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長津湖是朝鮮北部最大的湖泊,位於赴戰嶺山脈與狼林山脈之間,由發源於黃草嶺的長津江向北在柳潭裡和下碣隅里之間形成長津湖,最後注入鴨綠江。在長津湖以東約30公里,是由長津江最大支流赴戰江所形成的赴戰湖,兩大湖泊及其附近地區就被稱為長津湖地區。兩湖周圍崇山林立,平均海拔約1300米,山上林木繁盛,山間道路狹窄,偶有幾處村落也是人煙寥落。長津湖地區從10月下旬開始進入冬季,至11月下旬日平均氣溫已經下降到零下27度,風雪交加的嚴寒氣候。公元1950年11月中美兩支王牌軍在這裡展開了一場改變歷史進程的戰鬥。戰鬥從11月27日開始,持續到12月底,志願軍將“聯合國軍”全部驅逐出朝鮮半島東北部。東線美軍主要是海軍陸戰隊第1師和第3、第7步兵師,以及韓國第1軍團,準備攻擊這支強大的“聯合國軍”部隊的是志願軍第9兵團。第9兵團的部隊原是準備台灣戰役的主力,該兵團由20軍、26軍和27軍組成,總計有近15萬人。長津湖戰役
長津湖戰役(第二次戰役東線戰場)當志願軍在西線發起反擊後,東線美軍第10軍(轄第3、第7師和陸戰第1師)並指揮韓國第1軍團(轄首都師、第3師)約10萬眾人仍繼續向北推進。東線我軍部分兵力尚未到達進攻出發地位,因此決定推遲至27日晚發起反擊。詳細過程
11月27日晚,第9兵團抓住美軍兵力分散的有利時機,以8個師的兵力在長津湖地區發起反擊。當時寒流席捲長津湖,氣溫驟降至-30℃,志願軍指戰員忍受著極其艱苦的環境在高山雪地頑強作戰,至28日晨,將一字長蛇似的美陸戰1師和美7師一部分割成五段。美軍被包圍後,立即以200餘輛坦克在三個主要被圍地點組成環行防禦陣地。美軍被圍部隊為打開通路,連續不斷地猛攻志願軍死鷹嶺、西興里、富盛里、新垈里陣地。第9兵團一面組織抗擊敵人的連續攻擊,一面調整部署,準備繼續殲滅被圍之敵。28日晚,我第27軍第80師和第20軍第58師分別對柳潭裡、新興里和下碣隅里展開攻擊,因兵力和火力不足,凍傷減員嚴重,僅在外圍斃傷美軍1000餘人。此時志願軍主要依靠步兵火力攻堅,向敵人攻擊時雖在夜間一再突破敵人陣地,但在天亮前總是無法解決戰鬥,為防空襲而被迫撤出。
下碣隅里和古土裡之敵為打開通路,於29日分別向我第58、第60師陣地連續發起猛攻。在堅守下碣隅里東南角之1071.1高地的戰鬥中,第58師第172團連長楊根思率領一個排連續擊退優勢之敵的八次進攻。戰至10時,全排僅剩兩名傷員,彈藥已經耗盡。當我增援部隊尚在中途時,敵人又發起了第九次進攻。在危機關頭,已負傷的楊根思抱起僅有的一包炸藥,沖入敵群,與敵同歸於盡,以自己的鮮血保住了陣地。後來直到陸戰1師向南撤逃,也沒能踏上這塊能俯瞰整個下碣隅里的1071.1高地一步。
30日晚,第27軍集中第80、第81師主力對新興里之美7師32團和31團1個營及師屬炮兵營發起進攻。激戰至12月1日拂曉,將敵壓縮於狹小地域。美軍在傷亡慘重的情況下,以十餘輛坦克為先導向南突圍。我軍在尾追堵截中將其基本殲滅。
美陸戰一師在柳潭裡的雪地中組織防守,在極度嚴寒下美軍也遭到了嚴重凍死凍傷,僅陸戰一師就凍傷7000餘人,凍死數百人。
此時,西線敵人已經全線退卻。新興里之敵被殲後,東線“聯合國軍”更加動搖,也開始了全面撤退。志願軍第9兵團調整作戰部署,加緊攻殲被圍之敵。1日和2日,第27軍主力和第20軍第59師在囦水裡、死鷹嶺地區,與從柳潭裡撤退的陸戰第1師主力展開激戰,殲其一部。突圍之敵大部丟棄重裝備逃到下碣隅里。
陸戰第1師主力集中至下碣隅里後,一面空運傷員,一面糾集南面之敵北援接應,準備立即突圍南逃。6日晨,在大量飛機、坦克的掩護下,經古土裡繼續向南突圍。當日誌願軍第26軍也投入作戰,志願軍層層阻截,步步緊追。12月7日,敵逃至古土裡,8日7時繼續在大量航空兵支援下向南突圍。進行堵擊的第20軍指戰員在零下30度的嚴寒和糧彈幾乎消耗殆盡的情況下,頑強作戰,層層攔截,使美陸戰1師幾乎面臨絕望的境地。但終因裝備和氣候過於惡劣,使逃敵突破防線於12日竄至五老里,沒能達成殲滅陸戰1師的目的。
美第7師一部和韓第3師、首都師自惠山鎮、清津等地分別從陸路和海上撤退,於14日撤至興南地區。陸戰1師殘部亦撤向鹹興和興南。人民軍已於9日收復元山,切斷了敵人的陸上退路。“聯合國軍”被迫調集三百餘艘艦船,將美第10軍和韓國軍隊全部從興南港實行海上撤退。我第9兵團第26、第27軍部隊,不顧作戰疲勞和凍餓的困難,同朝鮮人民軍第3軍團繼續追殲逃敵。我軍於17日占領鹹興,隨後直逼興南港,24日收復興南地區和沿海各港口,敵人除一部被殲外大部從海上南逃。我志願軍東線作戰至此結束。
第二次戰役東線作戰美軍參戰部隊為第7步兵師,估計3,000人;3個海軍陸戰旅,估計18,000人;全軍共有200人陣亡、100人受傷及殘廢,海軍陸戰隊共有836人陣亡及有120人受傷及殘廢,中國軍隊損失估計為90,000人,但志願軍第九兵團在長津湖地區的戰鬥付出很大代價,其中戰鬥傷亡19202人,凍傷減員28954人,凍死1000餘人,凍傷後救治無效致亡者3000餘人,減員總數48156人。
爭論
現在關於長津湖的傷亡問題上韓國第一軍團的傷亡找不到具體的數據和可信服的資料。但可以斷定,韓國第一軍團的傷亡可定超過美軍。PS關於美軍的師級單位和志願軍的師級單位,兩者不是數量差距極大。以美軍陸戰一師為例滿編為2.5萬人,而志願軍師級單位滿編為為1.2萬人。所以美軍的師對應的是解放軍的軍級單位。
人員部署
美軍陸戰1師編制及裝備簡表
陸戰1師是以三個陸戰團為骨幹,加上若干師直屬部隊組成的戰役集團,具有很強的作戰力量,全師編制人數約2.5萬。師直屬部隊包括:
