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特點
![中國古典舞](/img/0/d0b/nBnauM3X3ADMwAjNwETMxIzM0UTM5EjNzgTM1YTNwAzMxAzLxEzL1E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中國古典舞的音樂大多採用中國特有的民族樂器演奏的樂曲,如古箏、二胡、琵琶等。中國古典舞服裝古色古香,根據舞蹈的具體要求也各有特色,漢唐舞大多採用傳統的漢服。
歷史
![中國古典舞](/img/5/ff1/nBnauM3X3QjNzEDM2ETMxIzM0UTM5EjNzgTM1YTNwAzMxAzLxEzLzA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中國古典舞有著極為悠久的歷史。它的淵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宮廷舞蹈或更為遙遠時代的民間舞蹈。至周代開始,到漢、兩晉乃至唐代五代宮廷設立專門的樂舞機構,集中和培養專業樂舞人員,並對流行於民間自娛性舞蹈和宗教舞蹈乃至外邦舞蹈進行了整理、研究、加工和發展,形成了宮廷舞蹈。其中如周代的《六代舞》(包括《雲門》、《鹹池》、《大韶》、《大夏》、《大菠》、《大武》六個樂舞),唐代的《九部樂》、《十部樂》、《坐部伎》、《樂部伎》、《大曲》等,異彩紛呈,各領風騷。
中國宮廷舞蹈,是歷代統治者愉悅享樂、歌功頌德的一種重要工具,以女樂為主。由於宮廷舞蹈以統治者的審美情趣而創作,其一部分作品不可避免地存在著風格上的綺糜、內容上的消極;但大部分還是多由藝人們在中國民間舞蹈基礎上創作出來的,所以不乏中國傳統藝術的精美之處。宋元之後,由於戰亂頻繁,文化受到破壞,舞蹈的發展也受到影響,漢唐時代的許多著名舞蹈競相失傳了。在傳統舞蹈基礎上形成的宋代舞蹈,以戲曲的形成和發展逐步代替了歌舞藝術。元代,宮廷樂舞與民間歌舞,乃至“白戲”、“滑稽戲”、“角牴戲”等相結合,逐漸形成了戲曲藝術形式。戲曲藝術要求唱、念、做、打相結合,具有舞蹈、音樂、美術、雜技、文學、說白等多種因素,是一種綜合性的藝術形式。戲曲中的舞蹈,含有中國傳統舞蹈的精華,它根據人物情節需要,吸收了某些生活動作,並加以改造,加強和豐富了舞蹈的表現力。元、明、清三代以後,社會矛盾相對複雜,複雜的社會生活提供了許多素材,使舞蹈進一步得到發展。
![中國古典舞](/img/d/c20/nBnauM3X1ETO5UTNxITMxIzM0UTM5EjNzgTM1YTNwAzMxAzLyEzLzQ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一方面,舞蹈家們突破了僅僅局限於研究戲曲舞蹈的範疇,涉足到古代的石窟壁畫以及各種出土文物中的舞蹈形象的資料之中,從而整理和創作出許多別具一格的古典舞和古典舞劇,如《絲路花雨》、《編鐘樂舞》、《仿唐樂舞》、《銅雀伎》等等,這些復古樂舞突出了雍容大度、精確嚴謹、清晰明麗的風格特點。
![編鐘樂舞](/img/5/0c8/nBnauM3XwgDNzITN0ADNyIzM0UTM5EjNzgTM1YTNwAzMxAzLwQzLxU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身韻
1、身韻的元素如提、沉、沖、靠、含、腆、移、旁提、橫擰等,好比是身韻語言的“語音”──基礎符號;
2、身韻的主要動作
如:“雲肩轉腰”、“燕子穿林”等,好比是身韻語言的“辭彙”;
3、身韻的意象
身韻動作所表現出來的意象,好比是身韻語言的“語義”;
4、身韻的運動規則
身韻遵循的“欲左先右”、“欲上先下”、“欲開先合”等“從反面做起”的運動規則,與“平圓、立圓、八字圓”的“三圓”路線規則,好比是身韻語言的“語法”。
