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發背景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對美軍的大規模戰略轟炸,日本一直在尋找還擊的辦法。曾經構想和實施過的辦法除了用潛水艇攜帶艦載攻擊機對美國本土進行襲擾;用紙糊的氣球從日本釋放,乘高空氣流飛到美國,投下燃燒彈和定時炸彈(飛象行動)外,還一直努力研製一種能從日本本土起飛,對美國進行轟炸的轟炸機。所以,從 G5N“深山”、G8N“連山”、G10N“富士山”,這種努力一直沒有停止過。“富士山”是日本在二戰期間研發的最後一種重型遠程轟炸機,外形尺寸與美國同期研製的 B-36“和平維護者”(Peacekeeper)相類似,但由於當時已是大勢已去,“富士山”還未來得及試飛,日本即宣布投降。
研發歷程
1939年,日本中島飛機公司經理中島知久平提出研製一種Z型機計畫。該飛機是種洲際轟炸機,計畫安裝6台5000馬力大功率發動,最大飛行速度770公里/小時,飛行高度13000米,航程15000公里,有三種機型:第一種是轟炸機,載20噸炸彈。中島知久平計畫用它轟炸美國的軍工廠、海軍基地等,同時對美國大城市進行地毯式轟炸;第二種是編隊掩護機,構想在機腹上配備96門20mm口徑機關炮,飛臨美國上空,從1.3萬米的高空,攻擊飛行高度較低的美國戰鬥機群;第三種是魚雷攻擊機,攜帶20枚魚雷,用以擊沉美國的海軍艦艇。
中島知久平認為,只要日本擁有5000架Z型飛機,就一定能打敗美國。在當時Z型機計畫毫無疑問是沒有可能付諸實際展開研製的,只能說是個構想而已。不過,飛機進行洲際飛行的技術,日本則從1930年代開始一直在堅持不懈的進行探索,日本軍方對於用洲際轟炸機轟炸美國本土的想法,事實上早就已經有了,只是當時條件不成熟,所以才沒有對Z型機付諸實際試製。
1942年,日本陸軍航程高達18000公里的Ki-77洲際飛行驗證機試製成功,標誌著日本已經解決了飛機洲際飛行技術,這使得日本軍方大受鼓舞,認為試製洲際轟炸機的時機已經成熟,日本海軍決定試製超級洲際轟炸機,並立即下令中島公司進行預研,研究試製洲際轟炸機的可行性。
1943年4月,日本海軍正式命令中島公司開始研製代號為G10N1的洲際轟炸機,海軍代號為富士山,富士山是在Z型飛機方案的基礎上改進而成的超級轟炸機。
試製富士山,所展開的各種技術研製範圍之廣,規模之大都是空前的,除了中島公司以外,三菱公司,川西公司等都投入了大量研發力量配合,為富士山提供技術支持,包括5000馬力大功率發動機,10000米以上高高度轟炸瞄準器等等,這都是對日本工業界的考驗。富士山為了減輕重量以及降低結構複雜性採用了可拋棄起落架設計(這種設計最後用在了戰爭末期日軍生產的專用自殺機上),起飛時利用多排主輪起飛,離地後把外側主輪與起落架扔在機場上,只留單式主輪,執行完轟炸任務後因機體大大減輕,可用單式主輪安全著陸。
至於富士山的發動機為中島公司的5000馬力 HA-54-11 型四列星型氣冷36缸發動機,這型發動機基本上可看做是由2具HA-44 複列星型氣冷18缸發動機串聯而成,由於Ha-54相當巨大,因此為了有效的散熱,發動機前方還裝有了強制冷卻風扇;另外考慮到高空的功率輸出,除了發動機本身裝有的二級三速機械增壓器外,另外還裝有了高空用的排氣渦輪增壓器,使得發動機在10000米的高空仍然有4500馬力功率輸出。 為了防備HA-54的研製萬一失敗,還把三菱公司的 HA-50 複列星型氣冷22缸發動機列為侯選發動機,HA-50的開發比HA-54早了很多,在1944年HA-50就已經完成了地面上的所有測試,並搭載到改裝後的轟炸機上進行測試。 但不論是使用哪種發動機,富士山都將採用雙重4葉對轉螺旋槳,採用雙重對轉螺旋槳就算發動機轉速較低也能輸出很大的推進功率,可避免螺旋槳轉速過高時在葉片頂端發生局部超音速的現象,這種現象會導致螺旋槳推進效率降低,阻力增加,因此要在高空進行大速度飛行就有必要採用這樣的方案。
1943年秋,富岳完成了全部圖紙設計,並製造出一個全尺寸木製模型停放在中島公司小泉製作所內,這個模型按富士山設計圖紙製作,內部還安裝了包括投彈機構在內的部分機構,研究人員可在機身內走動,儘管計畫如此宏偉。
計畫失敗
然而,在馬里亞納海戰、塞班島戰役相繼失敗,導致軍部最大支持者東條下台後,富岳的計畫也跟著胎死腹中。此時美軍自太平洋另一端反攻,逐步逼近日本本土,軍方視本土決戰無可避免,加速生產和研製攔截轟炸機的戰鬥機計畫,富岳計畫也只得終止。
此外,以富岳所花費的成本來看,即便完成了設計圖,人力、資源與經濟皆已衰落的日本也無力加以生產。最終卻連一台試驗樣機也沒生產出來。富士山設計完成後,海軍曾下令試製,但試製成本核算後令海軍大失所望,富士山僅研製成本就已經高達430萬日圓,生產成本則是海軍原來預估的50倍,按當時海軍的預算,除非海軍停止訂購其他一切必要兵器裝備專買富士山,否則海軍每2年才能湊出購買1架富士山的資金,富士山如此昂貴,從當時的日本國力來看,根本不可能進行批量生產。因此,富士山最多也就是只能試製1架,大失所望的海軍很快下令富士山的試製暫時停工,不久經過海軍內部反覆討論,決定正式放棄試製富士山,這樣富士山的試製計畫就此告終。
性能參數(原計畫)最大值
技術數據
機長:46米
翼展:65米機高:12米
空重:42,000千克發動機:6台中島NK11A發動機
最大起飛重量:16,000千克
性能數據
最大飛行速度:780千米每小時
最大航程:1,940千米
武器裝備
載彈量:20000公斤
使用情況
有小量“富士山”裝備部隊,也僅僅能在美國產生一點心理戰的作用,對戰爭進程不會有任何影響。因為少量飛機形不成戰略攻擊力量。美國對日本的戰略轟炸,以馬里亞納群島的塞班、提尼安島為基地,最多時共有B-29飛機500架;為了為B-29提供護航,還專門付出巨大犧牲,攻下硫磺島,為護航的P-51戰鬥機提供基地。這些條件對日本來說是完全不能想像的。日本的國力不可能為部隊提供數百架結構複雜,需要大量當時極度匱乏的輕合金等材料所構成的大型飛機。另外,設計一種可以從日本本土飛到美國腹地,再不著陸的飛回日本的飛機,即使在現代也是一項艱巨的任務,當時成功的可能性就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