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呼和浩特分院

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呼和浩特分院

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呼和浩特分院始建於1960年,原名稱為機械工業部呼和浩特畜牧機械研究所。1998年12月7日,原國家機械工業局以“國機改(1998)第568號”文批准,機械工業部呼和浩特畜牧機械研究所併入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定名為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呼和浩特分院,1999年7月轉制為中央直屬科技型企業。

機構介紹

圖片
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呼和浩特分院前身是機械工業部呼和浩特畜牧機械研究所,成立於1960年。1998年11月整建制併入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1999年轉制為中央直屬科技型企業。
呼和浩特分院是從事畜牧業裝備技術研究與產品開發並具有自營進出口權的專業科研機構,也是最早從事風能太陽能利用技術研究的科研單位之一。分院是全國畜牧機械行業技術歸口單位,是國家草原畜牧業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地方聯合太陽能幹燥技術工程實驗室、全國風力機械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全國農業機械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畜牧機械分技術委員會、中國農業機械學會畜牧機械學會和機械工業畜牧機械產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風力機械產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的掛靠單位,其中國家草原畜牧業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已經成為我國草原畜牧業裝備行業工程化集成化技術源頭、工程化科研成果試驗測試基地和中試基地、高水平工程化人才培養基地及科研成果工程化信息服務中心。
我院現有從業人員1030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210人,專業技術人員中高中級專業技術人員195人,其中研究員15人,獲國家特殊津貼專家7人。成立50年來,共完成科研技術開發項目934項,包括專利79項;絕大部分在生產中得到推廣套用,其中獲國家級、省部級等科技成果獎93項,為國民經濟建設和畜牧業機械化做出了突出貢獻。進入“十一五”以來,我院共承擔國家和地方重點科技項目(課題)28項,2010年被內蒙古自治區授予“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自治區十強”。
2003年,我院通過了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和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
內蒙古華德牧草機械有限責任公司包頭華德機械製造有限責任公司是我院控股的產業化生產基地。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方草捆撿拾壓捆機、灌木平茬機、氣流式免耕播種機、切割壓扁機、太陽能飼草烘乾成套設備、風光互補供電設備等產品行銷全國,具有明顯的市場競爭優勢。我院銷售中心設在北京,共有專職銷售與售後服務人員100餘名,銷售網路遍及全國,能為客戶提供一流的技術服務。

歷史沿革

產品1產品1
1960年農業機械工業部決定組建畜牧機械、水稻機械、山地機械等六個科研院所。當年9月3日農機部“農機乾徐字第77號”檔案要求在內蒙古自治區建立畜牧機械科研機構,建議將正在籌建中的內蒙古農牧業機械研究所改建為畜牧機械研究所,由農機部和內蒙古自治區雙重領導,以地方為主。經請示內蒙古自治區人民委員會副主席高增培,自治區農牧業機械廳和經委於9月10日電復農機部表示同意,內蒙古畜牧機械研究所(以下簡稱牧機所)正式成立。成立之初,牧機所先後隸屬內蒙古農牧業機械廳和重工業廳,所址在呼和浩特市新城東街6號。
1962年9月,第八機械工業部以(62)技研字第54號、內蒙古自治區計委以(62)計基阿字第941號檔案批覆,同意牧機所建設投資200萬元,編制200人。
1964年11月牧機所第一期建設任務竣工,完成固定資產200萬元,實有職工126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96人,並由原址遷入現址。搬遷時冶金研究室由牧機所分出,成立內蒙古自治區冶金研究所。
1965年11月,內蒙古自治區人民委員會決定將內蒙古農業機械化研究所(同時掛內蒙古農牧業機械試驗鑑定站牌子)併入內蒙古畜牧機械研究所,更名為內蒙古農牧業機械化研究所,隸屬關係由自治區重工業廳調整為自治區農牧業機械管理局。當時全所職工L78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115人。
1968年3月成立牧機所革命委員會,隸屬於自治區革命委員會生產建設指揮部領導。
1971年,內蒙古自治區重新組建廳局,牧機所劃歸自治區機械工業廳領導,全所職工l55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72人。
1974年第一機械工業部農機局在天津市召開“農機科研座談會”,重新確定牧機所為全國畜牧機械科研的“牽頭抓總”單位。
