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中國古代建築博物館包括古代建築實體和中國古代建築藝術展品兩部分。前者以先農壇古建築群為展示內容。先農壇又名山川壇,是明、清兩代帝王祭祀先農、山川、神祗、太歲諸神的地方。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是明成祖遷都北京時創建的。現在保存下來的建築主要是明嘉靖元年(1522)修建的。後者系統介紹了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發展歷史,集中陳列於太歲殿正殿、羽殿中。館內擁有堪稱中國沙盤之最的“北京舊城模型”、中國藻井藝術孤品“北京隆福寺藻井”、按比例縮小的“北京天壇祈年殿模型”等展品,展現了中國勞動人民卓越的創造力及中國古代建築的博大精深。《中國古代建築》陳列以大量的圖表、照片、實物、細緻精美的模型,介紹了中國古代建築從茅茨土階的原始狀態發展到明清時代城牆高築、布局嚴整的宮廷建築。再現了我國勞動人民卓越的創造力,展示了中國古建築悠久的歷史和輝煌的成就
該館現有各類藏品百餘件套。其中各時期的建築模型占有相當比例,具有古建專題博物館的特點。凡是有關中國古代建築的歷史、技術以及建築文化的實物均為該館的徵集內容。
現有藏品中,堪稱精華的為隆福寺大殿藻井和1949年北京舊城模型。隆福寺藻井,建於明景泰年間,1976年因地震從大殿上拆下。藻井外圓內方,如制錢狀。圓井作三重天宮樓閣,自上下垂,形如傘狀。中心方井旁刻有樓閣、舞人,周壁彩繪人物,精巧華麗,是為一絕。最為珍貴的是藻井中心直徑近2米的天文星象日。每個星座都是用白色瀝粉塑出,旁邊注有工整的楷書名稱,是研究古代天文難得的實物資料。被古建界公認為獨一無二的珍品。1949年北京舊城模型,制於
1950年,由108塊模型沙盤拼組而成,占地近90平方米。模型詳盡而寫實地表現了老北京城內的每一條大街小巷,官府民居、園林古建,是研究北京不可多得的形象材料。
先農壇
先農壇位於北京市宣武區永定門內大街西側,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 (公元1420年)。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先農諸神及舉行藉田典禮的場所。先農壇的全部建築由內外兩重圍牆環繞,平面為北圓南方的長方形。壇內建築可分為三組,即先農壇、天神地祗壇和太歲殿。先農壇組包括壇台、神廚神庫、神倉、具服殿、觀耕台、慶成宮,用於祭祀先農和舉行藉田典禮。天神地祗壇用於祭祀大地和山川等自然神。太歲殿是一組雄偉的建築群,用於祭祀太歲。
先農壇始建於明代,明清兩朝的皇帝於每年春日率百官來此,親自手執耒耜在著名的“一畝三分地”藉田,並祭祀先農,同時發市“藉田詔”,以告示天下,勸農耕作,1979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先農神壇--先農神壇是皇帝祭祀先農神的祭壇。先農神壇呈方形見方約15米,高一層約1.5米,由石包磚砌,四面有台階各8級。宰牲亭--宰牲亭是祭祀宰殺犧牲的亭子。神廚神庫院--神廚庫院是存放先農諸神神位和準備犧牲祭品的院落,位於先農神壇的正北。由正殿,東、西配殿和兩座六角井亭組成,正殿稱為神版庫用供奉先農神的牌位,東配殿為神庫,存放祭祀和親耕用品的地方,西配殿為神廚。俱服殿--俱服殿為皇帝親耕前更換親耕禮服的地方,位於觀禮台的北方。觀耕台--觀耕台為皇帝親耕完畢,觀看王公大臣們耕作的高台。觀耕台呈方形見方18米,高一層1.9米,四面各有台階9級,台階踏步由漢白玉條石砌成,側面雕有蓮花圖案。
一畝三分地是皇帝親耕的田地,位於觀禮台的南方。俗語所說的一畝三分地就是由此而來。神倉院--神倉院是存放耕田收穫的穀物的地方,親耕收穫的穀物供北京各壇、寺廟祭祀使用。院子分為前後兩個院,前院有收谷亭、圓廩神倉和庫房,後院是祭器的庫房。神倉院建於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
先農壇是明、清皇家祭祀建築的傑出範例,建築布局基本完整的明代皇家建築群,中國封建社會典章制度的實物見證,具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太歲殿
