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3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3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3軍的前身是東北野戰軍第6縱隊。 該縱隊一部的前身為北伐戰爭中的“葉挺獨立團”,1927年參加“八一”南昌起義,後由朱德、陳毅率領轉戰至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會師,組成工農革命軍第4軍(後改稱紅4軍)。1933年6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1方面軍第1軍團第2師,下轄第4、第5、第6團。參加中央蘇區的第1至第5次反“圍剿”作戰。在二萬五千里長征中,紅2師為前衛師之一,強渡烏江,智取遵義,飛奪瀘定橋,突破天險臘子口,出色地完成中革軍委賦予的開路任務。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紅2師改編為八路軍第115師第343旅第685團,開赴華北抗日前線,首戰平型關。1938年底,東進蘇魯豫邊區,改稱八路軍蘇魯豫支隊。1940年8月編為八路軍第5縱隊第1支隊,南下華中,增援新四軍。11月改為八路軍第115師教導第1旅。1941年1月,皖南事變後,改為新四軍第3師第7旅,轉戰於蘇北兩淮地區。日本投降後,第3師第7旅奉命挺進東北。

軍史簡介

另一部的前身為“七七”事變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魯東、冀魯邊的抗日武裝,後分別發展為清河軍區、冀魯邊軍區部隊。1944年這兩個軍區部隊合併為渤海軍區。抗戰勝利後,以該軍區主力部隊組成6個團先後開赴東北,與冀東一部分武裝合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7師,轄第19、第20、第21旅。上述兩部根據中共中央關於向東北發展,並爭取控制東北的戰略部署到達東北後,分別參加了山海關保衛戰、秀水河子殲滅戰和解放長春之戰。1946年4月參加四平保衛戰,給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之一的新1軍以重大打擊。1946年10月,第3師第

首任軍長洪學智 首任軍長洪學智

7旅與第7師合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6縱隊,陳光任司令員,楊國夫任副司令員,劉其人任副政治委員,閻捷三任參謀長,徐斌洲任政治部主任。原第3師第7旅改為第16師,原第7師第20旅及第19旅一部編為第17師,原第7師第21旅改為第18師。全縱隊2.3萬餘人。

1947年1月至3月中旬,參加“三下江南”(松花江以南),尋殲當面分散孤立之敵,配合南滿

首任政委賴傳珠 首任政委賴傳珠

我軍“四保臨江”作戰。1947年5月至翌年春,參加東北夏季攻勢、東北秋季攻勢、東北冬季攻勢作戰,攻克遼陽、鞍山等地。1948年1月,東北民主聯軍第6縱隊改稱東北人民解放軍第6縱隊。1948年5月,進攻和圍困長春。9月,參加遼瀋戰役,第17師參加錦州攻堅戰,擔任戰役總預備隊,攻打范漢傑的“剿總”指揮所和兵團司令部。縱隊主力第16、第18師插至大虎山以東厲家窩棚一帶,切斷敵軍東逃瀋陽的退路,為全殲廖耀湘兵團5個軍於遼西地區創造了有利條件。在遼瀋戰役中,第6縱隊共殲敵3.6萬餘人。

東北解放後,第6縱隊在遼寧黑山地區進行整編,1948年11月按照中央軍委關於統一全軍編制及部隊番號的命令,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3軍,隸屬第四野戰軍建制。洪學智任軍長,賴傳珠任政治委員,楊國夫、李作鵬任副軍長,劉其人任副政治委員,雷震、黃一平分任第一、第二參謀長,鄧飛任政治部主任,單志輝任後勤部部長。原轄第16師改稱為第127師,李作鵬兼師長,張池明任師政治委員;第17師改稱第128師,龍書金任師長,徐斌洲任政治委員;第18師改稱第129師,閻捷三任師長,袁克服任政治委員。原東北軍區獨立第6師調歸該軍建制,改稱第156師,鄧克明任師長,鍾人仿任政治委員。全軍共6.3萬餘人。

11月下旬入關,參加平津戰役。1949年2月下旬,第43軍奉命先遣南下,於4月初進至武漢以北黃安(今紅安)地區,牽制國民黨軍白崇禧集團,策應第二、第三野戰軍渡江作戰。5月14日,該軍從團風至田家鎮段渡過長江,解放了鄂南、贛北廣大地區,為第四野戰軍主力南下開闢了前進道路。7月參加湘贛戰役。隨後在江西宜春地區進行兩個月的休整。9月中旬第156師調歸江西軍區建制,主力部隊繼續南進,翻越梅嶺關,進軍廣東;10月14日,會同兄弟部隊解放華南最大城市廣州。11月中旬,奉命由廣州隱蔽西進,參加廣西追擊戰,先在北流將敵第11兵團部等殲滅,斃敵兵團副司令官胡若愚,繼又以迅速果敢的動作急襲博白,殲敵第3兵團指揮所,俘敵華中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兼第3兵團司令官張淦。12月下旬開赴雷州半島,參加解放海南島的作戰任務。1950年3月到5月,該軍做為主要突擊力量,以木船為航渡工具,突破敵由陸海空軍組成的“立體防禦”,在友鄰部隊的配合下解放海南島。1952年7月5日,第43軍與海南軍區合併為海南軍區兼第43軍。10月,第44軍第132師調歸第43軍建制。

