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安徽中國徽州文化博物館為安徽省第二大綜合性博物館,也是國內唯一全面體現徽州文化主題的博物館。館址坐落在黃山市屯溪機場迎賓大道南側,占地面積157畝,建築面積14000平方米。展出面積6000平方米,庫房面積2000平方米,產業園區3000平方米,輔助功能區面積3000平方米。館舍建築以天人合一為主導思想,以徽州文化為基本內容、徽州地理山水為背景、徽州建築風格為基調的一組多功能綜合建築及徽派風景園林。館舍地域開闊,周圍龍山平緩環繞,高低層次錯落有致。草木蔥蘢,環境優美,水景小品,點綴其間,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相映成趣。安徽中國徽州文化博物館是省“861”行動計畫和黃山市“443”行動計畫的重點項目,由陳列區、收藏區、文化產業區、辦公區組成。陳列區由基本展廳、專題展廳、報告廳等組成,是座功能齊全的現代化博物館;文化產業區是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的文化產業項目,集旅遊、觀光、購物、娛樂、休閒為一體綜合園區。建制與沿革
1963年,安徽中國徽州文化博物館前身徽州地區博物館成立,隸屬於徽州地區文化局,原館址設在屯溪老街,林蔭先生任第一任館長,1978年徽州地區展覽館併入。1987年,黃山市成立,徽州地區博物館更名為黃山市博物館,同年遷入屯溪區徽山路24號塢山腳下。黃山市博物館系地方綜合性博物館,隸屬於黃山市文化局,館舍外觀為殿宇式三層建築,鋼筋水泥結構融徽派建築風格。占地面積16500平方米,建築面積3850平方米。設有陳列大樓、文物庫房、辦公樓、休息室、傳達室、六角亭、古藝軒。其中展廳面積近700平方米,庫房1000平方米。2008年1月8日,安徽省徽州文化博物館成立,原黃山市博物館和黃山市文物商店成建制併入安徽省徽州文化博物館。同年5月28日根據國務院辦公廳、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復函同意安徽省徽州文化博物館更名為安徽中國徽州文化博物館。建館至2008年底,歷任負責人為:林蔭、朱開霖、胡槐植、翟屯建、凌建民、汪翔、章望南、陳琪。
機構設定
安徽中國徽州文化博物館為副縣級全額事業單位,設辦公室、陳列研究部、保衛部、保管徵集部、財務部、信息產業部等6個部門,附設工會、圖書閱覽室、博物館商店。
人員結構
安徽中國徽州文化博物館通過這幾年幹部隊伍建設,採用人才結構調整、人才引進、人才培養等方式,建立起了一支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高素質幹部隊伍。全館職工90%以上具備大專以上學歷,40%以上具備中級以上專業職稱,其中高級職稱占3%。中青年占全館職工總數70%以上。大部分職工為專業技術人員,主要從事考古學的發掘研究、文物保護技術研究、文物研究、古代藝術研究、民俗文化研究、陳列展覽、對外交流等業務工作。
主要藏品
徽州,中華大地上一個名揚中外的文化地理概念,一個獨立而卓然的民俗文化單元,它以今天黃山市為中心,包括歷史上徽州府 “一府六縣”,即歙、黟、休寧、婺源、祁門、績溪。
徽州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美好的地方。歷來以山水之秀、人傑地靈、商賈之富、文風之盛、民風之淳而蜚聲海內外,被譽為“東南鄒魯”、“文獻之邦”和“文物之海”。徽州,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儒家文化的聖地,是明清時期中國先進文化的光輝代表,是傳統中華文化的精彩縮影。宋至晚清,這裡曾經達到高度繁榮和輝煌的文化。無論在思想、經濟、政治領域,還是在文化藝術的各個方面,都有突出的特點和很高的成就,並輻射至周邊地區,乃至全國。
統治中國思想史近千年的理學源頭在這裡,獨占中國經濟鰲頭三百多年的徽商在這裡,倍受文人墨客青睞的徽墨和歙硯產在這裡,中國版畫的最高成就在這裡,中國篆刻的主流在這裡……至於歷史名人,更是燦若群星。宋以來的理學大儒如程顥、程頤、朱熹的祖籍在這裡,被梁啓超推崇“是為八百年來思想界之一大革命”的啟蒙主義思想家戴震生長在這裡,被譽為“五四運動”精神領袖胡適也出生在此……明清時期徽州突出的文化現象與成就被譽為“徽文化”。
得地利之優,安徽中國徽州文化博物館館藏極為豐富,收藏有陶瓷、硯台、徽墨、書畫、徽州三雕、青銅器、玉器、雜項、古籍圖書、徽州文書等各種文物近10萬件(冊),其中古籍書近50000冊,契約文書近30000份。館藏的歙硯、徽墨、新安書畫、徽州文獻是館內的特色藏品,其中宋墓出土的“文府墨”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徽墨。館藏的徽州文書成為研究徽學這一國際性顯學的重要資料,也引起世界範圍內的徽學專家的關注。
陳列及展覽
安徽中國徽州文化博物館的基本陳列為《徽州人與徽州文化》,