第11炮兵團:下轄4個炮兵營(第1、2、3營各裝備18門105毫米榴彈炮,第4營裝備18門155毫米榴彈炮)和1個114毫米多聯裝火箭炮連(該連未參加長津湖之戰)。
第1坦克營:下轄4個坦克連,共約70輛坦克。
第1工兵營
第1海岸營(留在興南港,未參加長津湖之戰)
第1水陸兩棲車運輸營(留在興南港,未參加長津湖之戰)
每個陸戰團下轄3個步兵營、重迫擊炮連(裝備12門107毫米迫擊炮)、反坦克連(12門75毫米無後坐力炮和5輛坦克)。
每個步兵營下轄3個步兵連、機炮連(也稱為火器連,裝備4門81毫米迫擊炮、4門75毫米無後坐力炮、12挺12.7毫米重機槍)。
每個步兵連下轄3個步兵排和1個機炮排(裝備89毫米火箭筒、2門81毫米迫擊炮、6挺12.7毫米重機槍)。
每個步兵排下轄3個步兵班和1個機槍班(裝備89毫米火箭筒、3挺輕機槍和1挺重機槍)。
每個步兵班配備10支M1加蘭德自動步槍和2支BAR勃郎寧自動步槍,班、排長配備M1卡賓槍,連長以上軍官配備柯爾特自動手槍。
此外,陸戰1師還能得到陸戰隊第1航空聯隊的密切支援,該聯隊通常編制為3箇中隊(72架飛機),最多時達到7箇中隊(約150架飛機)。並由第1航空聯隊派出老資格的飛行軍官作為前進航空火力控制人員隨同地面部隊行動,召喚及引導空中支援。
志願軍九兵團 司令兼政委宋時輪 副司令陶勇
20軍 軍長兼政委張翼翔 副軍長廖政國
58師 師長兼政委黃朝天 59師 師長戴克林 60師 師長陳挺 89師 師長餘光茂
26軍 軍長張仁初 政委李耀文
76師 師長高文然 77師 師長王建青 78師 師長陳忠梅 88師 師長吳大林
27軍 軍長彭德清 政委劉浩天
79師 師長肖鏡海 80師 師長詹大南 81師 師長孫端夫 94師 師長鄔蘭亭
美第10軍 軍長愛德華.阿爾蒙德(Edward Mallory Almond)陸軍少將
美陸戰1師 師長奧利弗.史密斯(Oliver Prince Smith)少將時年57歲
第1團 團長切斯特.普勒(Lewis (Chesty) Puller)上校
第1營 營長唐納德.施麥克(Donald M. Schmuck)中校
第2營 營長艾倫.薩特(Allan Sutter)中校
第3營 營長托馬斯.里奇(Thomas L. Ridge)中校
陸戰第5團 團長雷蒙德.默里(Raymond L. Murray)中校
第1營 營長約翰.塞文斯 (John W. Sevens)中校
第2營 營長哈歐德.羅伊斯(Harold S. Roise)中校
第3營 營長羅伯特.塔普雷特(Robert D. Taplett)中校
陸戰第7團 團長霍默.利茲伯格(Homer Litzenberg)上校
第1營 營長雷蒙.戴維斯(Raymond G. Davis)中校
第2營 營長蘭德福.羅克伍德(Randolph S. D. Lockwood)中校
第3營 營長威爾蒙.哈里斯(William F. Harris)中校
炮兵第11團 團長詹姆斯.布魯瓦爾(James H. Brower)上校
11月39日後卡特.揚格戴爾( Carl. A. Youngdale) 中校
第1營營長哈威.菲漢(Harvey A. Feehan) 中校
第2營營長美瑞特.愛德梅爾(Merritt Adelman) 中校
第3營營長弗朗西斯.派瑞(Francis F. Parry )少校
第4營營長威廉姆.邁克瑞德茲(William McReynolds)少校
美步兵第3師 師長羅伯特.蘇勒陸軍少將
美步兵第7師 師長戴維.巴爾(David Barr)陸軍少將
第31步兵團 團長艾倫.麥克萊恩(Alan McLean)陸軍上校
第3營 營長威廉.萊利(William R . Reilly)陸軍中校
32團1營營長唐.卡洛斯.費斯(Don Carlos Faith)中校
第57野戰炮兵營營長雷.恩布利(Ray O. Embree)中校
韓軍第1軍
韓軍首都師
韓軍第3師
1950年11月27日長津湖地區美軍部署情況
新興里:美國陸軍第7步兵師31團3營(團長艾倫,後陣亡)、32團第1營(營長卡洛斯中校)、第57野戰炮兵營(欠C連)、第15防空炮營D連;
柳潭裡:美國海軍陸戰隊陸戰5團(團長默里中校)、陸戰7團(團長利茲伯格上校,欠2營營部、F連及機炮連)、陸戰炮兵第11團第1營、第3營G連和I連、第4營;
德洞山口:陸戰7團2營F連(連長巴伯上尉)和陸戰7團1營C連(欠一個排);
下碣隅里:陸戰1團第3營(營長里奇中校)、陸戰7團2營營部及機炮連(營長羅克伍德中校)、炮兵第11團第2營D連和3營H連、陸戰1師前指及師直屬部隊;
古土裡:陸戰1團團部及2營(團長切斯特上校)、炮兵第11團第2營E連、陸軍第7步兵師31團第31團2營(欠E連)、1營B連(暫歸2營指揮)、英軍第41特遣隊(道格拉斯海軍中校);
真興里:陸戰1團1營(營長施麥克中校)、炮兵第11團第2營F連。
戰役經過
萬里赴戎機毛澤東在華東軍區上報的北調計畫上批示:“九兵團全部可以統於十月底開到濟徐線,十一月中旬開始整訓。”(《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一冊,498頁)11月5日第一次戰役結束後,聯合國軍在朝鮮總兵力高達55.3萬人,其中地面部隊就有42.3萬人,而志願軍首批入朝部隊僅步兵6個軍18個師,炮兵3個師又1個團,共約23萬人,人數上處於1:1.8的劣勢,裝備與火力上的距離就更為懸殊,迫切需要二線部隊迅速跟進。就這樣,由於朝鮮戰局的急劇變化,九兵團緊急入朝,準備倉促,後勤保障存在嚴重問題,連瀋陽準備的高寒地區必需的冬裝,都來不及發放,火車直開前線。熟悉高寒氣候的賀晉年警告:“你們這樣入朝,別說打仗了,凍都把你們凍死了!”變成了殘酷的現實!
