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2013年7月《中國城市政府公共服務能力評估報告》,對全國19個副省級以上城市進行政府能力測評。由中山大學課題組牽頭,19個城市所在的高校,包括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等共同參與當地政府能力的測量。選擇的19個副省級以上城市,即哈爾濱、長春、瀋陽、濟南、南京、杭州、廣州、武漢、成都、西安(10個副省級城市),大連、青島、寧波、廈門、深圳(5個計畫單列市),北京、天津、上海、重慶(4個直轄市)進行測量。
評估結果
測量結果顯示,廣州、南京、寧波位列19個城市政府能力排名的前三位,而北京、上海、天津、深圳則分列第8位、第4位、第14位和第6位。
根據報告,政府能力總分第一的廣州,其優勢在於能力的“均衡”。公共服務的需求識別、服務供給能力、政府學習成長能力是這份《評估報告》測評的三大核心指標,在三個單項排名中廣州分列第5名、第8名和第8名,穩定處於中上游水平。其中,廣州政務微博平均冬粉數超200萬,為涉及19城市中最高。
但報告也評價,廣州市聽取外界意見渠道“很多”但反應“十分遲緩”。報告顯示,廣州雖然擁有很多汲取外界意見的渠道(排名第2),但政府對外界意見的處理反應上顯得十分遲緩,僅排名倒數第2,每年舉辦基層調研、專家智庫和民生聽證會的次數並不多。
衡量指標
從立意看,該報告提出,實現市民美好生活的關鍵,取決於城市政府服務能力,尤其是城市政府的公共服務能力。據此,報告的測評體系將公共服務的需求識別、服務供給能力以及政府學習成長能力,作為衡量政府能力的三大核心指標。
三大指標中,服務供給能力的測評依據,主要來源於19個城市2011年統計年鑑中的“硬數據”,而政府公共服務的需求識別、政府學習成長能力兩項指標頗具新意。
需求識別,指的是城市政府自身對於識別市民的公共服務需求所體現出的努力和能力。細化指標包括:過去一年下基層調研的政府部門的百分比,媒體每月民生類報導的數量均值,政府民生部門開通微博數、冬粉量,官方論壇回復的及時性等。
政府學習成長能力,則主要指政府績效考評、反饋機制以及日常性與糾錯性培訓方面能力的表現情況。細化指標包括:市民是否參與績效評估,對市民投訴作出反應和處理的時間;評估、投訴、重大事件中的問題是否納入政府培訓等。
調查手段
在《評估報告》的調查手段方面,也有讓人眼前一亮的地方。譬如,在調查中加入扮演“神秘顧客”的方式,體驗政府服務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