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粵贛省委舊址會昌縣文武壩鎮文武壩村鄒屋,系清代建築,磚木結構硬山頂,一進上下兩廳,連左右耳屋共46間,面寬29.5米,進深28.5米。有院子、圍牆、門樓,基本完好。
1933年9月至1934年10月,中共粵贛省委機關就設駐在這裡,領導南線軍民積極開展了革命鬥爭工作。
過程
為了打破國民黨軍的第五次“圍剿”,鞏固和擴大中央蘇區的南線邊緣蘇區,開展和加強南方戰線的革命戰爭,1933年8月16日,經中央人民委員會第48次常務會議決定,在會昌文武壩建立粵贛省委,轄於都、會昌、西江、門嶺、尋烏、安遠、信康等七縣和興龍縣委、武西工作委員會、信康贛縣委,遠殖游擊區包括閩粵贛邊區各縣的廣大區域。
1933年8月,中共中央決定在會昌設立粵贛省委,並任命劉曉為省委書記。當時粵贛省委設立了組織部、宣傳部、婦女部、白區工作部等工作部門。
11月4日,中共粵贛省第一次代表大會在會昌林崗壩陳屋祠堂召開,大會選舉劉曉等37人為省執委委員,梁裕春等9人為候補委員,丁比興等9人為省監察委員,選舉劉曉為中央粵贛省委書記。省委機關駐文武壩鄒屋,不定期出版省委機關報《省委通訊》、《前線》。
1934年4月下旬,毛澤東同志來到這裡,指導粵贛省工作,迅速穩定了南線局勢,開創了“風景這邊獨好”的大好革命形勢。
10月中央紅軍主力轉移長征後,粵贛省委自然解體。
歷史作用
粵贛省委建立後,緊緊抓住粉碎蔣介石第五次"圍剿"的中心任務,領導全省軍民全面開展經濟建設,開展出入口貿易,打破敵人的經濟封鎖;開展靈活機動的游擊戰,牽制粵敵北進,很快使整個蘇區南方戰線的局勢得以穩定。
在粵贛省委的領導下,南線軍民積極開展南方戰線的革命戰爭,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經濟建設,大力發展了社會各項事業,為粉碎國民黨第五次的“圍剿”和支援紅軍長征作出了重要貢獻。
紅軍取得第四次反“圍剿”勝利後,蘇維埃區域不斷擴大。為了行政指揮的便利和發展南方戰線的革命戰爭,同時開發鎢礦發展赤白區間的貿易。1933年8月16日,中央人民委員會第48次會議決定在會昌設立粵贛省。轄於都、會昌、西江、尋烏、安遠、信康等七縣和興龍縣委、武西工作委員會、信康贛縣委,遠殖游擊區包括閩粵贛邊區各縣的廣大區域。8月下旬至9月初,先後建立臨時省委和省蘇維埃政府。11月4日,在林崗壩陳屋祠堂召開了粵贛省第一次黨代表大會,選舉羅邁、劉曉等37人為省執行委員,劉曉為書記。省委機關駐文武壩鄒屋,不定期出版省委機關報《前線》和《省委通訊》。
粵贛省建立後,55萬南線軍民在中共粵贛省委的領導下,積極投身於發展南線革命戰爭,進行蘇維埃經濟建設和發展社會事業之中,為粉碎國民黨的第五次“圍剿”和支援中央紅軍長征,作出了重要貢獻。
舊址為清末鄒氏祠堂,一進上下廳,面闊五間29.5米,進深28.5米,連兩側橫屋及樓房共46間,占地面積84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