風雪長津湖
韓戰爆發後,美軍陸戰1師的第一批參戰部隊是由陸戰5團為骨幹組成的陸戰暫編第1旅,8月2日在釜山登入,作為第8集團軍的預備隊,充當了消防隊的重任,四處奔忙“滅火”,為洛東江防線的穩定立下汗馬功勞。陸戰1師下轄陸戰第1、5、7團、第11炮兵團以及坦克營和工兵營等支援部隊,總兵力約2.5萬人。陸戰團通常與一個榴彈炮營、一個坦克連和一個戰鬥工兵連組成團級戰鬥群,成為獨立遂行戰鬥任務的基本戰術單位。陸戰團以下單位為三三制,團屬建制火力單位包括一個裝備12門107毫米重迫擊炮的炮兵連和一個裝備5輛坦克和6門75毫米 戰防炮的反坦克炮兵連。全師(含炮兵團)重武器主要有約85輛坦克、18門155毫米榴彈炮、54門105毫米榴彈炮、36門107毫米迫擊炮、36門81毫米迫擊炮、36門75毫米戰防炮和81門60毫米迫擊炮。此外還能隨時得到陸戰隊第1航空聯隊的空中支援。輕武器也很先進,普通士兵M1步槍,班排長配卡賓槍。單兵被服裝具也是相當完善,士兵均配發羊毛內衣、毛衣、毛褲、帶帽防寒服、防雨登山服以及鴨絨睡袋,外衣是以特殊的防寒防雨材料為面料,戰鬥靴里為適應高寒地區還特意配有多層毛氈墊,而師偵察連還配有最新穎的防彈背心。後勤保障方面,更是令人難以想像。11月23日是西方傳統的感恩節,當天陸戰1師每個士兵的晚餐菜譜是:烤火雞、炸薯條、牛肉餡餅、沙拉、水果蛋糕,還有一份雞尾酒。 即使是在平常日子裡,其戰地一伙食也非常好,主要就是在二戰著名的C類口糧,即隨身攜帶的可不經加熱即可使用的野戰(快餐)食品。通常被製成淨重227g的罐頭以便攜帶,有幾十種不同的菜餚配方。主要分為兩大類,一是以肉類(包括肉食、蔬菜等搭配)為主的M (即Meat)系列罐頭和以餅乾(包括糖果和咖啡、可可粉或檸檬粉等速溶飲料)為主的B(即Biscuit)系列罐頭。每個士兵每天可以領取3個M罐頭和3個B罐頭,可以完全保障一個人在大運動量情況下的熱量補充。此外,C類口糧還配有口香糖、朱古力、火柴、香菸、餐巾紙等附屬物品。志願軍老戰士回憶,在戰場上能吃上繳獲美軍的C類口糧,簡直就是吃一頓大餐!在長津湖繳獲的美軍野戰餐車,幾分鐘之後,就能吃上熱騰騰的飯菜。這與只能啃凍土豆的志願軍相比真是天壤之別。
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志願軍九兵團,大口徑火炮因為道路限制運輸困難全部留在東北。師配屬最大口徑火炮只是75毫米野炮,而且彈藥全部都靠人力或畜力馱運(每門82毫米迫擊炮為40發,60毫米迫擊炮為90發),子彈也是每人自行攜帶,一般每支步槍為80發。糧食就更為困難,從過鴨綠江後就只發過4天的乾糧,其後日子裡全部就靠就地籌措,在人煙稀少的長津湖地區,能獲得的糧食可想而知,因此很多部隊糧食供應下降到正常數量的一半甚至更低!
