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駐印軍

中國駐印軍

中國駐印軍是1942年中國遠征軍第一次進入緬甸作戰失利後,在進入印度的新22師和新38師的基礎上成立的,是當時中國最為精銳的作戰部隊,為反攻緬北、協同中國遠征軍打通中國和印度公路、殲滅日軍第18師團立下了赫赫戰功。代表人物,孫立人,史迪威 ,羅卓英,鄭洞國(繼任), 邱清泉,廖耀湘。

(圖)中國駐印軍中國駐印軍

中國遠征軍抗日戰爭中中國為支援英軍緬甸(時為英屬地)抗擊日本法西斯、並為了保衛中國西南大後方而建立的出國作戰部隊。是中國盟國直接進行軍事合作的典型代表,也是甲午戰爭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出國作戰並立下赫赫戰功。

名稱由來

(圖)中國駐印軍中國駐印軍

緬甸是東南亞半島上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國家。西屏英屬印度,北部和東北部與中國西藏和雲南接壤。滇緬公路是中國重要的國際交通線,日軍據此還可以威脅中國西南大後方。緬甸對於盟國中的中英雙方來說都有重要戰略意義。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在短時間內席捲東南亞,隨即矛頭直指緬甸。

為了保衛緬甸,中英早在1941年初就醞釀成立軍事同盟。中國積極準備並提出中國軍隊及早進入緬甸布防。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941年12月23日,中英雙方在重慶簽署了《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中英軍事同盟形成。

但是,由於英軍輕視中國軍隊的力量,過於高估自己,又不願外國軍隊深入自己的殖民地,一再拖延阻撓中國遠征軍入緬,預定入緬的中國遠征軍只好停留在中緬邊境。然而,1942年1月初日本展開進攻後,英緬軍一路潰敗,這才急忙請中國軍隊入緬參戰。中國成立遠征軍第1路司令長官司令部,開赴緬甸戰場。但是,由於已經失去作戰先機,造成緬甸保衛戰的失利。這主要由於英國極端堅持先歐後亞的既定戰略,戰局一旦不利,便對保衛緬甸完全失去興趣,而是一再撤退,使中國遠征軍保衛緬甸的作戰變成了掩護英軍撤退的作戰。

但是,中國遠征軍卻仍然作出了讓英美盟國盟軍欽佩的戰績,並達到了一定的戰略目的。從1942年3月中國遠征軍開始與日軍作戰,至8月國中英聯軍撤離緬甸,歷時半年,轉戰1500餘公里,浴血奮戰,屢銼敵鋒,使日軍遭到太平洋戰爭以來少有的沉重打擊,多次給英緬軍有力的支援,取得了東吁保衛戰、斯瓦阻擊戰、仁安羌解圍戰、東枝收復戰等勝利。

(圖)中國駐印軍中國駐印軍

在仁安羌援英作戰中,中國遠征軍新編第38師師長孫立人僅以一師之力與數倍於己之敵連續英勇作戰,以少勝多,解救出被圍困數日瀕臨絕境的英緬軍第1師,轟動英倫三島。新編第28師師長戴安瀾呂建奇功,掩護了英軍的平安撤退,後在作戰中不幸受傷身亡。戰役結束後,英美政府高度頌揚並給孫立人與戴安瀾將軍追贈了功勳章。

緬甸失守給以後作戰帶來極為消極的影響,使中國徹底失去了滇緬公路這一唯一的陸上交通線,以後不得不開闢從印度飛越駝峰(在喜馬拉雅山)的空中航線。日本也可以直接威脅印度。但是,也取得了重大的戰略意義,掩護了英軍撤退,贏得了時間保存了力量以保衛印度。也消耗、阻滯了日軍進攻中國西南大後方的企圖,配合國內部隊阻敵於雲南境內怒江天險,以後形成長期對峙,粉碎了日軍從緬北進攻中國西南大後方的企圖。這次遠征作戰,也是中國自甲午戰爭以來首次出國作戰,他們弘揚了中國人民的國際主義和民族犧牲精神,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緬甸作戰失利後,中國遠征軍一部退入英屬印度。在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的指導下,在蘭伽訓練營受訓並進行整編,並於1943年8月改編為中國駐印軍,利用美援物資配備全副美式裝備,戰鬥力大為提高。

同時,中國鑒於緬甸的重要性,積極醞釀反攻緬甸,在滇西重新組編並整訓第二批遠征軍,於1943年2月設立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部,嚴陣以待,隨時準備與英美軍隊協同反攻緬甸。

進駐印度

(圖)中國駐印軍中國駐印軍

1942年5月底,新38師尾隨著潰不成軍的英軍散兵,以嚴整的軍容地越過印緬邊境,進入因帕爾盆地外緣的普拉村,成為到達印度的第一支中國軍隊。英國當局對待這支盟軍的態度十分矛盾,既想把他們作為拱衛印度的有生力量,又擔心他們的到來會對印度的獨立運動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英印軍諸將的見解也並不統一。印緬邊境的駐防軍司令官艾爾文不贊成一支他國的敗軍進入自己防區,因為他目睹英軍敗逃入境的狼狽相,而脫胎於滿清的中國草鞋軍的名聲更是一塌糊塗,擔心這樣一支軍隊潰散而入會給自己的轄區帶來大堆麻煩,於是上報印度總督韋維爾,準備將中國的“敗兵”全部繳械。
在新德里的亞歷山大上將聞訊立即去見韋維爾,告訴他在兩個月前英軍之所以沒有在緬甸全部潰滅,就是得益於這箇中國師;剛退入因帕爾的英國第1軍軍長斯利姆則直接去見了艾爾文,首先勸告他不要恩將仇報危害救英軍脫離危難的友軍,然後再忠告他不要與這支友軍發生衝突。司利姆的理由很簡單:當地英軍的戰鬥力根本不能與眼前這支中國軍隊抗衡。