第43軍在全國解放戰爭中,從東北松花江轉戰至海南島,歷經主要戰鬥百餘次,湧現了“渡海先鋒營”、“英雄連”、“鋼鐵連”等英雄模範單位和以王玉山、劉梅村、魯湘雲、蒲恩紹等為代表的一批英雄模範人物。

1952年11月,第129師師部與海南島基地共同組建海軍西營基地(現湛江基地)。

1961年8月,43軍番號撤銷,部隊改屬海南軍區。

1968年9月,廣州軍區重建陸軍第43軍,轄第127師、第128師、第220師(第220師1965年6月由廣州軍區邊防師(1964年8月在廣西百色組建)改稱,歸廣西軍區。1967年2月改歸第55軍。1968年9月歸第43軍,1969年改稱第129師。),並調防廣西桂林。1969年10月17日,移駐河南洛陽,改歸武漢軍區領導(第129師留貴陽“支左”,1973年1月歸建)。

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第43軍參加了對越自衛反擊作戰。

1981年3月1日,根據中央軍委和武漢軍區指示,第43軍進行編組合成集團軍試點。武漢軍區炮兵第2師,坦克第11師,高炮第63師改隸第43軍建制。第43軍編組合成集團軍(試點)後,下轄127、128、129三個陸軍師和炮兵第2師、坦克第11師、高炮第63師3個兵種師以及軍屬高炮團、地炮團、坦克團和150中心醫院等,全軍共約7萬人。

1985年7月,全軍體制改革精簡整編正式實施,中央軍委決定解放軍裁軍一百萬,並將全軍的11個大軍區調整合併為7個軍區,武漢軍區分別與濟南軍區、廣州軍區合併。

1985年9月,中央軍委決定撤消陸軍第43軍番號,所屬129師番號同時撤消。127師由陸軍師改編為摩托化步兵師,劃歸54集團軍建制;原43軍高炮團坦克團加入127師建制。128師劃歸20集團軍建制,改稱步兵第128師。129師部分部隊與坦克11師44團合編成坦克旅,劃歸54集團軍建制。

歷任領導

1948~1952年43軍時期

軍長: 洪學智(48.12-49.5)、 李作鵬(49.5-50.6)、 龍書金(50.6-52.7)

政委:賴傳珠(48.12-49.5)、 張池明(49.5-52.4)、謝鏜忠(52.4-52.7)

1952~1961年海南軍區兼43軍時期

司令員:吳克華(52.7-54.3)、梁興初(54.3-55.2)、吳瑞林(55.2-57.8)、莊田(57.8-60.5)

政委:馮白駒(52.7-58.5)

第2政委、政委 :陳仁麒(53.3-55.6 )、謝鏜忠(55.11-61.8)

1968~1985年新43軍時期

軍長:張榮森(68.7-72.12)、褚傳禹(72.12-81.3)、張萬年(81.3-82.11)、孔憲禮(83.5-85.9)

政委:王文德(68.7-78.11)、趙雙選(78.11-83.4)、董國慶(83.5-85.9)

主力部隊

第127師

1948年11月,東北野戰軍第6縱隊第16師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3軍第127師。

第127師最早的前身是大革命時期的孫中山廣州陸海軍大元帥府鐵甲車隊,北伐戰爭中是著名的“葉挺獨立團”,贏得“鐵軍”美譽。大革命失敗後,經歷了南昌起義、井岡山會師,是“朱毛紅軍”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1933年6月,與紅22軍第64師整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1方面軍第1軍團第2師。土地革命時期,參加了中央蘇區歷次反“圍剿”作戰,紅5團被中革軍委授予“模範團”稱號,紅4團被一軍團授予“英勇衝鋒”獎旗一面。在二萬五千里長征中,紅2師為前衛師之一,強渡烏江、智取遵義、飛奪瀘定橋、奇襲臘子口,出色地完成中革軍委賦予的開路任務。

1937年8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紅2師改編為八路軍第115師第343旅第685團(團長楊得志、政訓處主任鄧華),開赴華北抗日前線,首戰平型關。1938年底,東進蘇魯豫邊區,改稱八路軍蘇魯豫支隊(司令員彭明治、政委吳法憲)。1940年8月編為八路軍第5縱隊第1支隊,南下華中,增援新四軍。11月改為八路軍第115師教導第1旅。1941年1月,皖南事變後,改為新四軍第3師第7旅,作為新四軍軍部機動部隊,轉戰於蘇北兩淮地區。在著名的劉老莊阻擊戰中,該旅19團4連頑強抗擊3000餘日軍的進攻,最後82名官兵全部壯烈犧牲。被延安《新華日報》譽為“劉老莊八十二壯士”。