1978年6月2日,內蒙古自治區編制委員會批覆([78]內編髮11號),所名恢復為內蒙古畜牧機械研究所,實有職工286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l21人,由第一機械工業部和內蒙古自治區機械工業局雙重領導。
1979年3月國務院批准國家科委、農業機械部《關於調整內蒙古自治區畜牧機械研究所的管理體制的報告》([79]國科發技字第l92號、農機生聯字第33號),將牧機所隸屬關係調整為農業機械部與內蒙古自治區雙重領導,以農業機械部為主。當年全所職工273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l04人。同時,為保證自治區農機科研工作,從牧機所分出部分人員恢復了內蒙古農牧業機械化研究所。1980年6月,經自治區政府同意,在牧機所民用機械研究室的基礎上擴建為內蒙古機電研究所,從牧機所分出。
1981年9月,農業機械部批覆了《畜牧機械研究所l981-1985年發展規劃》,隨後機械工業部對《畜牧機械研究所六五擴建初步設計任務書》進行了批覆([82]機農字第908號),牧機所開始進行第二期基本建設,總投資700萬元。
機械工業部於l982年11月27日以(82)機辦字第l053號文通知牧機所定名為“機械工業部呼和浩特畜牧機械研究所”,隸屬於機械工業部。年底實有職工312人,其中科技人員l29人。
1984年7月,國家科委(84)國科發管字489號檔案批覆,同意將內蒙古呼倫貝爾盟畜牧機械試驗站(原名呼盟農牧機械研究所)劃歸牧機所領導,更名為機械工業部呼和浩特畜牧機械研究所海拉爾試驗站。年底全所職工468人(海拉爾試驗站79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260人(海拉爾試驗站52人)。同年9月,中共機械工業部黨組(84)機黨函字214號檔案批准牧機所為地專級單位。
1985年5月31日,中共機械工業部黨組(85)機黨字89號檔案確定牧機所為副局級科研單位並實行所長負責制。
1998年12月7日,根據國家機械工業局《關於同意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與呼和浩特畜牧機械研究所合併的通知》(國機改[1998]568號),牧機所併入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
2000年1月7日,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和國家科學技術部《關於印發調整國家經貿委管理的10個國家局所屬部分科研機構轉制方案的通知》(國經貿技術[2000]16號)明確牧機所進入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一同轉制為中央直屬科技型企業。同年7月,牧機所正式在內蒙古自治區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記註冊,定名為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呼和浩特分院。
2001年12月10日,內蒙古自治區科技廳以內科發計字[2001]38號檔案批覆,同意依託我院組建“內蒙古自治區畜牧業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2004年1月6日,內蒙古自治區科技廳以內科發計字[2004]2號檔案批覆,同意依託我院組建“內蒙古自治區新能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2005年12月19日,國家科學技術部以國科發計字[2005]503號檔案批覆,同意依託我院組建“國家草原畜牧業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2009年,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批准,依託我院組建“國家地方聯合太陽能幹燥技術工程實驗室”。

發展歷程

從內蒙古畜牧機械研究所成立至今,我院已整整度過了50個春秋。五十年來在黨和上級主管部門的領導、支持下,從一個畜牧業機械化、半機械化單機科研為主的專業所,發展到今天既能承擔國家畜牧機械和新能源利用技術發展戰略研究,又能開展畜牧機械和新能源設備關鍵技術攻關,成套設備研發,具有先進科研測試手段的綜合性科研機構,走過了一條曲折而不斷壯大的發展之路。五十年辛勤耕耘和艱苦拼搏,造就了一支勤奮好學、開拓進取、團結協作的具有較高政治素養和創新能力的科技隊伍,為我國畜牧業機械化做出了卓越貢獻。
回顧五十年創業之路,我院經歷了籌建起步、曲折發展、整頓恢復、體改轉制和快速發展五個歷史階段。
產品2產品2
籌建起步階段(1960年~l965年):這一階段的特點是邊建設邊開展科研工作。從牧機所一成立,就明確承擔著“為全國畜牧業機械化、半機械化以及解決當前畜牧業生產中關鍵性技術問題服務”的任務。為此,l961年組織科技人員深入到牧區、半農半牧區對畜牧業生產及機具現狀進行調研。1963年初,為落實全國農業科學技術工作會議制定的《1963—1972年農業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由我院召集,在呼和浩特市召開了內蒙古、新疆、青海三省區5個研究所參加的牧機科研協調會,對互通情況、協作攻關、推動科研進展起到了積極作用。為了更好貫徹牧業機械“選、改、創”的方針,l964年第八機械工業部責成我院負責在內蒙古自治區鄂溫克和召河兩個牧機試驗站分別進行了全國牧草機械和飼料加工機械集中試驗,這是我院第一次組織全國大規模的牧機集中試驗。試驗樣機分別來自蘇聯、日本、法國、英國、羅馬尼亞、波蘭等國,有數十種之多。我院主持編制了各類樣機試驗大綱和試驗辦法,這也是我國牧機行業第一套較為系統的試驗大綱和試驗方法。通過試驗,不僅積累了大量數據資料,掌握了這些國家的先進技術,同時,對我國畜牧業生產工藝要求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為我院開展牧機科研工作打下堅實基礎。1965年,我院起草編寫了《畜牧業機械化區化與機具系統編制大綱》,在西寧市召開的“全國畜牧機械化區劃座談會”上,被認定為全國實行的統一大綱。組建初期,我院科研工作以半機械化機具開發為主,取得了畜力集草器、集草車、畜力垛草機、畜力剪羊毛原動機組、風力提水機等產品開發成果。l966年我國政府贈送阿爾巴尼亞的一批農業機械中就有五台畜力剪羊毛原動機組。集中試驗後,借鑑國外樣機試驗資料,開展了乾草無繩壓捆機、雙動刀高速割草機、羊毛打包機、大型風力提水機等項目的科研工作,都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產品水平與國外樣機比較接近。
