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信息
內容簡介
《中國工業概況》是為滿足我國工業各部門管理和業務工作的需要,由工業和信息化部政策法規司組織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工業和信息化部電信研究院、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機械工業經濟管理研究院、中國工業報社和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信息中心等單位,經過認真研究編寫而成的。
《中國工業概況》共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中國工業總體情況;第二部分是重點行業發展情況;第三部分是附錄,介紹世界主要國家工業情況。
《中國工業概況》對我國工業各部門、企業及有意研究我國工業發展的管理人員、研究人員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
圖書目錄
序
第一部分 中國工業總體情況
一、緒言
二、概況
三、結構分析
四、國際競爭力
五、工業化與信息化的融合
六、工業領域的重大科技專項
七、突出矛盾與問題
八、形勢與任務
第二部分 重點行業發展情況
一、煤炭工業
二、鋼鐵工業
三、石化工業
四、電力工業
五、有色金屬工業
六、機械工業
七、汽車工業
八、航空航天工業
九、船舶工業
十、輕工業
十一、紡織工業
十二、醫藥工業
十三、食品工業
十四、菸草工業
十五、建材工業
十六、電子信息產業
十七、積體電路產業
十八、軟體和信息服務業
附錄世界主要國家工業情況
附錄A英國工業
附錄B美國工業
附錄C德國工業
附錄D日本工業
附錄E韓國工業
附錄F拉美國家工業
後記
……
工業發展
30多年來,中國工業建設的主要成就表現在:
生產規模迅速擴大
1953~1985年,中國全民所有制單位工業基本建設投資累計達到 5486.9億元。新增固定資產 3790.05億元,建設了一大批新的工礦企業。企業數由1957年的16.95萬個增加到1985年的46.32萬個,其中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由4.96萬個增加到9.37萬個。
隨著工業建設的發展,工業生產迅速增長,工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部門。1949~1985年間,工業總產值在工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由30%上升到65.7%;在國民收入總額中,工業創造的國民收入由12.6%上升到41.5%;國家財政收入已主要來自工業企業上繳的利潤和稅金。
工業的發展,也改變了中國工業在世界工業中的地位。1949年,中國的鋼、煤、發電量和原油產量(1950年產量),分別居世界的第26位、第9位、第25位和第27位;1985年分別上升為第 4位、第 2位、第 5位和第 6位。1985年中國的水泥、棉布產量均占世界第 1位,化肥、硫酸產量均居世界第3位。
部門結構重大變化
1949年前,工業部門殘缺不全,重工業的比重很小,國內需要的原材料和機器設備,以及許多工業消費品都要依賴進口。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除了原有的工業部門得到發展外,還建立了許多新的工業部門,特別是重工業部門。機械工業由過去基本上是裝配修理業發展到建立了礦山冶金、化工、交通運輸、農業、紡織印染等各種機械製造工業;不僅填補了傳統工業部門的空白,而且建立了新興工業部門,如石油化學工業、電子工業、核工業、航天工業等等,形成了獨立的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
工業技術進步
各工業部門已擁有一批具有現代水平的產品、工藝和技術裝備,冶金、機械、石油、化工和紡織等工業部門的技術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別是電子工業已能成批生產大、中、小型電子計算機和微型計算機,並研製成功了每秒運轉一億次的大型計算機。原子能、自動控制、雷射等尖端技術已開始運用於工業生產,核試驗的成功,人造地球衛星的發射和準確回收以及運載火箭方面的成就,是中國科學技術和工業生產技術進步的重要標誌。
工業的地區分布得到改善
建國初期,中國工業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帶。1952年沿海和內地的工業產值在全國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分別為69.4%和30.6%。30多年來,內地建設了一批新的工業基地,比沿海的工業得到了更快的發展。到1984年,沿海與內地的工業產值在全國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已改變為59.8%和40.2%。全國各省、市、自治區都有了相當規模的工業,除西藏以外,工業總產值都超過了農業總產值;鄉鎮工業有了較快的發展。
人才培養
培養了一支規模龐大的、有一定技術水平的職工隊伍。1952~1985年,工業勞動者人數從1246萬人增加到8349萬人。1985年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單位工業已擁有工程技術人員約 188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