨之後的1922年,山西青年學生的覺悟迅速提高。在黨的領導下,以薄一波為首的一批青年進步學生編寫紅色小冊子,宣傳馬列主義,遊行集會,張貼革命標語和傳單,進行革命活動。一次,薄一波等在張貼革命傳單時被警方發現,遂要到學校逮捕薄一波等進步學生。但礙於學校教務總長趙戴文是閻西山的老師,未敢輕舉妄動。

高鎮五聞訊後,馬上聯合五名學校的骨幹教師,直面趙戴文,為薄一波等申辯。高鎮五手捋鬍鬚嚴肅地說道:“學生無知,乃我之過也。彼等年紀尚輕,知之甚少,尚不能辨別世間良莠。他們踱步於街頭,看見風將牆上的紙片吹落於地,遂順手檢起貼回原處,也許他們還以為是官方的告示呢!此舉萬不能列入擾亂社會之行。如其定要處置他們,那就先請處置無能的我等好了。我等情願以辭職討罰,您可另請高明!”

趙戴文聽了高鎮五這番軟中帶硬的話,沉思有頃。他深知高鎮五不僅在學生中很有威信,而且治學有方,很有才幹。高若離去,整個學校必會人心大亂。於是忙好言相勸,極力挽留,並說:“學生因無知而行錯,鄙人也有責任。警方要是敢到學校抓人,我就打斷他們的狗腿,請高師及諸位放心,定無事可生。”

當天晚上,高鎮五在宿舍里看了一會兒書,便披衣出門來到薄一波的寢室,悄悄走到他的床前。

薄一波因心中有事,當時正以臂代枕躺在床上,看到老師急忙坐起來。高鎮五用手勢示意讓他躺下,然後彎下身子輕聲說:“放心休息吧,沒事了,以後再乾什麼,可要多加小心啊!”薄一波感激地點了點頭,目送老師慢慢走出門去。一場風波便這樣在高鎮五的巧妙周旋下悄然平息了。

後來,學生運動不斷升級,校方也一再對進步學生橫加指責和刁難,還開除了一批學生。高鎮五非常氣憤又無可奈何,一怒之下毅然辭職,拒絕了校方的一再挽留,離開了山西太原國民師範。走的時候,許多師生戀戀不捨含淚相送。

1923年,高鎮五回本縣創辦師範講習所並自任校長。1925年又受聘到淮陽二師任教。不久,因其父親病故,返回家鄉。1926年,高鎮五用他多年積蓄的500塊大洋,在本村蓋房子、買桌凳、聘教員,創辦“維新國小”,並自任校長兼董事。該校收學生100餘人,窮家孩子可免費上學。學生家長們為表達對高先生的敬仰,乃集資送匾一塊掛於他家門頭,上書“教澤遠播”四個大字。

自1928年9月到1935年底,他先後到保定職業學校、開封女師和衛輝五師任教。期間,他和一些滿懷愛國熱情的教師,為實現以振興國家實業、發展科學技術來改變積貧積弱的國家之目的,曾在暑假期間多次帶領學生赴北京、天津及南方各省參觀、考察和學習,以圖實現其“教育救國”、“科學強國”的教育理想。但都因反動當局的干擾、封建勢力的破壞及教育經費的拮据,其教學計畫終難實現。

1936年春,高鎮五回本縣清豐簡師任副校長。他對共產黨人的革命活動深為支持。一次,簡師教務主任平傑三(地下黨員)秘密派人給在大名監獄收押的王從吾同志送錢,被敵人識破,追究不放。高鎮五與敵巧為周旋,極力為其辯護,使平傑三得以脫險。

同年7月,高鎮五受大名七師校長王振華及教務主任晁哲甫的聘請到該校任教。大名七師是所建黨較早的進步學校。高鎮五在這個有著光榮革命傳統的學校里找到了知音,也找到了用武之地。他和晁哲甫、王振華等一起,廢棄落後的教育方法和制度,制定新的教學方針、教育方案和規劃等。正當他們雄心勃勃地致力於民族的教育事業時,“七.七”事變爆發了,日軍很快侵占了華北。高鎮五無奈返回家鄉,然而不久,家鄉也成了淪陷區。

在30多年的教學生涯中,具有民主思想的高鎮五,抱著“教育救國”的美好願望和摯著熱烈的愛國激情,足跡遍布黃河兩岸和大江南北,在河南、河北、山東、山西等十幾所學校灑下了他辛勤耕耘的汗水。他的教學方針和教育思想受到了學生和教師的廣泛擁護與支持。他的信仰真理、扶持正義、執著追求、百折不撓的學識、品德和精神,得到社會大眾的普遍尊重和敬仰。

抗戰爆發後不久,1937年12月25日,日軍攻占了清豐縣城,製造了亘古未有的“清豐慘案”。深重的國難家仇,使高鎮五憂心重重,焦慮不安。當時他已58歲,應該如何為國家效力呢?高鎮五陷入了深深的思考。這一段思想歷程,高鎮五曾在1956年全國政協會議上的發言中寫道:

