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眸
基業初奠
1953年夏天,成立了中國佛教協會。其實,早在1952年籌備成立中國佛教協會時,中央就提出並支持開辦佛學院,為佛教培養人才。中國佛教協會成立後,直接推動了這項工作的具體落實。
1955年,中國佛教協會理事會第二次(擴大)會議中通過《關於籌辦中國佛學院的決議》,一致同意籌辦中國佛學院,並專門安排由喜饒嘉錯、趙朴初、呂澄、噶喇藏、阿旺嘉錯、祜巴勐、巨贊、周叔迦、明真、法尊、持松、郭朋等組成中國佛學院籌備委員會。
1956年2月,中國佛教協會一屆三次常務理事擴大會議通過了《中國佛學院章程草案》,組建了院務委員會。經陳毅副總理代表中央及國務院批准,中國佛學院由計畫走向實現。
1956年9月28日,千年古剎法源寺迎來了一個新的歷史使命。上午8點多鐘,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喜饒嘉措大師帶領法尊法師、趙朴初居士、周叔迦居士、大眾僧人,以及中國國內外的佛教代表團,在大雄寶殿禮佛,隨後共同在藏經樓里舉行典禮。
當天,出席開學典禮的有國務院副秘書長張策,國家民宗委主任汪鋒、楊靜仁,國務院宗教事務局局長何成湘等黨政領導,有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道教等兄弟宗教的代表團,有緬甸、高棉、越南、印度等國的駐華使節,以及該院的院長、副院長、教務長和從全國招生的一百多名學僧。
成立之初的中國佛學院條件十分簡陋,但就當時的師資規模說來,幾乎集中了當時佛教界所有的高級人才。院長喜饒嘉措大師,副院長法尊法師和趙朴初居士,教務長周叔迦居士(後為副院長),法師老師有呂澄、虞愚、正果、觀空、巨贊、葉均、了參、義方、明真、持松等。
1956年的第一屆學僧,來自全國24個省,共100多人。分設甲、乙兩個班級,乙班學制二年,培養佛教教務人才,課程除“語文”、“憲法”外,依次設有“佛教歷史”、“佛典通論”、“佛學基本知識”、“佛教文物常識”、“戒律”等科目,通過兩年的學習,可以擔任各地的寺院工作。甲班學制四年,培養研究佛教學術和宏法人才,課程除“語文”、“憲法”外,依次設有“佛學通論”、“佛教歷史”、“因明學”、“各宗大意”、“經論研究”、“戒律”等科目,學生在畢業後可以繼續從事專門的研究。
1958年8月8日,中國佛學院專修科第一屆學僧經過兩年努力的學習圓滿結業, 18人留下進一步深造,其餘都回到各地參加佛教的建設與弘法工作。
1959年2月,中國佛學院首屆本科班結業。這兩屆學僧限於條件僅為漢語系的男眾學僧。當時規劃還要建一個尼眾分院,設一個藏語系、巴利文系統的佛學研究機構,同時在漢僧的課程中增加梵文、巴利文等課程。除了正式的專修學僧之外,還設定有短期的學習班。2月6日,中國佛學院第一期學習班開學;10月10日,第二期學習班招收學僧97人。自此持續開辦,直至1965年。
除此之外,1959年研究班開學,1961年9月研究班又升為研究部。研究班分為“佛教史研究組”和“教理研究組”兩部分,研究生是從本科畢業生中挑選,在導師的指導下,分別從事佛教史和教理的研究,研究生學制三年。研究班培養出了一批能夠深入佛法大海的高級佛學研究人才。升為研究部後,“教理組”中又增加了一組“南傳上座部佛教” 研究、一組“印度佛教因明學研究”。前者主要學習巴利文,由葉均先生教授;後者主要學習佛教邏輯學,由虞愚先生任教授。除了上述兩組,教理組還有“漢地中觀學”、“藏地中觀學”、“瑜伽學”三個研究小組。第一屆研究生劉峰、任傑、王新、劉明淵等文革後都曾在佛學院教課。
1962年9月25日,成立了藏語系佛學班。學員來自西藏、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藏族地區寺院,擔任經師的也來自著名寺院的格西,院長喜饒嘉措大師親自為他們授課。初期的中國佛學院,除了學制不斷完善之外,課程與課外生活也漸次豐富。學院成立不久,先後設立了三學堂、玄奘紀念堂及圖書室等課外學習場所。
從1956年到1966年的中國佛學院,受左傾思想和政治運動的干擾,教學不斷受到衝擊,影響了課程的正常進行。1960年底,部分領導、教師向學生灌輸與佛教信仰嚴重相違背的內容,致使學院的辦學宗旨、教學方針與教學管理等重大問題產生混亂。1961年1月30日到2月12日,相關宗教部門組織學院全體師生對這些問題展開深入座談。最後確定:自此以後在宗教院校不能用馬列主義觀點批判宗教,中國佛學院今後的辦學以本科為主,要加強組織機構,制定各項規章制度。