(圖)中國駐印軍中國駐印軍

因為兩個月前,司利姆親身體會過這支中國軍隊的力量。4月16日,撤退中的英緬軍第1軍第1印度師主力7000餘人在緬甸任安羌被日軍相近人數的一個聯隊截斷了退路,英軍動用了坦克大炮強攻兩天也沒有撼動日軍陣地,而日軍第55師團主力正在源源包圍上來。第1印度師士氣下降到極點,師長斯高特連續向斯利姆求救無果,也喪失了信心,準備下令投降。就在走投無路的絕境裡,居然來了救星。19日凌晨,應斯利姆的請求,孫立人親自指揮新38師113團的1100多人從數十公里外徒步趕到,開始猛攻優勢日軍陣地,用了一個多小時在包圍圈裡打進一個楔子,緊接著徒涉拼牆河發起全面進攻,徹底消滅了夾在中英兩軍間的日軍穿插部隊一個大隊,並擊退當面敵軍主力,成功地營救了英軍,同時奪回了被俘英軍和西方記者、教士等500餘人,以及100多輛坦克汽車,敵人損失達1200人之多。從戰鬥開始到結束,費時13個小時,而新38師這個團所使用的最好的武器,除了最初那一小時英軍提供的10輛坦克的援助外,不過就是一些迫擊炮。中國軍隊的表演使英軍將軍目瞪口呆。
大吃一驚的艾爾文馬上前往中國軍隊臨時駐地訪問。在普拉村,他與那位能講流暢英語的中國師長見了面,臨時主人的態度熱情而強硬;他還看到村里村外駐滿了兵,情狀緊張但秩序井然,所有軍官和士兵都鎮定自若,一點不像傳說中經常被幾門外國大炮轟破了膽的中國軍隊;他們不但不擾亂地方治安,反而把他們的駐地管理得井井有條,居民沒有絲毫畏懼這些中國人的意思,連條條大道小路都變得十分整潔,與先前所見的印度村莊截然不同。中國人把陣地都選擇在能保證水源的制高點上,俯仰自如,進退可據。聯想到自己那些由整天頤指氣使的英國軍官和松鬆散散的印度士兵組成的軍隊,司令官感到背上一陣陣發涼,正如司利姆所言,這是一支隨時準備打仗的精銳,而且,他們警戒的方向,不但向著東邊的日軍,也同樣對著北邊的英軍。新38師的淵源要從國民政府財政部長宋子文建立的財政部稅務警察總團說起。這個部隊的武器由財政部自己採辦,多來自捷克等歐洲國家,幹部也由稅警總團自己的幹部學校訓練,部隊里沒有黃埔的畢業生,因此是一支不折不扣的“雜牌”軍,抗戰前陸續建立了六個團之眾。該部隊名義上是警察,實質卻是野戰軍,所有訓練都是針對未來的中日戰爭來進行,財政部甚至一度試圖為它配備英國制袖珍坦克。

(圖)中國駐印軍中國駐印軍

在1932年南昌行營的比武中,稅警總團大出風頭,參賽部隊總計120個團,湧現出的10名神槍手中竟然有7名來自稅警總團第四團。而這個稅警四團的團長,正是孫立人。 凇滬抗戰中,稅警總團奮勇作戰,其戰力遠遠超過大部分友軍,戰後被整編為陸軍第44師,併入胡宗南集團,從此再無建樹。戰鬥中身中13塊彈片的總團長孫立人出院後,得到宋子文和行政院長孔祥熙的支持,依靠治癒傷兵和少量來歸舊部,按照原稅警總團的編制重建部隊,又承頗講江湖義氣的雲南土皇帝龍雲慷慨相助,新招雲南兵員萬人,集中到貴州都勻練兵。三年之中,孫立人再次訓練了6團精兵,新軍名為財政部緝私總隊,實際上與原稅警團一個性質。正在擴充自己實力的戴笠垂涎這支武裝,處心積慮想全部收歸帳下。把這些精銳野戰部隊拿去做緝私用途,那是大材小用,與創建者的用意背道而馳。經孫多方奔走,才終於在最後關頭得到了這樣一個結果:由於組建入緬遠征軍,雲貴一帶已無部隊可供調配,著緝私總隊二、三、四團組建為66軍新38師,參加遠征軍序列入緬抗戰;五團、六團和戰力最強的一團,被編組成了軍統緝私隊留在了國內。戴笠身手果然不凡,這一口畢竟還是咬下了該部隊一半力量。 入緬之後,訓練有素的新38師在任安羌一戰成名,而後又被用於掩護盟國軍隊轉移,杜聿明率軍撤退時,其他部隊都有汽車乘坐,獨新38師徒步殿後掩護第5軍三個師,抵擋日軍第33和55師團機械化重兵追擊,還要一直走完野人山,其路程大約800公里。這種希奇古怪的任務,實在叫人瞠目結舌。這支部隊除了進入印度,沒有其他任何出路。

(圖)中國駐印軍中國駐印軍

孫立人這位有著極強民族自尊心的將領,在進入印度的那一刻,就在估計英國當局做出不義之舉的可能,他命令全師整理著裝,保養軍械,占領陣地,若英軍要胡來,就堅決自衛,一定不能使殖民軍看不起中國軍隊,任由他人宰割。孫立人畢業於清華大學,又曾到美國維吉尼亞軍事學院進修,深知西方國家和軍隊的優勢和毛病,是一位集中西軍事思想大成為一身的優秀軍人。他率軍進入印度原不過是保全部隊的權益之計,其目的不是去尋求洋人的保護,而是想將這支他自己親身訓練的精兵轉道印度再作回國抗日的打算。他在6月10日給蔣介石的匯報信里說:“英人之自尊自大,平日奴役印民,更甚於緬;若一旦有事,安能望其協助乎?”

孫立人在普拉村為來訪的艾爾文舉行了一場閱兵式。士兵們穿著設計得十分醜陋並早已磨舊的軍裝,手中保養很好的武器發出逼人的寒光,他們邁著同生死共進退的步伐,從中國、緬甸走到了印度。這支威武雄壯的部隊徹底鎮住了英國邊境高級官員,也為後來縱橫緬甸戰場的壯舉贏得了光明的開局,新38師終於在印度站穩了腳跟。很快,從新德里來了命令,他們獲得了一個休養生息的地方——雷多

雷多風雲

(圖)中國駐印軍中國駐印軍

雷多位於印度最東北的阿薩姆邦的東北端,毗鄰野人山地區,是一個小鎮,一個很偏僻的鐵路終點站,英國殖民地當局讓新38師駐紮在這裡,是出於這樣的考慮:既可以協助兵力空虛的英軍防止日軍從胡康河谷進軍印度,又能防止這支部隊對印度的獨立運動起到激勵作用。而對新38師來說,駐紮在雷多也有很多好處。這裡有鐵路,從加爾各答來的軍列可以直接到達這裡,所以給養的運輸很便利;這裡遠離印度的中心地帶,不會捲入印度人民與殖民當局的矛盾,正好符合國內“不允許干涉印度局勢”的命令;還有一點,就是在這裡可以等待尚在胡康河谷中跋涉的第5軍的訊息,以便於對兄弟部隊實施救援。
史迪威在知道新38師完整來到印度的訊息後非常興奮,這位頑固的牛仔對被日本人趕出緬甸一事耿耿於懷,現在有了這一支部隊,從日本人手中再次把緬甸奪回來的希望重新在他心中燃燒起來。與大多數人一樣,史迪威了解新38師也是從任安羌戰鬥開始的,在孫立人率新38師113團成功擊敗日軍救出英軍時,他對這個結果十分驚異,因為羅卓英派一個團去解圍其實不過是做做樣子,誰也不能料到這樣驚喜的結局。史迪威對自己的參謀長多恩準將說:“好得很,這傢伙太有種了,又不怕打仗,一個貨真價實的軍人,我希望我們有更多的孫立人。”後來孫立人沒有跟著黃埔系的杜聿明進野人山接受大自然的考驗,而是遵照史迪威的指示到了印度;現在,孫立人成了史迪威的直接部下。

