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大學

中國工程大學

中國工程大學始建於1895年10月2日,是中國第一所現代大學。

基本信息

中國工程大學(原南京工程學院)是江蘇省省屬的一所以工學為主,涵蓋經濟學、管理學、文學、理學、法學等多學科的高等工程套用型本科院校,是全國高等學校教學研究會第二屆理事會副理事長單位和全國高等學校教學研究會套用型本科院校專門委員會主任委員單位。學校坐落於六朝古都南京市,現有普通全日制本專科在校生14711人,成人教育函授在籍學生6676人。
歷史沿革 中國工程大學是由兩所原國家示範性高等工程專科重點建設學校——南京機械高等專科學校和南京電力高等專科學校於2000年合併組建而成,2001年,經江蘇省政府批准,原隸屬於國家核工業部的南京工業學校併入學校。原南京機械高等專科學校的前身是同濟醫工學堂(同濟大學前身)於1915年創建的附設機師科,歷經同濟高級職業學校、南京機器製造學校、南京機械專科學校等時期。從1988年起,原南京機械高等專科學校借鑑德國辦學經驗,按照 “3+1” 的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先後與華東工學院(現南京理工大學)、江蘇工學院(現江蘇大學)聯合培養本科層次高級套用型工程技術人才。原南京電力高等專科學校的前身是創建於1946年的江蘇省立蘇州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歷經南京電力學校、南京電力專科學校等時期。原兩所專科學校分別隸屬於原國家機械工業部和國家電力工業部,先後於1997年和2000年劃轉到江蘇省管理。2000年以來,學校確立並貫徹“學以致用”的辦學理念,發揚“知行統一,創業創新”的精神,在套用型本科教育、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推進校企合作和產學合作教育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有效的探索和實踐,各項事業持續健康發展,辦學水平穩步提高,辦學特色更加鮮明,辦學實力大大增強。
辦學條件 學校占地面積2800畝(含科技產業園區),各類校舍總建築面積64.23萬平方米,固定資產總值達到16.01億元,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1.31億元。學校現設有機械工程學院、材料工程學院、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電力工程學院、自動化學院、通信工程學院、計算機工程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建築工程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車輛工程系、環境工程系、人文與社會科學系、外語系、基礎部和體育部共16個院(系、部)以及工程基礎實驗與訓練中心、先進制造技術工程中心、電力仿真與控制工程中心等3個工程中心。另設有繼續教育學院和一個公有民辦二級學院——康尼學院。現有實驗中心33個、各類實驗室157個、校內實習(實訓)基地16個、實習(實訓)室76個、校外實習基地96個。有省級重點建設實驗室1個,省級教學實驗中心1個,省級高等學校基礎課教學示範中心3個。以現代化、信息化為主要特徵的圖書信息中心建築面積3.85萬平方米,文獻總量達到190.47萬冊,其中紙本圖書資源127.47萬冊,電子圖書等電子資源63萬種。建成了覆蓋校園的計算機網路系統和信息化管理平台。學校各項配套服務設施不斷完善,以湖光鷺影為特色的生態型校園,依山攬水,環境優美,各類教學、生活、運動等設施齊全,教學儀器設備先進。
學科專業 在多年的辦學過程中,學校的發展始終與機械、電力行業的發展緊密相連,學校緣機械、電力而生,因機械、電力而強,在服務和奉獻機械、電力行業建設中迅速發展壯大。長期以來,學校高度重視與機械、電力行業的密切合作,形成與兩大行業深厚的歷史淵源。學校組建以後,堅持繼續為行業服務,堅定不移地走以質量求生存、以特色促發展的內涵發展為主的道路,依託機械、電力等學科專業優勢,以機械、電力產業鏈為主線,整合最佳化資源,構建了以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材料科學與工程、自動化、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熱能與動力工程、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會計學、藝術設計等專業為主的套用型學科專業體系,現有本科專業35個,其中,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和熱能工程2個學科被列為省級重點建設學科,自動化專業被列為國家首批特色專業建設點,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熱能動力設備與套用、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和自動化等4個專業被評為省級品牌特色專業。
師資隊伍 截至2007年底,學校共有專任教師922人。師資隊伍中,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288人,占師資總數的33%,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78人,具有碩士學位的教師452人,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的教師占師資總數的60.7%。教師隊伍中,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3人,江蘇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人,有江蘇省“333工程”培養對象12人,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峰” 資助計畫3人,江蘇省“青藍工程”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培養人選8人,江蘇省“青藍工程”中青年優秀骨幹教師30人,教育部高等學校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3人。