這一時期,廣大師生先後開辦了漢語系佛教專修科、本科、研究班、短期培訓班以及藏語班等班級,畢業學僧六屆,培育出410名漢藏佛教人才,其中漢語系學僧384人。
蹉跎歲月
從1966到1979年,是中國佛學院的教學工作全面停頓時期,在“文革”的浩劫中,在極左路線的摧殘下,中國佛學院遭此劫難,被迫停辦。早在1965年,佛學院就已經面臨很大的左的壓力,許多課程不能正常進行,佛學課程多數停止。
1966年,隨著文革的狂潮席捲過來,院領導被打倒,佛像被推倒,經書論著被焚毀。喜饒嘉措大師、周叔迦居士、正果法師、巨贊法師等老師、法師被批鬥,所有的師生都被下放勞動或遣回原籍。
停辦整整14個年頭,檔案消失,資料丟失,課本散失,許多法師、學僧被迫還俗,喜饒嘉措大師不幸於1968年在青海被折磨致死,周叔迦居士鬱鬱而終。
劫後復甦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重新得到貫徹落實,中國佛學院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於1980年9月正式恢復。
恢復初期,邀集了一批優秀的法師、老師,知名的有:正果法師、巨贊法師、觀空法師、明真法師、明哲法師、傳印法師、白光法師、方興老師、虞愚教授、黃念祖老居士、郭元興老師、林子青居士、劉峰老師、王新老師、由峻老師等。另外,還從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北京外國語學院、中央黨校、中國社會科學院等高等院校、研究機構聘請了不少的專家、學者、教授,來學院授課。
1980年恢復辦學後的第一屆是預科,當時從全國各地寺院經過嚴格考試共招收學僧41人,兩年中總共學習了二十多門課。並由正果法師給他們授予三壇大戒,這是中國佛學院恢復以後的第一次傳戒法會,這一期學生於1982年7月畢業,其中部分學生轉入第一屆本科繼續深造,學制為四年。第一屆預科班畢業就沒再招生,四年的本科學制堅持到現在,至今天已招收十三屆。恢復辦學後,本科課程除了思想教育的時事政治課之外,基本有兩大版塊:一是文化課,二是佛學課。文化課涵蓋中國歷史、世界歷史、古代漢語、現代漢語、寫作、中國哲學史、西方哲學史、外語(英、日、梵、巴)、書法、計算機、文獻學、圖書館學、法律法規、茶道課等,佛學課包括中國佛教史、印度佛教史、南傳佛教史、印度學、戒律學、唯識法相學、中觀三論學、禪學、天台學、淨土學、華嚴學等。
1985 年圖書館又增設了閱覽室,購置佛學、文學、哲學、歷史等方面的書籍六十多種,訂閱報刊雜誌五十多種。此後,圖書的種類、數量逐年增加。
1986年恢復了研究生班,1989年7月,首屆研究生聖輝、道隆兩位法師畢業。
1992年9月,禮請明學法師任副院長兼法源寺住持,聖輝法師為副院長兼教務長,重組了學院的領導班子。並根據上海佛教教育會議提出的佛教院校“學修一體化,學僧生活叢林化”的要求,對學僧生活進行叢林化管理,堅持上殿、過堂、坐禪、布薩,嚴肅僧儀、僧紀。
1981年,學院開始向外選送留學生。首批選送傳印法師和姚長壽居士兩人,到日本京都佛教大學學習。1983年7月再次選送本科學生德宗等四人前往日本。
1985年5月24日,“中國佛學院學生會”成立。學生會成立當天,中華全國學生聯合會來電祝賀,北京市青年聯合會、北京市學生聯合會、中國伊斯蘭教經學院學生會等有關團體派代表出席。
1986年12月,派遣圓慈、淨因等五名學生前往斯里蘭卡學習。1997年12月,選送普正、達正二位法師到韓國圓光大學留學。
1981年,蘇州靈岩寺分院成立;1982年,南京棲霞山分院成立。分院辦學,為地方佛教輸送了不少中級管理人才,同時也為中國佛學院提供了充足的生源。
1995年5月24日,日本里千家家元千宗室被授予“中國佛學院名譽教授”,9月14日開始,學院增設日本茶道課。
1996年10月21日,中國佛學院建院四十周年慶祝大會在北京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高僧大德和歷屆畢業生代表總計350人參加了慶祝大會。
1998年7月17日,中國佛學院教學樓竣工暨98屆學僧畢業典禮在新落成的教學樓禮堂舉行。從1996年奠基到1998年,教學樓經過兩年建設終於竣工。教學樓總建築面積為2348平方米,仿清宮廷式建築。教學樓具有多方面的功能,有八個教室、禮堂和可收藏幾十萬冊書的圖書館等設施。
世紀新篇