(圖)中國駐印軍中國駐印軍

新38師的到來使史迪威有機會洗雪緬甸的恥辱,於是史迪威開始著手進行他那在印度訓練10萬中國軍隊,在中國裝備30個美械師齊頭並進反攻緬甸的計畫。這個計畫在5月10日,也就是杜聿明將軍下令進野人山、史迪威被扔在緬甸敵後的那一天,就已經浮上心頭了,史迪威在筆記里說,中國有世界上最好的士兵,卻由“腐敗無能的政府和愚蠢膽小的指揮官”率領著。像新38師這樣的部隊,史迪威自然是求之不得,他下決心要將之留在印度,對其實施完全美國化的裝備、教育、訓練,建成一支更加強大的武裝,作為重新打通滇緬公路甚至解放緬甸的基本力量。7月6日,蔣介石發來命令,新38師改為獨立師,脫離國內部隊建制,開始整訓。 從新38師到達印度開始,盟軍的飛機就不斷飛進野人山尋找杜聿明的部隊,惡劣的天氣固然掩護了偵察機免遭日軍戰鬥機攻擊,卻也實實在在給搜尋效果帶來了麻煩,所以當杜聿明的殘部從鬼門關回到現實世界中來的時候,大部分人已經消失了。直到7月初,才得以空投了乾電池幫助第5軍與外界取得聯繫,接連幾天裡,降落傘下繫著的那些堅硬的軍用餅乾脹死了不少餓得早已虛脫的人,但畢竟使更多的人有了勉強走出大山的體力。7月中旬,新38師派出的救援部隊在離印度邊境100多公里的大洛開始零星接觸到新22師的人員。在接下來的一個月里,杜聿明中將和新22師師長廖耀湘少將率領著東倒西歪的士兵們,終於陸續走出了恐怖的800里野人山。 這些九死一生的人首先該去的地方不是戰場而是醫院,因為即使是可口的牛肉、餅乾、麵包和水果,對於他們的腸胃來說也無異於石頭,但是,總算有大約10000人活了下來,又一個師的架子保留下來了。

(圖)中國駐印軍中國駐印軍

新22師也是一支十分善戰的部隊,曾經在緬甸平滿納單獨抵抗5倍於己的日軍達18天之久。只是在緬甸作戰中一直在與日軍硬拼,戰鬥傷亡即幾達半數,在野人山中又幾經磨難,現在只剩下了不到3000人。以新38師和新22師這兩個師為底子,史迪威有了一支自己很久以來夢寐以求的中國部隊。遠征軍副長官部和第5軍軍部被空運回了中國,包括杜聿明將軍自己。8月,中國駐印軍成立,史迪威擔任總指揮,美國人柏特諾任參謀長,至於那位被史迪威稱為“終日繞室彷徨,對於軍隊的教育訓練毫無辦法”的前遠征軍司令長官羅卓英上將,也在做了2個月中國駐印軍副總指揮後,被史迪威趕回了國內。實際上,一直都是史迪威在按照美國化的方式來訓練這些部隊,由於史迪威討厭大部分中國將領,認為他們根本不會打仗,而這裡的一切都必須仰仗美國人,所以羅卓英這個副總指揮連同他的副總指揮部完全被架空,不過是徒有其名罷了。

(圖)中國駐印軍中國駐印軍

史迪威多方奔走努力,努力使在印度的中國軍隊獲得自主的、不受制於英國當局的境遇,這與英國當局的企圖當然不相符合,理所當然地被韋維爾拒絕了。但這又非常符合美國的戰略,為了支持中國戰局,美國已經在緬甸損失了很多運輸機和飛行員,而運進中國的物資則杯水車薪,打通中印之間的公路是一個理想的選擇。很快馬歇爾就出面勸說邱吉爾服從美國的計畫,財多的人氣粗,這一點不假,處處需要美國財力物力支持戰爭的英國,只有同意了美國人的構想。不單如此,還把一個設施不錯的蘭姆伽訓練基地交給駐印軍;另外又把雷多一帶設立為一個中國人管理的軍區,由孫立人兼任司令,交由中國駐印軍作為後勤和進攻出發基地。一時間,印度最東北角的地段成了中國人的天下,頗有天高皇帝遠的樣子。 美國人出裝備,管訓練,英國人負責生活供應,是雷多和蘭姆伽基地的基本模式,美國物資變戲法似的源源而來,為後來的叢林決戰提供了極為充分的物質條件。
與國內部隊相比,駐印軍士兵的裝備可以用奢侈來形容,戰鬥服、作訓服、夾克、T恤、內衣內褲、毛衣、膠皮雨衣、作戰背包、鋼盔、軟帽、便帽、防毒面具、作戰攜行具、帶帆布套的野戰水壺、S腰帶、叢林靴、帆布護腿,甚至襪子一樣不落;一伙食也向美軍看齊,注重營養,主要是麵包、大米和罐頭食品,國內不容易得到的各種珍貴的肉食,在這裡簡直吃膩了,反而思念起那原先叫人厭煩透了的新鮮蔬菜來;先進的醫藥衛生和衛生教育保證了官兵的健康,熱帶叢林的惡劣氣候已經不能打倒強壯而衛生習慣良好中國人。在長時間經歷了拮据的國內部隊生活方式之後,猛然間接觸到如此豐富的內容,美國強大的物質生產能力令所有中國官兵眼花繚亂瞠目結舌,以為自己在做夢。