這些方面構成了身韻語言的內部結構,加上身韻“形、神、勁、律”的表現方式,使中國舞具有了中國文化特色的舞蹈美學。
基本動作
形
中國舞在人體形態上強調“擰、傾、圓、曲,仰、俯、翻、卷”的曲線美和“剛健挺拔、含蓄柔韌”的氣質美。從出土的墓俑和敦煌壁畫中不難看出這一點是由古至今一脈相承而不斷發展演變的。如秦漢舞俑的“塌腰蹶臀”、“翹袖折腰”、唐代的“三道彎”、戲曲舞蹈中的“子午相”“陰陽面”“擰麻花”,中國民間舞的“輾、擰、轉、韌”等無一不貫穿著人體的“擰、傾、圓、曲”之美。神
![中國古典舞](/img/0/5ea/nBnauM3X3QDOxITM5ADNyIzM0UTM5EjNzgTM1YTNwAzMxAzLwQzL1Q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人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眼睛是傳神的工具”,而眼神的“聚、放、凝、收、合”並不是指眼球自身的運動,而恰恰是受內涵的支配和心理的節奏所表達的結果,這正是說明神韻是支配一切的。“形未動,神先領,形已止,神不止。”這一口訣形象、準確的表達了形和神的相互關係與內在聯繫。
勁
“勁”即賦予外部動作的內在節奏和有層次、有對比的力度處理。中國古典舞的運行節奏與有規則的2/4,3/4,4/4式的音樂節奏不大相同。它往往是在舒而不緩、緊而不亂、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自由而又有規律的“彈性”節奏中進行的。“勁”不僅貫穿於動作的過程中,在結束動作時的勁更是十分重要的。無論戲曲、芭蕾舞、武術套路都是十分重視動作結束前的瞬間節奏處理,中國古典舞更不例外,它有如下幾種典型的亮相勁頭:“寸勁”一一體態、角度、方位均已準備好,運用一寸之間的勁頭來“畫龍點睛”;“反襯勁”──給予即將結束的體態造型的一個強度很大的反作用力,從而強化和烘托最後造型;“神勁”──一切均已完成,而用眼神及肢體作延伸之感,使之“形已止而神不止”。
律
“律”這個字它包涵動作中自身的律動性和運動中依循的規律這兩層含義。一般說動作接動作必須要“順”,這“順”是律中之“正律”,動作通過“順”似乎有行雲流水,一氣呵成之感。“不順則順”的“反律”也是古典舞特有的,可以產生人體動作千變萬化、撲朔迷離、瞬息萬變的動感。“逢沖必靠、欲左先後、逢開必合、欲前先後”的運動規律,正是這些特殊的規律產生了古典舞的特殊審美性。無論是一氣呵成、順水推舟的順勢,還是相反相成的逆向運勢,或是“從反面做起”,都是體現了中國古典舞的圓、游、變、幻之美,這正是中國“舞律”的精奧之處。技巧
(一)鏇轉的特點![中國古典舞](/img/9/2d0/nBnauM3XyATM5YjM1MTMxIzM0UTM5EjNzgTM1YTNwAzMxAzLzEzLyg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而中國古典舞基訓中的鏇轉,除了有直體鏇轉之外,很大的特點是身體形態在擰傾鏇轉的舞姿造型上的轉,特別是“傾”的平衡重心上的轉,是在上下身成子午相的基礎上進行立體構圖塑造形象的。所以動作顯出婉轉中的修長,急帶騰空中的延續,以及鏇轉螺形的變化,如反掖腿仰胸轉,後退側身轉。
2、以腰為軸的特點,形成中國古典舞基訓中轉的起“法兒”的多種多樣,而且多般是在動的過程中起的“法兒”。如大掖步轉、掃堂探海轉。
3、中國古典舞基訓中民族舞姿轉“風格性”很濃,有一部分民族舞姿轉,可以說是風格的延續和誇張。
4、民族舞姿轉的流動性與複合性比較強,空間變化幅度大,比如有由下往上的轉或由上往下的轉,還有在轉的過程中各種舞姿的複合和流動的特點。
民族舞姿轉的發展僅僅是個開始,還大有餘地,還有很好的前景。
(二)翻身的特點
翻身是我們得天獨厚的民族技巧。它的種類樣式之多,變化之精彩,是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民族所無可比擬的。