2003年2 月,向學法師被調回學院,主持教務工作。2004年開始,教務處在院長、副院長的領導支持下,集中人力,廣泛徵求教職員工的意見,根據新時期的辦學特點,重新審訂了《中國佛學院管理規章制度》,除此外,學院還對四年的教學大綱、課程設定、教材編寫等工作進行了籌劃安排。2005年,《佛教愛國主義教材》編寫初稿完成。
自2003年起,國家宗教局也更加關心學院的工作。除了每年教師節的慰問外,2004年,還專門向學院贈送電腦二十餘台。
2005年2月,全國政協賈慶林主席率領統戰部長劉延東、北京市委書記劉淇、北京市長王岐山等視察中國佛學院,協調擴建相關事宜,主持召開了擴建中國佛學院的現場辦公會議,確定了在原址擴建的方案。
2003年,在教務處的提請下,院領導批准學院所有的法師、老師工資全部上調,研究生的生活費也有增加。2003年夏,完成應屆本科的畢業事務,秋季完成應屆本科新生的招生工作。2005年,學院再次完成當年的新生招生工作。
2003年以來,圖書館的圖書種類也得到很大擴充。2003年9月8日,學院院長一誠和尚在法源寺升座,院長兼方丈使學院管理更加統一。2005年,學院完成了電力增容等基礎工程和法源寺第一期維修工程。2006年春,又開始了院址法源寺二期維修工程。計畫到2008年前,法源寺整體修繕一新。還有,在保證學院正常課堂教學的同時,學院還組織師生積極參加各項佛教教育文化交流,舉行各種有利於教學水平提升的活動,2005年秋季,院裡組織了教學觀摩活動。
2002年,戒律學研究生覺燈在“中國佛教協會成立五十周年演講會”上獲得第一名;2005年,三論學研究生體恆在“首屆世界佛教論壇”徵文中獲得一等獎,妙智和真體分別獲得二等獎、三等獎。
2006年6月,六位應屆研究生論文答辯順利通過。
2003年9月,成功舉辦了與台灣法鼓山等佛教教育單位合作的“海峽兩岸第二屆佛教教育座談會”。
2005年11月,法門寺佛指舍利赴韓國供奉,由學院本科學僧組成的佛指舍利護法團,完成護法任務。
2006年4月12日,該院參加杭州、舟山首屆世界佛教論壇。
2007年10月24日,教務長向學法師、副教務長廣如法師參加在北京舉行以“關山慧玄無相大師的禪風——紀念無相大師圓寂650周年”為主題的中日臨濟宗學術研討會。
2008年3月30日至4月2日,持真法師參加在鄭州舉行的“全國宗教統編教材教學工作座談會”。
2010年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在人民大會堂會見了以傳印長老為首的中國佛教協會新一屆領導班子成員。賈慶林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對中國佛教協會第八次全國代表會議的召開表示祝賀,向全體與會代表及全國各民族佛教信眾表示親切問候。
管理集體
機構設定
資料來源:
現任領導
名譽院長:傳印長老
院長:學誠法師
副院長:宗性法師(常務副院長)、張厚榮、向學法師
教務長:宗性法師(兼)
副教務長:廣如法師
教務處主任:理證法師
教務處副主任:覺燈法師、永興法師
辦公室主任:張 軍
辦公室副主任:張鳳剛、王 政
研究部主任:園慈法師
歷任領導
•歷任院長
喜饒嘉措:1956—1966
法尊:1980.9—1980.12
趙朴初:1980.12—2000.5
一城:2003.2—2010.2
傳印:2010.3—2015.5
•歷任教務長
周叔迦 (1956——1966)
明 真 (1980——1984)
傳 印 (1984——1986)
徐季良 (1986——1987)
倪 強 (1987——1991)
葉慶雨 (1991——1993)
聖 輝 (1993——2003)
向 學 (2005——2010)
佛學教育
辦學方式
學院叢林化、叢林學院化、學修一體化
中國佛學院堅持以戒為師,從嚴治校,以“學修一體化,學生生活叢林化”為準則,實行學校與叢林相結合的辦學方式,將傳統叢林生活制度與現代教育體制融合、佛教傳統精神與現代教學融合,為培養合格的佛教人才營造完備的修持體制、嚴肅活潑的學習生活環境。
學院叢林化,也就是讓學生居住於一個清淨和合的高素質僧團之中,讓學生過如法如律的叢林宗教生活,嚴守上殿、過堂、誦戒等叢林規制,堅定學生的信仰選擇,陶冶學生的宗教情操,提升學生的僧格。
叢林學院化,也就是使學生所居住的叢林,成為具有傳統深厚、朝氣蓬勃、崇尚知識、善於學習、勤于思考、視野開闊氛圍的學校,用現代教育方法培養學生,使之有較高的佛學水平和豐富的文化知識。
