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專題講座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專題講座三由劉華明編寫,於2011年通過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一部書。

定 價:¥29.80
作 者:劉華明 主編
出 版 社: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1-2-1
版 次:1
頁 數:286
字 數:352000
印刷時間:2011-2-1
開 本:16開
紙 張:膠版紙
印 次:1
I S B N:9787565003660
包 裝:平裝內容簡介

本書密切圍繞中國近現代史的主題與主線及兩者之間的辯證關係展開講授,中國近現代史的主題就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面對的兩大歷史任務,即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及實現國家繁榮富強與人民共同富裕。主線是近代以來數代志士仁人反帝反封建,救國救民的英勇鬥爭,特別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探索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崛起的歷史。這兩大歷史任務的關係是,“前一任務是為後?任務掃清障礙,創造必要的前提。”沒有近代以來的中國革命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

目錄

前言
第一講 近代中國的沉淪和中華民族的覺醒
第一節 近代中國的沉淪
一、晚清中國現狀
二、西方資本主義的快速發展
三、禁菸運動
四、鴉片戰爭歷程
五、鴉片戰爭失敗的原因
六、鴉片戰爭的結果——第一批不平等條約的簽訂
第二節 中華民族的覺醒
第二講 太平天國起義與舊式農民抗爭的悲歌
第一節 太平天國起義
一、太平天國起義爆發的時代背景
二、太平天國起義的基本過程
第二節 中國舊式農民抗爭的悲歌
一、太平天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
二、太平天國起義?性質與歷史評價
第三講 辛亥革命與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終結
第一節 辛亥革命
一、民主革命思想的傳播和革命團體的出現
二、辛亥革命與建立民國
第二節 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終結
一、辛亥革命的失敗
二、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終結
第四講 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第一節 五四運動
一、“五四運動”與“五四”概念的內涵
二、“五四”時期的北京大學
三、“五四”的啟蒙及現實意義
第二節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一、應運而生的激進的社會改造者
二、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與中國共產黨的產生
第五講 中國革命新道路的探索與曲折
第一節 中國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一、?民黨在全國統治的建立
二、土地革命戰爭的興起
三、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
第二節 中國革命探索新道路的曲折
一、土地革命戰爭的發展及其挫折
二、中國革命的歷史轉折
第六講 抗日戰爭與中華民族的振興
第一節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
一、日本滅亡中國的計畫及其實施
二、從局部抗戰到全國性抗戰
三、國民黨與抗日的正面戰場
四、中國共產黨成為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
五、抗日戰爭的勝利
第二節 中華民族的振興
一、抗日戰爭的.勝利為中華民族的振興創造了條件
二、抗日戰爭使中華民族的凝聚力空前增強
三、抗日戰爭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四、抗日戰爭為共產黨建立新中國奠定了基礎
第七講 解放戰爭與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第一節 解放戰爭
一、中共為爭取國內和平而鬥爭
二、全面內戰的爆發與粉碎國民黨軍的進攻
三、戰略反攻與戰略決戰
第二節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一、民主黨派的活躍與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
二、中間道路幻想的破滅與國統區民主運動的高漲
三、新政協會議的籌備與七屆二中全會的召開
四、新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第八講 新民主主義社會與社會主義制度確立
第一節 中國的新民主主義社會
一、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建立
二、向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
第二節 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和社會主義建設初步成就
一、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確立
二、改革開放前社會主義建設初步成就
第九講 “大躍進”失誤與“文化大革命”的迷惘
第一節 “大躍進”的失誤
一、“大躍進”思想的提出與政治發動
二、“大煉鋼鐵”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三、“大躍進”運動的經驗教訓
第二節 “文化大革命”的迷惘
一、“文化大革命”的起因
二、“文化大革命”的經驗教訓
第十講 改革開放30年
第一節 改革開放中的解放思想
一、否定“兩個凡是”與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
二、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偉大轉折
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
第二節 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
一、中國經濟高速增長
二、社會主?民主政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繁榮發展
四、社會建設全面展開,和諧社會建設成效顯著
五、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全面推進
六、社會主義中國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
附錄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試題庫
第一講試題
第二講試題
第三講試題
第四講試題
第五講試題
第六講試題
第七講試題
第八講試題
第九講試題
第十講試題
後記

線上試讀部分章節

第一講 近代中國的沉淪和中華民族的覺醒
第一節 近代中國的沉淪
一、晚清中國現狀
從16世紀開始,中國漫長而輝煌的封建文明逐漸走到了它生命的盡頭,在清初的“康乾盛世”的迴光返照之後,整個封建制度陷入了無可挽回的境地。經濟上,雖然在中國的東南部出現了以機房為代表的資本主義萌芽,但是整個社會經濟的主體還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在自然經濟韻統治下,地主階級占有大量的土地,農民卻很少或者沒有土地。在清代,最大的地主就是皇帝,道光的父親嘉慶皇帝直接和間接掌握在手中的土地達83萬公頃,占全國耕地的12%。道光年間,琦善一人就占有259萬畝土地。在自然經濟時代,自耕農是社會經濟的基礎,中晚清時期隨著土地兼併的急劇進行,土地高度集中,“富者田連仟佰,貧者無立錐之地”,國家的經?基礎處於半崩潰的邊緣。龔自珍描述當時的社會危機是:“自乾隆末世以來,官吏士民,狼狠狽蹙,不士、不農、不工、不商之人,十將五六,又或飧菸草,……取誅戮,或凍餒以死;……自京師始,概乎四方,大抵富戶變貧戶,貧戶變餓者,四民之首,奔走下賤,各省大局,岌岌乎皆不可支月日,奚暇問年歲?”
腐朽落後的經濟決定整個清王朝的封建上層建築也處在風雨飄搖之中。清王朝汲取了中國歷代各個封建王朝制度建設的成果,在國家制度管理層面上,建立了從皇帝高度集權的軍機處、六部、大理寺、都察院等機構的中央機構?到省一道一府一縣和基層保甲的地方機構,形成了一個組織嚴密的統治網路。同時,清代皇帝的過分“勤政”和高度集權,導致了官員們的自保、自護心理嚴重,缺乏像明代張居正、宋代王安石這樣的朝廷良相。道光年間的軍機大臣曹振鏞,官運亨通,步步高升,人閣拜相,到了晚年更是“恩裕極隆,身名俱泰”,當其門生登門求教升官秘訣時,其一語道破了中晚清官場的玄機日:“無他,但多磕頭少說話耳。”
官吏的無能必然導致腐敗盛行,賄賂成風。一些掌權的京官和封疆大吏,從來不管如何治理國家,唯一奢好就是一個“錢”字。道光年問,愛國詩人張際亮抨擊道:“為大府者見黃金即喜,為縣令者嚴刑非法,以搜刮邑之錢米。”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貪官和珅被抄家之時,家產合計11億兩白銀之多,等於當時清代15年的財政總收入,而被抄家後的全部財產為嘉慶占有,時有民謠日:“和珅跌倒,嘉慶吃飽。”這是對當時最高統治者的辛辣諷刺。由此可見,清廷中央最高統治機構也已陷入腐敗的漩渦之中。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