(圖)中國駐印軍中國駐印軍

這當然不是夢境,因為與美國物資一起到來的還有大批美國軍官。史迪威有一個野心勃勃的構想,想把中國駐印軍營以上軍官全部換成美國人,為此他從美國國內運來了多達300名各級軍官,準備“換血”。但是這樣一來,這支部隊就將變成一支美軍的外籍部隊,這個雄偉卻有些可恥的計畫遭到了全體中國軍官士兵的反對。反對得最凶的人中,就有孫立人,他是唯一敢於用英語和史迪威吵個一塌糊塗的人,儘管他比任何人都受史迪威器重。 最終,這個計畫沒有施行,那些美國軍官沒有變成中國人的營長團長師長,而是按級別地派在營以上部隊里做了聯絡官。不過史迪威終究不放心中國軍官,因而聯絡官許可權很大,在藍姆伽訓練期間,裝備彈藥的發放補充、軍事訓練的計畫組織全部由聯絡官與相應美軍單位一手操持,中國的部隊長只有管理和發放後勤供應物資的權力。聯絡官對中國的部隊長很不客氣,但他們十分敬業,辦事效率高,還把比較民主的風氣帶進了中國部隊。只是他們流露出不少美國式的趾高氣揚,與士兵們的溝通不可能順暢,因此,史迪威 “美國官帶中國兵”的可愛構想注定是行不通的。中國的軍官們,一直要到一年多以後,才贏得了美國人的敬佩。 在雷多軍區成立的同時,國內命令將新38師和新22師同一編成一個軍,這就是後來成為五大主力之一的新1軍,為此派來了一位軍長。本來的人選是第5軍副軍長邱清泉,邱清泉號稱邱瘋子,打仗敢玩命,又曾經在德國學習過現代裝甲戰術,就是為人性情暴烈,國民政府擔心他與史迪威碰撞出什麼不良的影響來。後幾經考慮,改派了溫厚誠懇的黃埔一期生鄭洞國中將到印度當軍長。可這是個最不好當的軍長,因為不管是誰來,史迪威都一概認為是國民政府派來的掣肘之人,處處加以防範限制,鄭到印度後,其境遇與羅卓英無異,一直坐了兩年冷板凳,身邊的所謂軍部,連兵帶官竟然只有40餘人,連軍紀都難以管理得過來。“酸性子喬”的“美名”果然不虛,最後的結果是,鄭洞國在回憶文章里抱怨“受夠美國人的氣”。 在美國物資和美國軍官進入雷多以後,中國3個炮兵團、2個工兵團、2個輜重兵團外加3個正規步兵師的全體官兵也被陸續空運到印度,在雷多以美國裝備進行了重新武裝。1942年下半年和1943年初,美國2個工兵團、2個航空工程營、3個戰鬥工兵營相繼從美國調到雷多,與中國工程兵團合作,開始構築從雷多經緬北到中國的公路。
作為中印公路起點的雷多,正在準備書寫一段輝煌的歷史。

(圖)中國駐印軍中國駐印軍

蘭姆伽小鎮位於遠離雷多的印度中部,屬比哈爾邦蘭谿市管轄,處在加爾各達到新德里鐵路的途中,交通便利但人煙不稠密,用作訓練營地十分合適。這裡原是英國當局為安置從非洲戰場捉來的義大利俘虜而修建的戰俘營,範圍達30平方公里,各種設施相當完善。鎮內柏油馬路四通八達,軍用卡車可以任意開到野外訓練場任何一個角落,還有游泳池、電影院等,可見西方已開發國家的士兵所享受的生活質量,與中國士兵有多么大的差距,即使只是座戰俘營,也遠比中國的軍營豪華氣派。基地里密密麻麻地建造了二十多座軍營,床位多達三萬多個,輪訓史迪威想像中的10萬中國軍隊綽綽有餘。 基地的四周有成串的起伏的小山,也有成片的茂密森林,夜間還有群狼出沒,但很快就被一天比一天激烈的槍炮聲趕跑了。
擔任訓練中心主任的是美國麥凱布準將,總教官阿姆斯上校,下面有一大群美國軍官在負責方方面面的工作。決心在緬甸報日本人一箭之仇的史迪威,甚至把自己的兒子小喬和女婿布魯克也都調到了蘭姆伽,參加到火熱的訓練高潮里來。
1942年7月23日,新38師離開雷多到達藍姆伽,吹響了這個後來名字與反攻緬甸緊緊聯繫在一起的訓練基地的第一聲號角。新22師由於缺員太多,並且飽受了叢林的折磨,所以進入蘭姆伽的時間稍晚。原先,國內準備將新38師完全分解,訓練成9個炮兵營,然後轉運回國加強國內的炮兵力量。這等於把中印緬戰區參謀長史迪威的乳酪無償拿走,讓他反攻緬甸的夢想破滅,說什麼也行不通的。於是新38師的戰士們在做了幾星期炮兵後,又恢復了步兵的身份,不過有三個正規的建制營,被改編成了師直屬炮兵營。恢復了步兵師建制的新38師開始執行新編制,也就是所謂美械部隊編制。

戰鬥實力

(圖)中國駐印軍中國駐印軍

史迪威計畫在印度建設一支完全由美國人訓練的全美械中國部隊若干個師,用於反攻緬北,稱“X部隊”;在中國雲南昆明基地建設主要由美國人訓練的美械部隊30個師,用於反攻怒江,稱“Y部隊”;然後在廣西桂林基地再建設30個美械師,稱“Z部隊”,與“X部隊”“Y部隊”一起用於在中國大陸發起全面反攻,一舉殲滅在華日軍。美械部隊,通俗地說,就是裝備美國武器的部隊。但這個“美械”標準並不統一,因地點的不同而不同。
駐印軍的裝備全部換裝美式,那是真正的美械,所有武器裝備一應俱全,還擁有別的部隊想都不敢想的兩個坦克營,尤其是總指揮部的戰車一營那30輛重達32噸的M4A2“謝爾曼”中型坦克,與它相比日軍的95和97坦克僅僅比玩具強一點;第2營裝備的M3A3“斯圖亞特”輕型坦克也不是好惹的,日軍當時最好的97式中型坦克必須要接近到300米才有可能將之擊毀,而它卻足以在500米外直接點燃97式坦克。至於汽車的數量之大,那就更是不足為奇了。

(圖)中國駐印軍中國駐印軍

國內的美械部隊跟駐印軍根本比不了,“Y部隊”的重武器數量嚴重不足,多數情況下1個軍才有1個75毫米山炮營,這還不如駐印軍1個師的炮兵火力,吃的穿的用的更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國內部隊士兵一月能吃一次肉,兩年一套皺巴巴的粗布軍服。至於“Z部隊”,則因為史迪威後來被蔣介石趕回了美國,根本沒有能成立。當史迪威被趕走後,美國停止了美械軍的繼續裝備,為了平衡,國民政府又將“Y部隊”的總共10個軍的裝備平均分給了20個軍,這樣,國內的部隊質量下降得可就相當厲害了。 新22師和新38師的編制相當繁雜,尤其是師直屬隊,系由1個由2噸半卡車牽引的12門制105毫米榴彈炮營、2個由騾馬牽引的12門制75毫米山炮營、1個汽車騾馬混合輜重營、1個裝備無線電的通訊營、1個工兵營、1個教導營、1個特務連、1個搜尋連、1個軍械連、1個偵察隊、1個衛生隊和1個野戰醫院組成。
師下設步兵團,每個步兵團由3個步兵營和團直屬隊組成,團直屬隊包括1個8挺制重機槍連、1個12門制81毫米迫擊炮連、1個吉普車牽引的8門制37毫米反坦克炮連、1個騾馬輜重連、1個通訊連、1個衛生隊,以及通訊排、特務排;步兵營由3個步兵連、1個8挺制機槍連和1個裝備4具巴祖卡火箭筒的炮排組成,全團2750人。
步兵連下設3個排,每排下設3個步兵班和一個輕迫擊炮班,步兵班有2支衝鋒鎗、一挺輕機槍和8支步槍,炮班裝備60毫米迫擊炮2門。全連170餘人。

