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溢價

中國溢價

包含社會生的問題,如果給它起個經濟學名詞,可以叫作“中國溢價”。

詞語源頭

農曆狗年(2006年)正月初九,遠在萬里之外的一場跨國購併畫上了句號。日本東芝公司宣布,以54億美元的價格收購著名的西屋電氣公司。這是一個令人咋舌的價格,因為老東家英國核能集團開出的售價不過是18億美元。這就是說,東芝幾乎以3倍開價買下了西屋,溢價之高令競爭對手通用電氣等等瞠目結舌。分析家在評估這一收購溢價時,不約而同提到了一個辭彙——“中國因素”。

運用實例

事情其實顯而易見。中國早先宣布,將在15年內新建31座核電站,這是全球已知最大的一張核電訂單。東芝的沸水堆技術並不是中國欣賞的,而“核電鼻祖”西屋恰恰以其先進的壓水堆技術,正成為招標中的浙江三門和廣東陽江4台百萬千瓦核電機組最有力的競標者之一。東芝收購西屋,可以說就此一腳踏進了朝思暮想的中國核電市場。

類似的“中國溢價”近來比比皆是。2005年12月23日,世界第一大啤酒商比利時英博集團以58.86億元人民幣的價格,收購了淨資產僅為6.19億元的福建雪津啤酒;在前些時候美國花旗集團以241億元的價格競購廣發銀行85%的股權,溢價約7倍。

詞語含義

“中國溢價”是中國發展的一個標誌,意味著它的發展潛力遠遠高於以淨資產、以GDP等等表面數值所體現的價值。只有一個良好而充滿希望的經濟體,才會產生豐富的發展溢價。

啟示

如何用好這種發展溢價,是全新的課題。無論是在國有資產的價值評估中,還是在資本市場的股權交易中,特別是在外資大量進入持續購買中國資產時,都必須充分考慮到這樣一種發展溢價的存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