11月23日 ,美第10軍下達了總攻作戰命令。
11月24日 ,陸戰1師完成了總攻準備。
長津湖地區。兩湖周圍崇山林立,平均海拔約1300米,山上林木繁盛,山間道路狹窄,偶有幾處村落也是人煙寥落,11月下旬日平均氣溫已經下降到零下27度,風雪交加的嚴寒氣候,山高路窄的複雜地形,戰場環境是異常險惡,在這樣的環境下就連基本生存都不容易。
志願軍九兵團入朝後即按照預定部署,向長津湖地區開進。在行軍途中,部隊嚴格執行隱蔽要求,夜行曉宿,嚴密偽裝,兩個軍約十萬人悄然進入戰區,聯合國軍雖然每天都派出飛機對該地區進行空中偵察,卻絲毫沒有發現九兵團的行動蹤跡。戰後,聯合國軍將九兵團這一隱蔽開進稱為“奇蹟”!但是由於入朝倉促,戰前準備極不充分,入朝之後又由於美軍的大規模轟炸,後勤補給極其困難,糧食、被服、彈藥等物資無法運到部隊手裡,而長津湖地區人煙稀少,無法就地解決食宿,部隊只好在雪地露營,加上糧食被服均嚴重不足,出現了大量因凍餓而產生的減員。九兵團戰役反擊準備因此無法按時完成,只好要求將原定11月25日的反擊時間推遲兩天,這也就是志願軍西線25日開始反擊而東線依舊平靜如初的原因。
11月26日 ,陸戰1師開始向武坪里攻擊前進。
11月27日 ,長津湖地區普降大雪,氣溫下降到零下30度,九兵團第20軍四個師(第58、59、69和89師)和27軍的三個師(第79、80和81師)共約八萬人,以驚人的毅力克服缺衣少食的困難,悄然進入攻擊位置。第27軍的第94師和第26軍也開始從厚昌地區向長津湖開進。
在長津湖地區,美軍共有一個師前進指揮部、步兵四個團、炮兵一個團又一個營、坦克一個營,總共約一萬人。中午過後,美軍就接連發現志願軍偵察人員抵近柳潭裡進行偵察,從下午15時開始,美軍就停止了進攻,構築工事,準備迎接天黑後的戰鬥。
血戰新興里
27日夜間,志願軍就集中80師和81師242團共四個團由27軍副軍長兼80師師長詹大南統一指揮對新興里之敵進行了攻擊。子夜12時,志願軍全線發起攻擊。經過一夜激戰,28日天亮時新興里周圍地區的高地,幾乎全被志願軍所控制,美軍被壓縮在方圓不到2公里的狹小地域,形勢岌岌可危。
28日天亮後,美軍開始反擊,企圖重新恢復各部之間的聯繫,改變被分割的不利態勢。59師死鷹嶺陣地、80師新岱里陣地和60師小民泰陣地三處成為美軍反擊的重點,九兵團一面組織力量頑強抗擊美軍反擊,一面按照新的作戰計畫調整部署,準備當晚再戰。
降伏北極熊
28日白天,志願軍主要應付美軍的反擊,加之沒有獲得充足後勤補給,未能對新興里被圍美軍發起進攻。18時剛過,夜幕降臨,志願軍80師就全力開始了攻擊。至午夜前後,已有多個部隊相繼突入新興里村內,與美軍展開了巷戰。但是志願軍缺乏有效的通信手段和工具,師團之間主要靠有線電話,團以下主要靠人力通信,在炮火連天瞬息萬變的戰場上,根本無法及時有效地上傳下達,師團指揮無法及時掌握部隊進展,也就無法在最有利的時機、地點投入預備隊以擴張戰果,形成了各自為戰毫無協同的局面,使本來就不強的戰鬥力進一步被分散削弱,而美軍則依託工事充分發揚坦克炮、無後坐力炮、多聯裝高射機槍等火器的火力優勢,成功阻滯了志願軍的攻擊。
29日拂曉,詹大南見部隊傷亡大進展小,天亮前已無可能解決戰鬥,便下令各部撤出村內,退回村外陣地,整頓建制準備再戰。80師經連日苦戰,傷亡及凍餓減員嚴重,各團為了能繼續保持戰鬥力不得不合併縮編建制,238團縮編為六個步兵連(每連僅約50人),239團縮編為三個步兵連、一個重機槍連和一個迫擊炮連,240團減員情況好於上述兩團,故未做縮編。直到這時,詹大南才通過俘虜了解到,新興里守軍是四個步兵營和一個炮兵營,而不是戰前所判斷的一個加強營。
30日晨,27軍調整部署,同時各部還進行了政治動員,並補充了一些彈藥。當晚大雪紛飛,氣溫繼續下降,志願軍凍傷人數大為增加,但仍於23時以四個團的兵力發起了猛攻,戰至拂曉各部均突入新興里村內,與敵展開逐屋爭奪。由於通信不力,戰地總指揮詹大南無法及時有效進行指揮協調,整個戰場呈現出混戰態勢,而美軍經連日激戰,外援斷絕,士氣畏縮,此時在志願軍四面猛攻下,漸顯不支。詹大南見戰場形勢有利,果斷下令天亮後繼續攻擊務求全殲該敵!天亮後儘管戰場上空一直有數十架次美軍飛機盤鏇,但是由於雙方戰鬥隊形交錯膠著,美軍飛機難以識別敵我,也就無法實施有效的空中支援。見無空中威脅,志願軍士氣更旺,連續組織攻擊,包圍圈越來越小。至12月1日中午11時許,被圍美軍向新興里以西開始了最後的突圍,在將所有炮彈傾瀉一空後,美軍殘部在十多輛坦克掩護下拼盡全力向241團陣地發起衝擊。241團3營8連所在陣地首當其衝,打退美軍幾次衝擊後,8連官兵傷亡殆盡,只剩下閻洪全一人,他孤身奮戰終於堅持到友軍趕到。241團雖奮力阻截,並給予美軍以大量殺傷,但未能堵住美軍的突圍。240團3營7連2排5班長隋春暖在攻擊內洞峙戰鬥中表現出色,帶傷指揮全班追出近十公里,在公路上截住一股美軍,隋春暖勇敢地與敵展開近戰肉搏,一連斃敵多人,生俘5人。戰後隋春暖獲得特等功臣稱號,並榮獲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戰士榮譽一級勳章,5班被授予“新興里戰鬥模範班”榮譽稱號。