(圖)中國駐印軍中國駐印軍

新的編制大大加強了師的支援力量,要求每個師要達到12500人,這個數字比1939年型步兵師高出3000人以上。相應的,武器裝備得到了質的飛躍,1個師總計擁有汽車300輛,騾馬千餘匹,105榴彈炮12門,75毫米山炮24門,37毫米反坦克炮36門,、81毫米迫擊炮36門,60毫米迫擊炮162門,重機槍108挺,輕機槍360挺,、火箭筒108具,火焰噴射器85具,衝鋒鎗卡賓槍400支,步槍數千支。這樣的編制體現了現代戰爭的一個特點,那就是火力密度和後勤保障的重要性。相比當面的日軍部隊,駐印軍的1個師火力和運動能力已經全面超出1個1944年制甲種師團
駐印軍總指揮部也有龐大的直屬隊。在總指揮部下,設有分管人事、情報、作戰、後勤的四個參謀處,一個管理第48兵站醫院、第20後方醫院、第13衛生營的衛生處,一個專門管理中印公路施工的工程處,蘭姆伽訓練處,SOS供應處,協調第26航空隊的汀江辦事處,戰車管理部等美方管理機構;支援部隊數量更大,主要由中國部隊構成,幾乎趕上一個軍的規模,計有裝備36門155毫米榴彈炮的炮12團、各裝備36門105毫米榴彈炮的炮兵第4和第5團、裝備400輛汽車的輜汽6團、裝備近千匹騾馬的騾馬輜重兵團、工兵第10和第12團、分別裝備30輛M4A2中型坦克和M3A3輕型坦克的戰車第1和第2營、由化學兵團改來的1個48門制150毫米重迫擊炮團及1個獨立步兵團,以及特務、通訊、憲兵、高炮各1個營;後來還加入了擁有3000名志願人員的美軍專業叢林戰特種部隊5307步兵團。 有了先進的武器裝備和良好的訓練基地,現在面臨的問題是缺乏兵員。訓練開始時新38師有7000人,新22師僅剩1500人,還有正在建設的駐印軍總指揮部下屬的龐大直屬部隊,都急需大量新兵補充。由於部隊缺員太多,遂決定先補充、訓練相對滿員的新38師,以及早得到一支戰力強大的美械部隊。

(圖)中國駐印軍中國駐印軍

國內軍政部從1942年8月開始給駐印軍提供補充兵,全部精選體格強壯、有文化的青年,利用駝峰航線回程飛機空運到美軍汀江空軍基地,再車運到雷多。所以後來駐印軍內學生兵的比例相當高,這就帶來一個積極的影響:駐印軍的兵員素質遠遠超過國內任何部隊,包括重建的第二期遠征軍;而駐印軍的兩位留過洋的主將孫立人將軍和廖耀湘將軍學歷也比國內絕大部分將領為高。兵強將勇,駐印軍戰鬥力遠超國內部隊。1944年6月開始的怒江西岸松山戰役,3個多步兵師加2個重炮團、數個山炮營和1個重迫擊炮團計5萬遠征軍圍攻無路可退的千餘日軍,投入的兵力對比為50:1,歷時3個多月,傷亡8000餘人,敵我傷亡比1:7;稍早的孟拱河谷西通截擊戰,駐印軍僅以持步兵武器的不到500人阻擊日軍5000,投入兵力對比1:10,歷時3天,傷亡百餘人,而日軍傷亡達2500餘,敵我傷亡比為20:1以上。同樣成長於青天白日旗幟之下的這兩支部隊,其作戰表現截然不同。 大批學生兵的到來使在蘭姆伽訓練的駐印軍實力飛速提高,也引起了英國殖民當局的憂慮,英國容許這支部隊駐紮印度不過是為了利用其防備日軍進攻,並不贊成它的擴大;向緬甸進攻就更是讓英國憂心忡忡,它害怕緬甸在戰後順理成章變成中國的勢力範圍。國內給駐印軍補充兵額的速度起初是每天空運800人,英殖民當局藉口給養供應困難,極力阻撓。經過史迪威和美國政府的努力勸說甚至是威脅,這個數字最後定為每天400人。源源進入蘭姆伽的新兵經過接近1年的訓練,就成為戰鬥意志旺盛、戰鬥技術高超的戰士,蘭姆伽基地正在為即將到來的緬甸決戰奠定堅實基礎。

(圖)中國駐印軍中國駐印軍

蘭姆伽基地里設定步兵炮兵工兵、通訊、汽車裝甲、衛生、獸醫馱載等一大批專門的學校,分門別類對軍官們進行針對性培訓,主要是熟悉美軍的戰法和武器裝備的性能和使用,每期6到8周,經過講解、示範、實習、考核四個階段才能結業,講解通過包括模型、電影等直觀手段來進行,重點在實習,這樣訓練的效果和速度都很理想。這些學校都有自己的訓練場,主要用來訓練士兵,教官都是美國人,管理由中國軍官負責。美國人對士兵的訓練也通過多種手段來幫助理解,士兵素質的作用這時就顯現出來了,他們的提高異常地快,步兵改行的炮兵在一星期里就學會了使用山炮,原先不懂英文的譯電員訓練7星期後就已經達到美國譯電員需13星期才能達到的效果,士兵使用迫擊炮的技巧也到了讓教官們贊不決口的程度。

訓練都是真槍實彈,有一個重要指標是耗彈量。像炮兵指揮員,就一定要實實在在親自指揮大炮發射到400發炮彈才算達到訓練量,於是訓練基地四周隨時炮火連天,槍聲則幾乎沒有停歇的時候,似乎永遠用不完的美國彈藥幫助駐印軍培訓了一批又一批優秀官兵。幾乎同樣裝備的國內美械部隊步兵分隊就享受不了這種待遇:飛越喜馬拉雅山的駝峰航線的運力承受不了這樣的消耗。孫立人是駐印軍中唯一受史笛威敬佩和敢與美軍將軍直接叫板的人,他也因此為自己和新38師爭來了權利,他在蘭姆伽全面督促新38師訓練時,戰鬥訓練計畫甚至是以他的軍官為主而美國軍官只能服從。他特別注重射擊、格鬥、游泳、駕舟、武裝泅渡、登山、攀爬、防暑、耐寒、防蚊、抗瘧、泥濘地行軍等特殊技能,還把一個信條灌注到全體官兵的內心: 相信自己經過努力一定能完成上級交給的任務; 當陷入困境時,相信上級一定會來救援和幫助; 面臨危險時,相信本師友軍一定盡力前來營救。 孫立人的教育很快就在險惡的熱帶叢林戰環境裡得到了回報。 1943年3月初,雷多軍區毗鄰的野人山胡康河谷一帶出現異常情況,已經齊裝滿員的新38師提前結束了整訓,離開蘭姆伽開往雷多。反攻緬甸的第一聲軍號,已經響起。

