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扶搖

麻扶搖

麻扶搖,男,1927年3月出生,黑龍江綏化市人。“雄糾糾,氣昂昂”這句話,在中國可謂婦孺皆知,它是抗美援朝時中國人民志願軍的戰歌。五十多年前那場發生在朝鮮的戰爭,是讓中國真正地在世界上站起來的戰爭。創作了《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2019年1月20日在京去世,享年92歲。

基本信息

個人經歷

1950年夏,為準備參加抗美援朝,某部炮兵第一師26團開赴鴨綠江邊整裝待命。在五連召開的表決心大會上,好幾個班的決心書上都寫著“保衛和平,保衛祖國,就是保衛家鄉”;有的戰士在發言中寫出“雄赳赳,氣昂昂,橫渡鴨綠江”的句子;幾乎所有發言中都有“打敗美國野心狼”的口號。連指導員麻扶搖將戰士們發自內心的誓言記錄下來,後幾經修改補充,寫成了一份詩歌形式的決心書。在全團出國作戰誓師大會上,麻扶搖代表連隊發言,這份決心書作為開場白,受到熱烈歡迎。

會後,新華社記者陳伯堅採訪了麻扶搖,覺得詩歌寫得很好,並提出將“橫渡鴨綠江”改為“跨過鴨綠江”等幾處修改意見,隨後引用於一篇戰地通訊,發表在1950年11月26日的《人民日報》上。

作曲家周巍峙看到通訊後,為這首詩歌譜上曲,並冠以《打敗美帝野心狼》題目,在全軍、全國廣為傳唱。

1954年,全國評選優秀歌曲,這首歌獲一等獎,歌名正式定為《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

將軍小傳

麻扶搖,原名麻向搖,1927年3月生於黑龍江省綏化市現北林區新華鄉興發村蔡家窩棚屯。1947年參軍,翌年入黨。先後在東北民主聯軍炮兵第二團、東北野戰軍炮兵第一師26團中擔任政治幹事、文化幹事。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先後擔任志願軍炮兵1師第26團連指導員、營教導員。1954年奉調到炮兵司令部辦公室工作。1955年授予大尉軍銜,後晉升為少校軍銜。1966年又奉調到第二炮兵部隊某基地機關工作,歷任組織處長、後勤部副政委、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副軍職)、基地紀委書記等職。曾榮獲解放獎章、勝利榮譽勳章、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三級國旗勳章。1987年2月離休。

2019年1月20日在京去世,享年92歲。根據麻扶搖生前遺願,一切從簡,不舉行追悼會和遺體告別儀式。

人物經歷

中國音樂家協會有位會員,平生只寫過一首歌詞,再沒有寫過第二首,甚至連想也沒有想過再寫。音協卻盛情邀請人家入會,他才填了表。這首歌曲,從作詞、譜曲、發表,到唱響全國,僅有一個多月。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全都唱,全都會。歌詞僅有43個字,卻呼出了一個時代的最強音,代表了那個時代的精神。如今,上了年齡的人哼起它,就仿佛回到了那個時代,依舊涌動著當年的激情。這位作者叫麻扶搖,他的歌詞由周巍峙譜曲後,被稱為《志願軍戰歌》。

八十年代初,他從第二炮兵青海基地政治部主任的崗位上退下來,一直在保定的一家干休所里安度晚年。談起這首歌詞,麻老豪爽地笑著說:“那時候,我根本不懂寫歌詞,也不是為唱歌而寫詞。戰歌唱響後,有人說我成了名人,是歌詞作家,我一概搖頭否認。我只是志願軍的一名普通戰士,是人民軍隊里的一名政治工作者。”我問麻老,還寫有什麼別的作品?他說:“我不是搞創作的,以後再沒有寫過什麼。”那么,這首歌詞是怎么寫出來的?又是為什麼而寫的呢?麻老告訴我說:“那不是作為歌詞而創作的,而是作為大會的發言而寫的。”他簡述了當年的概況。

