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來簡介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2軍的前身是東北野戰軍第5縱隊。該縱隊是在抗日戰爭勝利後由山海關內幾個解放區進軍東北的部分部隊為骨幹發展起來的。1945年9月至10月,為執行中共中央關於向東北發展,並爭取控制東北的戰略部署,陝甘寧邊區、晉察冀、華中和山東等解放區抽調部分部隊和幹部進至東北遼東地區。這些部隊在遼東軍區領導下,參加了創建與保衛遼東革命根據地的鬥爭,配合主力部隊參加四保臨江戰役和東北夏季攻勢、東北秋季攻勢作戰,部隊不斷發展壯大,有的組建成各地警衛團、保全團等部隊。
1946年5月,以遼南軍區警衛營、莊河保全團、安東軍區保全1團、遼寧軍分區警衛1團和延安炮校調進的一部分幹部合編組建遼東軍區獨立第1師;8月,以通化支隊、靖宇支隊、山東和華中挺進東北部隊一部合編組建獨立第2師;1947年11月,以安東保全司令部、遼寧軍區第3分區基幹1團、第4分區獨立1團、安東保全第3團合編組建獨立第3師。12月至1948年3月,3個獨立師參加東北冬季攻勢作戰,破襲國民黨軍交通運輸線,並配合主力部隊攻克遼陽、鞍山等城市,獨立第1師還攻克重要海港營口。3月31日,在遼陽地區成立東北人民解放軍第5縱隊,萬毅任司令員,劉興元任政治委員,吳瑞林任副司令員,唐凱任副政治委員。3個獨立師依次改稱為該縱隊下轄之第13、第14、第15師。全縱隊3.6萬餘人。9至10月間,第5縱隊參加遼瀋戰役,先在彰武東南及西南地區阻擊國發黨軍廖耀湘兵團西援錦州,爾後協同兄弟部隊圍殲廖兵團於黑山以東地區,殲來國民黨軍1.7萬餘人,俘新編第1軍中將軍長文小山。
1948年11月,根據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關於統一全軍編制及部隊番號的命令,第5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2軍,萬毅任軍長,劉興元任政治委員,吳瑞林任副軍長,唐凱任副政治委員,參謀長缺(後廖仲符),郭成柱任政治部主任。所轄第13師改稱第124師,徐國夫任代師長,李輝任政治委員;第14師改稱第125師,彭龍飛任師長,丁國鈺任政治委員,東北軍區獨立第9師調歸該軍建制,改稱第155師,廖仲符任師長,鍾民任政治委員。全軍4.7萬餘人,隸屬東北野戰軍。
主要戰績
第42軍先後參加了遼瀋戰役,平津戰役,新安戰役,豫西伏牛山剿匪。建國後該軍調黑龍江齊齊哈爾從事農業生產,準備集體轉業。但1950年6月韓戰爆發時,該軍是當時東北地區唯一的戰鬥機動部隊,因而成為了志願軍首批入朝參戰部隊之一,於10月19日夜跨過鴨綠江,開始了抗美援朝戰爭。第42軍先後參加了第一至第四次戰役,1951年夏秋季陣地防禦戰役和1952年春夏季鞏固陣地作戰。第一次戰役中,該軍第124、第126師在東線黃草嶺、赴戰領地區阻擊美、韓軍的進攻,苦戰13晝夜,殲敵2700餘人,有力配合了西線的作戰。第370團4連兩天之內打退敵人20次進攻,殲敵250餘人,榮獲了“黃草嶺守備英雄連”稱號。第371團4連堅守煙臺峰陣地,也被授予“煙臺峰守備英雄連”稱號。1952年10月回國後,第42軍在全軍首批進行了蘇式裝備的改裝試點。1979年參加了對越自衛反擊作戰。1985年陸軍第42軍改編為陸軍第42集團軍,同時,原屬第55軍的步兵第163師調入該軍(解放戰爭中先後為冀察熱遼軍區獨立第3師,東北野戰軍第11縱隊第33師,第48軍第144師,第55軍第144師,後改為第163師。該師步兵第 487團的最早前身是參加過秋收起義的“紅一團”),並編入炮兵第1師(解放戰爭中由東北炮兵部隊組成,是首批入朝參戰部隊之一、《志願軍戰歌》的歌詞便出自該師第26團5 連指導員麻扶搖)、坦克旅和高炮旅。原第125師撤銷。
1990年代初,步兵第124師成為全軍最早的一批應急作戰機動部隊之一,並擔任迎外表演任務。1994年,第42集團軍參與了組建駐香港部隊的各項工作,時任軍長劉鎮武出任駐港部隊首任司令員,並以步兵第487團團部機關、直屬隊和第1、第2營為主體,加上第41集團軍“塔山英雄團”一部分,組成步兵旅。1996年,步兵第126師改為直屬武警總部的機動師。