曲折發展階段(1966年~l978年):1965年底與自治區農機化所合併後,研究方向與服務領域均相應地做了調整,由面向全國調整為面向內蒙古自治區服務、由重點研究畜牧機械改為農牧業機械兼顧。“十年動亂”期間,我院技術骨幹嚴重外流,致使科研工作一度陷於停頓。1966至1969年間堅持研究課題只有3項。1971~1973年,以我院為主先後完成了“紅草原”24、50、60型拖拉機研究、設計與試製、試驗任務,填補了內蒙古自治區不能生產拖拉機的空白,並協助自治區有關部門建成了包頭拖拉機製造廠。同時還完成了衝擊式打井機改進設計及批量生產,在內蒙古自治區“萬眼機井建設”中得到大面積推廣。1974年第一機械工業部重新明確我院為全國牧機“牽頭抓總”單位,全院工作重點也相繼轉移。一是牧機行業工作又成為本所的主要任務之一,二是畜牧機械產品開發與研究的課題比重明顯增加,諸如:單刀後懸掛割草機,機動四頭剪羊毛機組、RJ-76型剪羊毛機及提高剪羊毛機工作部件性能研究、山羊抓絨機、剪毛機刀片攻關、大型毒餌撒播機、乾草撿拾壓捆機、FD-4風力提水機、FD-12風力發電機組等都是這一階段完成的。我院1971年試辦《內蒙古農機》不定期內部刊物。在此基礎上,創辦了蒙、漢兩種文版的《畜牧機械》雙月刊雜誌,還編譯了一批《國外畜牧機械資料》。
恢復整頓階段(1979年~l985年):粉碎“四人幫”標誌著“十年動亂”的結束,各行業各單位都面臨百廢待舉,恢復整頓已成為我院的當務之急。
國家對科研院所的恢復整頓十分重視,一機部對所屬科研院所安排了恢復性和建設性整頓兩個步驟,而且還制訂了驗收達標具體要求,我院遵照一機部《加強農機科研單位整頓工作的通知》和部直屬農機科研院所整頓工作會議的精神,於l982年9月制訂整頓工作計畫,經一機部批准後組織實施。在恢復性整頓中,醫治“內傷”,調動科技人員積極性是一項重要而艱巨的任務,黨政領導班子理論聯繫實際,認真落實知識分子政策,加強思想政治工作,消除派性,增強團結,整頓黨、團、工會組織,健全規章制度,加強組織紀律,恢復確立工作秩序。對“文革”期間畢業的青年技術人員和青年工人,分別採取送出去進修、補習有關基礎理論及專業知識和技能,彌補缺失,提高素質,收到了較好效果,保證了科研隊伍的恢復和業務工作的開展。l984年2月,一機部組織了對我所“恢復性整頓”進行驗收,為“六五”基地建設和今後的科技體制改革創造了條件。
根據國務院批准的《關於調整內蒙古自治區畜牧機械研究所管理體制》的報告,農機部於l979年6月與內蒙古自治區政府辦完交接手續。農機部在接收的同時,要求我院建成全國畜牧機械科研中心、情報資料中心和牧機產品質量檢測中心,並明確了我院的四項任務:(1)負責全國畜牧機械科學技術歸口和產品“三化”工作,協助部編制全國畜牧機械科學技術發展規劃和年度計畫,並協助組織實施;(2)承擔國家和部下達的畜牧機械科研、新產品及關鍵技術和基礎理論的研究任務;(3)負責全國畜牧機械科技情報工作,組織出版畜牧機械刊物,研究國外畜牧機械科研生產動態及發展趨勢;(4)負責畜牧機械測試儀器、方法、材料和工藝研究,以及新技術在畜牧機械方面的套用研究,具備適應承擔上述任務的研究能力和手段。根據上述要求,l981年開始編制我院“六五發展規劃”,同年會同農機部第二設計院(天津院)編制“六五科研、測試基地建設設計任務書”,l982年經部批准。機械部以(82)機農字908號文批覆我院初步設計,計畫總投資700萬元,人員編制440人。六五基本建設於l983年開始實施,1985年12月全部竣工並通過驗收。
這次“科研、測試基地建設”是建院以來第二次大規模的建設。重點建設項目牧草機械綜合試驗室,畜產品採集和初加工機械試驗室、自然能源利用機械試驗室和測試技術試驗室,除配備了通用測試儀器、感測器、磁帶記錄儀、微機等,還配備了先進的振動與噪聲測試儀器和高速攝影機等。針對我院業務所需,自行研製了電測車和數十種非標試驗台架,不僅可以在室內進行牧草機械、畜產品採集與加工機械、風力機械的性能試驗及基礎件的試驗研究,還可進行牧機產品和零部件的強度測試、壽命試驗、機理試驗,同時還能開展有關物料的生物學特性、物理機械特性、化學成份測量及分析,使我院科研、試驗手段顯著改善,科技人員素質明顯提高,為我院建成牧機科研、技術情報、質量檢測、標準化中心創造了物質條件。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國民經濟和農業結構的調整和改革,畜牧業生產水平有了很大提高。1979年黨中央在《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提出要因地制宜地發展農、林、牧、副、漁業機械化,提高牧業機械化的比重。據此,農牧漁業部和機械工業部制定了相應的政策、措施,機械部安排我院承擔了相當數量的牧機科研項目和一大批畜牧機械產品研發項目。在此期間,我院還協助機械部編制了《畜牧機械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在堅持自主研發的基礎上,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短短几年,我院就形成了一批科研成果,1978~1985年我院共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進步獎41項,通過鑑定、定型的草原改良機械、牧草機械、牧草種子加工設備、飼草料加工機械、畜產品採集及初加工設備、風力發電和風力提水等牧機產品28種。