此戰,共斃傷美軍31團團長麥克萊恩上校以下2807人,俘虜384人,擊毀坦克7輛、汽車161輛,繳獲坦克11輛、各型汽車199輛、105毫米 榴彈炮16門、高射炮7門、57毫米無後坐力炮28門、迫擊炮88門、90毫米火箭筒44具、60毫米火箭筒83具、重機槍61挺、輕機槍87挺、各種步槍2227支、手槍70支。
27軍80師和81師也付出了巨大代價,傷亡加上非戰鬥減員高達萬人,在戰鬥中暴露了志願軍通信手段裝備落後,後勤補給脆弱的弱點,例如在27日晚的戰鬥中,80師與各團的電話線路全部被炮火打斷,導致通信指揮全部中斷,詹大南就只能在指揮所里無奈地坐等,完全喪失了對部隊的有效指揮!而後勤補給嚴重匱乏,士兵在冬季的高寒地區得不到糧食被服供應,因此出現大量凍餓減員,使部隊戰鬥力遭到嚴重削弱。彈藥補充也是極不充分,尤其是炮彈供應不上,使志願軍在控制了四周高地的情況下,無法利用居高臨下的有利態勢實施炮火壓制與打擊,大大增加了作戰的困難。
12月3日下午,柳潭裡的陸戰5團和7團主力陸續到達德洞山口,會合繼續向下碣隅里撤退。僅12月3日一天,陸戰隊航空兵就出動了145架次飛機為這兩個團實施空中掩護。同時,美軍運輸機還隨時根據召喚為地面部隊空投燃料,保證車隊順利行進。早在11月22日,陸戰1師向北進攻時,就派出陸戰7團2營的兩個連駐守在死鷹嶺,守軍分為兩部分,以兩個加強排配屬重機槍、60毫米迫擊炮等重武器守備山頂,主力則集中在山峰東側,與山頂守軍成為犄角之勢。由於氣候嚴寒,山頂上凍土層厚達35厘米以上,難以構築工事,所以美軍只是在要道上布置了一些鐵絲網和絆索照明地雷,防禦是比較薄弱的。正是由於死鷹嶺重要的地理位置,因此奪取死鷹嶺從一開始就是志願軍圍殲陸戰1師的重要一環。志願軍派出了最精銳的部隊——20軍59師177團1營奉命務必在 11月28日拂曉前攻占死鷹嶺,徹底封閉柳潭裡至下碣隅里的交通。27日子夜時分,1營1連到達死鷹嶺,僅半小時的戰鬥,迅速奪取了山頂陣地,美軍殘部退守西北山嶺。天亮後,美軍即在飛機、大炮掩護下,發起了一輪接一輪的攻擊,1連傷亡慘重,2排長趙殿忠指揮剩餘的戰士拚死堅守,終於堅持到3連趕來。為表彰1連的英勇戰績,戰後授予1連集體一等功。
29日夜,59師轉歸27軍指揮,控制死鷹嶺、新興里、西興里等陣地,堅決阻敵增援與突圍。
30日夜,177團組織一個連向死鷹嶺地區美軍殘部反擊,力求徹底肅清殘餘美軍,確保死鷹嶺。但是美軍依仗優勢炮火拚死堅守,志願軍的夜襲雖給予美軍一定殺傷但未能徹底殲滅。
12月1日,柳潭裡美軍猛攻1419高地,最終於16時攻下1419高地。 59師立即組織175團和176團的五個連反擊,激戰徹夜再次奪回高地。2日拂曉,美軍即在40架飛機掩護下,繼續猛攻,接連突破1419高地、新興里、德洞山口等陣地,直逼死鷹嶺。19時50分,陸戰7團1營先是以美軍從未有過的夜間越野機動馳援德洞山口,再連日苦戰掩護主力後撤,在美軍中贏得了“德洞山口賽跑者”的綽號。從柳潭裡到下碣隅里的突圍歷程是如此艱辛,以至於美國海軍陸戰隊自己都這樣評論:“綜觀陸戰隊的歷史,再沒有什麼比從柳潭裡突圍途中所忍受的一切更為艱苦的了!”更有人將柳潭裡突圍形象地稱為“印第安笞刑”,美洲印第安部落一種古老的刑罰,受罰之人要從排成兩列手持笞杖的行刑者之間走過,一路上將飽嘗雨點般落下的笞杖!此次撤退成功的經驗在於:一是牢固掌握了戰役要地德洞山口,二是卓有成效的空中支援,三是陸戰隊堅韌頑強的戰鬥作風和意志。從柳潭裡的部隊順利撤至下碣隅里對美軍而言,無疑是極大的鼓舞,儘管付出了不小代價,但是畢竟證明了志願軍還不足以擁有能一口吃下陸戰1師的鐵齒鋼牙,因此士兵們對於殺開血路撤到海邊,已是信心大增。 紐約《先驅論壇報》的戰地女記者瑪格麗特·希金斯的眼中,“官兵們的衣服破爛不堪,他們的臉被刺骨的寒風吹腫,手套破了,帽子沒了,耳朵被凍成紫色……他們究竟還有沒有力量再突圍出去?……陸戰5團團長默里中校,像失魂落魄的亡靈,與指揮仁川登入時的默里簡直判若兩人!” 此時,在下碣隅里共有陸戰1師官兵約8000人、美第10軍直屬部隊約1500人、美第7步兵師餘部385人、英國第41特遣隊125人和少量韓國警察,總兵力約一萬人。而在其周圍則有志願軍的十個師,並已炸毀了從下碣隅里到古土裡公路上的所有橋樑,撤回古土裡絲毫不容樂觀。
