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之後,迎來了學術發展的春天。為了解除史學人才和史學研究青黃不接的危機,1978年,歷史系鄧廣銘等教授就提出了關於建立唐宋史研究機構的建議。經過三年的醞釀,1981年,鄧廣銘、周一良、田餘慶、宿白、王永興五位教授聯名提出了建立中國中古史研究中心的組織方案及工作規劃。當時的國務院副總理姚依林同志、教育部長蔣南翔同志都親筆寫信,表示大力支持。1982年10月,教育部93號檔案正式批准,“同意建立北京大學中國中古史研究中心,相等於系一級的研究所。”提出:“該中心應團結校內外有關專家,統一規劃,分工協作,努力創造歷史科學研究方式現代化的經驗,使之逐步成為高等學校中國中古史的研究基地。”並具體指出:該中心專用房1500平方米,人員編制50人,並有專門的研究經費。按照教育部檔案的精神,本研究中心老中青三代學者,經過十七年堅持不懈的努力,取得了很大成績。鄧廣銘先生擔任中心主任長達十年之久,他在晚年所寫的《自傳》中說:"在此十年之內,在此中心培育出許多名傑出學人,在學術上作出了突出貢獻,這是我晚年極感欣慰的一樁事。"接著,何芳川教授、王天有教授先後擔任中心的主任,對中心的發展都做了大量的工作。本中心創立伊始,就制定了"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多出成果、快出成果"的方針。在這一方針指導下,培養了一大批中青年優秀學者,成為在國內外有影響的學術帶頭人和學術骨幹。自1982年成立以來,已經培養了高水平的博士生27人、碩士生57人;現有在讀博士生15人,碩士生18人。本研究中心現有的11名專職研究人員,有9人都是本中心創立後培養出來的。同時,出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僅1996年以來,專職人員作為第一署名人出版的學術專著21部,發表的學術論文110多篇。其中獲國家級獎的兩部,獲省部級獎的3部,獲北大科研成果獎的4部。最近,閻步克的《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又獲得了長江讀書獎,王小甫的《唐·吐蕃·大食政治關係史》獲首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成果獎。還有鄧廣銘先生的《岳飛傳》(增訂本)、田餘慶先生的《東晉門閥政治》等,都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重視和好評。同時,還編輯出版了五輯《敦煌吐魯番文獻研究論集》、四輯《敦煌吐魯番研究》等。另外,為了提高國民素質,還做了一些歷史知識的普及工作。如參加了150集電視系列片《中華文明之光》和100集電視教學片《中國傳統文化講座》的拍攝工作等。本中心還同國內外有關學術機構進行了廣泛的學術交流。有美國、日本、韓國、法國、澳大利亞等國及香港、台灣地區的數十位學者到本中心進行學術訪問;本中心的研究人員也數十人次地到美國、日本、韓國、法國、德國、英國、義大利、荷蘭、加拿大、梵蒂岡等國及香港、台灣、澳門地區,進行學術訪問、講學、參加學術會議。1999年6月,教育部提出建立國家文科重點研究基地的計畫,為我們中心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1999年12月,學校領導經過最佳化組合、合理配置,決定將"中國中古史研究中心"改名為"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拓寬了研究的領域,使全部中國古代史的研究成為一個整體,更有利於歷史學科的總體發展。從此,我們研究中心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研究人員
前輩學者
鄧廣銘先生紀周一良先生 宿白王永興田餘慶
在職員工
中古史研究中心現有專職研究人員、資料人員共12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5人,博士生導師6人。全部都在55歲以下,其中51-55歲者3人,46-50歲者4人,36-45歲者5人;具有碩士學位者碩士6人,博士學位者4人。
張希清李孝聰閻步克王小甫榮新江鄧小南
薄小瑩陳蘇鎮劉浦江臧鍵羅新
兼職人員
吳榮曾: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吳宗國: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王天有: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徐凱: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兼中國古代史教研室主任
張帆: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郭潤濤: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丁一川:北京大學歷史學系講師;
葛曉音: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王邦維:北京大學東方文學研究中心教授兼主任;
齊東方:北京大學考古文博院教授;
韓茂莉:北京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
