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籍數位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2009年研討會現場
該研討會順利舉行,對於古籍研究的的方向和發展趨勢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第一屆

會議概況
2007年8月13日上午,首屆中國古籍數位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北京紫玉飯店隆重開幕,來自海內外60餘家學術機構的近百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就古籍數位化這一核心議題各抒己見,暢所欲言。此次會議由首都師範大學電子文獻研究所聯合中國詩歌研究中心和中國傳統文化數位化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為期三天,於15日閉幕。
古籍電子化是伴隨信息技術的進步而發展起來的一個新領域,與古籍整理、文獻保護、文化傳承緊密相關。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古籍數位化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一些規模大、水平高、影響廣的項目相繼投入使用,標誌著中國古籍數位化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首都師範大學一直非常重視這方面的建設,早在2003年就成立了電子文獻研究所,這是高校系統第一個專門從事古籍數位化的專業研究機構。幾年來,電子文獻研究所多次承擔北京市和學校的科研課題,參與了《儒藏》、《中華大典》等國家重大科研課題;與南京師範大學、四川師範大學、鞍山師範學院聯合研發的《中國古代文學史電子史料庫》,獲得2005年度北京市教學改革成果二等獎,已經在全國十幾所高校推廣套用;大型古籍全文檢索資料庫——《國學寶典》共收錄古籍5000種,總字數逾10億漢字,其規模達到《四庫全書》的1.5倍,在學術界產生了廣泛影響,網路版《國學寶典》已被海內外數十家研究機構訂製使用,其中不乏美國哈佛大學、德國國立圖書館等世界知名的研究機構。
此次會議可謂順天應時,勢在必行,一為回顧過去,總結經驗;二為規劃未來,制定方向。會上,各位專家學者們陸續觀摩了近年來中國古籍數位化的最新成果和相關技術,並圍繞中文古籍數位化的歷史、現狀和未來,海內外古籍數位化發展方向及新技術套用,歷史地理信息系統套用平台與專題研究,古籍加工整理的電子數據格式及規範,簡、繁體轉換與古籍資料庫字形處理,古籍檢索平台與知識庫建設,古籍文獻網路建設與古籍的白話文及多語種翻譯,中國古代小說數位化等議題進行了熱烈交流和深入探討,以求進一步探索中華文明傳承與創新之路。
古籍是中國的,是古老的,數位化則是世界的,是年輕的。參加此次會議的既有來自內地各省及港澳台地區的本土學者,也有來自日韓等國的海外專家;既有享譽已久的前輩耆宿,也有崢嶸初顯的新秀後學,真正體現了“和衷共濟”四個字的精神。因為古籍數位化本身便是在跨越一條從傳統到現代、從實體書本到虛擬網路的歷史天塹,只有集中眾人的智慧,才有可能跨越成功,獨木橋無疑是行不通的。這次會議的意義不僅僅是一次學術討論,更是一場傳統與現代的碰撞與對接,必將在中國文化發展進程中留下一個閃光的亮點。
會上,來自南通大學的姜光斗教授即席賦詞一首,可謂是對本次盛會的最好寫照,茲錄於下以作結:
蘭陵王·贊古籍數位化
古籍積,汗牛充棟秩秩。為學問,曾見幾番,白首窮經不離冊。當今新技術,誰積?倚馬片刻!科研路,年去歲來,精力驚人不停歇。
舉天下無敵。數億字光碟,查檢即得!光陰如箭催人急。世事比風快,只爭朝夕。嘉惠學者真積德。盡人都霑益。
輝赫,贊高識。輸繁體成功,打破岑寂。斜陽冉冉春無極。念奮力攀登,永難止息!回首當年,創業艱,亦不恧。

第二屆(2009年)

第二屆中國古籍數位化國際學術研討會隆重開幕
國學網2009年8月18日訊:今天上午第二屆中國古籍數位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北京龍泉賓館隆重開幕,來自海內外60餘家學術機構的近百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就古籍數位化這一核心議題各抒己見,暢所欲言。此次會議由首都師範大學電子文獻研究所和首都師範大學國學傳播中心共同主辦,為期三天,於20日閉幕。
自首屆中國古籍數位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成功舉辦以來,轉眼已隔兩載,古籍數位化無論在研究領域,還是在實踐領域,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本屆會議旨在承前啟後,繼往開來,一為回顧過去,總結經驗;二為規劃未來,制定方向。會上,各位專家學者們圍繞古籍數位化相關規範與標準研究、古籍數位化平台建設與網路新技術研究、古籍數位化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研究、古籍刻本字形與避諱字研究、古籍數位化現狀與前景展望、古籍數位化智慧財產權與數字圖書館建設研究等議題進行了熱烈交流和深入探討,並陸續觀摩了近兩年來中國古籍數位化的最新成果和相關技術。
首先是一些已成規模的大型資料庫在原有基礎上的不斷拓展和完善。如首都師範大學電子文獻研究所研製的《國學寶典》除了以每年1~2億字的速度繼續擴充內容外,近兩年在功能上和載體上也進行了不少有益的嘗試。2008年5月,《國學寶典》全新改版上線,新增了許多人性化的功能和個性化的工具,檢索系統有了質的飛躍。隨即又陸續推出了《國學寶典》手機版、《國學寶典》金典版(即手提電腦版)和國學觸控螢幕,多樣化的載體滿足了多樣化的需求,也令古籍數位化的天空變得愈發斑斕。
其次是專題性資料庫的建設完成和投入使用。如作為上屆會議誕生的重要成果,國學智慧型書庫一直頗受學者們的青睞,許嘉璐先生曾將其特色概括為“多、便、佳”三個字。最新推出的《古代小說典》、《中國歷代筆記》、《國學圖庫》都是分量十足的大部頭,耗費了無數心血。
尤其值得重視的是,2008年4月,首都師範大學成功申報數字文獻學為北京市重點交叉學科。該學科以中國古典文獻為基礎,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以歷史、文學、藝術、地理、計算機等不同門類的學科建設為平台,是一門文理結合、綜合套用的交叉學科。它的申報成功,標誌著古籍數位化終於得以開宗立派,為學術界所認可。
另外,上屆會議中所提出的“古籍電子定本工程”概念,在本屆會議上終於初具雛形。所謂古籍電子定本工程,是針對目前古籍電子版本錯訛多,信譽低,僅能用於查詢索引,難以準確引用的弊端,而搭建的古籍整理軟體平台。凡列入該工程的古籍書目,均將依據嚴格的標準和流程加工製作,最終可實現古籍電子化的零差錯率。從而奉獻給讀者“水明沙淨”的優質電子文本,達到使研究人員無需核查原書即可放心引用的目的。其實早在2008年11月,首都師範大學電子文獻研究所便召開了古籍電子定本工程評審會,專家們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認為古籍電子定本工程將對古籍數位化整理起到規範化、標準化的作用,無論在技術、功能和套用價值上都是古籍數位化領域的新突破。本屆會議上,首批電子定本如約亮相,包括《六朝文絜》、《大學章句》、《中庸章句》、《論語章句》、《孟子章句》、《金剛經》等六種,令人耳目一新。古籍電子定本工程還僅是剛剛起步,任重而道遠。
隨著“國學熱”的持續升溫,文化復興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古籍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精神遺產,蘊藏著無窮的智慧。利用數位化手段保護和傳播古籍,是歷史的使命和時代的選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