麻扶搖是黑龍江人,解放戰爭期間隨四野南下,一直打到湖南的衡陽。在那裡,傳來了新中國成立的喜訊。部隊群情激奮,準備打好最後一個戰役,解放海南島。突然,上級一個命令,部隊返回黑龍江佳木斯墾荒種地。1950年夏秋,朝鮮半島局勢緊張,又一聲命令,部隊告別豐收在望的大豆田,緊急開到丹東駐守。中央決定入朝作戰,他所在的炮1師25團成為第一批入朝部隊。十月八、九兩日,團、師先後召開動員大會,讓麻扶搖代表部隊官兵在大會上表決心,他當時任5連指導員。於是連夜趕寫發言稿。寫來寫去,總是那幾條——聽從指揮,嚴守紀律,不怕犧牲,英勇作戰……只講這幾條,總覺得不來勁,應該一上台,就來幾句響亮的誓詞,把基層官兵的激情表達出來。於是,那激情很快就流露在他的筆端——雄赳赳,氣昂昂,橫渡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中華好兒女,齊心團結緊,抗美援朝鮮,打敗美帝野心狼!第二天,在動員大會上,他揮著拳頭,高聲呼出了這首誓詞。通俗易懂,激情澎湃,聲調高亢,贏得了戰友們最熱烈的掌聲。會後,他將這首誓詞抄寫在連隊黑板報上。這是見諸於文字的第一次發表。很快,師部的油印小報登了出來。師文工團還譜成曲子,演唱和教唱。麻老告訴我說:最早的那個曲子,不好聽,沒傳下來。現在我不記得,大概也沒有人記得。不過,當時部隊唱得很起勁。還隨部隊入朝,一直唱到了朝鮮戰場。十一月中旬,新華社記者陳伯堅(後任新華社國際部主任),到前線部隊採訪,從師部小報上看到了這首誓詞,又聽到了部隊傳唱,便寫入了他的報導,刊登在當月26日《人民日報》一版。在大字標題下,醒目地登出了這首誓詞,並說它是前線部隊指戰員的強烈呼聲。當天,周巍峙在田漢辦公室開會,從《人民日報》上看到了它,很是欣賞,而且激動不已。他一邊開會,一邊輕聲哼哼,很快譜成曲。在麻扶搖家裡,我看到了周巍峙送給他的一份譜曲原稿的複印件,歌名用了詞中的一句話“打敗美帝野心狼”。歌詞中“橫渡”被改為“跨過”,其它一字未動。曲下有一行小註:“此歌寫於1950年11月26日下午,田漢同志住處。在開會時寫!”歌曲發表在當月30日《人民日報》上。後來,一家青年雜誌評論這首歌曲,說它是中國人民志願軍的戰鬥進行曲。周巍峙受到啟發,便將歌名改為《志願軍戰歌》,並將原詞“抗美援朝鮮”一句去掉了一個“鮮”字。這裡還有一段有趣的插曲。歌曲發表時,署名為“志願軍戰士詞,周巍峙曲”。很快,唱到了麻扶搖所在的部隊,首長和戰友們驚喜地問麻扶搖:“這不是你寫的詞嗎?”麻扶搖平靜地說:“不知道是不是我寫的。這兩個字‘跨過’,肯定不是我寫的。”他當時認為,這幾句誓詞,誰都寫得出來。它表達的是志願軍官兵的共同心聲。我這樣想,別人也會這樣想。他並不認為就是自己寫的,也沒有什麼著作權所有的觀念。人家譜曲用的即使是自己的詞,署名“志願軍戰士”,也很確切,不一定要署自己的名。此後,麻扶搖從未提出過署名問題。

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評選優秀文藝作品,《志願軍戰歌》理所當然排到了頭一名,獲得了一等獎。要發獎金了,這時候,有關部門才想到尋找詞作者。周巍峙說是取自陳伯堅的報導,陳伯堅說是從炮1師採訪到的,炮1師很快找到麻扶搖,他還是那句話:“有兩個字肯定不是我寫的。”首長急了,說:“這不是你麻扶搖個人的事,它關係到我們部隊的榮譽。”並找出當年刊登動員會訊息的小報說:“在大會上宣讀這首誓詞表決心的,不就是你麻扶搖嗎。”麻扶搖只好笑著點頭了。從此,《志願軍戰歌》的詞作者,才改署他的名字。直到今天,麻扶搖仍然堅持說:“詞雖然是我寫的,但反映的是部隊指戰員當時的心聲,也是全國人民當時的心聲。即使我不寫,別人也會寫出來。不是我有多么高的才能。就算我成了名人,也是時勢造出來的。”有人告訴我說,“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這句當年響徹全中國的口號,也是從這首歌詞中提煉出來的。我查了一下《人民日報》,這首歌詞刊出之前,確實沒有出現過這個口號。“抗美援朝”,原詞中已有,只是多了個“鮮”字。“保家衛國”,原詞中已有明確含義。至於是如何提煉的,只有當事人才說得清。我問麻老,他當然不會承認。從麻扶搖家出來,我頗為慚愧。在保定工作六年,還分管過老幹部工作,儘管麻老所在的干休所不在我的服務範圍,但近在咫尺,多有交往,我卻一直不知道這件事,可見多么孤陋寡聞。然而,麻老淡泊名利,不事張揚,卻令人更加崇敬!