黃寬重:台灣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王素:國家文物局文物所研究員;
辛德勇: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李開元:日本岡山就實女子大學教授;
劉後濱: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機構設定
主要負責人:
主任:閻步克(教授、博士生導師)
副主任:羅新(副教授、博士生導師)
顧問:田餘慶(教授、博士生導師)
學術委員會:
學術委員會是學術指導機構,負責審議本中心的學術研究方向及中長期發展規劃;負責重大研究項目與課題的評審,評估已完成的重大課題的研究成果;協調本學科領域全國性重大學術活動等。
教授會議:
教授會議是對中心主任的工作進行諮詢、審議和監督的機構,但不干預校長授予中心主任的各項職權。其成員為本中心具有教授職稱的專職研究人員。
研究機構:
中國古代政治與文化研究室,主任:鄧小南(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古代歷史文獻研究室,主任:榮新江(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古代歷史人文地理研究室,主任:李孝聰(教授、博士生導師)。
圖書資料室:主任:臧健(研究館員)
學術動態
學術交流
陳弱水先生在北大中古史中心發表演講(2005.6)
陳弱水先生“有關中文史學發展的一些看法”座談會(2005.6)
妹尾達彥教授在北大講演——九世紀的轉換:以白居易為例
近藤一成教授在中古史中心講演
“歷史學視野中的政治文化:讀《朱熹的歷史世界》”學術沙龍紀要
北大中古史中心“社會流動、社會秩序與唐宋歷史問題”研討會會議綜述
北大中古史中心“社會流動、社會秩序與唐宋歷史問題”研討會紀要(2004.10)
北大中古史中心“社會流動、社會秩序與唐宋歷史問題”研討會剪影(2004.10)
10-13世紀中國文化的碰撞與融合暨赤峰第三屆中國古代北方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報導(2004.9)
10-13世紀中國文化的碰撞與融合暨赤峰第三屆中國古代北方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報導論文目錄(2004.9)
10-13世紀中國文化的碰撞與融合暨赤峰第三屆中國古代北方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議剪影(2003.9)
“中國古代史研究的新方向”國際學術座談會綜述(2004.3)
“宋遼西夏金史研究座談會”綜述(2004.2)
日本的宋代史研究的新潮流(2004.2)
遼金史座談會簡報(2004.2)
“古代中外關係史:新史料的調查、整理與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綜述
“唐宋婦女史研究與歷史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唐宋的佛教與社會--寺院財富與世俗供養”國際學術研討會
日中“草創期的敦煌學”討論會目錄
“7至9世紀唐代佛教及佛教藝術”國際研討會
書評書訊
《唐研究》十周年紀念專號獻詞榮新江
評余英時的《朱熹的歷史世界》田浩(HoytTillman)
從“思想世界”到“歷史世界”——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述評陳來
《唐研究》的編輯方針及其旨趣榮新江
推薦閻步克的新書《樂師與史官——傳統政治文化與政治制度論集》符號
研究中國古代政治文化的力作:讀《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陳蘇鎮
季羨林《吐火羅文彌勒會見記譯釋》讀後榮新江
《敦煌莫高窟北區石窟》(第一卷)評介榮新江
梵蒂岡所藏漢籍目錄兩種簡介榮新江
《金朝軍制》平議——兼評王曾瑜先生的遼金史研究劉浦江
讀鄒振環著《晚清西方地理學在中國》一書所想李孝聰
評論綜述
漢唐中西關係史:對新舊史料的一個概觀榮新江
敦煌學百年:海外漢學的奉獻榮新江
中國的祆教研究(1923-2000)榮新江
走向“活”的制度史——以宋代官僚政治制度史研究為例的點滴思考鄧小南
近20年出土契丹大小字石刻綜錄劉浦江
學術考察
走訪突厥三大碑——蒙古國歷史文化考察散記之一羅新
2004年夏“唐宋時期的社會流動與社會秩序”考察項目大同考察
2004年夏“唐宋時期的社會流動與社會秩序”考察項目大同考察圖集
2004年北京大學歷史文化研究所張家口地區考察記鍾鐵軍、覃影執筆
2004年北京大學歷史文化研究所張家口地區考察圖片李孝聰
科研項目
基地重大項目
中國古代政治形態、官僚制度和政治文化的綜合研究
古代中外關係:新史料的調查、整理與研究
10—13世紀中國文化的碰撞與融合
中國古代史研究數位化建設
唐宋時期的社會流動與社會秩序研究
3-14世紀中國歷史的多元文化環境研究
在研國家項目
盛唐研究
中國古地圖研究
唐宋中央考察地方的信息渠道問題
國學研究和教育機構
近幾年來,國學的復興已然成為一種時尚與熱潮。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紛紛成立國學院、儒學院等各類傳統文化的研究機構。本期任務讓我們來走進全國大大小小的國學研究機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