12月1日,空運傷員終於成為現實,這對於陸戰1師從長津湖撤退是非常關鍵的,當時在下碣隅里共有約5000名傷員,要帶著這么多的傷員撤至海邊是根本不可能的。 整個撤退過程中空中支援是不能不說的重要環節,從撤退行動一開始,就在行軍縱隊上空實施直接空中支援,白天保證每時每刻在行軍縱隊上空都保持至少24架飛機,夜間也出動夜間戰鬥機以提供不間斷支援。公路兩側5公里範圍內的空中支援必須由地面部隊通過航空控制人員指引進行,以免誤傷己方部隊,而在5公里範圍以外的目標,則可由飛機自由攻擊。美軍集中了所能集中到該地區的所有空中力量——在興南附近海面上有4艘大型航母:“萊特”號(CV32)、“普林斯頓”號(CV37)、“福吉谷”號(CV45)和“菲律賓海”號(CV47);1艘輕型航母“巴丹”號(CVL29);2艘護航航母:“培登海峽”號(CVE116)和“西西里”號(CVE118);在連浦機場集中了陸戰隊航空兵,艦載機和陸基飛機總共約500架,此外遠東空軍所屬的戰鬥機和攻擊機都可在必要時加入到空中支援中,而轟炸機則受命對志願軍後方地域實施猛烈轟炸,以阻止其向長津湖前線運送物資和人員。這是整個韓戰期間美軍最大一次航空兵力的集結,為陸戰1師的撤退撐開一柄巨大的空中保護傘。
26軍卻因美軍大規模的遮斷空襲和惡劣天氣影響,未能按時到達下碣隅里,而美軍在下碣隅里已築有堅固的防禦工事、完備的火力配系以及強大的空中支援,志願軍20軍各部減員甚大,繼續強攻難以為繼,只得等待26軍到達後再行攻擊,所以志願軍未再對下碣隅里發起攻擊。 東丘自然是此次總攻的重點,志願軍迎著美軍槍林彈雨英勇衝鋒,前赴後繼一直衝到20米距離,猛投手榴彈(主要重武器),再吶喊著沖入陣地。美軍士兵後來這樣描述此次戰鬥:“從未見過如此之多的中國士兵蜂擁而至,一次次頑強地進攻。夜空時而被曳光彈交織成耀眼的火網,時而被照明彈照出可怕的光亮,中國士兵衝鋒的身影在光亮下暴露無遺,他們在陸戰隊的坦克、大炮、迫擊炮和機槍面前,源源而來,其視死如歸的勇敢精神令陸戰隊肅然起敬!” 志願軍緊跟在撤退的美軍後面進入下碣隅里,由於食物和冬裝的極度匱乏,志願軍戰士們進入村里便一頭衝進熊熊烈焰之中尋找還能利用的一切物資。擔負阻擊的20軍確實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因後勤補給幾乎斷絕,凍餓減員已達40%,人員疲乏困頓,彈藥又所剩無幾,實在無力阻止美軍的突圍。
陸戰1師主力從下碣隅里到古土裡的撤退順利結束,其第一梯隊耗時23小時,平均每小時前進782米;第二梯隊耗時約9小時,平均每小時前進2公里;從最早的先頭部隊到最後的殿後部隊,整個撤退歷時約40小時,付出了陣亡83人,傷重死亡20人,失蹤7人,傷506人,合計616人的傷亡,不過主力基本無損,而且帶出了幾乎全部的裝備,在志願軍層層阻截的狹隘公路上奪路而走,能取得這樣的成果,應該是很不容易的。原因主要不外三點,一是下碣隅里的機場前送補給後送傷員;二是極其有效的空中掩護;三是陸戰隊的頑強精神,一路走一路打,甚至還與志願軍展開過白刃格鬥。
1081高地
12月7日晚,陸戰1師經過柳潭裡——下碣隅里——古土裡的轉戰,終於將分散在各地的部隊集中起來,此時在古土裡的美軍部隊計有共約1.4萬人。炮兵還有8個105毫米榴彈炮連(32門),坦克約40輛,其他機動車輛約1400輛。古土裡也有個簡易機場,只能起降輕型飛機,每次能運送6至8名傷員。走了傷員。極大減輕了美軍撤退的負擔。
8日夜間,氣溫急劇下降到零下34度,儘管美軍各級連、排、班長拚命督促疲憊不堪的士兵換下白天行軍作戰而汗濕的襪子,儘管美軍有著良好的後勤保障,防寒服和保暖內衣,還有鴨絨睡袋,但仍有很多士兵凍傷,甚至有數人因嚴重凍傷而不得不截肢。衫單薄的志願軍更是難御嚴寒,凍傷減員的嚴重程度可想而知。
9日天亮後,天氣雖然轉晴,依舊寒徹肌骨。嚴寒給雙方的作戰都帶來了巨大負面影響。美軍戰後總結就談到中午最高溫零下20度至25度,凌晨最低溫度達到零下38度至45度,40%輕武器不能發火,尤其是卡賓槍和M1步槍情況更甚。
修復水門橋
志願軍炸毀了位於古土裡以南約5.6公里的水門橋,徹底切斷了從長津湖地區通往海邊的唯一公路,根本無法繞行。美軍連夜從日本三菱重工趕製了主體鋼樑結構,架橋需要四套MZ型車撤橋組件,但考慮到空投的損失,陸戰一師要求了八套。但是,車轍橋組件重達1.l噸,美軍空軍現有的空投降落傘能否承受如此重量還沒有過先例。於是,在南韓的一個空軍基地進行了降落傘載重試驗性空投,結果鋼製的組件在落地時嚴重彎曲。空軍要求從日本運來更大的降落傘,當夜,一支降落傘維修小組攜帶著更大的降落傘從日本到達朝鮮的美軍海軍連浦機場,在海軍陸戰隊空投排和美國第一水陸兩用牽引車營100多名技術人員的配合下,連夜完成了空技試驗和在古土裡實施空投的一切準備。7日21時30分,美國空軍八架C-119大型運輸機將八套鋼製的M2型車撤橋組件空投到了古土裡狹窄的環形陣地里,除了一套損壞、一套落到中國軍隊的陣地外,其他安全收回。終於得已修復水門橋。千餘輛車輛、坦克都從這座從天而降的橋樑上通過,以及一萬多士兵和大約4000名朝鮮難民,甚至還有難民的耕牛,難以置信的是,整個晚上這橋上居然沒出任何事故。志願軍雖然也意識到了水門橋的巨大價值,三次將其炸毀,且連橋基都予以徹底毀壞,不可謂不重視。志願軍的軍師級指揮員,還是普通戰士,以其慣常的思維方式都可以確切無誤地認為已經將水門橋徹底乾淨地破壞了,沒有人會想到,美軍居然能空投下架橋的鋼樑構件,迅速重新架起一座橋。
最後的戰鬥
