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大漆藝

中國的漆藝有悠久的歷史,本文詳細介紹了福州、揚州、平遙、成都四地的漆藝歷史,具有很強的代表性。

目錄

福州脫胎漆器

揚州漆器

平遙推光漆器

成都漆器

中國四大漆器

福州脫胎漆器

福州脫胎漆器是具有獨特民族風格和濃郁地方特色的藝術珍品,與北京的景泰藍、江西的景德鎮瓷器並稱為中國傳統工藝的“三寶”,享譽國內外。已有二百多年歷史,其質地堅固輕巧,造型典雅別致,色澤瑰麗鮮艷,裝飾精細,結實耐用,具有碰不壞,摔不破,不掉漆,不褪色等優點。

福州漆器始於南宋。據傳清乾隆年間,漆匠沈紹安在一座寺廟裡發現大門的匾額雖然木頭已經朽爛,但是漆灰夏布裱褙的底胚卻完好無損。細心的沈紹安從中得到啟發,回家後不斷琢磨試驗,繼承發揚了傳統漆藝,創造出了最早的脫胎漆器。沈紹安因此成為福州脫胎漆器的鼻祖。

福州脫胎漆器的製作方法有兩種:一是脫胎,就是以泥土、石膏等塑成胎胚,以大漆為粘劑,然後用夏布(苧麻布)或綢布在胚胎上逐層裱褙,待陰乾後脫去原胎,留下漆布雛形,再經過上灰底、打磨、髹漆研磨,最後施以各種裝飾紋樣,便成了光亮如鏡、絢麗多彩的脫胎漆器成品了;二是木胎及其它材料胎,它們以硬材為坯,不經過脫胎直接髹漆而成,其工序與脫胎基本相同。

福州脫胎漆器的一個顯著特徵是“色彩瑰麗,光亮如鏡”,人們對它產生好感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裝飾上的豐富多彩。其傳統裝飾技法有黑推光、色推光、薄料漆、彩漆暈金、錦紋、朱漆描金、嵌銀上彩、台花、嵌螺甸等;新中國成立後,又發展了寶石閃光、沉花、堆漆浮雕、雕漆、仿彩窯變、變塗、仿青銅等技法,並且把髹漆技藝同玉雕、石雕、牙雕、木雕、角雕藝術結合起來,使漆器的表面裝飾琳琅滿目,更加豐富多彩。

揚州漆器

從本世紀50年代以來,在揚州遠、近郊區許多漢代墓葬中出土的漆器及其殘片,多達萬件。器物中有碗、盤、壺、勺、耳杯等飲食用具,奩、案、幾、箱、枕、尺、梳、篦、魁、笥等日常用品,有琴、俑、硯、盒、弓背、劍鞘、箭服等文房、器械用品,還有漆棺、槨、面罩等喪葬用具,器形繁多,體現了廣泛的用途。其裝飾工藝則有彩繪、針刻、貼金、金銀嵌等類別。其胎骨以木製為最多,故有關學者稱揚州為我國木胎漆器的發源地。也有不少以乾漆夾為胎的,世稱脫胎漆,尚有少量竹胎、銅胎、皮胎制器。

據《酉陽雜俎》、《楊太真外傳》等書記載,唐玄宗和楊貴妃曾多次將揚州所貢金銀平脫等名貴漆器賜給安祿山和其他臣僚。唐僖宗時,高駢任揚州鹽鐵史,為獻媚朝廷,曾一次向長安運送揚州漆器逾萬件。

日本奈良唐招提寺“本尊毗盧舍那佛坐像”、“藥師如來立像”、“千手觀音菩薩立像”均為鑑真弟子揚州興雲寺僧義靜所造,都是日本的國寶。至元代,揚州已成全國漆器製作中心。雕漆尤為精美。元末明初時,“點螺”工藝出現。

明清時代是揚州漆器歷史上的全盛時期,名家薈萃,諸品具備。清代後期,揚州漆器出口外貿已較興盛,遠銷歐美等國,年銷量2萬多件,“歲入三萬兩”。

平遙推光漆器

據史料記載,平遙推光漆器始於唐朝開元年間,距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1917年,平遙城內漆工喬生瑞、任茂林等六人合資開設“合成鋪”,從事漆器生產,生產出的漆器質地優良,風格獨特,大部分產品遠銷日本、法國等地。1937年,日本侵華後,生產停頓。五十年代後,平遙推光漆器又枯木逢春,大放異彩。

推光漆漆料來源於植物漆樹,人們稱之為“老漆”、“大漆”。推光漆器的製作,工藝獨特。先選好木料,制胎,再以豬血、磚粉塗縫,磨光,然後開始塗天然老漆,磨了再漆,漆了再磨,反覆多次,最後用手掌蘸麻油在漆面上推光澤來,而後又經過推敲、描金、彩繪等幾道工藝,分別現出山水人物、飛禽走獸、亭台樓閣、奇花異草等各種圖案。推光漆器,漆光閃閃,映影如鏡,故又稱“金漆家具”。

表面光滑明亮,畫工精巧細膩,著色嫻熟鮮明,線條剛柔相濟,筆法剛勁秀麗,使用輕巧堅固,且能耐熱防潮,具有的獨特的民族風格和地方色彩。它既能作為欣賞品陳列裝飾,又有實用價值。

成都漆器

成都漆器又稱鹵漆,聞名於世的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漢代漆器就刻有代表成都生產的“成市草”“成市飽”鉻記,在戰國時期已遠銷到朝鮮平壤(古樂浪郡),現中國工藝美術館珍品館已收藏有7件成都漆器工藝品。

成都漆器工藝精湛,做工考究,大多工序為手工製作,底胎用質地細膩,脫水處理後的原木,工藝涉及雕、嵌、填、描、推、繪、貼等方法,最具特色的是精細彩繪、雕花填彩(漆藝精在以刀代筆,將白描十八法運用於刀尖)、雕錫暈色絲光(獨一無二的裝飾方法,金屬材質高貴而細膩,熠熠閃爍的光澤是漆器藝術的極至魅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