“1937年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爆發。我在清豐縣看到毛主席號召全民抗戰,就衷心擁護,熱切要求參加。可是我聽有人說八路軍只要年輕人,自己年齡這樣大,是否能吸收呢?思想有些苦悶。後來在街上看到八路軍貼的標語:‘打日本不分男女老少!’就想,有‘老’字就行,我合乎條件,老頭也能參加抗戰。可是怎樣抗法呢?應當做些什麼呢?又很茫然。後又聽到毛主席號召:‘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槍出槍,有知識出知識’。我想自己雖然知識不深,但也上了多年學,教了多年書,一般普通知識還是有的,應該把這些知識貢獻給抗日工作。”

這樣,高鎮五就以年近花甲之軀,積極投身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救亡運動之中,到處奔走呼號,宣傳發動民眾進行抗日鬥爭。用他的話說是“俯首甘為宣教牛”,在宣傳、教育戰線上發揮自己的光和熱,作出了重大貢獻。

抗戰初期,高鎮五先是與晁哲甫、平傑三、趙紀彬等共同以清豐縣為中心,聯絡大名、南樂、內黃、濮陽文化教育界進步人士,成立了“冀南文化界抗日救國會”,發展並組織知識分子、青年學生積極行動起來,開展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運動。

1938年春,高鎮五、王照臨等參加了晁哲甫同志在六塔集召開的抗日教育工作會議。會議研究討論了清豐縣的抗戰教育工作,根據當時的形勢決定分兩步走:第一步,舉辦教師培訓班,先把學校恢復起來;第二步,組織人員編寫抗戰教材。

1938年5月,清豐縣鄉村教育工作團(簡稱“鄉教團”)訓練班正式開業。學員大部分都是因日寇入侵而被迫失學的愛國青年學生和原來的國小教員。在訓練班裡,晁哲甫親自上課,向學員講授《抗戰理論》,闡述抗日救國和持久戰的道理。其他教師,有的講《抗日民運原則》、《游擊戰術》;有的教唱抗日救亡歌曲;有的講《救亡教育》。高鎮五分工向學員專講《教學方法》。每次上課他總是滿腔熱情又耐心細緻地以自己的豐富經驗,用生動的事例,向學員深入淺出地教授教育學理論,提倡“啟發式”,批判“填鴨式”教學方法。那時是上大課,幾百人集中到一個大廳里聽講。高鎮五先生講課時,大家都是聚精會神地聽講和作筆記。他用那幽默生動的語言,親切的教態,調動起每個學員的學習熱情,很受大家歡迎。

訓練班結束後,學員返回農村,在國小尚未開學之前,一般都在黨的領導下參加了組織農村抗日團體的活動。因而,在很短的時間內,各種抗日救國組織在清豐農村普遍建立起來。當時最活躍的是青年農民、婦女和兒童。他們每晚集合操練、學唱歌,有時幾個村的知識青年和農民還聯合起來編演抗日救亡文藝節目,宣傳抗日救亡的道理。《義勇軍進行曲》等救亡歌曲響徹大地,在全縣掀起了熱火朝天的抗日救亡高潮。

1938年9月,清豐縣的抗日國小全部開學了。晁哲甫召集高鎮五、王照臨、杜學海、劉文閣等,組成了抗日國小教材編委會,高鎮五任主編,晁哲甫、袁慎之任顧問。編委會成立後,開始在清豐城裡編教材。後來丁樹本知道了,為了標榜自己,貪天之功據為己有,就要編委會搬到濮陽縣城,又充實了部分人員。

國小課本在當年10月編成,石印後發至數縣。在付印前,高鎮五認真審閱教材,並親自編寫了不少課文。高鎮五先生熱愛祖國堅決抗日的革命熱情,凝聚在所有課文的字裡行間。他熱愛地大物博的祖國,痛心於祖國的錦繡山河被敵人侵占、踐踏,所以不少課文都是先講述祖國的經濟地理情況,然後則進一步控訴日寇殺我同胞、掠我財富的野蠻罪行。

1943年秋,高鎮五離開了秦家,經冀魯豫行署研究,安排他仍回冀魯豫竹先師範學校任教(原抗日中學與竹先師範合併)。高鎮五滿懷激情走上了渴望已久的工作崗位,仍從事他心愛的教育事業,並繼續編寫一些宣傳抗日的戲劇、唱詞、快板、活報劇,如《爭平等》、《瞪眼瞎》、《送子參軍》、《新舊鬥爭》、《日本婦女哭五更》、《火燒張村》、《公審張裕元》等,通過演出,鼓舞了人民的鬥志,打擊了敵人的氣焰,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在漫長而艱苦的抗戰歲月里,高鎮五為祖國的抗日救亡和教育事業奔波操勞、盡心竭力,為黨培養了大批革命幹部。他通過寫文章、發表演講、編寫節目,宣傳發動民眾投入抗日鬥爭。他盡情地謳歌人民、謳歌中國共產黨;對敵人則口誅筆伐、揭露鞭撻,把鬥爭的鋒芒直刺敵人的心臟。他把全部心血澆灌在冀魯豫平原的土地上,把全部知識奉獻給抗日救亡的教育事業,在冀魯豫邊區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精神侵略和文化侵略中,起到了戰場上所起不到的作用。他以自己的實際行動,體現了“俯首甘為宣教牛”的誓言,受到了黨和人民的高度讚揚。

1945年9月,日本投降後,年過花甲的他光榮地當選為冀魯豫行署參議員。肩負著黨的信任和人民的重託,高鎮五滿懷豪情邁上了新的革命征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