1979年《畜牧機械》雜誌面向全國公開發行,到l981年發展為漢、蒙、哈薩克三種文版同時發行。1980年中國農機學會成立13個專業委員會,我院為畜牧機械專業委員會掛靠單位,每年都組織召開學術研討會,六年來交流論文近213篇,對解決當時生產、科研中存在的關鍵問題和提高行業學術水平起到了積極作用,畜牧機械專業委員會還被評為中國農機學會先進專業委員會。l985年5月8日全國風力機械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成立,我院成為該會的掛靠單位。
體改轉制階段(l986年~1999年):在中共中央發布關於經濟體制和科技體制改革決定之後,我院l985年開始試行技術經濟責任承包制度。我院七五科研、測試基地擴建結束後,在科研撥款運行機制改革和事業費逐年核減的情況下,圍繞“出成果、出人才、創效益”的中心任務,努力發揮我院優勢,不斷探索改革發展出路,克服困難,在改革中摸索前進,我院處於求生存謀發展時期。
在深入貫徹中央和機械部關於深化科研院所改革精神的基礎上,1993年我院先後成立了內蒙古華德新技術公司、內蒙古蒙發實業公司和內蒙古科利機電公司等三個法人資格的公司,海拉爾試驗站成立了商務處,鐵馬總公司,形成了科、工、貿全面發展的格局。與此同時,改革了勞動、人事制度及獎勵分配製度,晉升工資、獎勵、技術職務評聘向創收一線傾斜,實行了“調整結構,分流人員,穩住一頭,放開一片”的方針。我院先後制定了鼓勵科技人員走出院門面向市場、富餘人員分流安置辦法等人事勞資制度改革政策,促使20%的職工在社會上自謀職業自主創收,邁出了人員分流第一步。為保證五、六十年代支援邊疆的知識分子和老同志待遇不下降,生活有保障,由本人申請,實行了“內部退養”政策。與此同時,堅持抓牧機科研工作,確保我院畜牧機械技術歸口單位的行業地位。把有限資金、科技骨幹放到創收一線和重點科技創新項目上去,使我院在飼草料機械、草原改良機械、牧草種子加工機械、風能太陽能利用機械和畜牧工程設計等領域站穩腳跟,特別是在風能太陽能利用、牧草種子加工領域技術優勢明顯,還穩住了科研團隊。總體來看,這一階段我院的科技體制改革在不斷深入,但也存在著改革思路不明確,人員思想觀念守舊,調整結構,分流人員難度大,科研、生產任務不足,資金困難等困擾我院發展的問題。
在科研、創收方面,根據市場需求,引進競爭機制,全面實行經濟有償契約制和課題承包責任制。在積極爭取縱向課題的同時,面向社會面向市場,努力承攬橫向契約,使橫向項目數量,契約金額和經濟收入在整個科研、創收工作中所占比重逐年增大。從1986年到1999,全所共完成414項技術、經濟項目,獲國家級、省部級和地市級科技進步獎共44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機械部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機械部科技進步二等獎8項。《9CJT-300型牧草種籽加工成套設備》、《草原改良工藝及關鍵設備的研究》、《年產萬噸級飼料加工廠成套機械設備與工廠設計》當時處於國內領先水平。
1989年4月20日,我國機電工業部與德國研技部合作項目“關於利用風能、太陽能在內蒙古賽漢塔拉進行研究開發和示範項目”(STCP)、我國經貿部與德國經濟合作部合作項目“特殊能源項目”(SEP)簽字生效後,我院為中方項目執行單位。1992年5月中德雙方政府派出官員、專家共60多人對STCP和SEP項目第一階段工作進行驗收和剪彩,項目順利通過驗收,中德雙方都對我院在項目執行中的出色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同時確定項目第二期計畫(1992—1996年7月)仍然由我院負責實施。1993年6月由機電部、能源部、中央氣象局等部門組織專家對賽漢塔拉風力機試驗場進行技術驗收,認定該風場技術水平和條件居國內領先水平。合作期間我院消化吸收了德方無償提供的17套測試系統並建成62米風力梯度測試塔及風速梯度測試系統;完成了內蒙古四子王旗白音敖包風/柴/蓄供電系統和伊盟烏審旗呼和淖爾光/柴/蓄供電系統示範工程並投入運行;完成了能源部內蒙古輝騰錫勒風電場風測項目和避雷工程、大青山風力資源初評風測項目;消化吸收無人值守33kW風/柴/蓄系統和5kW風力發電(提水)機組。從l995年開始中德科技合作項目開始向產業化發展,並逐年提高國產化程度。我院開發出四個規格的逆變器和控制器,l00W、300W、500W風力發電系統,300W風光互補發電系統和8、20、50、100、2000W光電系統和5kW和2×5kW風/柴/蓄供電系統。l997年至l999年中德合作項目進入第三期,項目名稱為《在內蒙古和其他邊遠地區套用風能/太陽能項目》。在執行合作項目中我院不斷吸收德國先進技術,合作開發出適合我國邊遠離網地區的不同功率級別、不同供電形式的風能、太陽能供電系統,在市場中得到推廣套用。與此同時,我院還執行了中德《黃金計畫項日》,完成了阿拉善盟五個蘇木光電獨立供電系統,總功率32kW;完成了內蒙古四子王旗兩個蘇木2×5kW村落風力機獨立供電系統。到1999年底,中德科技合作項目在實施十年後圓滿結束。在此期間,我院固定資產增加1200多萬元,培養了30多名從事風、光電專業的技術人員,使我院風力機、光電科研、測試能力上了一個很大的台階,提高了風、光利用機械的開發研究實力。
這一階段,海拉爾試驗站緊緊抓住國家實施生態環境治理的機遇,科、工、貿並舉,科研能力和經濟效益明顯提高。海拉爾試驗站成立商務處和鐵馬公司,與原中國農業機械進出口總公司合作,積極開拓俄羅斯等獨立國協市場,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起到了海拉爾試驗站的經濟支撐作用。海拉爾試驗站是國家機械工業部環境實驗技術研究中心的成員單位,承擔了國家自然基金會重點項目“材料在低溫大氣環境中腐蝕數據積累及規律性研究”、機械工業環境攻關項目“塗料、橡膠及工程塑膠高分子材料在低溫環境條件下環境適應性數據積累規律研究”等實驗研究。90年代末,集中有限的科研力量,研製開發了潛松犁等適銷對路農牧業機具,如與牙克石光農公司聯合開發的割曬機,當年就售出20多台。為改良草原,恢復植被獨立開發的潛松犁,在呼盟就推廣幾十台。
