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建築形制與工藝

《中國傳統建築形制與工藝》是2010年同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湞。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中國傳統建築形制與工藝(第2版)》以木作、土作、石作、磚瓦作等主要結構性匠作為重點,系統地論述了傳統建築匠作工藝的發展概況、建築材料的利用和加工工藝、傳統的營造工藝流程等,並關注南、北方傳統建築工藝的異同。《中國傳統建築形制與工藝(第2版)》對傳統建築的材料防護、防火、抗震、防潮,以及油漆與彩畫等方面的技術與工藝也有涉獵。

《中國傳統建築形制與工藝(第2版)》適合建築學專業師生、考古工作者以及古建築施工人員等閱讀參考。

目錄

路秉傑

第一章 概述

第一節 中國古代建築的技術與工藝特色

第二節 古代木構建築發展的技術工藝背景

一、石器時代的相關工藝

二、青銅時代的木作工藝

三、鐵器時代的木作工藝

第三節 傳統建築木作的用材特色

一、建築木材的構造、種類和特性

二、木材的乾燥和選擇

三、板材與方材

第四節 傳統建築石作的用材特色

一、天然石材

二、建築石材的性能和特色

三、石料的缺陷及選材

線上試讀部分章節

第一章 概述

第一節 中國古代建築的技術與工藝特色

舊石器時代人們居住在天然洞穴里。新石器時代主要有兩種居住形式——巢居和穴居。新石器時代晚期,南方長江流域多水地區發展為乾闌式,北方黃河流域採用木骨泥牆建築。穴居有從豎穴到半豎穴,再到地面建築的歷程。

原始社會晚期龍山文化的房屋有分間組合現象,普遍使用人工燒制白灰面,用於地面和牆面,起到防潮、提高照明度的作用。此外還有夯土技術的出現和土坯的使用,並已開始築城,這在古代建築史上有重要意義。南方的河姆渡遺址,出土了最早的榫卯結構房屋實例。原始社會晚期已有藝術的萌芽。

夏代河南偃師二里頭一號宮殿遺址是已知最早的規模較大的木架夯土建築和庭院實例。商代中期以後開始採用版築夯土技術。西周最早的四合院實例是陝西岐山鳳雛村早周建築遺址,二進院落,有影壁、門、塾、前堂、後室等,並已用瓦和陶製的排水管。瓦的發明是西周的突出成就。西周時已見斗棋的使用。春秋時期建築的重要發展是瓦的普遍使用、磚的使用,以及作為諸侯宮室用的高台建築的出現。春秋時代始築長城。

從原始社會末期到夏商朝,可以看作中國古代建築體系的萌芽期。從西周到春秋戰國這一漫長的時期,可看作中國古代建築體系的發育期。

戰國經濟的發展,商業、手工業的進步,奴隸制的瓦解,城市建設出現第一個高潮。當時的主要建築,仍是版築的城垣和土木結合的高台建築。筒瓦和板瓦廣泛使用。至秦始皇統一了度量衡,對土木工程產生深遠的影響。秦漢時城市建設的規模及質量均有提高,陵寢規模龐大,陵體採用“方上”的形式。

漢代是中國木構架建築的成熟期。西漢時抬梁式和穿斗式兩種構架已形成。斗棋的使用已經普及,,但形式還不統一。屋頂的式樣也豐富起來,以懸山和廡殿最為普遍,歇山和囤頂也有套用。東漢宮室和民宅中還盛行木樓閣。木構建築平面以“間”為單位構成單座建築,再組成三合院、四合院、廊院、廊廡等院落形式,形成軸線對稱的縱向、橫向、縱橫向結合的多進多路式布局,以及庭院環繞的中心式組群布局。中國古代建築體系的這些特徵在漢代均已具備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