學院叢林化、叢林學院化、學修一體化的目的,就是要創造能使學生成為既有高尚的宗教情操,又有深厚佛學和文化素養,品學兼優、學修兼優、解行相應的僧才的良好環境。
師資陣容
傳印法師——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兼任中國佛學院院長
學誠法師——1991年於中國佛學院獲碩士學位。2007年獲授泰國朱拉隆功佛教大學教育學榮譽博士學位
湛如法師——歷史學博士,印度語言文學博士後。研究領域:佛教與佛教文獻、部派佛教、佛教造像藝術、敦煌與敦煌佛教等
向學法師——1988年中國佛學院本科畢業,1991年中國佛學院三論宗研究生畢業,畢業後留校任教
宗性法師——1990年於昭覺寺出家;2003年任文殊院住持;2010年至今,任中國佛學院副院長兼教務長
姚長壽教授——1968年畢業於南京大學中文系。1996年獲日本佛教大學博士學位。曾任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副所長、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館長、中國佛學院副院長
園慈法師——倫敦大學哲學博士,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海外交流委員會委員
理證法師——1985年出家,同年於西安大興善寺授比丘戒,碩士學歷
覺燈法師——1997年9月考入中國佛學院;2003年9月考入該院研究生班戒律專業;2005年9月任教本科《四分律》課程
永興法師——2008年於上海外國語大學首屆佛教英語班學習,任班長;2010年4月任中國佛學院教務處副主任,分管教學
宗舜法師——出家後負責佛教教育、弘法和研究工作。2011年9月,被聘為中國佛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
性普法師——留學於斯里蘭卡克來尼亞大學,相繼取得碩士、博士學位。講授英語語言及佛學英語。研究方向:佛教心理學、《楞嚴經》及《清淨道論》
理淨法師——1994年於中國佛學院研究生班依劉峰副教授學習中觀學,1997年研究生畢業後聘請為中國佛學院講師
中智法師——1990年考入中國佛學院,1997年中國佛學院研究生畢業,後留校任教。研究方向:天台宗止觀禪修、南傳禪修 《文殊般若》
養輝法師——2000年7月,中國佛學院研究生畢業,獲碩士學位。2003年5月,獲凱拉尼亞大學文學碩士學位。2003年9月,回中國佛學院任教,主講唯識宗課程
源流法師——留學於斯里蘭卡凱拉尼亞大學巴利文與佛教研究生院,並獲得文學碩士和哲學博士。2010年7月在中國佛學院任教
容通法師——1994年考入中國佛學院本科學習,畢業後於該院繼續攻讀天台學碩士研究生,2001年研究生畢業後留校任教,教授天台學
可潛法師——中國佛學院碩士研究生畢業,主攻天台學,曾赴日本考察研究日本的佛教教育及天台學。講授《法華經》等課程
覺深法師——2001年7月,進入中國佛學院研究生班,師從姚長壽博士專研華嚴學;自2003年9月始,擔任中國佛學院本科班華嚴學課程授課
法廣法師——曾就讀閩南佛學院,中國佛學院2004年禪宗碩士並留校任教
定禪法師——中國佛學院教師,研究領域:法相唯識學
戒毓法師——2001年考入中國佛學院。2005年本科畢業,留院從楊曾文教授研究禪宗史。 2008年6月研究生畢業後,留校任教
真添法師——佛教與傳統文化專業,2008年研究生畢業,留院任教,講授《文人與佛教》、《菩薩戒》、《戒律學綱要》等課程
悟實法師——1997年泉州崇福寺出家,2000年漳州南山寺受具足戒。2001年至2005年就讀中國佛學院本科,2005年至2008年就讀中國佛學院碩士研究生
海藏法師——2003年考入中國佛學院本科班。2007年考入中國佛學院研究生班,研究方向為華嚴學。2010年畢業後,留校從事華嚴學方向的教學工作
源正法師——2005年考入中國佛學院,2009年至2012年在該院讀研究生,研究生畢業後留校
魏道儒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佛教研究室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佛教研究中心主任
孫昌武——南開大學教授,中國佛學院聘任博士研究生導師
張風雷——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執行所長、專職教授,博士生導師