1986年,國家機械委以(1986)機基字12號文對呼和浩特畜牧機械研究所‘七五’基本建設初步設計進行了批覆,我院開始進行七五科研、測試基地基本建設。七五基本建設計畫總投資862萬元,其中國撥763萬,自籌99萬,人員編制控制在520人以內。七五期間基建施工中,由於國家基建資金不足,不能按已批准的初步設計內容實施,機械電子工業部以機電建1992)1261號文《關於呼和浩特畜牧機械研究所‘七五’基本建設初步設計總概算調整的批覆》,對我院基本建設進行大的調整。總投資由原來862萬調整到435萬元,其中國拔385萬元,自籌55萬元。到八五末,實際完成總投資477萬元,其中國撥422萬,自籌55萬,所完成的投資中建安工程315.3萬元,設備、工位器具ll6.7萬元,其它45萬元。完全建成的有賽漢塔拉野外風力機試驗場、和林格爾小型牧機試驗場征地2000畝、七號住宅樓、專家招待所、變電室改建、鍋爐房項目、曖衛外線、通訊設施等。l997年10月,機械工業部機械計(1997)777號文《關於呼和浩特畜牧機械研究所‘七五’、‘八五’基本建設項目竣工驗收的批覆》認為基本符合驗收標準,同意竣工驗收。1997年我院爭取計畫外資金和自籌資金開始新建“綜合樓”和“采曖鍋爐擴建”工程,當年完成2152平方米的主體建設及外裝修,l0噸鍋爐就位,兩項工程共完成投資250萬元。
15年間,中國農機學會畜牧機械學會共召開本行業綜合性或專題性學術研討會15次,交流論文426篇,為政府有關部門提供了技術、政策性建議,對解決科研、生產中存在的問題提供了幫助。全國風力機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成立十幾年來,組織起草風力機標準化工作方針、政策、編制風力機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工作規劃、組織實施、評審及與國外有關組織聯繫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得到國家計委、農業部、機械部有關部門的支持和好評。在此階段,我院共完成畜牧機械標準制修l50項、收集國外先進標準600多項,及時組織了標準宣貫工作。1991年12月機械電子工業部正式批准我所成立“畜牧機械產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和“風力機械產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l997年12月“畜牧機械產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正式通過機械部科技司專家組複查驗收。l999年我所又通過了國家技術監督局、國家機械局對“機械工業風力機械產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的機構認可和計量認證,對牧機產品檢測50多次。
改革開放以來,我院堅持“兩手抓”,在抓好科研、生產、經營工作的同時,認真抓好精神文明建設,把搞好精神文明建設,保持精神文明單位稱號做為全院工作目標之一。在創建精神文明單位活動中,1986被呼和浩特市政府授予“文明單位”稱號,以後每年在複查工作中都能達標,一直保持市級文明單位稱號。在加強職工素質教育的同時,通過學習,解放思想、轉變觀念,隨著科技體制改革逐步深入,院內形勢一直比較穩定。
快速發展階段(2000年~至今):1999年7月轉制為科技型企業,2000年經過工商登記註冊,標誌著我院經營體制的根本變化。加速自主創新能力的建設,加速產業化能力建設、強化市場行銷品牌效應,推進內部管理體制的改革成為我院的發展戰略。這十年我院無論是科研生產還是職工生活都發生了巨大變化。進入新世紀以來,伴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全國生態建設、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建設創新型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等戰略方針的貫徹實施。我院及時抓住機遇,在科技創新、產業發展、成果轉化等方面實現了快速發展。
進入中國農機院、轉制以來,我院大力解放思想,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創新為基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整合資源優勢,調整科研與產業布局,重點發展畜牧業裝備和新能源裝備兩大支柱產業,促進了我院科技和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目前依託我院的國家科技創新平台有國家草原畜牧業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和國家地方聯合太陽能幹燥技術工程實驗室,內蒙古自治區的有內蒙古畜牧業裝備工程中心、內蒙古新能源工程研究中心建設、內蒙古飼草料收穫與加工重點試驗室和內蒙古太陽能幹燥工程實驗室的建設,通過創新平台建設,分院的科研條件和科研手段發生了重大變化。這些創新平台已經成為行業技術創新的源頭和輻射中心。內蒙古華德牧草機械有限責任公司和包頭華德機械製造有限責任公司是我院的產業化生產基地,已成為畜牧業裝備行業的龍頭企業。北京銷售中心是我院的市場拓展源頭,目前我院的銷售網路已覆蓋東北、華北、華中、西北、西南等地區。華德牌畜牧機械產品已暢銷全國。