翻身是中國古典舞基訓中獨特的技巧形式,它是以腰為軸,身體在水平線傾斜狀態下的翻轉。動作自始至終貫穿著仰、俯和旁提的形態。
1、民族性強
翻身這種技巧形式充分體現了古典舞的審美特徵和動的特點,而且它和身法的結合也最緊密。因此,它的民族性很強。
2、形象性強
翻身在空間運動中形象鮮明,如“探海翻身”、“蹁腿翻身”等大幅度的翻身,在空間的弧線運動連綿圓潤,猶如波浪起伏;“點翻身”敏捷快速,急如閃電;連續“串翻身”,像車輪滾滾,形象性很強。
3、表現力強
翻身用各種不同的速度和節奏,不同的連線,不同的性格,產生不同的藝術感官效果,從而可以表現各種不同的感情和情調,如慢的連綿不斷的翻身,表現一種纏綿悱惻的感覺;快速的翻身,表現乾淨利索或輕快俏皮;急速有力則表現英武剛健……
中國古典舞翻身有了新的發展,結構形式豐富了,加強了流動性和複合性,加強了對比性,除了性格剛柔、急緩、大小、快慢的對比,作為中國古典舞基訓中技巧的訓練內容和表現手段,它還可以有進一步的發展,更好地展現我們民族的民族特性。
(三)彈跳的特點
中國古典舞基訓中的彈跳,在用力的方法上要求輕、漂,要求運動過程中鬆緊結合,發力要集中,過程的速度要快,講究“發力在根,用力在梢”,講究“寸勁”。在彈跳方面,我們民族的特性也越來越明顯,難度越來越大。
1、把原來的民族技巧加以出新和加強難度。
2、加強“身法”性:把地面的身法動作向空中發展。在跳的過程中呈現擰、傾、翻、閃、展、騰、挪。
3、空中的橫向轉體有了新的發展,這顯示了我們民族技巧的特點和技巧性的加強。
4、高低對比,起伏跌宕,對比鮮明是中國古典舞彈跳的又一特點。
5、由於彈跳技巧的爆發力量,為彈跳技巧複雜性的發展提供和創造了條件,在彈跳的複合技巧上有了大幅度的發展。
6、在空中變方位也是古典舞跳躍的特點。
7、彈跳和武功技巧相結合。無數的身法和技術是古典舞所要吸收的重要方面。但其訓練目的卻不盡相同。武術的訓練是以技擊和攻防為目的的,舞蹈的訓練則是以塑造人物的形象、刻劃人物的性格為目的。
8、與身法結合,形成和加強了古典舞跳躍進的流動性和語言性及風格特點。
節奏特點
![中國古典舞](/img/e/fc8/nBnauM3XwQTMygTO5MTMxIzM0UTM5EjNzgTM1YTNwAzMxAzLzEzLzQ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特殊能力
![中國古典舞](/img/f/e39/nBnauM3X1MzNyIDNyQTMxIzM0UTM5EjNzgTM1YTNwAzMxAzL0EzLyY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舞姿與身法是中國古典舞的精髓。舞姿是造型,身法是韻律,它們之間的變換可以構成千姿百態,舞姿的子午相立體造型,是由擰傾、屈伸、俯仰、縱橫等形狀所構成的,它呈現出擰傾中的宛轉與修長,屈伸中的收與放,俯仰、縱橫的交融與變化。這個變化決定著舞姿的幅度、速度、平穩度。這“三度”又需要人體中段的高度柔韌與力量為基礎。至於連線舞姿的身法更是以腰為軸心而發力帶動全身的。無論是提、沉、沖、靠,或是平圓、立圓、8字圓以及擰、傾屈……關鍵都在腰的套用。所以,腰部的套用能力和脊椎的屈伸、迴旋與側鏇是完成舞姿和身法的關鍵。
中國古典舞的舞姿和身法都離不開圓的規律。足要在踝關節處作勾、撇、繃;小腿要在膝關節處作跨、蹁;大腿在髖關節處作環動;手在腕關節處作上盤、下盤;前臂要在肘關節處作晃手;上臂要在肩關節處作搖臂;腰、胸、頸要迴旋……都在圍繞一個“圓”字。
表演中國古典舞還需要爆發力強的跳、轉、翻技術的能力。例如:許多彈跳必須借用爆發力強的快速騰空方法去贏得空間,完成各類空中技術,達到古典技術美的程度。中國古典舞的鏇轉因所用重心不同,形式也不同:如平鏇類屬於直立重心,擰傾類屬於螺鏇重心,而俯鏇和仰鏇則屬於平衡重心。而“以腰為軸,以臂為輪”的翻轉,又是中國古典舞的特殊技巧。
