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中國紡織大學圖書館即原華東紡織工學院圖書館,館址延安西路1882號。1985年9月隨學院改制,定為現名。華東紡織工學院始建於1951年10月,初建時即有圖書室,藏書1.2萬冊,工作人員4人,十幾個閱覽座位。1953年教工俱樂部建成,圖書室遷入,改名圖書館。1957年底,學校中心大樓建成,圖書館占用大樓三、四層及一、二層的部份,總面積3100平方米。此時藏書已增至14.36萬冊,工作人員15人。1965年藏書21.75萬冊,工作人員27人。“文化大革命”中,關閉外文書庫,停訂外文書刊。“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各項工作逐步恢復正常。1982年新館舍建成,1983年5月啟用。面積共9266平方米(包括750平方米的地下室),其中閱覽室面積3075平方米。
至1990年館藏書刊68萬多冊(不含資料),其中中文圖書47萬冊,外文圖書14.56萬冊,中文期刊合訂本2.21萬冊,外文期刊合訂本4.15萬冊。另有各文種資料2.48萬件,錄像資料3562件,縮微資料5089件。全年書刊資料購置費48萬元,約占學校教育事業費的4%。圖書館原屬教務處,1979年改由校長直接領導。1989年,工作人員84人,其中大專文化程度以上人員占51.2%,中專、高中人員占32.1%;有高級職稱的4人,中級職稱17人,初級職稱29人。全館設了3組2室,即采編組、流通閱覽組、期刊組、情報資料室、辦公室。流通組下設3個書庫(中文,外文,文藝),4個閱覽室(社科、第一科技、第二科技、專業閱覽室),書庫對教師,研究生實行全開架借閱。閱覽室附屬書庫實行全開架。期刊組下設中刊和外刊閱覽室,另有過刊庫和裝訂間。情報室下設情報資料閱覽室、檢索室(包括工具閱覽室)、技術服務室(有各種設備,包括縮微技術服務、視聽技術服務、復錄複印服務)。從1987年起,圖書館承擔學校《文獻檢索與利用》課的教學任務,並開展國際在線上檢索服務。服務內容和方式逐年有所改進和擴大。8個閱覽室暨輔助書庫,藏書9萬冊左右,過刊庫1個,藏刊2260份,合訂本47700冊。各室每周開放時間,短的40小時,長的72.5小時。1986年圖書館與國內外建立交換關係的單位,國內有112個,國外境外(11個國家和地區)有262個。1979年10月,紡織部教育司在華東紡織工學院召開部屬紡織高等院校圖書館工作座談會,決定成立部屬紡織高校圖書館協作組,院圖書館為協作組組長館。1983年部屬紡織高校圖書館協作組改名為中國紡織高校圖書館協作組。1989年在協作組成立10周年之際,由紡織部教育司主持,召開了中國紡織高校圖書情報工作委員會成立大會,秘書處設在該館。
館藏
圖書館是中國紡織高校中圖書、文獻資料最豐富的圖書館,有中外書刊近70萬冊、各種資料3萬餘件,還有音像、縮微資料等近萬件,8個閱覽室暨輔助書庫,藏書9萬冊左右,過刊庫1個,藏刊2260份,合訂本47700冊。重點收藏紡織工程、化學纖維、紡織機械、紡織材料和服裝等方面的國內外書刊資料,此外,哲學、社會科學、工業經濟管理、語言文學、工藝美術、數理化、機械工程、自動化等書刊資料也是館藏的重要組成部份。藏書中人文、社會科學類占45%,自然科學類占55%。在重要學科文獻的收集和提供服務方面能基本上滿足需要,正在逐步形成紡織類學科的文獻館藏特色。出版刊物
圖書館定期編輯出版內部交流刊物《紡圖動態》(季刊),1987年易名為《紡圖學刊》,鉛印出版,仍為季刊。為充分利用外文原版期刊,開展資源共享,於1989年由中國紡織大學,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紡織學院,上海紡織專科學校3家圖書館聯合出版《紡織文摘報》月刊,編輯部設在該館。此外還編印了《本館外文原版新書目簡介》和《紡織高等院校主要參考書目》,編譯了4期《國外紡織院校概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