通過10年的艱苦奮鬥和不懈努力,2009年末,我院的年度總收入比2000年增長了6倍,資產總額增長了8.6倍,人均工資和福利增長了3.6倍。我院2009年初被國家科技部授予“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10年來,我院承擔國家及地方項目達145項(含標準)。承擔並完成的國家“863”項目、十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項目、國家高技術產業化項目等一批國家重大科技項目,使分院的科研實力和創新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科技對企業的貢獻率達到70%以上。十一五國家支撐項目“現代草原畜牧業裝備與設施研製”是由分院牽頭組織,中國農業大學、國家草原畜牧業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黑龍江農業機械工程科學研究院、水利部牧區水利科學研究所等國內重點科研機構參加的國家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包括草原畜牧業裝備數位化設計技術研究;畜牧業裝備重大產品關鍵技術與裝置研製;優質草生產過程裝備研究與開發;多功能高效牧草種子收穫與乾燥技術裝備研究與開發;檸條收穫與飼用關鍵技術裝備研究與開發;新能源利用牧區生產生活設施研究與開發;牧草種子播種檢測設備研製;草原畜牧業裝備田間作業機械檢測設備研製等8個子項目,國家專項撥款3467萬元,自治區政府配套資金2000萬元,項目承擔單位自籌資金4533萬元,項目總投入10000萬元。該項目的實施,將推出畜牧業裝備新產品21種,獲得專利50~60項,完成關鍵技術攻關60-70項。通過項目的實施將全面提升分院的自主創新能力,並為提高草原畜牧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國家食品安全、建設新農村新牧區提供畜牧業裝備和技術支撐。
10年間,在國內期刊及學術會議發表論文近百篇;獲得國家及省部級科研成果18項;獲得專利45項,其中發明專利15項;制訂國家及行業標準30多項,修訂標準60多項;完成專著《飼草生產機械與設備》編寫。
科技創新帶動產業發展。我院堅持按照研發一代、儲備一代、產業化推向市場一代的思路,自2000年以來已有28項科技成果轉化商品,進入市場。我院控股的內蒙古華德牧草機械有限責任公司前身是海拉爾牧業機械廠,曾經是我國最大的牧草機械定點生產企業。2003年重組後,經過連續幾年的技術改造和產品結構調整,生產能力大幅提高,代表國內當前水平,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方草捆打捆機、青貯飼料收穫機、圓草捆打捆機、割草壓扁機、氣力式牧草免耕播種機等一批科研成果形成產業化生產能力。經過搬遷擴建,預計可達到年產值2億元的生產能力。為進一步擴大產業化能力,形成規模經濟效益,中國農機院投資,我院控股經營的包頭華德機械製造有限責任公司已投產的產品有自走式灌木平茬機、膜下滴灌系統、側牽引方草捆打捆機等,經過適度技術改造,將達到年產值3億元的生產能力。
2007年國家發改委在深圳高交會上授予我院“國家高技術產業化示範工程”單位。
為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縮短新技術、新產品產業化周期,截止2008年末,呼和浩特中試生產基地完成投資800餘萬元,已基本具備了生產條件,中試基地主要承擔國家草原畜牧業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科技成果轉化產品的試製、中間試驗產品生產任務。
最近的10年是在改革中闊步前行的10年,分院用堅實的步伐、卓越的成績,秉承和豐富著“以人為本,團結奮進;以科鑄魂,務實創新”的企業文化。分院在精神文明建設、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諧院區建設、創先爭優活動中充分發揮黨的核心作用,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兩手抓,兩不誤,取得了豐碩成果。
走過的五十年,是艱辛曲折的五十年,是變遷和發展的五十年,又是富於創造、進取、取得顯著成績的五十年。在黨和政府領導下,在上級主管單位的關懷下,在眾多兄弟單位和國際友人的支持下,在全體職工五十年接力棒式的努力奮鬥下,我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今天,激烈的市場競爭為我院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我們要以科學的態度,務實的精神,團結奮進,開拓創新,為實施“科教興國”和西部大開發戰略,為我國畜牧業及畜牧機械化的發展再創輝煌。

機構領導

楊世昆,男,滿族,1954年4月15日出生,大學學歷,中共黨員,現任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兼呼和浩特分院院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草原畜牧業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國家地方聯合太陽能幹燥技術裝備工程實驗室主任。
主要社會兼職:中國農業機械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農業機械學會畜牧機械學會主任委員;全國風力機械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機械工業畜牧機械產品及風力機械產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主任。
長期從事畜牧業裝備及風能、太陽能利用領域科研及企業管理工作,在此專業領域共主持和參加各類課題、科研項目40餘項。先後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8項,獲國家發明及實用新型專利12項,在國內外專業期刊及學術交流活動中發表論文40餘篇,主編“飼草生產機械與設備”一書。有多項科研成果在畜牧業裝備行業批量生產和套用。1992年被機械電子工業部授予優秀科技青年,1993年由國務院頒發政府特殊津貼。現任“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畫“現代草原畜牧業裝備與設施研製”項目首席專家,是中國農機院在牧草收穫加工及新能源套用學科領域的學術帶頭人和我國畜牧業工程領域著名專家。
在企業管理方面,結合轉制科研院所的實際情況,堅持“以人為本,團結奮進;以科鑄魂,務實創新”的文化理念,堅持兩個加速、一個強化和一個平穩推進的發展戰略(加速自主創新能力、加速產業化能力、強化市場行銷品牌效應和平穩推進內部管理體制改革),2001年以來帶領企業連續10年創造產銷增長20%以上的業績,為畜牧業裝備研究、風能太陽能利用及科研成果轉化做出了重要貢獻。