陳繼東——1985年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 1988年北京大學哲學系碩士畢業後,留校任教
徐文明教授——北京師範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價值與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
徐玉成老師——1986年5月到中國佛教協會工作。歷任秘書科長、綜合研究室研究人員、綜合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兼任中國佛學院政治課教師
張小猛老師——畢業於外交學院英語專業。任財經學院講師,從事本科英語精讀課程的教學工作
聶清老師——2000年於北京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就職於中國社科院宗教所。從事傳統文化與宗教方面的研究。主講中國哲學史、西方哲學史課程
張南攬老師——1999年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大學日語系,2002年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大學日本學研究中心日本文化專業,獲日語語言文學碩士學位
(以上名單為2017年5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
本科教育
•綜述
據2017年5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該院本科四年開設課程共四十餘門,注重學生基礎理論的培養,結合當前佛教的發展形勢,提高學生的佛學水平和修持素養。從1980年恢復教學以來,相繼培養了有近四百名本科畢業生,從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佛教界僧才奇缺的現狀。許多畢業生已經成長為中國國內諸方名山寺院及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各級佛教協會等單位的骨幹和中國國外數個佛教道場的負責人。八十年代以來,該院本科畢業生還先後有五十餘人前往日本、斯里蘭卡、韓國、緬甸、泰國、英國、美國、加拿大留學,率皆攻讀碩士、博士學位,不少已學成,服務于海內外諸知名大學和學術機構。
•學制設定
學制四年,總計八學期,包括複習和考試在內每學期二十周。
•課程設定
一、基礎教育課程:
1、古代漢語,1-4學期開設,教材:《古代漢語》(全四冊),王力主編
2、外語,1-8學期開設,(1)英語(必修),教材:《新概念英語》(1—4冊) (2)日語(選修)
3、中國通史,1-4學期開設,教材:《簡明中國古代史》,張傳璽主編
4、哲學史,5-8學期開設,(1)、中國哲學史,教材:《中國哲學簡史》,馮友蘭著(2)、古代印度宗教哲學史(六派哲學),教材:《印度學講義》,傳印法師編著(3)、西方哲學史,教材:《西方哲學史》,[英]羅素著
5、寫作,1-4學期開設,教材:《漢語言寫作》
6、文獻學與圖書館學,1-4學期開設,(1)文獻學概論(2)佛教文獻學(3)圖書館學
7、時政,1-8學期開設,講授法律基礎、宗教政策、寺廟管理制度、佛代會材料和佛協指示,教材:《宗教政策問答》
8、計算機基礎與運用(選修)
二、佛學基礎課程:
9、基礎佛學,1-2學期開設,(1)佛學概論,教材:《八宗概要》(2)《大乘起信論》
10、佛教史學,(1)印度佛教史,1-2學期開設,教材:《印度佛教史》,聖嚴法著(2)中國佛教史,3—6學期開設,教材:《中國佛教簡史》,[日] 鐮田茂雄著;參考:《中國佛教史》,黃懺華著(3)南傳佛教史,1—2學期開設,教材:《南傳佛教史》,淨海法師著
三、佛學專業課程:
11、戒律學,1-8學期開設,(1)《戒律學綱要》,教材:《戒律學綱要》,聖嚴法師著(2)《四分戒本》,教材:《四分律戒本講義》,傳印法師著(3)《菩薩戒本》
12、中觀學,1-8學期開設,(1)《三論玄義》(2)《百論》(3)《中論》,教材:《中論》,鳩摩羅什譯,《藏要》本(4)《十二門論》,教材:《十二門論釋義》,劉峰著(5)《維摩經》(6)《肇論》
13、唯識學,1-8學期開設,(1)《唯識三十論》(2)《辯中邊論》(3)《攝大乘論》(4)《解深密經》