教學改革 學校具有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優良傳統。在專科辦學過程中,經原國家教委批准,學校率先在全國高工專中實施“小範圍、大幅度”專業教學改革,建成了一批在全國具有較大影響力和示範作用的專業,電網監控專業“兩條線”的教學模式獲得了國家教學成果獎一等獎,為推動我國高等工程專科教育的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早在1988年,學校就開始與兄弟高校聯合探索按照 “3+1” 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本科層次高級套用型工程技術人才。學校組建後,積極開展教學改革,突出教學改革在教學工作中的引領作用,深入開展套用型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全面實施教育質量和教學改革工程,成效明顯。有1個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和4個省級品牌特色專業;獲得國家教學成果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省教學成果獎特等獎1項、一等獎3項、二等獎10項;建成國家級精品課程1門,江蘇省精品(優秀)課程(群)9門,建成(立項)校級精品(優秀)課程(群)77門;列入“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28本、“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52本,先後出版主編、副主編教材313本;建成國家級精品教材1部,省部級精品(優秀)教材13部。2007年,機電控制類專業被教育部遴選為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人才培養 近一個世紀以來,學校致力於培養高素質的工程技術套用型人才,先後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和輸送了10萬餘名各類工程技術專業人才和管理人才,其中,1988年以來,先後向社會各領域輸送本科層次套用型高級人才1.1萬餘人。學校畢業生遍布華夏,在祖國各地,在機械、電力以及核工業等各個領域都有他們奮鬥的身影和前進的足跡,一大批畢業生成為行業領域中的中堅和骨幹,他們勤勤懇懇、踏踏實實地奮鬥在工程第一線,下得去、留得住、幹得好,為國家富強,特別是為機械、電力等行業的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近年來,學校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著力培養具有較強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和良好職業素質的現代工程師,畢業生以思想政治過硬、綜合素質好、專業基礎紮實、實踐能力強、發展後勁足而受到社會的廣泛好評和普遍歡迎。2005年以來,畢業生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2003年以來,學校年年被江蘇省評為“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
校企合作 學校貫徹學以致用的辦學理念,遵循套用型人才培養規律,堅持走產學合作教育之路,不斷創新校企合作思路,擴大校企合作規模,豐富校企合作內涵,提升校企合作層次,創建了具有鮮明特色的多元化、多樣性校企合作模式。合作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全過程,選派具有豐富實踐經驗和較強理論研究能力的工程技術人員參加學校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直接參與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課程建設以及教學實踐等。合作企業還通過多種方式直接參與學校各類實驗室的建設,學校先後與美國GE Fanuc公司、UGS公司,德國西門子公司、博世力士樂公司、海克斯康測量技術集團、日本三菱公司、法國施耐德電氣公司等著名大型跨國公司以及江蘇省電力公司、有色金屬華東地質勘查局、南京南瑞繼保電氣有限公司等國內知名企業共24家國際國內企業合作,協定投入3.3億元共建實驗(實訓)中心,目前已完成投入1.8億元。通過開展多元化、多樣性的校企合作共建29個實驗(實訓)項目,搭建了校企聯合育人的平台,為學生營造了掌握行業最新設備、最新技術和了解企業文化、培養工程意識的環境,也為企業提供了展示其技術和產品的視窗,建立了互利共贏的合作機制,形成了鮮明的校企合作辦學特色。
科研產業 在教學水平與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高的同時,學校高度重視科學研究與產業發展工作,學校整體科研能力和校辦科技產業效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實現了校內產學研的良性互動。2005年~2007年,學校共承擔包括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在內的各級各類科研課題499項,科研經費到款1.63億元,“十五”以來,學校先後獲江蘇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三等獎2項,獲機械工業科學技術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建成省級工程、技術中心4個,占地237的科技產業園已具規模,功能不斷完善。科技產業健康快速發展,“十五”以來,校辦企業依靠學校的支撐,充分發揮產學合作的優勢和產業園區的科技孵化功能,先後有3項新產品獲國家重點新產品稱號,3項產品獲江蘇省高新技術產品稱號。學校現有科技企業5個,其中,南京康尼新技術有限公司被國家科技部認定為國家級重點高新技術企業,另有兩家企業被評為江蘇省高新技術企業。2007年,產業銷售總額達到4.4億元。
國際交流 學校不斷加大對外開放辦學的力度,在加強同國內高校、企業交流合作的同時,積極拓寬渠道加強同國外高校和企業的合作與交流,建立了與國外高校、企業間多層次的合作交流關係。先後與德國、英國、愛爾蘭、法國、加拿大、新加坡等國家的10所高校建立了校際間的交流與合作關係。上世紀80年代,學校就與德國康斯坦茨工業技術大學實現了教師和學生互派。2004年以來,學校又先後與英國諾森比亞大學、愛爾蘭都柏林格林菲斯學院等高校就學分互認簽署了合作協定,按照“2+2”人才培養模式實現了聯合辦學。學校中外合作辦學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開闢了國際合作培養套用型人才的新途徑。
多年來,學校的建設與發展得到了教育部、江蘇省委、省政府以及社會各界的殷切關懷和大力支持。經過廣大師生的共同努力,學校在黨的建設、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養、隊伍建設、學科專業建設、校園建設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當前,全校師生員工正在全面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統攬工作全局,按照“提升內涵,彰顯特色,協調發展,增強實力”的工作方針,團結一致,為早日把學校建成有較大影響、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套用型工程大學而努力奮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