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飲食宜忌全書

中國傳統飲食宜忌全書

《中國傳統飲食宜忌全書(新裝升級版)(修訂版)》系統地總結了古今醫家、養生學家以及民間廣為流傳的飲食宜忌的寶貴經驗,結合作者長期的臨床醫療實踐,並根據祖國醫藥學的基礎理論和歷代醫藥文獻資料,詳細地介紹了“谷肉果菜飲食宜忌”“常見病症飲食宜忌”“男女老少飲食宜忌”“體質虛弱飲食宜忌”和“春夏秋冬飲食宜忌”,還力求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據,言之可信,言之可行”。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中國傳統飲食宜忌全書

在中國,歷代人民都非常重視飲食物的宜和忌,這是因為飲食宜忌的確關係到人們的健康與長壽。

這既是一本普及實用的家庭讀物,又是一部廣大醫務人員的臨床參考書。

作者簡介

王煥華(1946.6~),別名王水,江蘇省南京市人,中國農工民主黨南京市第八、九、十屆市委委員,中華臨床醫學會常務理事。1970年畢業於南京中醫學院,現為副主任中醫師,任職於南京華東電子集團公司醫院。大學畢業後,堅持從事中西醫臨床診療工作,在30多年的醫療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尤其是對中國食療食養理論造詣頗深,曾著有《長壽藥粥譜》、《藥粥療法》、《實用健兒藥膳》、《家庭保健飲料》以及《中國傳統飲食宜忌全書》共5部食醫專著,均在海峽兩岸分別出版發行。對傳統中醫藥文化也多有研究,撰寫了融醫藥文史於一體的文藥結緣的新穎著作《中國藥話集》共45萬字,也在海峽兩岸正式出版,既有它的學術性、實用性、資料性的價值,又具備文藝性、知識性、趣味性的特色。通過30年的臨床實踐,一部100多萬字的《常見綜合徵中醫治療學》學術專著已由人民衛生出版社正式出版,其中不僅介紹了西醫200多種國內常見綜合徵的中醫論治及名醫經驗和臨床報導,還首次創立了中醫臨床綜合徵學。此外,還發表了“論胃為後天之本”、“胃氣新說”等學術論文。而今,又應《讀者文摘》遠東有公司總編輯之約,撰寫《中醫療法指南》等書,向世界各地華僑華裔普及並弘揚中國傳統醫學。近10年來,對《易經》深入研究,醫易結合,意在探索人類生老病死規律,預測疾病轉歸。

編輯推薦

《中國傳統飲食宜忌全書(新裝升級版)(修訂版)》包括415種食物的相剋相宜,60種病症的食療食養,一年四季的食物搭配,各種人群的食物選擇。

王煥華百歲養生歌(供養生愛好者和中老年人參考)

教你活百歲,其實並不難,只要能堅持,人人有希望?

牢記三條線:動養與靜養,食養與藥養,先天后天養?

動養是養形,咋動都一樣,有氧是關鍵,缺氧壽不長:

特別推薦走,餐後和早晚,早晚步伐快,時間不可短,

三十六十分,效果不一般。每日三餐後,腳步要緩慢,

十到十五分,脾胃能健旺。風邪是殺手,運動要防範,

一旦風寒侵,桑拿加薑湯。靜養養心神,養心平樂寬,

信心加恆心,百歲有保障。食養三個喝,粥湯與豆漿,

三豆二米粥。中餐一碗湯。記住兩個少,豬腦與蛋黃,

膽固醇特高,永遠要提防。無飢和無飽,終生不可忘,

過飽會傷胄,過飢脾氣傷。展起一杯水,通便洗胃腸。

藥養靠中藥,中醫是特長,早上養脾胃,香砂六君丸

補腎晚間服,六味地黃丸。養腎養先天,腎旺壽更長,

咽津滋腎水,尿時咬牙關,十指梳頭髮,固齒用神方:

泡腳搓湧泉,睡前切莫忘,閒時摩腰腹,四穴補腎陽:

女人撮谷道,男人兜腎囊。養脾養後天,脾旺五臟旺,

艾灸足三里,順時摩中脘:三百六十五,日日不間斷,

若無意外事,何愁壽而康。

①養心平樂寬:是指心態要平,心情要樂,心胸要寬。

②三豆二米粥:是指每天早晚用赤小豆、綠豆、黃豆、苡米、大米,先將黃豆打成豆漿,再一同和赤豆、綠豆、苡米、大米熬粥。具有清熱、利濕、抗癌、解毒、減肥的五大養生功效。

③豬腦與蛋黃:意指各種動物腦和各種禽蛋黃。

④晨起一杯水:夏天可用涼開水,冬季可用溫開水。

⑤香砂六君丸:具有健脾益氣,理氣化痰的養生功效,也可改用健脾丸、參苓白朮丸。

⑥六味地黃丸:具有補腎抗老衰的養生功效,陽虛者也可改用金匱腎氣丸。

⑦尿時咬牙關:指解小便時咬緊牙關固腎氣。

⑧固齒用神方:是指用中藥固齒神方牙粉擦牙,護齒固腎。

⑨四穴補腎陽:指腰部命門穴、腎俞穴,腹部氣海穴、丹田穴。

目錄

第一章緒論

一、“食藥同源”之說

二、飲食物的四氣理論

三、飲食物的五味學說

四、食物歸經理論

五、“以髒補髒”說

六、“發物”忌口論

七、飲食宜忌的整體辨證觀

第二章谷肉果菜飲食宜忌

第三章常見病症飲食宜忌

第四章男女老少飲食宜忌

第五章體質虛弱飲食宜忌

第六章春夏秋冬飲食宜忌

附錄一常見高蛋白食物索引

附錄二幾種高脂肪食物索引表

附錄三常見高膽固醇食物索引表

附錄四食性分類索引

附錄五飲食物名稱索引

……

書摘

第一章 緒論

中國人的傳統飲食宜忌觀,是通過幾千年來人民大眾經歷了無數次的親身生活實踐和歷代醫家長期的醫療臨床實踐逐漸總結髮展而形成的,它積累了許許多多醫藥學家、養生學家、儒家、道家、佛家以及廣大民眾的寶貴經驗,尤其是歷史上的學家們根據中國傳統醫學理論,把這些飲食宜忌的豐富經驗不斷上升到食醫理論的高度來認識和完善。可以說,祖國醫學理論是中國傳統飲食宜忌理論的基礎,其中包含了“食藥同源”之說、食物性味歸經理論、飲食宜忌的辨證觀、“以髒補髒”學說,以及民間“發物”忌口等內容。如果能了解或熟知這些基礎理論,就能掌握好飲食宜忌的總體原則和對飲食宜忌的靈活運用。

一、“食藥同源”之說

在上古時代,食物與藥物是分不開的。當時人們處於一種以覓食為生的最原始的生活方式,人們在尋找食物的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藥物。不僅如此,他們也認識到許多食物既可以食用,還可以作為藥用,這類食物不但能補養身體,填腹充飢,還能醫治一些簡單的病症。也有一些能治病的中藥,同時具有食養作用,至今仍被視為藥食兼用之品。這些完全可以從我國最早的中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中得出結論。成書於東漢的《神農本草經》記載:“上品120種為君,主養命以應天,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欲輕身益氣不老延年者,本上經。中品125種為臣,主養性以應人,無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補虛贏者,中經。下品125種為佐使,主治病以應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熱邪氣,破積聚愈積者,本下經。”在上品之中,就有大棗、葡萄、酸棗、海蛤、瓜子等22種食品。中品內有乾薑、海藻、赤小豆、龍眼肉、粟米、螃蟹等19種常食之物。下品中也有9種可食物品。由此不難看出,在上古時期,食物與藥物之間有時很難嚴格區分。這就是“食藥同源”的緣故。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