王培功,男,1954年生,中共黨員,研究員,畢業於吉林工業大學農業機械設計製造專業,任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呼和浩特分院副院長。
長期從事畜牧業工程與技術裝備方面的研究及企業管理工作。曾任牧草機械研究室副主任、總工程師辦公室副主任、內蒙古蒙發實業公司副總經理、院長辦公室主任等職務,共主持和參加各類課題、科研項目10餘項。其中,參加了“小方草捆撿拾車”項目的研究設計工作並擔任課題組長,榮獲內蒙古自治區科技成果四等獎;主持了“小型後懸掛割草機項目”的研製;參加“9GY—3.0切割壓扁機項目”的研製並獲山西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參加了國家經貿委“草原生態建設關鍵技術裝備研究”項目的研製工作,並擔任課題組長,該項目獲機械工業科技進步三等獎。該同志還主持了“馬鈴薯全粉加工技術及發展調研”工作、主持完成了《綜合治理庫布其沙地發展恩格貝沙區經濟項目》可行性研究並完成初步設計工作。該同志在長期的工作中,積累了豐富的畜牧業裝備科研工作經驗。
該同志曾榮獲全國邊陲優秀兒女銀質獎章和內蒙古自治區農業機械化突出貢獻獎等榮譽。
卞一丁,男,1957年5月出生,中共黨員,研究員,畢業於東北工學院金屬材料專業。現任中國農機院呼和浩特分院副院長(主管科研、生產)。兼任國家草原畜牧業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內蒙古畜牧業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內蒙古新能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中國農機學會材料與製造分會理事、內蒙古機械工程學會熱處理分會常務理事。
長期從事畜牧業工程及技術裝備及自然能源開發利用的研究及科研管理工作,歷任課題組成員、課題組長、研究室主任。曾多次參加國內外各種相關機械設備的性能試驗、生產試驗及系統配套試驗。主持了參加牧草機械和風能太陽能得用設備等科研項目10餘項。9YFQ—1.9跨行式方草捆壓捆機和9GY-3.0割草壓扁機及9YK—0.4型秸稈粗飼料壓塊機被批准為國家重點新產品,多功能撿拾壓捆技術與裝備研究及產業化項目獲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該同志對上述產品產業化方面的工作得到了市場認可;組織參與了XFL—1200型橡膠防水卷材連續硫化生產線研製工作,獲部級科技進步三等獎;參加中小企業創新基金項目“400W風/光互補供電系統”研製、定型及示範運行,獲良好使用效果,成為內蒙古“光明工程”設備供應商。
柴玉柱,男,1955年1月出生,中共黨員,研究員,畢業於黑龍江佳木斯農機學院。現任中國農機院呼和浩特分院副院長,主管財務。
長期從事畜牧工程及技術裝備方面的研究及企業財務管理工作。曾任課題組長、室主任、副站長、海拉爾試驗站黨委書記、中國農機院呼和浩特分院財務部長等職。
長期從事牧草收穫機械開發工作,對散草撿拾運輸車、青乾草壓塊機、9JY—76型輥式壓餅機、皮帶式圓捆機的設計、工藝、製造有重要研究,在工作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轉制中制定行之有效的財務管理辦法支持改革,使分院在改革中謀取發展。
劉貴林,1964年5月,男,漢族,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導師,1987年北京農業工程大學農業機械專業大學本科畢業。現任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呼和浩特分院總工程師,國家草原畜牧業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中國農業機械學會收穫加工機械學會常務委員,中國農業機械學會畜牧機械學會委員,《農業機械學報》編輯委員會委員。
一直致力於畜牧業裝備的科研工作,主要從事牧草種子收穫及加工機械、牧草收穫及加工機械的研究。
在牧草種子收穫及加工機械研究方面:針對國內牧草種子加工機械落後的現狀和市場需求,實現了清選、除芒、包衣關鍵部件的創新,研製出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清選、除芒、包衣種子加工成套設備;創造性提出苜蓿種子分行割前脫粒工藝,縱向傾斜滾筒脫粒部件國際首創,在“十五”國家科技攻關計畫重點項目中研製出苜蓿種子收穫清選聯合作業機組,促進了我國牧草種子良種化、集約化、標準化生產,在種子工程建設中做出一定貢獻。
在牧草收穫機械研究方面:在國內首次提出跨行作業總體對稱布局的打捆機總體方案,關鍵部件實現技術創新,研製出9YFQ-1.9型跨行式撿拾壓捆機,產品具有多功能、高效、低損等優點,並在內蒙古華德牧草機械有限責任公司實現產業化,產品目前占國內同類產品市場銷售份額的50%以上,替代進口促進企業成為了行業龍頭企業,在全國範圍內,該產品是自治區最具影響力的農機產品之一。
近年來,在國核心心期刊和學術交流會上公開交流發表論文22篇,出版專著1部(副主編);獲國家專利20項,取得科技成果17項,其中,作為主持人獲省部級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3項,獲省部級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2項;2001年獲內蒙古自治區第三屆青年科技獎,2001年享受國家政府特殊津貼。
