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朝

中外朝

中外朝,中朝即內朝,由皇帝左右的親信和賓客所構成。外朝也稱外廷,指公卿大夫。中外朝之分出現於武帝時。西漢早期,皇帝處理國家大事,丞相也參與謀議。武帝為了加強集權而削弱丞相的權勢,對於重要政事,依靠一些親信在宮廷之內作出決策,中朝由此而得以形成。有了中朝,自然會有和它相區別的外朝。外朝是指屬於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所構成的官僚體制。

基本信息

人物組成

相關資料相關資料
西漢時的中朝,由以下幾種人所組成:

將軍

將軍又分大將軍、驃騎將軍、衛將軍和前、後、左、右將軍等。漢代兵權由皇帝親自掌握,各種率兵的軍將都由皇帝任命和指揮。由於將軍和皇帝關係十分親近,所以將軍也參與機要的謀議。有些皇帝的親信大臣,皇帝也給他們加上將軍的稱號,以示尊顯﹐如蕭望之本為文臣,因受遺詔輔政而拜為前將軍。

近臣

包括侍中、左曹、右曹、諸吏、散騎、常侍、給事中。皇帝對所親信的九卿或其它官員、儒生,在他們原職之外再給予侍中、常侍之類的名號,當時人稱這類官名為加官。所謂加官,是一種頭銜,並無具體的職掌,但獲得此號者,可出入禁中,並參與機密的商議。有時他們還可根據皇帝旨意去批駁外朝大臣。西漢的近臣,實際上是皇帝的賓客和幕僚。

尚書

尚書本為皇帝身邊掌司筆札的小官。中朝出現後,它的地位逐漸重要。它和僅僅參與議論的加官不同,尚書既有官署、官屬,又有具體的職司。成為皇帝的秘書機關﹐在中朝已漸居核心地位。昭帝時(前86~前74)﹐霍光秉政兼領尚書事﹐以後輔政大臣都援此先例而領尚書事。
自從中外朝分立之後,中朝決策,支配外朝﹐丞相的權力日益轉移到中朝。和皇帝最為親密的宦官、外戚,很容易變為中朝的主宰。元帝時,宦官弘恭、石顯﹐即以中書的身份專斷國政,哀帝、平帝之世(前6~公元5),外戚王氏相繼把持中朝,終於釀成新莽代漢的結局。

形成

西漢初期的政權機構中,丞相權力很大,皇帝在很多事情上要聽取丞相的意見。竇太后曾想封皇后兄王信為侯,景帝不敢獨自作主: 請得與丞相計之。 而丞相周亞夫說: 高帝約' 非劉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約,天下共擊之。' 今信雖皇后兄,無功,侯之,非約也。 丞相不同意,景帝也只好作罷①。丞相甚至還有先斬後奏的權力:景帝時晁錯曾以過得罪丞相申屠嘉,申屠嘉欲誅殺之。晁錯聽說後慌忙跑到皇帝面前請求救護,以致申屠嘉後悔地說: 吾當先斬以聞,乃先請,固誤 ②。漢朝規定,丞相有權任命四百石以下的中都官和郡國官,對六百石至二千石的高級官員的任用,丞相薦舉的權力也很大。武帝初即位時,丞相田蚡無視武帝的權威, 薦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權移主上.丞相有如此大的權力,皇帝要加強專制皇權,必然與丞相發生矛盾。所以武帝憤怒地說: 君除吏盡未?吾亦欲除吏 ③。
漢武帝為加強皇權,便有意讓身邊的近臣參與重大問題的決策,以削弱相權。這些受皇帝寵信的近臣,便形成了所謂 中朝 或 內朝,與以丞相為首的中央政府 外朝 相對應。
武帝時期,中朝主要由三方面的人員構成:一是少府官員。少府在秦及西漢初年本是負責掌管皇室的私財及吃、穿、住、用等雜物的機構,武帝時將其發展成為參與重大決策的政治機構。少府屬員尚書令由從前單純為皇帝管理奏章文書發展到有權處理政務,出納章奏,操持機柄,二是侍從、散騎、常侍、給事中等加官。官吏於原官職之外加領代表某種特權的官銜,稱為加官。這些人一般原是皇帝身邊的近臣,被授予加官後,便有權出入禁中,隨從皇帝,以備 顧問應對.嚴助、朱買臣、主父偃、嚴安等人都曾利用這些特權, 朝覲奏事,因言國家便宜 ④。甚至在遇有重大決策時,武帝還常讓他們同大臣辯論。三是一些皇帝的心腹大臣,如大司馬、前後左右大將軍、太中大夫、光祿大夫等,因得到寵信,也被加上侍中或給事中的頭銜,參與中樞決策。
中朝官員直接秉承皇帝的旨意,掌握實權,剝奪了以丞相為首的中央政府的決策職能。 外朝 的組織機構雖與秦及西漢前期無根本變化,但從職能上看,只負責處理和執行一般政務,成為政令的執行機構。丞相的職權和地位也因此受到削弱,一旦觸怒皇帝,甚至性命不保。在武帝統治的50餘年中,曾有12人任丞相,得以善終的只有7人,其他5人或自殺,或下獄死,或被腰斬。因此,公孫賀在被任命為丞相時,甚至 不受印綬,頓首涕泣。
漢武帝統治時期中外朝的形成,是中國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一個重大變化。它反映了皇權與相權的矛盾,也顯示出解決這一矛盾的必然走向,即:為加強專制皇權,皇帝不斷地用左右近臣削奪外朝大臣的權力,待新的機構權勢日重而有震主之威時,再用新的心腹近臣組成另一個機構。三省的形成過程是這樣,明清時期內閣和軍機處的出現也是如此。

結局

東漢文獻中已不大提到中外朝,但中外朝仍然存在,而且還有所變化。漢光武帝劉秀、漢明帝劉莊吸取西漢覆亡的教訓,對功臣、外戚防範甚嚴,不許他們進入宮禁,竭力把權勢攬在自己手中。外朝的三公成為備員,中朝的尚書的地位便更加重要。章帝以後,在位者多為女主、幼君,依靠外戚、宦官治理朝政,他們逐漸取代尚書而成為中朝的支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