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述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工程科學學院成立於1998年9月,由當時的力學和機械工程系(5系)、精密機械與精密儀器系(9系)、熱科學和能源工程系(13系)和中國科學院材料力學行為和設計重點實驗室組成。
工程科學學院的前身是錢學森院士於1958年創建的近代力學系,1998年成立學院後的首任院長是中科院院士伍小平教授,第二任院長即現任院長是崔爾傑院士,執行院長為陸夕雲教授,常務副院長是楊基明教授。
工程科學學院位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校區,與校圖書館相毗鄰。院辦機關辦公地點位於力學四樓三層。
歷史沿革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工程科學學院成立於1998年,由當時的力學和機械工程系(現更名為近代力學系)、精密機械與精密儀器系以及熱科學和能源工程系組成。伍小平院士,崔爾傑院士等都曾出任過院長。
力學與機械工程系原名近代力學系,由錢學森院士於1958年創建,並任系主任直至1978年;1992年更名為力學與機械工程系,2007年恢復為近代力學系。
精密機械與精密儀器係為1978年在近代力學系基礎教研室的基礎上創建的;而該教研室的前身則是1958年建校時成立的機電工程教研室(該教研室承擔全校工程基礎教學)的機械部分,該部分於1963年併入近代力學系。熱科學和能源工程係為著名科學家吳仲華院士於1958年創建,並任系主任直至1960年;此後該系撤銷,且作為工程熱物理專業併入近代力學系。983年該專業脫離近代力學系獨立成工程熱物理系,1992年更名為熱科學和能源工程系。2004年依託我校火災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而建立的安全科學工程系,掛靠在工程科學學院。20世紀90年代按錢學森先生倡導成立的中國科學院材料力學行為和設計重點實驗室也屬工程科學學院。
工程科學學院力學與機械工程系原名近代力學系,系功勳科學家錢學森院士於1958年創建,並任系主任直至1978年;1992年更名為力學與機械工程系,2007年恢復為近代力學系。
系別設定
近代力學系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力學系由錢學森親自創建於1958年,並由錢先生擔任首任系主任。吳仲華、童秉綱院士、韓肇元教授、虞吉林教授、何世平教授、陸夕雲教授先後擔任過本系系主任。
精密機械與精密儀器系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精密機械與精密儀器繫於1978年成立,該系的教學、學科建設和科研工作都是圍繞著精密機械與精密儀器的前沿方向展開的。並與美國、日本、英國、德國 、西班牙、澳大利亞等國學術機構建立了長期的合作研究和人才交流關係。該系設有精密儀器及機械工學碩士點和工學博士點、測控技術與儀器、機械電子工程工學碩士點;設有機械工程和儀器儀表工程碩士點;設有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和測控技術與儀器兩個本科專業,培養工學學士。
熱科學和能源工程系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熱科學和能源工程系前身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工程熱物理系,於1958年由吳仲華先生創建,為國內創辦該專業最早的單位之一。1961至1982年間,曾併入近代力學系,於1983年恢復了系的建制,葛新石教授於1983至1993年間擔任系主任,1992年本系更名為熱科學和能源工程系;之後歷任系主任依次為范維澄院士(1993-1996)、陳義良教授(1996-2000)、程曉舫教授(2000-2001)。現任系主任為王曉宏教授。
安全科學與工程系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安全科學與工程系成立於2004年12月。中國工程院院士范維澄教授擔任系主任,張和平教授擔任系常務副主任。該係為國家安全工程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單位。該系設有安全工程本科專業,具有安全技術及工程專業碩士及博士學位授予權。安全技術及工程專業是安徽省重點學科。該系與美國、英國、德國、西班牙、澳大利亞、日本、俄羅斯、新加坡等國家及香港和台灣地區的學術機構建立了長期和卓有成效的合作研究、學術和人才交流關係。
教育情況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工程科學學院堅持科學與技術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強化學科交叉等辦學思想。在教學和課程設定方面,學院將現代工程科學的知識建立在數理、力學、材料、熱物理、電子與計算機、控制、機械等基本理論之上,同時加強學生現代新型工程技能的訓練。為此,學院一方面強化學生基礎理論的學習,另一方面建立了工程科學教學實驗中心。
學院在學生中組織學生業餘科研興趣小組,如機器人、航模組、天文組、小發明組、攝影小組,網路及軟體興趣小組等。學院建設了大學生實踐創新基地,該基地一方面為本科生開設了多門創新及技能培訓課程,同時為本科生提供了科學研究、創新設計、技能培訓的活動基地。