王建平,男,1957年7月生,回族,研究生學歷,研究員,現任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呼和浩特分院紀委書記,全國風力機械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機械工業畜牧機械產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及機械工業風力機械產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副主任,中國農機學會畜牧機械分會秘書長,全國農業機械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副秘書長,全國農機標委會畜牧機械分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是中國政府/世界銀行/全球環境基金-中國可再生能源規模化發展項目標準專家組成員。曾任標準化室、行業中心主任。
1978至1982年,在內蒙古工業大學畜牧機械專業學習。
1984至1986年,在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工程專業學習。
從1982年以來,一直從事標準化和質量檢驗工作。負責起草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20多項。負責畜牧機械及風力機械產品質量檢測工作已有十多年。
1998年至2001年負責主持了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大型風力發電機組標準制定”分項目,完成了“GB/T2900.53風力發電機組術語”、“GB18451.1風力發電機組安全要求”、“GB/T18451.2風力發電機組功率特性試驗”、“JB/T10300風力發電機組設計要求”、“JB/T10194風力發電機組風輪葉片”標準,該項目於2001年通過國家驗收,並得到高度評價。
2002年組織申報國家科技部和國家質檢總局組織的“國家重大技術標準研究”項目,“併網型風力發電機組標準研究與制定”於2002年10月通過國家專家組的評審。課題是配合國家“863計畫”中“兆瓦級風力發電機組研製”項目進行的標準課題研究和制定,於2005年6月完成了“失速型風力發電機組第一部分:技術條件、第二部分:試驗方法”;“雙饋式變速恆頻風力發電機組第一部分:技術條件、第二部分:試驗方法”;“風力發電機組電能品質測量和評估方法”五項國家標準。
2004年負責主持了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項目“併網型風力發電機組關鍵技術研究及標準制定”研究制定國家標準3項。
2006年10月負責主持了國家科技支撐項目“大型風電機組相關標準制定及風電技術發展分析”課題。

科研成果

1、《9YFQ—1.9型跨行式方草捆壓捆機》被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認定為2001年度國家重點新產品;
2、《9GY—3.0型割草壓扁機》被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認定為2001年度國家重點新產品;
3、《9YK-0.4型秸稈壓塊機》被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認定為2001年度國家重點新產品;
4、《種子丸粒化技術與設備開發》被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中國機械工程協會授於2001年度機械工業科學技術三等獎;
5、《9ZQ—3.0型草籽收穫機》被國家科技部、稅務總局、商務部、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環境保護總局認定為2002年度國家重點新產品;
6、《9ZQ—3.0型牧草種子收穫機》被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中國機械工程協會授於2002年度機械工業科學技術三等獎;
7、《5ZW—1000型種子制丸機》被國家科技部、稅務總局、商務部、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環境保護總局認定為2003年度國家重點新產品;
8、《草原生態關鍵技術裝備》被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中國機械工程協會授於2003年度機械工業科學技術三等獎;
9、《9ZQ—2.7型苜蓿種子採集機》被國家科技部、稅務總局、商務部、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環境保護總局認定為2004年度國家重點新產品;
10、《苜蓿種子收穫清選聯合作業機組》被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中國機械工程協會授於2005年度機械工業科學技術三等獎;
11、《多功能撿拾壓捆技術與裝備研究與產業化》被內蒙古自治區科學科技廳授予2008年度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12、《9CJT-300A1型牧草種子加工成套設備》被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授予2008年度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三等獎;
13、《9QL-2.1型青貯飼料收穫機》被內蒙古農機鑑定站授予2008年度農業機械推廣鑑定證書;
14、《9QL-1.2型青貯飼料收穫機》被內蒙古農機鑑定站授予2008年度農業機械推廣鑑定證書;
15、《9YG-1.2圓草捆卷捆機》被內蒙古農機鑑定站授予2008年度農業機械推廣鑑定證書;
16、《9YYFQ-1.5跨行式方草捆打捆機》被內蒙古農機鑑定站授予2008年度農業機械推廣鑑定證書;
17、《9BQM-3.0氣力式免耕播種機》被內蒙古農機鑑定站授予2008年度農業機械推廣鑑定證書;
18、《系列化圓草捆撿拾壓捆技術與裝備研究與產業化》被內蒙古自治區科學科技廳授予2009年度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