戰績

(圖)中國駐印軍中國駐印軍

開始於公元1943年10月,結束於公元1945年3月
1943年10月~1945年3月,中國駐印軍和遠征軍在英、美同盟軍的協同下,對侵占緬甸北部和中國雲南西部日軍的反攻作戰。
1943年春,美、英同盟軍已在西南太平洋對日軍發動反攻。為準備同盟軍在中國對日作戰建立基地,中、英、美三國政府商定,以中國軍隊為主,配屬美、英軍各一部,發動緬北滇西作戰,以保障開闢中印公路(中國昆明-印度利多)和敷設輸油管。中國駐印軍總指揮史迪威(後為蘇爾坦)、副總指揮羅卓英(後為鄭洞國),率中國駐印軍1個軍2個師配屬英軍溫蓋特部隊(又名“欽迪”旅)、第36師各一部和美軍第5307部隊(又名“哈拉哈德”部隊)、第10航空隊一部,由印度利多向緬北進攻。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陳誠(後衛立煌)、副司令長官黃琪翔,率2個集團軍(5個軍13個師)另1個軍(3個師)配屬美軍第14航空隊一部由怒江向滇西進攻。侵占緬甸和滇西的日軍緬甸方面軍司令官河邊正三,企圖在第5飛行師協同下,以第18、第56師團防守緬北、滇西,另以3個師團攻占印度因帕爾,控制阿薩姆邦,切斷同盟軍向緬北進攻的交通線,以打破其反攻。

緬北作戰1943年10月24日,駐印軍新編第1軍新編第38師第112團由唐家卡卡拉卡向胡岡谷地推進。戰至12月29日,擊潰日軍第18師團(欠1個聯隊)一部的抗擊,相繼攻占欣貝延於幫等地。月末,駐印軍以新編第22師為右縱隊由欣貝延向達羅進攻,於1944年1月31日攻占該地後,東進攻取孟緩;新38師為左縱隊由於幫出發,於2月1日攻占太巴卡後,其主力和第5307部隊主力沿塔奈河向南進攻,其第113團和第5307部隊一部向孟緩東南之瓦魯班迂迴,協同新22師圍殲孟緩日軍。3月5日克孟緩,9日占瓦魯班,殲日軍第18師團一部。隨後新22師直攻間布山;第113團和第5307部隊一部從間布山東側向山南迂迴,28日占拉班,切斷日軍退路。退守間布山的日軍第18師團乘其立足未穩,突圍南逃。29日,新22師與迂迴部隊會師夏杜蘇。至此,駐印軍將日軍逐出胡岡谷地,殲日軍近6000人。其間,溫蓋特部隊主力於3月5日在莫罕地區空降,截斷第18師團的補給線。日軍第15集團軍(3個師團)於3月8日向因帕爾發動進攻。
4月初,駐印軍向莫岡河谷兩路並進:新22師配屬坦克營由拉班地區向加邁攻進,月底進至英開塘,遭日軍第18師團一部頑抗,戰至5月4日方突破其防禦陣地,向加邁突進;新38師沿塔奈河南進向瓦蘭地區進攻。戰至5月下旬,擊潰第18師團主力和第56師團一部,攻占瓦蘭地區各據點。隨後,新38師第114團向莫岡進攻,另2個團向加邁迂迴,至6月7日,相繼攻占加邁南日軍後方基地西通和加邁東北支遵,與新22師完成對加邁的包圍,鏇即發起總攻,16日攻占加邁,殲第18師團和第53師團各一部。23日,新38師主力與第5307部隊、溫蓋特部隊各一部會攻莫岡,25日攻克該地,殲第18師團殘部和第2、第53、第56師團各一部。至此,駐印軍結束莫岡河谷作戰。其間,英軍第4軍團和第3軍殲滅進攻因帕爾的日軍大部,從而改變了緬甸戰場形勢。
4月中旬,沿塔奈河南進的第5307部隊主力(2個營)進至太克里後,奉命和駐印軍新編第30師第88團、第50師第150團組成突擊隊,轄第1、第2縱隊,於29日出發,越枯門嶺,襲取密支那。5月17日上午,第2縱隊渡過南圭河一舉襲占密支那西機場。從此,縮短駝峰航線,成為中印空運基地。防守密支那的日軍第18師團第114聯隊(欠第1大隊),迅即將所部千餘人收攏至市區固守。18日,第1縱隊進抵密支那北之遮巴德。從19日起,突擊隊向密支那市郊進攻,迭次攻擊進展甚少,形成膠著。月底,日軍步兵第56聯隊聯隊長率2000人抵密支那,以加強其防守力量。駐印軍遂調整部署,增調兵力,經月余備戰,以新30師主力、第14、第50師各一部、第5307部隊,在空軍和炮兵支援下,於7月13日向密支那發起攻擊,至8月3日攻占該地,殲日軍大部,其殘部逃往八莫。密支那作戰結束後,駐印軍進行休整,將所部編組為新編第1軍,轄新編第38、第30師;新編第6軍,轄新編第22師、第14、第50師。

裝備

(圖)中國駐印軍中國駐印軍

『初整訓時期』

初整訓時期由英軍提供服裝,每名士兵發予熱帶卡其操作服三套,有短褲兩件、長袖衫三件、長褲一條。關於熱帶卡其操作服為英軍的Aertex khaki Shirts(長衫)與khaki Drill Shorts(短褲)、khaki Drill Trousers(長褲)兩種褲子的組合。Aertex khaki Shirts之上衣型式類似保羅衫構型,以Aertex紡織料為材質,型式為長袖,袖端上有一個扣鈕收口,於衣後背部上端到衣領處有一補強布,在前胸口中央有開衣襟,雙肩位置設有肩帶,在衣上胸前位置左右各有一個有蓋單扣口袋,袋蓋為倒山型式,口袋中間設有直式口袋布條,此衫有弧形下襬,在穿著時向下扎入褲內。卡其長褲為卡其色斜紋棉質料,褲襠的左右兩邊各有兩道打折線,左右側褲身各一直式插入式口袋。此褲部分褲子前右方縫有一長型口袋,而有些則無此袋,這是此型褲的小部份相異之處。在褲檔處以五顆鋁質扣鈕來作結合,褲頭上有一橫向舌狀布條來固定褲頭,褲子的腰圍處縫有多顆鋁扣可用來固定褲吊帶,而褲後則無口袋設計。卡其短褲一樣為卡其色斜紋棉質料,在褲頭以兩條布穿帶來作緊縮腰身調整並用作固定褲頭,褲檔處以三顆鋁扣作結合,兩側褲身各一插入式口袋,部分短褲在右側有長條型口袋,但大多數則無此口袋,而在褲後有一個無蓋的口袋。