在該地區58師以黃草嶺為核心,依託兩側地形有利的高地,阻截美軍的南撤。戰至15時,1350高地、1304高地和黃草嶺陣地已全部失守,58師將173團和174團所有還能作戰的人員集中起來,編成四個連由58師參謀長鬍乾秀親自率領,進行反擊才奪回了1304高地。但美軍飛機發現並攻擊了志願軍前線指揮所,包括胡乾秀和174團政委郝亮在內的指揮所人員全部犧牲,胡乾秀也是長津湖之戰中犧牲的志願軍最高指揮員。
8日夜間氣溫急劇下降,造成志願軍大量凍傷減員,所以9日的戰鬥,美軍遇到的阻力相對減輕了很多。陸戰7團1營擊破沿途輕微抵抗,一路南下,直抵水門橋。在俯瞰水門橋的高地上,58師172團的一個營幾乎全部被凍僵了,陣地被美軍輕而易舉地奪取。8日氣溫的急劇下降,使缺衣少食的志願軍雪上加霜,出現了大量的凍餓減員,戰鬥力大幅下降,從而在關鍵的兩大要點1081高地和水門橋附近高地,無法進行有效的阻擊。
興南大撤退
陸戰1師到達真興里,意味著陸戰1師終於結束了陸戰隊歷史上最為艱辛的磨難,從真興里到興南,可以說是一路坦途了。 志願軍九兵團不甘就此放過陸戰1師,決定不顧一切困難和代價,繼續組織所有還能勉強支持的人員力爭殲敵一部或大部。不過此時,各部減員已異常嚴重,以27軍為例,全軍僅2000餘人。
11日,麥克阿瑟親自從東京飛抵連浦,慰問陸戰1師及第10軍。陸戰1師先頭部隊隨即開始登船,此時後衛的師偵察連和坦克部隊還沒有到達真興里!為了撤出第10軍,美軍在興南港集結了193艘艦船組成的龐大艦隊。
12日,陸戰1師在五老里美軍第3步兵師北上接應下,順利到達五老里,終於徹底逃出志願軍的重圍。至14日全師22215人全部登船完畢,15日起航駛往釜山。在整個撤退過程中,美軍僅艦炮就發射了3.4萬發炮彈和1.28萬發火箭彈,其火力密集程度遠遠超過了仁川登入。此時,志願軍只是用炮火對興南港進行了零星的射擊,既未進行猛烈的火力轟擊,也未進行地面攻擊。九兵團實在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15日,志願軍總部向九兵團發出賀電:“你們在冰天雪地、糧彈運輸極端困難情況下,與敵苦戰本月有餘,終於熬過困難,打敗了美國侵略軍陸戰1師及第7師,收復了許多重要城鎮,取得了很大勝利。這種堅強的戰鬥意志與大無畏的精神,值得全軍學習。”
17日,美軍全線南撤。
評價與影響
中國最權威的抗美援朝史料《抗美援朝戰爭史》這樣評價:“九兵團在如此艱難困苦的條件下,發揚人民軍隊英勇頑強,不怕艱難困苦,不怕流血犧牲的革命精神,同美軍浴血奮戰十餘個晝夜,共殲敵13916人,予美陸戰1師和步兵第7師一部殲滅性打擊,打開了東線戰局,並有利保障了志願軍西線兵團的側後安全,在極度困難的情況下,完成了艱巨的戰略任務。”最後一句是毛澤東對長津湖之戰的評價(見《毛澤東軍事文集》第六卷)。
從戰役經過來看,陸戰1師在各部割裂孤立被圍,沿途只有一條狹隘公路,而且公路兩側制高點均為志願軍控制的極端不利情況下,能攜帶幾乎全部重裝備、傷員,建制基本完整地突圍而出,儘管美軍擁有巨大的空中優勢,但仍不能不認為在如此眾多不利情況下能全師而退,絕非易事。美軍能在如此不利情況下突圍而出的原因,依靠的是強大的空中支援、充分的後勤保障和頑強的戰鬥意志。空中支援除了直接的航空火力支援外,空運補給也不能不提,當西線聯合國軍全線後撤以後,美國遠東空軍的空運力量就幾乎全部投入到東線,以元山機場為基地的第21運輸機中隊就日夜不停地向美第10軍空投補給物資,僅11月28日一天就分別對新興里和柳潭裡空投了16噸和10噸彈藥。11月29日阿爾蒙德要求第21運輸機中隊向東線部隊空投400噸各種補給物資,但這一要求是根本無法實現的,因為即使是整個遠東空軍空運部隊全力以赴,也不過只能達到每天70噸的標準。導致空運數量上不去的瓶頸是空投物資的包裝和裝運能力,因此在日本第2348軍需空運補給包裝連僱傭了大量日本勞工晝夜不停地包裝空投補給物資,美軍戰鬥運輸指揮司令部也向韓國連浦機場派出了一個C—119運輸機中隊和一個軍需物資包裝人員分隊。從12月1日起,整個遠東空軍空運力量全面投入到為美第10軍提供空運補給重任中去。至12月10日,先後出動313架C—119和37架C—47運輸機空投1580噸各類物資!史密斯師長這樣評價空運補給行動:“如果沒有空投下來的這些彈藥和補給,我軍將會遭到大得多的損失,至少傷亡數字將急劇上升,空投的補給品是我軍在這段時間裡能充分維持作戰活動所必須的物資。”正是鑒於空運部隊的出色努力,戰後第21運輸機中隊、第314運輸機大隊和第801醫務空中後送隊都獲得了集體嘉獎。史密斯其出眾的指揮才幹和行動前深思熟慮行動後果斷堅強的個性,才被指派為陸戰1師的師長。特別是仁川登入後史密斯並未像麥克阿瑟等高級將領那樣被勝利沖昏頭腦,當接到沿長津湖向北推進的作戰命令後,他立即對在這樣惡劣的地形中展開進攻表示了自己的看法,並竭力促使改變這一計畫,在其努力不被接受的情況下,以其職業軍人的素質敏銳察覺出即將到來的危險,因此要求部隊謹慎行動,確保後勤補給線的安全,並堅持在下碣隅里修建機場,在以後的突圍行動中,簡易機場發揮了巨大作用。而在撤退過程中,在下碣隅里的休整與在古土裡的毫不停留,都反映了史密斯對戰場形勢的準確判斷與果敢行動。
