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建築組群

中國傳統建築組群

《中國傳統建築組群》是王其鈞所寫,由中國電力出版社於2009年3月1日出版。它以中國傳統建築組群為解析對象,全面地介紹了建築組群的基本特徵、文化意義、構成形式、布局原則等內容,以理論結合實例的形式展示了中國傳統建築組群的基本面貌特徵,並以大量的圖片作為實物參考依據,更直觀、更形象地一一解讀不同建築形式之間組合的規律及表現出的藝術魅力。書中涵括了民居、宮殿、陵墓、寺廟等多種建築形式的組群實例,同時附以相應的高質量的插圖,使讀者能夠更迅速、更全面地了解和認識中國傳統建築組群的性格魅力和文化內涵。適合建築及相關專業的師生、建築師及熱愛中國古典文化的人士使用。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出版社:中國電力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3月1日)

中國傳統建築組群中國傳統建築組群

叢書名: 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系列叢書
平裝:235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16
ISBN:9787508374116
條形碼:9787508374116
商品尺寸: 24.2 x 18.4 x 1.8 cm
商品重量: 522 g
ASIN:B001WAKAKM

內容簡介

《中國傳統建築組群》是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系列叢書之一。它以中國傳統建築組群為解析對象,全面地介紹了建築組群的基本特徵、文化意義、構成形式、布局原則等內容,以理論結合實例的形式展示了中國傳統建築組群的基本面貌特徵,並以大量的圖片作為實物參考依據,更直觀、更形象地一一解讀不同建築形式之間組合的規律及表現出的藝術魅力。書中涵括了民居、宮殿、陵墓、寺廟等多種建築形式的組群實例,同時附以相應的高質量的插圖,使讀者能夠更迅速、更全面地了解和認識中國傳統建築組群的性格魅力和文化內涵。適合建築及相關專業的師生、建築師及熱愛中國古典文化的人士使用。

編輯推薦

《中國傳統建築組群》是作者王其鈞教授多年來潛心研究中國傳統建築的心得體現。王其鈞教授調研中國傳統建築的足跡遍及祖國各地。因此這套叢書的內容不但涉及我國現存的早期寺廟、陵寢及明清宮殿、官府,而且還囊括了各地有代表性的民居住宅和園林。既有官式建築,又有民間建築;既有皇家園林,也有嶺南、台灣私家花園。該套書的絕大多數照片都是由作者親自拍攝,插圖也都是其親自執筆或指導學生繪製的。該套書深入淺出、圖文並茂、生動而具體地介紹了中國傳統建築相關技術與文化知識。不僅是專業設計人員很好的參考書,也是廣大中國傳統建築文化愛好者的優秀讀物。

作者簡介

王其鈞,1954年生於江蘇徐州。1977年畢業於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後就職於徐州市文化局、文聯、國畫院。1987年考入重慶建築工程學院建築系建築設計與理論專業研究生,1990年畢業,獲工學碩士學位。後就職於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93年考入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建築歷史與理論專業研究生,1996年畢業,獲工學博士學位。同年移居加拿大,先在多倫多大學建築學院工作,後任自由撰稿人,專職從事建築藝術書籍的寫作工作,其作品頗豐,其中代表作品如在台灣南天書局出版的《中國傳統民居建築》一書獲1993年度台灣圖書最高獎——鼎獎;另外,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十卷本的《中國古建築大系》榮獲1995年度中國圖書最高獎——國家圖書獎,王其鈞是其中“民間住宅建築”分冊的作者。1992年作為建築指導,隨同中央電視台《中國民居趣談》劇組到各地拍攝,並於1994擔任中央電視台的這一12集的電視系列節目的主持人。現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傳統建築組群綜述
第一節 傳統建築組群的總體特徵
第二節 傳統建築組群的組合規則
第三節 傳統建築組群的文化意義
第四節 傳統建築組群的代表
第二章 合院民居建築的組合
第一節 三合院的組合
第二節 四合院的組合
第三節 三合院與四合院的組合
第四節 環形住宅的組合
第三章 廊與建築的組合
第一節 迴廊
第二節 抄手廊
第三節 遊廊
第四節 爬山廊
第四章 建築的高低組合
第一節 地面不同高差的組合
第二節 建築不同高度的組合
第五章 宮殿建築的組合
第一節 前朝後寢形式的組合
第二節 內廷花園建築的組合
第六章 陵墓建築的組合
第一節 以享殿為主的陵墓殿堂組合
第二節 陵墓神道石像生組合
第三節 陵墓地宮建築組合
第七章 園林內形式的組合
第一節 府邸居住建築與花園的組合
第二節 園林水院形式的組合
第八章 宗教建築的組合
第一節 宗教殿堂與塔的組合
第二節 宗教建築院落的組合
第三節 宗教建築與園林的組合
第九章 明堂形式的建築組合
第一節 早期的明堂建築
第二節 明、清時期的明堂形式
後記
參考書目

部分章節

第一章 傳統建築組群綜述
中國傳統建築最基本的語言辭彙就是它的單體造型。但是,當中國傳統建築以單體形式出現的時候,往往不夠感人,而以群體組合形象展現時,往往會很快吸引人們的眼球。因此,以建築組群的方式表現傳統建築之美,是中國傳統建築組群最常使用的建築設計手法。
第一節 傳統建築組群的總體特徵
中國傳統建築,從商代起就已經有了群體規劃的概念。從商代早期的河南偃師二里頭宮殿局部遺址中,可以看出當時的建築就有著一定規律的組合關係;後至商代晚期的河南安陽殷墟宮殿遺址及陝西扶風西周早期建築遺址,都可以看出極具規律且相當複雜的群體組合關係。隨著後世的發展,根據考古資料顯示,無論是秦鹹陽還是漢長安,建築單體多以體量龐大、外形複雜的豐富形象而著稱,建築的群體組合形態則更加多樣化。唐大明宮將群體組合進一步發展並逐漸走向風格的統一、完整。到了明清時期,無論是單體建築形象還是群體組合形態都達到了鼎盛。宮殿的森嚴、寺廟的威懾和超凡、壇廟的神聖、陵墓的肅穆、住宅的恬靜、園林的清新典雅等,都是依靠建築組群來予以體現。建築組群較之前代更加豐富變化,或簡單或複雜,或細緻或宏大,卻又有著統一和諧的格調。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