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定位
建立珠江三角洲環境污染與控制研究中心,整合珠江三角洲地區環境領域各單位的學科優勢,大力提升知識創新和切實解決環境問題的綜合能力,全面獲取與集成珠江三角洲地區包括港澳地區環境污染的時空基礎數據,進而在此基礎上取得對污染形成及演化機理的系統認識,科學地預測其未來變化,對於支持國家環境安全重大決策,以及當前城市環境的規劃、整治、預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中國科學院珠江三角洲環境污染與控制研究中心通過學科整合,建立互補合作機制,形成環境科學、技術、工程、管理領域的綜合創新能力,為這一地區的環境保護做出戰略性、前瞻性與創新性的貢獻。中心承擔中國科學院在廣東地區環境學科規劃的責任;積極建議和承擔國家、地區重大的綜合性、集成性、示範性研究任務;為珠江三角洲地區、華南地區海岸帶、乃至泛珠江三角洲地區環境保護提供理論、技術和決策支持。經過若干年的努力,使中心成為我國具權威性的環境污染與控制研究與諮詢機構之一,為推動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現代化進程發揮積極作用。
中心的研究方向將主要圍繞大氣毒害污染物污染與人體健康、水源地保護、水質監控與飲水安全性技術、電子廢棄物的產生、污染與控制、華南地區海岸帶環境污染監測與生態風險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並提出相應的治理措施。
中心的近期目標為完成珠江三角洲環境污染與控制研究中心的科學組織結構體系的構建,建立中心實體之間的高效合作機制;中長期目標為面對國家需求,不斷調整中心的組織形式,健全運行機制,使之能夠始終起到引領珠江三角洲環境科學與技術研究的作用。經過十年左右的努力,使中心的技術部分成為國家技術中心。
針對珠江三角洲環境污染現狀、依據廣東地區相關單位的研究優勢,結合中科院三期創新生態與環境創新基地的建設規劃,中心近期重點開展如下研究:
(1)大氣二次污染物、毒害污染物污染與人體健康;
(2)水源地保護、水質監控與飲水安全性技術;
(3)電子廢棄物的產生、污染與控制;
(4)華南地區海岸帶環境污染監測與生態風險。
根據國家、中國科學院、廣東省在環境科學技術方面的中長期規劃和珠江三角洲地區污染趨勢以及國際環境科學與技術的研究前沿,部署中心今後10-15年內的重點研究領域:
(1)珠江三角洲地區大氣污染物形成機制與控制;
(2)珠江三角洲地區水污染與水處理;
(3)珠江三角洲地區工業場地、土壤污染的形成機制與修復技術;
(4)華南重要河口與海岸帶環境污染、生態效應與控制技術;
(5)區域污染過程與生態健康風險;
(6)固體廢棄物處置與資源化利用;
(7)珠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可持續發展。
組織管理
中國科學院珠江三角洲環境污染與控制中心建立理事會、學術委員會、領導機構等運行機構並制定運行章程。中心重大決策權屬理事會,在學術委員會指導下,實行中心主任負責制。中國科學院資環局局長傅伯傑任中 心理事會理事長,中科院院士傅家謨任學術委員會主任,彭平安研究員任中心主任。中心現有研究人員52人(研究員26人),來源於各共建單位已有的研究實體。中心擬建設大氣環境污染模擬、生態毒理學、廢水治理三個重點實驗室,通過學科整合,建立基本覆蓋環境科學、環境技術、環境工程領域的研究中心。今後在學科布局上,中心將加強環境技術與工程、生態與健康風險方面的研究力量,需新增研究人員23名。
科研支撐
中國科學院珠江三角洲環境污染與控制研究中心的共建單位目前已擁有優良的實驗室設備及實驗平台,如全國三大質譜中心之一廣州質譜中心、有機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同時還有廣東省科技廳與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廣州能源研究所建立的三個與環境科學與技術相關的省重點實驗室以及一個省環境科學與技術公共實驗室。儀器總價值在4000萬元左右。除此之外,共建單位還有野外研究與觀察平台,如廣東省環境保護與監測中心的大氣質量觀察網,南海海洋研究所的汕頭、三亞、湛江和大亞灣海洋站,以及華南植物園的鼎湖山、鶴山、小良海岸站,為綜合觀察站的建立奠定基礎。
在各單位已有的儀器設備基礎上,珠江三角洲環境污染與控制研究中心將完成技術系統建設。主要建設內容:
1)建設大氣與海岸帶環境污染觀察平台,用於野外大氣與海洋污染物的監測;
2)與廣東省環保局合作建設大氣超級觀察站,發展線上和實時的綜合觀察與檢測設備;
3)研製污染控制研究裝置,如生物、非生物、光降解研究裝備,環境模擬與流態化水體污染控制模擬設備;
4)建立珠江三角洲毒害污染物的數據中心,為這一地區的環境規劃、污染物的控制對策研究奠定基礎。
隨著中心建設的逐步完善,將進一步健全大氣、水、土壤污染物長期觀察系統與相應資料庫專家系統,如重點流域水質實時監測與預警系統,為解決重大的水環境問題提供技術支撐。
中國科學院珠江三角洲環境污染與控制研究中心將力爭建成國際一流的從事環境科學與技術研究的實驗室與技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