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低產田改造

針對不同土壤的障礙因素進行中低產田改造,是提高土地生產力的重要途徑。 一、工程改造。 四、因土種植與合理施肥。

概述

中國耕地中有78.5%的中低產田,其中中產田面積占37.3%,低產田面積占41.2%。針對不同土壤的障礙因素進行中低產田改造,是提高土地生產力的重要途徑。改造中低產田比墾荒投入省、用工省、見效快。中低產田改造好了能長期見效益。中低產田改造的基本原則是統一規劃,綜合治理,先易後難,分期實施,以點帶面,分類指導,搞好技術開發,注意遠近期結合,並與區域開發、生產基本建設等緊密銜接。中低產田改造不單純是提高當年產量,而是著眼於根本性的土壤改良,提高耕地特別是要進行提高綜合生產能力的基本建設。針對不同類型中低產田採取綜合措施,清除或減輕制約產量的土壤障礙因素,提高耕地基礎地力等級,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在改造中低產田中應通過調整種植業結構,增加養地作物,增施有機肥,並進行生態農業建設,進行水、土、田、林、路綜合治理,提高土地的可持續生產能力。

中低產田主要障礙因素

中低產田主要障礙因素是乾旱缺水(4242萬hm)、耕層淺薄(2603萬hm)、土壤粘重(1938萬hm)、土壤酸性太強(899萬hm)、土層含水量砂量太高(764 hm)土體下部含砂太高而漏水(739 hm)、澇漬(681 hm)、鹽鹼(624 hm)、粘盤(467 hm)、礫石含量太多(359 hm)、潛育化(296 hm)、以及風沙、白漿、砂姜、鹼化、石灰板結和礦毒、污染等。

中低產田改造技術

中低產田是造成糧食產量低而不穩的主要原因。加強農田的基本建設對於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和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具有重要作用,推廣中低產田改造技術可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提高土地產出率,增加農民收入。在實施中低產田的改造時,要掌握好以下幾點:
一、工程改造。耕層薄,砂(粘)層出現淺的土壤,可採用淤積泥土(鋪砂)、搬運黃土、深耕等措施來打破砂(粘)層或加厚耕層;對於耕層較厚,砂層出現部位較深的土壤,要勤施肥、勤灌水。
二、修築梯田。對於在特殊自然環境作用下,導致的坡地梯改型耕地土壤侵蝕、土壤貧瘠和土壤乾旱,要通過實施修築梯田(水平梯田、隔坡梯田、緩坡梯田)為中心的田間水保工程,以增加梯田土體厚度,耕層熟化層厚度。在田埂種植草、灌,在山頂或隔坡內種植抗旱保水的樹或草灌,增加植被覆蓋。地面坡度較小的(5—10°)地方可修築水平梯田,田面寬度以12—18米為宜,坎高1.6—2.2米,坎外側邊坡>6°,斜邊距離12.5—18.5米,田面側坡2—3°。對於坡度>10°或10—15°之間的坡地,以修築隔坡梯田較為理想,要求平段田面寬8.5—12米,隔坡長度21—30米,平坡比1/2.5,蓄水埂高度0.25米較為適宜。而坡度>15°的坡耕地,主張退耕還林還草。
三、耕作培肥。因土壤貧瘠引起土壤乾旱的瘠薄培肥型耕地要通過深耕深翻,逐漸加厚耕作層,深耕時注意保墒,選擇耕翻季節,結合耙耱鎮壓等,深耕時還要注意水土保持,加修地埂。新修梯田及經過工程改造的土壤,也可通過深耕翻、秸稈覆蓋還田,種植綠肥,加厚耕作層,改善耕層的理化性狀和養分狀況。同時要增施有機肥,廣開肥源,實行堆漚肥、秸稈肥、畜糞肥、土雜肥共用,以及糧肥輪作、糧豆輪作。通過深耕培肥,使熟化層厚度增加3—5厘米。
四、因土種植與合理施肥。加強種植制度的改革,種植耐瘠耐旱養地作物。砂土區可種植花生、馬鈴薯等耐砂耐瘠作物;壤土區可種植豆類、穀子、糜子、高粱等養地耐瘠作物。同時,注意氮磷鉀的合理施用,尤其增加磷鉀肥的施用。
五、實施集水補灌工程。對於季節性水源充沛而缺乏灌溉條件的地方,可在農田整治的基礎上,結合地形特點,修築旱井、旱窖、人字閘等集水工程,並配套節水補灌設施,以滿足作物苗期和生長關鍵期對水分的要求。
六、大力推廣旱作農業技術。大力推廣以蓄水、保水、調水、集水、節水為主要內容的旱作農業技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