分為:走進徽州、天下徽商、禮儀徽州、徽州建築、徽州藝術、徽州科技六個部分;內容有:新安大好山水、徽州與徽州人、明清徽商、徽州女人、東南鄒魯、程朱闕里、徽州宗族、新安醫學、科技之星、文房瑰寶、新安畫派、徽派版畫、徽派篆刻、徽州村落、徽州民居、徽州三雕等。建館以來,館內相繼舉辦過《館藏孤雁展》、《館藏古陶瓷展》、《徽州文房四寶展》、《徽州明清容像展》、《名人書畫展》、《黃賓虹、汪采白書畫展》、《古代畫家筆下的黃山畫展》、《黃山市中共黨史資料展》、《徽州雕刻藝術展》、《兵馬俑展》、《館藏楹聯墨跡展》、《黃山市館藏文物精品展》、《徽州契約文書展》等,多方面展示了館藏文物濃厚的地方特色。也曾經舉辦過《毛澤東誕辰一百周年圖片展》、《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四十周年黨史展》、《太平湖恐龍化石展》、《“新四軍抗日烽火”專題展》;配合黃山國際旅遊節舉辦過《黃山市二十年成就展》和《台北故宮博物館院長江兆申先生書畫展》以及《黃山市書、畫家作品展》、《大風堂弟子游三輝書畫展》、《古近代畫展》、《新安畫派書畫展》、《張啟聰攝影展》、《黃山山中人——黃賓虹書畫精品展》、《黃山市博物館藏黃士陵書畫展》和《徽派三雕藝術陳列》等文物專題展覽。
學術成果
考古發掘與研究
1959年徽州地區博物館參與發掘屯溪弈棋土墩墓,對出土的100多件銅器進行分析,判斷土墩墓年代可能晚至春秋時期,但出土的部分銅器確有西周時期的風格,鳳紋方鼎、幾何變形獸紋簋、鏤孔瓿形器、雲紋五柱器等器物形制、紋飾特異,為其他地方所未見,地方特色十分引人矚目。1978年,在祁門縣城茶科所基建工地發現了一座北宋古墓,限於當時條件,徽州地區博物館職工參與進行了保護性挖掘,現存有一口金絲楠木棺、一錠“文府”墨、一枚“崇寧重寶”大錢,兩枚“太平通寶”小平錢及一把木尺。其中一枚“太平通寶”小平錢鋸有五個淺齒。以上文物現均藏於安徽中國徽州文化博物館。
2002年黃山市博物館職工配合安徽省博物館古脊椎動物學專家發掘歙縣雞母山侏羅紀時代恐龍活動遺址,除此之外,館內技術人員還參與了歙縣新洲新石器遺址、祁門下風堂新石器遺址等考古發掘工作。
出版
建館以來,館內職工相繼編撰出版的《館藏古籍徽州地方資料目錄》、《館藏徽州家譜目錄》、《徽版古籍刻工姓名錄》、《黃士陵書畫集》、《徽州文化》等都受到學界好評。信息技術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文明快速進入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新時代,網際網路等技術手段也在變革著人們利用博物館的方式。2006年起,黃山市博物館對現有館藏進行摸底調查,並同步展開文物藏品的數據化採集工作,以便為新館的數位化、科學化管理及展覽奠定基礎,已基本完成硯台、瓷器類文物的數位化建檔工作;2008年,安徽中國徽州文化博物館在規劃、建設、維護本館的信息網路和通信網路系統的基礎上,建立文物信息管理系統,文博信息化建設方面取得了較多的成果,目前能獨立完成了信息化、多媒體展覽的規劃、設計。對外文化交流
1、上世紀90年代初,我國在日本辦文房四寶展覽,我館館藏文府墨代表我國墨業的執牛耳者,作為唯一入選的墨赴日展出;
2、2004年底,我館積極挑選文物參加由省文物局組織的徽州文物赴香港展出活動,並有木雕隔扇門等文物10件入選參展;
3、2006年4月我館與中國印學博物館聯合主辦了《黃山市博物館藏黃士陵書畫展》,於杭州西泠印社成功展出,並同時舉辦了《黃山市博物館館藏黃士陵書畫集》的首發式,為期一月的展覽期內,活動取得圓滿成功。
公眾服務
1995年,安徽中國徽州文化博物館前身黃山市博物館被確定為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1年被命名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安徽中國徽州文化博物館高度重視對青少年的服務,根據青少年群體的特點,結合博物館資源,制定有針對性的教育計畫,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活動,組織有針對性的參觀與講解。曾與黃山市教育局共同下發了《關於組織全市中國小生開展“體驗徽文化,感受新黃山”綜合社會實踐活動的通知》,制定了各學校參觀日程安排表,並組織實施,引導廣大中國小生認識徽州的輝煌歷史和燦爛文化,培養他們牢固樹立熱愛家鄉、建設祖國的觀念。同時,還與黃山市武警支隊駐看守所中隊、黃山市交警支隊直屬二大隊進行軍警民共建。利用報刊、雜誌、電視、網路等普及文物知識,極大地發揮了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
自2004年起,根據文化部和國家文物局的要求,黃山市博物館一直堅持對未成年人實行免費開放,為青少年提供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場所。2008年,根據四部委檔案精神和省文物局統一部署,安徽中國徽州文化博物館作為安徽省免費開放第一批試點館,於3月26日實行免費開放,深受公眾的歡迎。
開館至今,安徽中國徽州文化博物館服務意識與服務能力不斷增強,專題展覽向精品化方向發展,旨在更好地服務於公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