抗日戰爭勝利後,1945年10月第3師第7旅奉命挺進東北。1946年10月,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6縱隊第16師,1948年1月改稱東北野戰軍第6縱隊第16師。1948年11月,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3軍第127師(師長李作鵬、政委張池明) 。解放戰爭時期,參加了秀水河子殲滅戰、四平保衛戰、三下江南、四平攻堅戰、東北夏季、秋季、冬季三次攻勢作戰、遼瀋、平津、進軍中南、解放海南島等重要戰役戰鬥,殲敵4.4萬餘人。在殲滅廖耀湘兵團的遼西會戰中,該師殲敵1.8萬餘人,粉碎了廖兵團的北逃企圖,為全殲該兵團立下了奇功。第127師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最為悠久的部隊,“在我軍歷史上參加戰鬥最多,經驗豐富,戰鬥作風勇猛,能攻能守,不怕犧牲。裝備好,行軍能力強,能打硬拼仗。有朝氣,雷厲風行”,是第四野戰軍的頭等主力師。

建國後,第127師參加了廣西剿匪。1951年,駐防海南島。1960年,第127師改歸廣州軍區直屬,為廣州軍區獨立師。1963年,被確定為戰備值班師。1968年重建第43軍時,第127師移駐廣西桂林。1969年10月,調往河南,隨第43軍編入全軍戰略預備隊序列。

1979年2月參加了對越自衛反擊戰,協助會攻諒山,五戰五捷,時任師長張萬年。1984年師偵察連赴老山、者陰山前線,表現突出,被中央軍委授予“英雄偵察連”稱號。

1985年9月,第43軍番號撤銷,第127師整編為陸軍第54集團軍步兵第127師,執行北方甲種摩托化步兵師編制。

90年代初期,被中央軍委確定為全軍應急機動作戰部隊。

1997年,改建為全軍第一個輕型機械化步兵師。

1998年,參加長江流域抗洪搶險。

現如今,第127師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王牌師,駐軍河南洛陽。第127師現轄:379團(葉挺獨立團)、380團(紅二團)、裝甲團、炮兵團、高炮團。

第128師

1948年11月,東北野戰軍第6縱隊第17師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3軍第128師。

第128師的前身是1937年山東淄博地區黑鐵山起義部隊成立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五軍。1938年,改編為山東人民抗日游擊第3支隊,編入八路軍山東縱隊。1940年,與清河地區武裝合編為山東縱隊第3旅,後改為八路軍清河軍區。1945年9月,以山東渤海軍區直屬團和部分軍分區基幹武裝組建的山東軍區第7師。抗日戰爭勝利後進入東北,隸屬東北抗日聯軍。

1946年10月,與原新四軍第3師第7旅合編組建為東北民主聯軍第6縱隊,原20旅與7師警衛團合編為6縱17師。1948年1月改稱東北野戰軍第6縱隊第17師。1948年11月,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3軍第128師(師長龍書金、政委徐斌洲)。解放戰爭時期,參加了山海關保衛戰、解放長春、四平保衛戰、三下江南、四平攻堅、東北夏季、秋季、冬季三次攻勢作戰、遼瀋、平津、進軍中南、解放海南島等重要戰役戰鬥,取得了全軍師級單位作戰殲敵數第二、繳獲武器裝備數第一的輝煌戰績,湧現出渡海先鋒營(383團1營)、全國戰鬥英雄劉梅村等英模集體和個人。在解放四平、錦州、天津的戰役中,先後出色完成東北野戰軍總部三次單調的任務,被總部首長譽為“攻堅老虎”。第128師“歷史不算很老”,但“戰鬥作風頑強,進步快。善於夜戰及村落戰鬥,戰士很勇猛,長於使用爆破,攻堅力最頑強,1947年夏季攻勢之四平攻堅戰鬥中參加主攻,縱深戰鬥13晝夜,在戰術上頗有成果。為東北各野戰部隊中攻堅力最頑強之部隊,為頭等主力師。”

1961年8月,陸軍第43軍撤銷,第128師改歸海南軍區建制。1964年10月改歸陸軍第42軍建制。1968年9月,歸建重建的陸軍第43軍。1969年10月,移防中原,隨軍編入全軍戰略預備隊序列。1979年,參加中越邊境自衛還擊戰。

1985年,整編為陸軍第20集團軍步兵第128師,執行北方乙種步兵師編制。

1996年,改隸武警部隊,改稱武警第128師。

1998年,參加長江流域抗洪搶險。武警第128師現轄武警第382團、第383團、第384團、第708團。

2008年, 武警第128師先後赴西藏.新疆參與維穩行動.

2010年,武警第128師先後赴上海和廣州參與上海世博會和廣州亞運會的安保任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