14、禪學,1-8學期開設,(1)《中印禪宗史》(2)《六祖壇經》(3)禪宗思想史(4)《楞嚴經》
15、天台學,1-8學期開設,(1)《教觀綱宗》(2)《童蒙止觀》(3)《十不二門》(4)《法華經》
16、華嚴學,1-8學期開設,(1)《五教開蒙》(2)《華嚴經旨歸》(3)《五教章》(4)《金獅子章》
17、淨土學,5-8學期開設,(1)《中國淨土教理史》(2)《往生論》或《彌陀要解》(3)《無量壽經》
18、因明學,5-8學期開設
四、藝術類課程:
19、書法,1-4學期開設
20、茶道,5-8學期開設(選修),邀請日本里千家高級教師授課
21、佛教音樂,邀請中央音樂學院教師授課
五、學術講座:
22、專題講座,1-8學期開設,定期和不定期邀請海內外、教內外大德和專家來校作學術演講
碩士教育
中國佛學院研究生班,最初開設於1959年。“文革”後,1980年中國佛學院恢復教學,1986年復設研究生班,根據條件,開設了碩士研究生班,學制三年。該院研究生生源,僅從該院本科畢業生中選留信仰堅定、品行端正、學習刻苦、成績優秀、身體健康和有志於佛學研究的學生。研究生培養以學習和研究中國佛教八大宗派及中國佛教史、印度佛教史、佛教文物等漢傳佛教緊密相關的內容為專業課程,輔以中國思想史、西方思想史及日語、佛教英語等為公共課程。
教改成果
1、中國大陸漢傳佛教僧伽教育功能略論。 (論文)
2、當前發展佛教教育的“盲點”與“偽問題”。 (論文)
3、當代佛教的社會教化責任。 ( 會議文章)
4、佛教教育的目的、方法及前瞻——以《維摩經》為例。 (論文)
5、佛教教育的規範。 (會議文章)
6、虛雲大師的教育理念。 (論文)
7、佛教教育對人類倫理普世的意義。 (論文)
8、二十一世紀佛教教育的展望。 (會議文章)
(以上教改成果名單為2017年5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
佛學研究
學術成果
•研究論著
《法源叢書:劉峰著作全集》:中國佛學院三論宗導師劉峰先生遺著,當代佛學三論宗研究領域權威性著作。
《改造生命的原理:<八識規矩頌>通詮》:講述對於現實世界,不同的文化體系,是有不同的認識和看法的。
《印度學講義》:佛教在印度創立之後,約五百年之後傳入中國,隨即受到了中國人的歡迎並加以崇拜。中國人研究印度的佛教,從中汲取了許多有益的養分,同時也明白了印度不止僅有佛教一家。
《敦煌佛教律儀制度研究》:對佛教中國化、印度佛教與中國文化思想的關係等重大問題,提出了許多富有啟發性的論點。
《淨法與佛塔:印度早期佛教史研究》:作者依據翔實的文獻資料和碑銘材料,對印度早期佛教僧團的淨法與佛塔信仰做了深入的梳理與研究,指出所謂淨法是佛教僧侶的行為準則,主要涉及衣食兩方面。
《解秘身心和世界入門‘大乘百法明門論’詮釋》:佛法中的唯識一系,對人的身心世界以及外部世界的剖析精微,但唯識學名相眾多,文理繁艱,令許多探求者望而卻步。作者用現代人普遍能接受的名詞術語和言說方式進行了全新的詮釋。
此外還有:“禪”在現實生活中的意蘊、《維摩詰經》要義概述、破山海明的禪學思想及其實踐、“義學沙門”吉藏大師、唯識學種子理論探析、馬祖道一禪法之探討、唯識三十頌淺釋、《中國佛學》。
•學僧論文
1、略論一乘家與三乘家的種姓之爭
2、論述唯識學三能變思想
3、淨土教的現代價值略探
4、孔子與佛陀教育思想的比較
5、對唯識學中作意與觸二心所生起次第之初探
6、道信大師的生平及其思想淺說
7、攜手共建美好家園
(以上論文名單為2017年5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
佛學資源
•資源共享
據2017年5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該院共享的資源有北京名寺法源寺、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大唐西域記校注、法顯傳校注、妙法蓮華經文句校釋、釋迦方誌、百法明門論忠疏、辨中邊論述記、唯識三十論要釋、阿彌陀經疏鈔演等。
•館藏資源
中國佛學院圖書館主要收藏佛教經籍及與之相關的文史哲圖書資料。
據2017年5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該院圖書館藏有20餘萬冊藏書,該館藏書分內典(佛教書籍)和外典(非佛教書籍)兩大部分。
