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畜牧業地理
正文
中國是世界上畜牧業資源最豐富和畜牧業歷史悠久的國家之一。中國擁有草地資源3.17億公頃,生長3000多種牧草,在不同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下,形成了多種多樣的草場類型,有利於各種牲畜和不同季節的放牧利用,草地可利用率約達68.4%。在廣大農區每年可提供大量農副產品和飼草飼料資源,約達7000多億千克,種類多,數量大,營養豐富。此外,還有食品、畜產、水產、釀造等加工工業的大量下腳料,均可作飼料利用。同時,中國的牲畜品種資源也極豐富,經長期選擇培育和引進改良,全國已育成優良的畜禽地方良種約260個,成為全國畜牧業發展的寶貴基因庫。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中國畜牧業雖已有很大發展,但速度緩慢,生產低而不穩,產品率和商品率均不高。至80年代,豬、牛、羊和大牲畜頭數有了顯著增加,肉、奶、蛋、毛等畜產品產量大為增長,商品率也大為提高。無論生豬頭數、 豬肉總產量以及馬、騾、 山羊、兔的頭(只)數均居世界首位,綿羊和黃牛頭(只)數則分別居第3、第5位。1991年中國的肉、蛋產量已躍居世界第1。但因中國地域遼闊,自然條件複雜多樣,畜牧業資源分布不均,畜牧業生產發展地區差異顯著。北部與西部廣大地區歷來為全國重要牧區,擁有牲畜頭數約占全國的10%,而以種植業為主的東部廣大農區卻擁有全國86%的牲畜頭數,所提供的肉食約占全國的95%,奶、禽、蛋等畜產品也占絕對優勢。
根據畜牧業生產發展的條件和特點,以及民族的生活、生產習慣與歷史發展的地區差異等,中國畜牧業可劃分為牧區、農區、半農半牧區、城郊等4種類型地區:
牧區畜牧業 主要分布於北部的內蒙古高原、西部的新疆和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從東向西呈明顯的地帶性變化:①東部草甸草原地區。牧草生長茂密,產草量高,質量好,適宜發展牛、馬、羊等多種牲畜,所產三河牛、三河馬全國著名。②中部乾草原(包括荒漠草原)地區。牧草較稀疏矮小,產草量較低,宜於牧羊,向為中國重要的羊毛、羊皮與羊肉生產基地與耕役馬的主產地。③西部半荒漠-荒漠地區。水草條件較差,宜於羔皮羊、裘皮羊、山羊和駱駝等的放牧,但以山羊所占比重較大,駱駝的分布也相當集中,是中國駱駝的重要分布區。④西部阿爾泰山、天山等地的山地區。天然草場類型多樣,垂直差異十分顯著。放牧綿羊、山羊、馬、牛和駱駝。 其中尤以新疆細毛羊、阿勒泰肥臀羊、伊犁牛、伊犁馬等著稱。⑤青藏高原區。天然草場類型繁多,牧草低矮,產量低,是以氂牛、藏系羊為主體的高寒牧區。世界上約有85%的氂牛分布在中國,而以青藏高原牧區最為集中,是國內外氂牛的集中產區。總之,牧區畜牧業是以天然草地為主要飼料來源的放牧畜牧業地區,家畜以牛、馬、羊、駱駝等草食牲畜為主,畜牧業以產品畜為其主要利用方式,是全國重要的畜牧業生產基地。 農區畜牧業 向以從屬於種植業並帶有副業性質的舍飼畜牧業為特點。以豬和家禽占重要地位,而黃牛、水牛、 馬、驢、 騾等畜種則主要供役用。大致以秦嶺、淮河為界,可分為北方和南方農區:①北方農區接近牧區和半農半牧區,區內有一定面積的天然草場,綿羊和山羊的比重大於南方農區,並有小群的放牧畜群和放牧經營的方式。此外,黃牛、馬、騾等役畜是本區平原地帶的主要耕役畜和運輸動力,驢則是山地丘陵地區的主要耕畜和馱運工具。黃淮海平原、東北平原、關中平原、河西走廊等地養豬較多,具較高的商品性。禽類以雞為主,水禽(鴨、鵝)較少。②南方農區飼料來源豐富, 牲畜種類較多, 以豬、水牛、黃牛、山羊等為主。全區豬頭數約接近全國總數的2/3,以四川盆地、兩湖平原、珠江三角洲、長江下游平原、浙江中部及西南部、閩東南沿海、桂東部、滇中和台灣西南部平原等種植業發達的地區最為集中,飼養量大,出欄率、商品率均較高。黃牛與水牛分別為南方農區旱地與水田的重要耕畜。水牛擁有頭數約占全國的99%以上,多分布於平原稻作區。黃牛在全國也占重要地位,主要見於台地和丘陵山地區。馬、驢、騾數量極少。山羊遍及區內,但丘陵山區居多。綿羊雖不多,但以杭嘉湖平原和太湖地區的湖羊為最著名。禽類仍以雞為主,但水禽數量和放養規模遠遠超過北方農區。
半農半牧區 沿長城南北呈狹長的帶狀分布,是農區役畜和肉食牲畜主要供應基地之一。本區歷史上曾是農牧業交替發展變化較大的地區,以具有漢族經營純農業與蒙古族經營純牧業的生產方式為特色。區內旱作農業與放牧畜牧業交錯分布,畜牧業兼有純牧區放牧與農區舍飼的特點。區內科爾沁草原和壩上高原等天然草場以放牧牛、馬、羊為主,是肉、乳、細毛的重要生產基地。此外,寧夏的鹽池、同心及內蒙古毗鄰地區,歷來以發展灘羊為主,所產二毛裘皮尤負盛名。
城郊畜牧業 主要分布於城市和大型工礦區周圍,以飼養豬、雞、奶牛等畜禽為主,為城市、工礦區直接提供肉、蛋、乳等畜產品。除郊區農村集體與個人舍養畜禽外,還有奶牛飼養場、大型機械化養豬、養雞場,形成技術水平和商品率均較高的城市、工礦區副食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