1998 年夏,該軍參加了湖北荊江的抗洪搶險,步兵第372團4連(抗美援朝戰爭中曾榮獲“三八線尖刀英雄連”稱號)被中央軍委授予“抗洪搶險英雄連”稱號。之後,坦克旅改編為裝甲旅,高炮旅改編為防空旅,步兵第163師498團與原坦克第7師一個團合編為師裝甲團,步兵第124師一個步兵團也被改編為裝甲團。
抗美援朝
韓戰的爆發使42軍有了英雄用武之地,作為最早入朝的志願軍先頭部隊,42軍於1950年10月16日秘密入朝,比其他兄弟軍早了3天。其時的軍長是出身紅四方面軍的“瘸子”名將吳瑞林。之所以這樣早入朝,是因為聯合國軍北進速度太快。為了不使東西兩路敵軍達成會師合圍,彭德懷制訂了“西攻東防”的第一次戰役計畫,集中三個軍在西線打美第8集團軍,由42軍在東線阻擊美第10軍。
東線戰場在長津湖附近地區。當時朝鮮東海岸只有一條縱向公路通向鴨綠江邊,位於長津湖以南的黃草嶺和赴戰嶺成為了進行阻擊的要點。美第10軍由精銳的美陸1師、美7師、韓軍首都師、韓3師等部隊組成,在人數和火力上都遠遠超過42軍。10月25日上午10點多,韓軍首都師部隊大搖大擺地向黃草嶺攻來,結果迎頭挨了42軍一頓機關槍手榴彈,被打了下去。韓軍還以為當面之敵是殘兵敗將的朝鮮人民軍,頗為不服,又連續發動進攻,但都被擊退。雙方一直打到10月31日,首都師和韓3師傷亡甚重,終於退了下去。韓軍陣地沒打下來,收穫卻還是有:他們俘虜了一些42軍的士兵,證實了中國軍隊已經參戰。
11月1日,美陸戰1師參戰,美軍先以極為猛烈的炮火轟擊中國軍隊的陣地,然後步兵再發起衝鋒。42軍部隊頑強奮戰,頂住了美軍的攻勢。到了夜裡,吳瑞林派出部隊,夜襲敵營,炸毀火炮和坦克二十餘門(輛),攪得美軍終夜不得安寧。就這樣,42軍白天守、晚上攻,死死拖住了美軍。美軍遇到這樣頑強的敵人,十分惱火,只好發揮優勢地空炮火的優勢,強攻死打。42軍部隊主動防禦,打得英勇靈活,將美軍頂在原地13天。11月7日,西線戰鬥已達成勝利,42軍奉命撤出黃草嶺地區。
黃草嶺阻擊戰是42軍戰史上的輝煌。在13天作戰中,42軍完成了阻擊任務,殺傷美韓軍3000餘人,同時也付出了1800餘人的傷亡。
在第二次戰役中,42軍在西線左翼擔負了大迂迴任務。吳瑞林先打寧遠,三個師互相配合,一舉打垮了韓8師。其後,42軍向順川、肅川地區進行穿插,準備一舉兜住西線美軍主力。非常遺憾的是,42軍穿插部隊在新倉里遭到了美騎1師的阻擊,指揮員臨陣猶豫,攻擊決心不堅決,沒有穿插到位,使西線美軍搶先奪路而逃。二次戰役中,38軍因穿插成功而一舉成名,奠定了中國陸軍部隊老大的地位;42軍則錯失了一次歷史性的機遇。
在第三次戰役中,42軍和66軍擔任左翼攻擊部隊,互相配合,突破了當面韓軍防線,縱深穿插,將漢江以北的敵軍全部肅清,攻進到加平地區。共殲滅韓軍6個團大部,斃傷俘敵3900餘人,繳獲各種火炮145門、汽車98輛、各種槍枝2463支。
第四次戰役中,42軍主力參加了東線的橫城反擊戰,配合兄弟部隊殲滅美韓軍1萬2千餘人。其後,42軍的3個步兵團和1個炮兵團參加了對砥平里的圍攻戰。天有不測風雲,42軍的炮兵團在開進途中因馬受驚暴露了目標,被美軍飛機炸了個一塌糊塗,無法進行火力支援。砥平里之戰中國軍隊屢攻不克,傷亡慘重,只好在漫天大雪中撤出戰鬥。42軍後來在東線進行了40余天的防禦作戰,頂住了聯合國軍的北進攻勢,穩定了整個戰線。
五次戰役發起前,42軍後撤到陽德地區休整。不久,五次戰役遭到挫折,聯合國軍發起猛烈反擊,中國軍隊的防線一時出現了很多漏洞。彭德懷的指揮部位置竟也唱起了空城計。吳瑞林率42軍放棄休整,急忙趕到前線保衛總部。只差一天,美軍就到了。
五次戰役後,42軍擔負了西線的守備任務,參加了反秋季攻勢等作戰。
1952年11月,吳瑞林率42軍奉命回國。
198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2軍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2集團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