歌曲歌詞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

保和平為祖國就是保家鄉

中國好兒女齊心團結進

抗美援朝打敗美帝野心狼

我的爸爸去過朝鮮戰場

為了保衛祖國為了保衛家鄉

打敗美帝保衛和平

嘹亮地軍歌威武雄壯

我們的先輩去朝鮮打仗

英勇戰鬥是民族的脊樑

鴨綠江水在靜靜地流淌

嘹亮地軍歌在耳邊迴蕩

歌曲創作

“軍人只有一手準備”

1950年,麻扶搖所在的四野炮兵部隊一師,從湖南調到北大荒搞生產。這支隊伍當時的口號是:為生產萬噸黃豆而戰鬥。麻扶搖和他的戰友們認為,天下太平了。他的父親帶著未過門的兒媳婦來到部隊,催促兒子“該把事辦一辦了”。正趕農忙的麻扶搖讓他們先回去,秋收後再來。

然而,還未等到收穫的季節,官兵們就奉命準備開赴戰場了。這年7月,麻扶搖所在的部隊被調派到丹東鎮守邊防,編入東北邊防軍。

“戰馬改成了耕馬,裝具改成了農具,當部隊宣布臨戰集結時,許多炮手連瞄準技術都忘了。”回憶起當年的情況,麻老坦言,部隊的情緒其實並不高。他說,只有打過仗的人,才真正懂得和平的價值。在丹東,部隊一邊搞軍事訓練,一邊做形勢任務教育。

麻老說,其實這工作也好做。跟戰士們說清楚了,美國打朝鮮,我們不能隔岸觀火。“救鄰自救”,等燒到家裡再救就晚了。在部隊開赴朝鮮前宣誓時,士氣已是空前高漲。談到這點,麻扶搖動了感情:“我們常說凡事要有兩手準備,但是軍人就只能有一手準備,那就是:服從命令,保家衛國!”

出征前夜,被戰士們的昂揚鬥志感染的麻扶搖輾轉反側,難以入眠。他就著昏黃的油燈,在被窩裡寫了一段出征誓詞:

雄赳赳,氣昂昂,橫渡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中華好兒女,齊心團結緊,抗美援朝鮮,打敗美帝野心狼!

“寫完這幾句話,我鑽進被子馬上就睡著了,就像了了樁心事似的。”他沒有想到,這首“詩”後來幾經修改和譜曲,在幾個月中迅速流傳開來,並成為了《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

唱著這首歌跨過鴨綠江

第二天,麻扶搖用這一首“詩”換掉了原先的出征誓詞,寫在黑板上進行了宣讀,戰士們齊聲叫好,一致認為這首詩寫出了全連共同的心聲。

在團誓師大會上,團首長宣讀了師黨委的戰鬥動員令後,麻扶搖代表5連登台宣讀了出征誓詞。當時,5連有一位文化教員為這首詩譜了曲,並在全連教唱。1950年10月底的一天,麻扶搖所在的連隊就是唱著這首歌,跨過了鴨綠江。“讓我驚奇的是,後面來的一支支後續部隊,都是唱著這首歌,走上了戰場”。

原來,在部隊入朝作戰前夕,新華社隨軍記者陳伯堅到麻扶搖所在部隊採訪時,在連隊黑板報上發現了這首詩,略作改動後發表在了《人民日報》上。時任文化部藝術局副局長的著名音樂家周巍峙,讀了這首詩後讚不絕口,很快就譜了曲,這才是我們後來所聽到、熟悉的曲調。而當時的詞作者的名字,標註的還是“志願軍戰士”。

1953年,在全國開展的民眾歌曲評獎活動中,《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獲得一等獎。為了給作者頒獎,有關部門幾經周折,終於從志願軍炮兵某團尋到了他。此後,各種報刊登載這首歌曲時,詞作者一律改署為“麻扶搖”。

解放後,麻扶搖曾多次回過東北老家,但卻從未提過自己和這首歌的故事,家鄉父老至今不知他是志願軍戰歌的詞作者。[2]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