該館收藏除線裝和折本藏經外,有海內外出版的磧砂藏、頻伽藏、普慧藏、永樂北藏、乾隆大藏經、御製龍藏、中華大藏經、佛教大藏經、大正新修大藏經、續藏經、卍正藏、卍字續藏、趙城金藏、佛光大藏經、高麗大藏經、敦煌寶藏、洪武南藏、漢譯南傳大藏經、日文南傳大藏經、巴利語三藏、泰文大藏經、房山石經等二十多種大藏經。
該館館藏已有鳳凰文庫、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精選白話版、世界佛學名著譯叢、現代佛教學術叢刊、海潮音文庫、民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威音文庫、佛光叢書、禪宗全書、唯識文獻全編、密宗甘露精要、中國佛教百科全書、中國佛寺志叢刊、中國佛寺史志叢刊、歷代禪林清規集成、中國佛教醫藥全書以及玄奘全書、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太虛大師全書、弘一法師全集、印順法師佛學著作全集、法鼓全集、法印集、妙法寶庫、顯密寶庫等等一百多種。
外典文史哲圖書中偏重中外哲學、心理學、倫理學、宗教學、史學、文化學等的收藏,諸如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柏拉圖全集、亞里士多德全集、康德著作全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二十世紀儒學研究大系、中國哲學、叢書集成初編、四部精要、十三經註疏、二十四史、二十五史、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唐文、全宋文、全元文、全宋筆記及船山全集、顧炎武全集、黃侃文集、胡適全集、陳寅恪集、方東美全集、梁漱溟全集、牟宗三文集、三松堂全集、季羨林全集、謝無量全集、湯用彤全集、錢穆先生全集等百十種。
為適應教學之需,該館也注意各種工具書的收藏,大型的有中國大百科全書、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中國佛教百科全書、佛教小百科、佛學大辭典、佛光大辭典、辭海、辭源、辭通、中文大辭典、漢語大詞典、漢語大字典、藏漢大辭典以及中外雙語詞典多種。
除圖書外,中國國內佛教組織、寺院、佛教院所主辦發行的刊物、學報等,該館也有較為豐富的收藏。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釋義 | 院徽圖案 |
本方案的圖形設計是將蓮花花苞、雙手合十及圓環形狀巧妙結合。通過圖形之間產生的虛實,代表一心、二諦、六度、八宗及圓滿之意,突出鮮明的佛教思想和精神。 眾所周知,蓮花是佛教最具代表性的植物,象徵著清淨、聖潔、吉祥。設計成花苞的形狀,象徵著學僧朝氣蓬勃、欣欣向榮、續佛慧命的雄心壯志。該造型同時蘊含了雙手合十的形態。雙手合十是佛教最基本的禮儀,亦具有制心一處的含義。 造型最下方留白形成心形圖案,代表“一心”,以此寓意明了自心是修學佛法的根本;心形圖案的左右蓮瓣,象徵“二諦”,以此寓意將真俗二諦圓融於一心的佛法見地;蓮苞總為六瓣,象徵“六度”,以此寓意六度齊修的大乘佛法核心精神;內圈平分八分,以此寓意中國佛學院秉承“八宗並弘”的辦學宗旨;“中國佛學院”五字採用向心式排列,突出凝聚之意;最終圖案統攝於大圓中,象徵佛教修學達到大圓滿覺的終極境界。 整體設計方案高度概括,虛實結合,寓意深刻。圖形圓潤飽滿、簡潔大方。視覺效果上有很強的呵護、溫潤的感受,同時可以產生“種子、萌芽”的藝術聯想。 設計方案的色彩來源於佛經記述“紫磨真金”,擬定以紫色、佛黃色為主作適度漸變。 |
精神文化
•校訓
釋義 | 院訓書法 |
“知恩”位列校訓之首是期望全體法師、老師、學僧及員工無論在任何時候都應想到自己應怎樣做人,要做“有道德”的人,要做感知和報答四恩的人。《大智度論》云:“知恩者生大悲之根本,開善業之初門,人所愛敬,名譽遠聞,死得生天,終成佛道,不知恩者甚於畜生也。”可見,知恩的重要性。 “報恩”就是要用自己的行動,來利益他人,來回饋社會。具體到佛學院裡的教職員工和學生來說,就是教職員工,忠於職守、盡職盡責;學生志存高遠、勤奮修學,為將來走出校門發揮住持正法、續佛慧命,弦法利生的大用儲備資糧。 |
•校風
和合 ——團結協作,攜手並進
