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豫鄂邊區委員會舊址

中共豫鄂邊區委員會舊址

中共豫鄂邊區委員會舊址位於湖北省荊門市京山縣城20公里的新市鎮小花嶺,抗日戰爭時期,鄂豫邊區委員會和新四軍五師駐紮在這裡時,改小煥嶺為小花嶺,寓意抗戰之花漫山遍嶺。

基本信息

舊址簡介

舊址來歷
1中共豫鄂邊區委員會舊址
中共豫鄂邊區委員會舊址位於京山縣新市鎮小煥嶺村一組吳灣。舊址分東西兩院,占地面積650平方米。
1939年11月中旬,中原局決定在鄂中建立新的鄂豫邊區黨委,統一領導三地黨組織,黨委成員由鄭位三、陳少敏、李先念、陶鑄、任質斌、楊學誠等組成,黨委機關駐紮在京山八字門。
1940年10月,李先念帶領邊區黨委機關遷駐小煥嶺。中共鄂豫邊區委員會在小煥嶺駐紮了兩年之久,使小煥嶺成為豫鄂邊區抗日鬥爭的領導中心。中共豫鄂邊區委員會舊址是研究豫鄂邊區黨委機關革命鬥爭史及李先念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思想和活動的重要遺存。

建築結構
舊址是兩幢相連的清末中國傳統式民居四合院建築,磚木結構,坐北朝南。東院內設有司令部辦公室、會議室,西院為李先念、陳少敏同志以及警衛員、號兵等工作人員的居室。東院,三進二天井,面闊14米,進深20.9米,由門廳、過廳、廳屋、堂屋、前房、後房和廂房等14間房屋組成,建築的前檐用青磚砌築斗牆,兩側和房間用土坯磚砌築,廳屋的前後用槅扇門隔斷,天井用青條石砌築,後天井兩側二級青條石踏步;西院貼東院而建,二進一天井,面闊17.3米,進深18.9米,由廳屋、堂屋、廂房、天井構成。

舊址歷史

中共豫鄂邊區委員會舊址中共豫鄂邊區委員會舊址

1940年10月3日,1萬餘日偽軍在八字門和石板河一線不到50華里的狹長地帶,對京山八字門的邊區黨委和挺進縱隊指揮機關進行了7天7夜的“掃蕩”,共燒毀民房1000多間,大部分村莊化為廢墟。李先念司令員帶領機關部隊突出重圍,在距日偽軍據點兩三華里的地方與其周旋並多次對其重創,打死打傷日偽軍近百人。10月底,鄂豫邊區黨政軍領導機關從八字門轉移到小花嶺,在這裡建立了新的指揮基地。
京山縣黨史縣誌辦李甫清介紹:“1941年4月1日,鄂豫邊區第二次軍政代表大會在距小花嶺一山之隔的向家沖羅家祠堂召開,大會選舉產生了邊區正式的行政機構———鄂豫邊區行政公署”。
1942年3月13日,鄂豫邊區在這裡召開了第一屆抗日人民代表大會,頒布了《鄂豫邊區施政綱領》。”當地一位80多歲的張大爺回憶,在小花嶺一帶的藏軍洞、岩屋洞、蜘蛛洞、狗眼洞,都曾隱藏過新四軍的傷員,存放過五師的槍彈,還秘密印刷過邊幣和報刊。這期間,京山人民開展“大生產”運動,生產糧食支援邊區,人民民眾踴躍參軍參戰和擁軍支前。據統計,通過鄉分隊———區中隊——縣大隊——新四軍正規部隊這種成建制升級的途徑,京山就向新四軍五師輸送了12個縣大隊共4個團的兵力。至今,京山農村拿定期補助的新四軍老戰士還有2000餘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