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民大分流

中國農民大分流

《中國農民大分流》由黃山書社於2008年2月1日出版。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今天的農民不再只是種地的農民。還有失地的農民以及進城的農民。城市化帶來的不都是繁榮與財富。還有貧困的滋生、貧困人口的增加以及“貧民窟”的蔓延……

農民工是一種制度安排。這種安排導致了城市與農民工之間缺乏相互認同。

這個由農民工組成的龐大的廉價勞動力大軍,進入國際生產和貿易體系之後,對世界經濟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這標誌著中國農民流動已超出區域意義,融入經濟全球化大潮之中。

作者簡介

林斐安徽省蕪湖市人,1965年生,畢業於山東師範大學,獲區域經濟學碩士學位,就職於安徽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現任研究員。

主要從事於區域經濟研究、人口流動與移民問題研究,主持與參與國際合作課題、國家與安徽省哲學與社會科學課題多項,發表研究論文40多篇。曾在美國罕普舍爾學院、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社會科學院、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做訪問學者。

目錄

緒論:一個現代化的主題

第一章 流動的理論詮釋

第一節 對“流動”的基本認識

第二節非農化、工業化、城市化

第三節 農民的現代性

第四節 流動的特性與經驗

第二章 流動的演變

第一節 流動的過程

第二節 本土化流動

第三節 城市化流動

第三章 解讀農民流動

第一節 流動的主體

第二節 集聚性流動

第三節 流動的規則

第四節 流動理論解說

試讀章節

第一章 流動的理論詮釋

第二節 非農化、工業化、城市化

任何一個國家與地區的現代化必然要經過農民非農化過程。農民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就業份額逐步減少的過程是受工業化、城市化推動的。可以說,工業化與城市化是實現農民非農化轉移的路徑。工業化與城市化究竟是如何影響農民非農化過程的?換句話說,中國農民流動如何通過工業化和城市化來實現非農化轉移的呢?

一、共生與錯位

一個國家或地區農民非農化過程,是該國家或地區工業化與城市化關係的表現的過程。這個表現過程可能是同步的,也可能是不同步。同步的表現是工業化與城市化共生,不同步的表現則是工業化與城市化的錯位,由此非農化過程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

一種結果是以已開發國家的經驗為代表。這就是工業化與城市化同步發展,工業化拉動城市化,城市化反過來又促進工業化,形成一種共生髮展的關係。早期工業化國家農業人口份額減少是隨著工業化與城市化而推進的。農村勞動力被城市現代產業所吸納,農民在轉變為產業工人的同時,也成為了城市居民。農民的非農化轉變經歷了一個較長的發展時期,就業壓力也小得多。另一種結果是以開發中國家的經驗為代表。這就是工業化與城市化並不同步,城市化超前於工業化,比如一些拉美和東南亞國家,或工業化超前於城市化而先行發展,比如中國。中國農民非農化轉移是在工業化與城市化錯位情況下進行的,需要轉移的農民基數大,但轉移的進程被大大縮短,暴露出的問題較多,農業人口份額減少,困難加重,非農化的難度壓力也大大增加。

兩種非農化的結果,讓我們看到了工業化與城市化兩者的關係是如何影響農民非農化的轉移,其中工業化起著主導的作用,而城市化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從工業化和城市化對非農化的影響看,工業化可以分為典型工業化與非典型工業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