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以標普下調信用評級為導火線,全球對於美國債務危機的擔憂情緒急劇上升。當此之際,世界再一次將目光投向東方,“中國救世論”重新被提及。
應該承認,眼下剛剛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經濟總量進一步迅速擴張;“舊患未除,又添新病”山姆大叔和歐洲諸雄,復甦的步履依舊蹣跚;經濟多年徘徊不前的日本,尚未從大地震和核泄漏的創痛中痊癒;印度、巴西、南非等新興經濟體雖然增長勢頭不錯,但經濟體量有待壯大……
評論
中國經濟的確需要大有作為,但是,這個大有作為的出發點,首先應該是國民福祉與國家昌盛,其次才是國際責任。從本質上看,中國目前仍然是一個開發中國家,大而不強。打個比方,中國規模可觀的經濟形態具有“嬰兒肥”的虛胖特徵,並不強健,因此,寄望中國在已開發國家增長乏力的時候,領銜世界經濟成長的馬車夫,實在勉為其難。
作為全球化中的重要經濟體,中國對世界資本市場的穩定負有責任,但這一責任畢竟居於中國國家利益之後。因此,在減持美元資產(必要時也可減持歐元資產)這一問題上,中國政府大可不必遮遮掩掩,欲走還留,迷戀於歐美政要廉價奉送的諸如“中國奇蹟”、“大國責任”之類的高帽子。吃盡了外儲貶值苦頭的中國,沒有必要為了華而不實的面子,替歐美的債務危機埋單。
實際上,中國經濟的諸多內在頑疾並沒有得到根治,比如投資依賴症、“先污染、後治理”、房地產泡沫等等,都是帶病奔跑的中國經濟亟待消除的症狀。勿為“救世主”的煙霧彈所迷惑,多關注自身不足,踏踏實實將自己的事情辦好,理應成為中國在一片喧譁中的冷靜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