九兵團於12月1日向志願軍總部發出的對東線作戰的檢討電報也可看出,九兵團自身也未將此次作戰視為一次勝利,電報里九兵團表示:“這次作戰打得很不好,不僅未能全殲美陸戰1師及第7師,反遭巨大減員,嚴重縮小戰力。……未能徹底完成上級賦予任務,應由職負主要責任,擬在戰鬥結束後召集各軍總結經驗教訓。”同時總結了五點主要原因:對作戰環境調查研究不夠、倉促進入戰鬥準備不充分,對地形、道路偵察不清楚,尤其是敵情不明、26軍南調時間過遲,兵團二梯隊軍使用不及時、缺乏必要的對美軍作戰經驗與套用軍事教育、後勤工作組織不良,特別是運輸工具不能適應作戰需要。
志願軍九兵團在態勢、地形、人數均為優勢的情況下,付出了巨大代價仍未能全殲甚至未能給予陸戰1師重創。雖挫敗了美軍的進攻,但畢竟讓捏在手中的1師逃出了重圍。
美國海軍陸戰隊戰後總結里則稱:“陸戰1師從包圍圈中後退,帶著可以使用的全部裝備,後送了傷員,保持著建制突圍出去了。……而志願軍九兵團的三個軍都因參加長津湖作戰受到損失而失去了作戰能力,為了補充裝備和整頓組織,需要相當長的時間。由此,聯合國軍在朝鮮能保持立足點還是必須放棄的危急時刻,避免了中國軍隊的十二個師增援到第8集團軍正面。”
長津湖之戰,比較客觀來說,應該算是打了個平手。
志願軍未能全殲已經分割包圍的陸戰1師,主要原因是情報不準、通信不暢和補給不濟。如果志願軍從一開始就能準確了解美軍在柳潭裡、下碣隅里的情況,集中兵力攻擊防禦力量薄弱而又是指揮後勤中樞的下碣隅里而不是兵力相對雄厚的柳潭裡;如果志願軍在戰鬥中通信指揮及時暢通,就能在局部戰鬥有利的時機投入預備隊,以及時擴張戰果;如果志願軍的後勤補給能稍有所提高,甚至只要能滿足吃飽穿暖的最低限度,那么長津湖之戰的結局就可能改寫,甚至可能改寫整個韓戰。志願軍九兵團官兵多來自中國南方地區,高寒地區生活經驗幾乎是空白,容易凍傷,凍傷後不當處置更是加劇了傷情惡化,因此凍傷人員幾乎達到100%。糧食匱乏是後勤補給最尖銳的矛盾,有的部隊斷糧達七天,各部隊平均斷糧均在兩天以上。經常是兩個凍得硬梆梆的土豆就是一天的口糧,即使是兩個凍土豆也只能滿足作戰部隊,機關的參謀人員則是外出執行任務才有,留守人員連這都沒有。戰士們通常是將乾糧袋裡的最後一點碎末留下來,稱之為“衝鋒糧”,直到發起攻擊時才一口吞下以補充一點能量。後勤弱勢的巨大災難正是在這個高寒地區的嚴冬里迸發出來,而且發展到了極點,凍餓減員甚至超過了戰鬥傷亡,使部隊戰鬥力遭到極大削弱。儘管條件異常艱巨,但是九兵團廣大戰士在戰鬥中依然那樣勇敢無畏,所表現出的英勇頑強精神甚至贏得了對手的敬重。在美軍有關文獻中對志願軍的勇敢和堅韌,做了這樣的描述:“中國軍隊在美軍完全掌握了制空權的情況下,雖然苦於缺乏裝備、彈藥、食品和防寒用具等,但仍忍耐一切艱難困苦,忠實地執行命令,默默地行動與戰鬥。這就是毛澤東所提倡的‘不論在任何艱難困苦的場合,只要還有一個人,這個人就要繼續戰鬥下去’的勇敢精神。(中國軍隊)好像對美軍熾烈的火網毫不在意似的,第一波倒下,第二波就跨過其屍體前進,還有第三波和第四波繼續跟進。他們不怕死,堅持戰鬥到最後一個人的姿態,仿佛是些殉教者。作為對手的美軍在驚嘆其勇敢的同時,感到非常可怕!中國軍隊這種勇敢戰鬥精神和堅韌性,到底來源於什麼呢?那大概不單純是強制和命令,可能是因為對共產主義的信仰,對帝國主義的憎惡,堅信現在進行的這次戰爭是‘正義戰爭’,這些都滲透到了中國軍隊官兵的心靈深處,不!已滲透到骨髓之中。”
對九兵團三個軍來說,長津湖之戰更是一塊試金石,再次顯示出27軍和20軍頭等精銳主力的風範,27軍在新興里基本全殲美軍第7步兵師31團和32團1營(儘管有300多人逃脫,儘管不是美軍中“訓練最有素意志最頑強”的陸戰隊),擊斃團長繳獲團旗,創造了志願軍在整個韓戰中唯一全殲團建制美軍的戰例,自然功勳彪炳。20軍作為最擅穿插的部隊,在缺衣少食的嚴寒時節,翻越積雪覆蓋的崎嶇山脈,分割美軍各部,在後援不濟補給全無的情況下,浴血苦戰數晝夜,始終頂住了美軍的南逃北援,連美軍都贊為“忠實地執行了自己的使命”!其表現可也是可圈可點。只有26軍,未能及時到達戰區,使20軍與27軍幾乎是消耗完了最後一點力量,未能在最有利的時機殲滅分割被圍的美軍,甚至連最後攻入被美軍放棄的鹹興、興南等地的戰果都落入了連續作戰多日的27軍之手,顯然與頭等精銳主力還是有所距離。
反思這場在基本生存都不容易的冰雪嚴寒與荒山野嶺中的慘烈廝殺,沒有贏家。無論志願軍九兵團還是美軍陸戰1師,都是為了各自的信仰與責任。
回首長津湖戰役,作為親歷者,原國防部長秦基偉上將淚光閃爍、感慨萬千:非親身經歷的,你不會知道那個慘烈。這對於我們今天評估朝鮮半島局勢,無疑是一個很好的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