總括起來,中國古典舞表演者需具有的特殊能力可分為如下五個方面:關節柔韌的幅度;舞姿身法的迴旋與環鏇;跳的爆發力;轉中的三種不同的舞姿的重心;翻中的水平線。
發展方向
![中國古典舞](/img/e/be7/nBnauM3X0YjMxIjN0QTMxIzM0UTM5EjNzgTM1YTNwAzMxAzL0EzLwc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二、藉鑒於西方舞蹈的成就,主要是芭蕾舞,參照取用,並回頭看中國既有舞蹈與西方舞蹈的不同點,重新訓練。這種取向,形成中國古典舞基訓的教材編制,具體了基本訓練的內容,然而取用西方的舞蹈多少,保存中國舞蹈多少,以及哪些動作是中國的,哪些不是,便引起了爭議。
三、透過文學的描寫、繪畫的描繪,來揣摩已經失傳的古代舞蹈樣貌,重新學習與恢復,這種取向,由於文學和繪畫的紀錄不可能完整,所以至多僅能類似而已,然而總是為中國古典舞蹈提供新的成分,仍有其價值。
四、取於中國戲曲,中國戲曲慣稱「無聲不歌,無動不舞」,既是如此,它的一些動作有如舞蹈,很自然的可以抽取出來,為編中國古典舞提供資源。如甩袖、扇子功皆是。然而戲曲舞蹈由於是戲曲的一部份,便與舞蹈性質有別,今日有以為學習戲曲舞蹈便是繼承中國古典舞蹈性質的,有使中國古典舞無法與戲曲劃分的危險。就舞蹈性質而言,中國古典舞的表演形式,繼承宮廷舞比承續戲曲舞蹈更為妥當。
五、繼續從民間舞蹈獲取滋養,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民間舞蹈更接近實際生活,對生活的體驗有助於舞蹈動作與感情的更新。儘管中國古典舞蹈已經專業化了,除非指專注於標準舞作的建立,不再創造發展,否則就要從民間舞蹈持續獲取資源。更何況,即使是古代的舞蹈,也是從民間舞蹈精練提升而來的,而非憑空創作的。
意義
![中國古典舞](/img/8/73e/nBnauM3X0QDOzQjM3QTMxIzM0UTM5EjNzgTM1YTNwAzMxAzL0EzL2I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通過充分了解這些技術、技巧的民族特性,以便於在訓練過程中更好地掌握其動作要點,也能夠讓我們充滿信心。李正一教授在詮釋“古典舞”時這樣講道:不是古代舞蹈的翻版,這是建立在濃厚的傳統舞蹈美學基礎上,適應現代人欣賞習慣的新古典舞。它是以民族為主體、以戲曲、武術等民族美學原則為基礎,吸收借鑑芭蕾等外來藝術的有益部分,使其成為獨立的、具有民族性、時代性的舞種和體系。
中國古典舞作為我國舞蹈藝術中的一個類別,是在民族民間傳統舞蹈的基礎上,經過歷代專業工作者提煉、整理、加工、創造,並經過較長時期藝術實踐的檢驗流傳下來的具有一定典範意義的和古典風格特色的舞蹈。古典舞創立於五十年代,曾一度被一些人稱作“戲曲舞蹈”。它本身就是介於戲曲與舞蹈之間的混合物,也就是說還未完全從戲曲中蛻變出來,稱它為戲曲,它已去掉了戲曲中最重要的唱與念;說它是舞蹈,它還大量保持著戲曲的原態。戲曲中的歌也好,舞也好,是為了演故事服務的。即便是不唱不白的武戲也還是戲,其舞對角色行當的從屬性也是十分鮮明的。
產生於八十年代初的中國古典舞《身韻》課,經過十多年的實踐,已逐漸為中外舞蹈界和學術界所認識。1993年,它被國家教育委員會列為優秀教學成果而獲得獎勵。北京舞蹈學院李正一和唐滿城兩位古典舞老教授,毅然整理、創建了古典舞“身韻”課,它使中國古典舞重振雄風,使古典舞事業曙光再現。李正一教授在詮釋“古典舞”時這樣講道:“名為古典舞,它並不是古代舞蹈的翻版,它是建立在深厚的傳統舞蹈美學基礎上,適應現代人欣賞習慣的新古典舞。它是以民族為主體,以戲曲、武術等民族美學原則為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