(圖)中國駐印軍中國駐印軍

『擴編時期』

1944年夏4月,駐印軍的服裝委託英國在當地招商制作,大體上仍參考英式熱帶卡其操作服裝為?版,不過其款式有混合到美軍卡其服之設計,以上衣來看,采尖領、六扣鈕與內扎式下襬,胸前設有兩個口袋設計,口袋蓋為單扣平蓋,袋上有直式口袋布條,在雙肩位置有肩帶,背部上端到衣領下沿有一橫向補強布,此衣為長袖襯衫型式,與美軍當時的卡其襯衫型式極其相近。長褲部分大體上為簡單直筒褲式樣,兩側有直式插入式口袋,臀部後右側有一個有布蓋單扣之口袋,此長褲亦與美軍卡其長褲相仿。在短褲方面則接近英式短褲,但與其它英協國家的英式卡其短褲一般取消右側長條型口袋。

『作戰時期』

在進入北緬後,部隊的裝備、槍械、服裝補給,為美軍SOS(SERVICES OF SUPPLY)來作主要支持後勤補給,所以此一階段,服裝部分改換美軍卡其操作服,其型式采尖領、衣襟為六扣鈕來作結合,同樣采內扎式下襬,穿著後扎入褲內,此款上衣胸前為兩口袋設計,口袋蓋為單扣平蓋,在雙肩一樣有肩帶,背部有一橫向補強布,袖子有束口,為長袖襯衫型式。下褲為長褲型兩側有直式插入式口袋,臀後有插入式口袋,且並無口袋蓋設計,正面右下有一小零錢袋,褲襠以鈕扣作結合,褲管型式為直筒設計。雖說有部分的士兵得到此項補給,但部隊主要穿著仍以委託英國在當地招商製作的服裝為主。除此之外還有部分也有使用美軍所使用的HBT戰鬥服,但並非為全軍更換,僅少數獲取。

『其它服裝

除基礎的操作服裝外,我軍亦有補給到其它禦寒的衣物,如英軍V領長袖綠色毛衣,英軍V領無袖綠色毛衣背心,英軍V領三扣長袖綠色毛衣,美軍橄欖綠羊毛背心,美軍五扣橄欖綠高領毛衣,美軍M-41夾克,美軍M-43外套等等。在M-41夾克方面大多數發予軍官使用。在戰車部隊方面,隨車人員除基礎服制外,其上均穿著美制HBT連身服。駐印官兵在一般外出時或非戰時的集會,則穿著軍常服,此套服飾在我軍則有其特殊的稱謂,均稱之為羅斯福呢軍服。爾後在第一批駐印軍(新六軍)提早回國時,美軍又加發給每人一套羅斯福呢軍服予我返國的駐印軍弟兄。

『英式單兵裝具

駐印軍最主要的個人裝具,是英軍所提供的1937型個人裝備組,亦稱之為P-37裝備組,其組成有包括:帆布腰帶、帆布吊背帶、帆布背包、帆布小背包、水壺組、帆布子彈袋等等,在依其單兵任務性質還可做局部調整,如可加掛鏟組、十字鎬等。1937裝備組為英軍以及大英國協軍所廣泛通用的單兵裝備組型式,如加拿大、澳大利亞、乃至於印度皆用此套裝備。我駐印軍在入印後,經協定後由英軍擔負起給養與被服裝具的補給。所以駐印軍就由英軍提供大英國協軍最廣泛使用的1937型裝備組來裝備我駐印部隊。

『英式帆布腰帶

首先從帆布腰帶說起;此型腰帶為卡其色棉帆布質材,前端有ㄇ字型公勾與另一端母環作結合,腰帶上無任何穿孔式掛點而是在正面帆布的後方車縫有垂直布肋與各型袋子後方的C型金屬勾,勾跨結合,是蠻獨特的英式結合方法,這種設計對於結合袋的穩固性頗佳。帆布腰帶的後方有兩個斜向的結合布條,布條上有日型環用以結合吊背帶所用。

『X型帆布吊背帶』

英軍很早就有裝備模組化的理念,1937型裝備組上更看的出此理念發揮運用;帆布吊背帶可以結合大、小背包的背帶當作是系統吊背帶,亦可不掛任何背包下單獨的當作單兵的負載吊帶來使用,或者是只用單條背帶來當小背包或稱之為雜物袋的側背帶以及水壺組的側背帶,用於側掛及肩掛來使用。以結合全套裝備論,在使用此吊帶時以兩條背帶交叉於背後為X形狀後,結合於帆布腰帶後的布條,並向前與子彈袋作連結,再以背包背帶上的扣頭扣於子彈袋上的日字環,就可以將整個裝備給連結起來,吊帶在結合所有裝備後即成為單兵整套的系統負載吊帶。

『帆布子彈袋

駐印軍配有多種型式的帆布子彈袋,一種是指北針/手槍通用型袋,其為帆布質材,型呈方形,布袋上有布蓋以銅扣與彈袋上母扣作結合,彈袋後方車縫有五邊型布底,後有C型金屬勾與帆布腰帶之垂直布肋相互連結,可攜行指北針亦可放置手槍彈、步槍彈。第二種是步槍帆布彈袋,此為雙彈袋設計,也就是說一袋兩包,各有獨立的五角型布蓋,布蓋上有銅扣與彈袋上母扣作結合,每名單兵通常都攜帶兩組彈袋。 鍉#?r婤S

另一種較大型的帆布子彈袋是我們在許多當年的照片中最常看到的樣式,是為步槍/衝鋒鎗/機槍/通用型子彈袋,此種彈袋,稱之為BASIC彈袋,又我駐印軍所用的為MK-3型通用彈袋。MK-3型通用彈袋,在功能上除可裝步槍彈,也適合來裝衝鋒鎗彈匣,亦可作為BREN機槍之支持彈匣袋;由於BREN機槍是由上匣式彈匣給彈加上其射速頗快,因此彈匣的使用需要較大的攜帶量,但是一名機槍手能帶的彈匣有限,所以此彈袋在當初的設計上是為步兵幫同行的機槍兵攜帶彈藥以隨時填補給機槍手彈藥。其彈袋型為直式長方體,質材為卡其帆布,上有布蓋,彈袋上車有布條,布條上有母銅扣可與袋蓋上的公凸扣作結合,背後一樣有C型金屬勾可與帆布腰帶勾跨結合,在袋後C型金屬勾的上方,車有五邊布條,上端置日字銅環,可用來穿過帆布吊背帶來固定,並可與背包背帶上的銅勾,勾跨相互連結。由於此款彈袋的方便靈活,是我駐印軍所使用最普及的彈袋。除此之外,駐印軍部分軍官亦有使用英式布朗寧手槍雙並式彈匣袋,此彈匣袋除可放布朗寧的彈匣外亦可放45手槍之彈匣。另外我駐印軍也使用英式 .303備用彈袋(BANDOLEER),但使用方法不同於大英國協軍的背掛方式,而是喜歡將此彈袋纏於腰際上來使用。