太歲殿建築群位於先農壇內壇北門西南側,是為祭祀太歲及春夏秋冬等自然神靈之地。其東鄰神倉,西近神廚,南為俱服殿,位置基本在先農壇內壇建築的中心地帶,建築體量為先農壇之最。太歲殿組群建築占地約9076平方米,內有四座單體建築,中軸線從南向北依次為拜殿、太歲殿,東西兩側各有廂房11間,建築間用圍牆相連,拜殿兩側牆及東西牆北側共設隨牆門4個。
拜殿建築面積約860平方米。通面闊七間50.96米,進深三間(8椽9檁)16.88米。前置332.5平方米的月台,正面置六階台階三個。後檐分別在明間、稍間置六階台階。殿內北部減去金柱四根,其木構架結構與宋《營造法式》的“八架椽屋乳*%對六椽*%用三柱”類同。徹上明造。屋面單檐歇山式,黑色琉璃瓦綠琉璃瓦剪邊。檐柱頭有砍殺。斗碩為五踩單翹單昂鎏金斗碩,明間及次間補間斗碩六攢,稍間及盡間為四攢,四周共用柱頭斗碩22攢(包括4攢轉角斗碩),補間斗碩84攢。殿宇前檐中三間用四扇格扇門,稍間下砌檻牆,上置四扇格扇窗,盡間砌牆,後檐七間全開四扇格扇門,格扇形制為四抹頭,菱花為三交六碗。
太歲殿建築雄偉高大,建築面積1118.2平方米。通面闊七間51.35米,明間、稍間前置六階台階,進深三間(12椽13檁)25.7米。其木構架結構形式基本與故宮太和殿上層類似。徹上明造。屋面單檐歇山式,黑琉璃瓦綠剪邊。柱礎石為素麵覆盆式,檐柱高6.2米,柱頭有砍殺。金柱高10.35米,建築室內總高15.97米。斗碩為七踩單翹雙昂鎏金斗碩,明間及次間補間斗碩六攢,稍間及盡間為四攢,四周共用柱頭斗碩22攢(包括4攢轉角斗碩),補間斗碩96攢。殿宇前檐七間各開四扇格扇門,其餘三面砌牆,格扇為四抹頭,菱花為三交六碗。殿內明間北部有神龕,無神像。拜殿及太歲殿均用金龍和璽彩繪。
東西配殿建築面積各為755.3平方米。其面闊各11間55.56米,進深三間(6椽7檁)13.58米,前出廊,僅明間置五階台階,南北兩側於廊步盡頭置如意踏跺三級。懸山黑琉璃瓦屋面。東西配殿大木構架為早期特色,殿宇梁架每一結點的柱頭直接承載大斗,斗正面出梁頭,側面出檁枋,柱間用額枋相連線,柱頭有卷殺,柱有側角。殿宇通面闊11間,各開四抹方格四扇格扇門。彩畫為龍錦枋心。
太歲殿院外東南側有磚仿木結構無梁建築焚帛爐一座,為焚燒紙帛祭文之用。西向,面闊6.6米,進深3.74米,黑琉璃瓦綠剪邊,歇山屋面,須彌底座,正面設三個大小不同的拱券門(中門稍大),四角有圓形磨磚圓柱,柱上磚制額枋處雕刻明代鏇子彩畫,上置磚仿木五踩單翹單昂斗碩,周圈有轉角斗碩4攢,補間斗碩27攢。
太歲殿組群建築,於1987年收歸文物部門管理,同期進行了大規模的搶救性修繕,並根據《順天府志》記載“垣內南北東西各三間”,復建四角值房。現由古建博物館使用,殿內陳列《中國古代建築展》。
慶成宮
慶成宮,位於內壇東門外迤北,坐北朝南。慶成宮,在明代及清初稱為齋宮,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改稱慶成宮。內宮南牆有五座石券門、左右各一座掖門;外宮南牆有五座石券門,門均為綠琉璃筒瓦歇山頂,磚砌仿木結構,單昂三踩琉璃斗拱,四周圍以石護欄,前後三出階,正中為御睡。宮內有正殿,綠琉璃筒瓦廡殿頂,面闊五間,通寬23.8米,通進深9.1米;單翹單昂五踩斗拱,額枋為和璽彩畫,崇基石欄,前、左、右三面出階九級;前有月台,漢白玉石護欄圍護,台上有日晷、時辰牌亭各一座。後殿,又稱寢殿,在正殿之北;綠琉璃筒瓦廡殿頂,面闊五間,單昂三踩斗拱,和璽彩畫。配殿,在寢殿前之東西,綠琉璃筒瓦懸山卷棚頂,面闊三間,一斗三升斗拱。慶成宮是皇帝在行耕耘禮後,休息和犒營隨從百官茶果的地方。
神倉院
神倉院位於太歲殿東,又稱東院。原為明代旗纛廟,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改建為神倉。南牆正中有磚砌拱券門三座,黑琉璃筒瓦綠剪邊,前院正中有圓亭一座即神倉,黑亭琉璃瓦綠剪邊圓攢尖頂。前有方亭一座,為收谷亭,四角攢尖頂,6.9米見方。後對隔牆拱門,可通後院。收保亭東西各有東西房兩排,為神倉谷,南側東西倉,筒瓦硬山頂,面闊三間,鏇子彩畫;北側東西倉,黑琉璃瓦綠剪邊懸山頂,木板牆,上有天窗,面闊三間,通寬12.5米。後院正中為瓷銅器庫,筒瓦懸山頂,面闊五間,鏇子彩畫。東西各有配殿三間,簡瓦懸山頂,鏇子彩畫。神倉秘貯藏五穀祭品的處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