通過上述措施,使培養的學生既具有良好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理論基礎,又掌握先進的工程思想和工程手段,逐步形成了工程科學學院鮮明的辦學特色。
學院的“理論與套用力學”專業為全國理科力學人才培養基地;力學為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點;“力學”和“工程熱物理”為中科院博士生重點培養基地;固體力學、流體力學為全國重點學科。
相關資料
學院分團委
工程科學學院分團委成立於2001年,由近代力學系(5系)、精密機械與精密儀器系(9系)、熱科學和能源工程系(13系)、安全科學與工程系(26系)團總支構成。在院分黨委的正確領導下,在校團委悉心指導下,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精神,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不斷加強組織建設和陣地建設,團結和帶領全院團員青年,不斷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積極開展學術、科技、文體和社會實踐等多方面工作。
科學研究
工程科學學院設有中科院重點實驗室、校級重點實驗室、學院級重點實驗室。
工程科學
工程科學(Engineering Science)也稱技術科學,屬於套用科學層次,是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之間的橋樑。科大建校時諸多的系科定位於工程科學,這些系科與傳統的工學院的相關係科是不同的。前者面向工程科學,主要培養解決工程中科學問題的研究型人才;後者直接面向工程技術,主要培養工程技術人才。實際上,設定諸多的工程科學類型的系科,是科大先進的辦學思想——“科學與技術相結合,理與工相結合”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科學的進步,特別是高新技術的飛速發展,給工程科學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向工程科學提出了新的挑戰,工程科學學院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組合相關的系科而成立的。
學科建設
一級學科“力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力學學科由錢學森先生於1958年親手創辦,郭永懷、吳仲華、談鎬生、鄭哲敏、林同驥、李敏華等30多位老一輩著名科學家曾在此任教。50餘年來,本學科繼承和發揚錢學森先生的技術科學思想,在努力解決國家重大工程技術問題的同時,為國家培養了大量優秀人才。早期畢業生中,白以龍、吳有生、楊秀敏、徐建中、杜善義、范維澄、王自強等7人已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或中國工程院院士。 經過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重點建設,本學科整體水平有了很大發展。本學科是國家首批重點一級學科,目前設定了流體力學、固體力學、工程力學、生物工程力學、材料力學與設計、微系統力學、工程安全與防護技術等7個二級學科博士授權點,其中固體力學和流體力學是國家認定的重點學科。在科學研究方面,本學科擁有中國科學院材料力學行為和設計重點實驗室;在人才培養方面,本學科是國家理科(力學)研究與教學人才培養基地和中國科學院博士生重點培養基地。
本學科現有教授25人和副教授17人,其中童秉綱教授和伍小平教授是中科院院士。此外,1人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人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9人為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入選者。以陸夕雲教授為首的大規模科學工程計算團隊是教育部創新團隊。
“材料力學與設計”
材料的力學行為強烈依賴於其不同層次的內部結構。通過細觀結構的精心調控與設計來獲得具有卓越巨觀性能的新型材料是力學與材料科學交叉的前沿方向,可能使材料研究在方法論上獲得重要突破。本學科自上世紀90年代在錢學森先生的大力倡導和關懷下籌建,得到葛庭遂、鄭哲敏、黃克智、白以龍等著名科學家的鼎力支持,於2005年正式成立。主要目標是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將現代力學的理論、方法和手段運用於先進結構和功能材料的設計與開發。本學科現有教授7名,其中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名、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入選者4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1名。主要實驗裝備包括:陶瓷製備系統、高溫電磁熔煉爐、MTS材料測試系統、高應變率材料動態行為測試系統、同步輻射材料內部結構觀測系統、透射電子顯微鏡、掃描電子顯微鏡、納米壓痕儀等。
研究方向:
1. 多尺度材料模擬、計算和設計理論;
2. 材料熱力學與微結構演化理論;
3. 複合材料動態力學行為和設計;
4. 電磁流變智慧型材料的設計、製備和表征;
5. 高溫材料和高溫塗層結構的設計和製備;
6. 超輕泡沫金屬材料和結構的多功能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