和合,是佛教教義、教規的重要內容,是佛教的優良傳統之一。和合就是團結協作,和合就是力量。團結協作是生存和發展的交響樂。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無序的力量是散亂的,只有和合的力量才能產生如鐵似鋼、百折不撓、戰勝一切困難的巨大力量。通力合作,集思廣益, 緊緊圍繞培養有大願心、有德行、有修行、有文化、高質量僧才的根本任務,發揚團隊精神精神,增強團隊意識,牢固樹立全局觀念,同心同德,攜手並進,共同進步。
精進 ——勤奮勇猛,鍥而不捨
精進就是選擇正確的方向,勤奮勇猛,鍥而不捨,奮進不止。作為佛學院的任課法師和教師要具有堅韌不拔的精神,要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和所擅長專業以及相關專業的知識水平,了解最新動態,傳道、授業、解惑;作為佛學院的學生,要養成愛好學習、自覺學習的習慣,不斷全面地充實自己,完善自己的作為出家僧侶的僧格,成為對佛教有用、對社會有用的棟樑。
嚴謹 —— 一絲不苟、精益求精
嚴格管理,是對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嚴淨毗尼,是學僧僧格完善的前提條件;同時,在各項工作中,貫徹落實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使學院的教學和宗教等活動有序開展。
奉獻 —— 追求卓越,崇尚奉獻
奉獻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人生價值的最高境界,更是佛教菩薩行的根本旨趣。培養學生樹立將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眾生的服務中去,甘為人梯,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大乘菩薩精神,培育學生為了追求真理和三寶的事業義無反顧、在所不辭,為了佛教的興盛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鬥不息的熱情。
歷史名人
巨贊法師,是二十世紀後葉,中國有名的佛教領袖之一,同時也是佛教的有名學者。他俗家姓潘,名楚桐,字琴朴,江蘇省江陰縣人。
正果法師,在中國佛學院任教期間,編寫了一本《佛教基本知識》的講義,全書三十餘萬言,做為學院教材。
明真法師,俗家姓趙,名哲,出家後法名明真,號真慈。他是湖北省荊門縣人,清光緒二十八年壬寅歲十一月十日,出生於荊門。
周叔迦教授,原名明夔,筆名雲音、演濟、水月光、滄衍等。他是安徽僧至德縣人,祖父、父親都是科甲出身,在外省服官,是一個世代書香的官宦人家。
周紹良教授,安徽省至德縣人。民國六年(公元一九一七年)丁巳歲三月初三生。出身於仕宦及學術世家,他的家庭歷代信佛,為佛教護法居士。
觀空法師,俗家姓廖,湖南省耒陽縣人,清光緒二十九年(一九○三年)出生。他少年好學,就讀私塾,受儒家傳統教育。
王恩洋教授,字化中,四川省南充縣人,清光緒二十三年生。幼年受傳統教育,在私塾讀書。十七歲時考入南充中學堂,喜讀宋明理學書籍。
虞愚教授,原名德元,字竹園,一字佛心,原籍浙江山陰,清宣統元年(一九○九年)夏曆八月十五日,出生於福建廈門。
呂澂教授,名澄,秋逸其字,又作秋一、鷲子,早年以呂秋逸一名為人所熟知。他是江蘇省丹陽縣人,出生於清光緒二十三年
林子青教授,別號悲雲,福建省漳州人,清宣統二年(一九一○年)出生。早年曾落髮出家,法號慧雲,民國十六年(一九二七)十八歲,到廈門南普陀寺。
高觀如教授,1906年生,江西安義人。早所赴日本留學,1930年回國,從事佛教史、文學藝術等研究和編輯工作。並參與撰寫了《實用佛學詞典》一書。
葉均教授,1957年,應中國佛學會趙朴初會長邀請,回國任上座部研究生導師。1973年以後,一直在中國佛教協會研究部從事研究工作。
郭元興教授,一九八六年,擔任中國佛學院研究生指導教授,講授法相唯識學、梵文、藏文。
黃念祖教授,1980年後曾任北京居士林林長,執教於中國佛學院,精進修持,主張禪、淨、密一體不二,強調習禪修密者鬚髮願往生淨土。
賈題韜教授,山西洪洞人,畢業於山西大學法學院,留校教邏輯學。抗戰中,曾組織學生游擊隊參戰抗日,任第二戰區中校秘書。
劉峰教授,1956年秋考入中國佛學院第一期本科。三年本科畢業後,又考進首屆研究班,畢業後留校任教。
宗教學校一覽
宗教院校分為高等和中等。高等宗教學院學制為4年以上,畢業生學歷為本科以上;中等宗教學校學制為2至3年,畢業生學歷為中專或大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