水壺組』

駐印軍所使用的水壺為英式37型水壺,此型式的水壺在一戰時期就有類似的款式在使用,而37型水壺僅是沿用以往所慣用的壺體,而在其它的配件稍作修改而成。全壺為馬口鐵材質製成,壺口蓋為鋁質片向下連結木塞來作封水,蓋上系有細棉繩綁於壺頸上的圓環,壺身有烤橄欖綠色磁漆,外覆呢毯質壺套以作保溫用,再以十字型帆布質材攜行帶來背負或者是裝在卡其帆布水壺袋裡。此兩種型式的攜行我駐印軍皆有使用。

美式裝備部分』

美式單兵裝備在駐印軍的使用上所占的比例並不多,僅都配件而非整組裝具,其配件主要的有M-1936型帆布腰帶、M-1923型腰帶式彈袋、卡賓彈匣袋、45手槍側掛皮套、M-3肩掛槍套、45彈匣袋、M-1942型刺刀組等等。之所以所使用的比例不高的原因,主要的是英式的1937裝備組的設計良好與其靈活性跟耐用度頗受中國士兵的愛用,且補給也充足,再者美軍也非主要提供個人裝具的盟國,僅就局部配件給予補給有特殊任務所需以及部分的軍、士官領導而已。

帽子

駐印軍所使用的帽子,型式仍為我國所慣用的類似德式小帽之布帽,而布料則用與跟制服相配套的卡其色棉織布,在帽上的布圍處,只具有型式而不能放下來擋風護面。在許多歷史照片中亦可看到有許多外國軍官也喜愛戴此型小帽,如史迪威將軍與許多駐點連絡官,足見此小帽的造型很具魅力頗令人想要一頂來戴戴。

英式鋼盔

駐印的國軍初期由英軍配發MK-2型TOMMY鋼盔給我軍使用,此型盔自一戰以來廣泛使用於英協國家與其它國家;中國自抗戰以來也在各軍中皆有大量使用此款盔,所以在使用此盔上並不陌生,MK-2型鋼盔是英國改良自一戰所使用的MK-1型鋼盔,大體上在盔型無作很大的修整改良,大部分的改良在其懸吊系統與下巴額帶上作修整,使之更符合二戰戰場上的需求。MK-2型鋼盔懸吊系統在內襯方面采十字形鐵框架,加在金屬圓箍頭環上,並在頭環上結合五片式皮襯,十字形鐵框以一顆一字型螺絲與盔體結合併在鐵框下設有十字形泡綿軟墊以增加戴盔的舒適性。在下巴額帶方面以掛環方式結合於盔體上;下巴額帶兩端為具彈性的伸縮帶以口型環下結有一條可調式卡其色棉帶,同樣的在各邊的伸縮帶的另一端,也設有口型環用於與盔體作結合。此盔自一戰以來使用已久,以盔型而言是以當時壕溝戰的理念所作的設計但就二戰的新型態戰爭以算落伍,不過對提供士兵的保護仍有一定的防護功用。駐印軍在盔體的左側漆有青天白日徽作我軍的辨識,並在作戰時套以盔網可行插草偽裝使用。

美式鋼盔

在入緬作戰後,由於戰鬥中的耗損與英式盔的避彈性與舒適性不佳,在後來的補給中,美軍替中國軍隊中戰力最強的新三十八師優先換髮美軍當時現役的M-1鋼盔;新三十八師成為我國第一個使用美造M-1鋼盔的單位,亦開啟我國與M-1鋼盔的結緣,而後再陸續的替換新一軍的鋼盔。當然並不是所有的英式MK-2型鋼盔都不堪使用,在換髮完畢的單位將堪用MK-2型鋼盔後送給後續的新單位或者是送回給訓練基地。所以在後來的許多歷史照片中,我們常看到新一軍戴美式M-1鋼盔,新六軍則大多數仍戴英式MK-2型鋼盔,而新六軍僅少數的直屬單位有獲得M-1鋼盔的補給換髮。美式M-1鋼盔自1943年量產以來,成為當代最多量產的鋼盔,在二戰結束後更廣泛的被更多的國家採用與沿用,並有多國以此盔為基礎來衍生跟仿製,其影響之巨不可言語。我駐印軍當時用的為M-1鋼盔Model-1943/44型,其盔體較後來的改良式的M-1 Model-1956型鋼盔略高,採用的懸吊帶為卡其色棉織帶,以六個三角釘板固定於內盔,在懸吊上再結合汗圈,並在內盔後方設一條式後頭杓帶來托著後腦殼,此種設計是參考當時的美式足球盔的懸吊系統而來,在內盔的左右兩側各設有鋁質凸釘用來結合內盔皮帶,而此皮帶的功用在於戴上盔後可掛於在後腦部位增加行進時的穩定度,不至於使盔前後晃動,但實際上很少士兵如此使用,大多數都掛在鋼盔的前帽沿。下巴額帶部分為卡其色棉帆布質,以車縫的方式車在鋼盔環上,與近代M-1鋼盔的下巴額帶以金屬壓板結合於鋼盔環上大不相同。再者其結合勾具為兩岔式的掛勾,勾於型式像介字型的母扣上,在母扣同邊的下巴額帶可視需求來調整長度。駐印軍所用的M-1鋼盔平時除素色面盔體外,亦大量採用1/4吋與1/2吋的偽裝盔網套於外盔上,而在外盔的左側則漆有青天白日國徽記號以作我軍識別。

『鞋類穿著部分』

初期所配備的鞋子,士官兵所穿的是英軍所提供的野戰用半筒黑色皮鞋(AMMO BOOTS)、半筒黑色伽拉皮鞋(鞋底為膠底),也提供英式棕色的膠底布鞋。在同時也使用自製的鞋款,如使用膠底的繫繩黑布鞋以及當時國軍所慣用的草鞋,而軍官部分除英式黑色皮鞋外還加發美制黃半筒翻面鞋,亦有馬靴使用,中後作戰時期有部分的部隊也有補給到美軍棕色雙扣環戰鬥靴、3/4高的棕色皮靴,傘兵部隊更擁有與美軍相同的傘兵靴。除以上鞋外同時也由英方提供每人三雙英制白色羊毛短襪,並依時補充。在穿著方式上仍依國軍的習慣在穿鞋後打上毛呢質材的綁腿。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