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簡介
自1999年開始,每年的3月21日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定的“世界詩歌日”——無論民族、無論膚色、無論年齡,凡是熱愛詩歌、創作詩歌的人們,都將每年的這一天,視為全世界詩人自己的節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立“世界詩歌日”,目的是希望為世界各地人們舉辦的各項詩歌活動提供一個契機,進而能夠帶動人們開展不同層次的詩歌運動。同時,“世界詩歌日”的出現,也有利於小出版社進入圖書市場以及年輕詩人作品的出版;有利於人們回歸吟唱傳統;有利於詩歌通過“和平、非暴力、容忍”這樣的主題活動,與戲劇、舞蹈、音樂以及繪畫等藝術形式開展對話、拉近距離;有利於詩歌摘掉“過時”的帽子,讓全社會重新感知和認識詩歌的價值。設立意義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決定,這一活動的主要目的是支持通過詩歌表達語言的多樣性,並讓瀕危語言有機會在其社區內得以聽到。此外,這一天也是為了支持詩歌回到詩朗誦的傳統,促進詩歌教學,恢復詩歌與戲劇,舞蹈,音樂,繪畫等藝術之間的對話,支持小型出版商和在媒體上創造富有魅力的詩歌形象,使詩歌藝術不再被視為是一種過時藝術,而是一種當今的藝術形式。
教科文組織鼓勵會員國,與地方和國家級的全國委員會,非政府組織以及公共和私營機構(學校,市政府,詩社,博物館,文化協會,出版社,地方當局等)積極參與慶祝世界詩歌日的活動。
設立背景
當今世界上存在著沒有兌現的審美需求。如果其人際溝通的社會作用得到承認,同時它仍然是調動和表達認識的一種手段,詩歌能夠滿足這一需求。過去20年來,許多會員國對詩歌的興趣明顯復甦,詩人的人數也有所增加。這是社會的需求,它觸動年輕人返回他們的根基。當外面世界無法抗拒的誘惑使他們遠離自己,詩歌是使他們能夠看到自己的一種手段。此外,隨著公眾越來越欣賞由詩人自己朗誦的詩歌晚會,詩人們作為個人扮演著一個新的角色。社會對傳統價值認識的轉變也代表了對朗誦和演說作為一種社交結構的接受。媒體和廣大市民仍然有拒絕認真對待詩人的趨勢。因此需要採取行動,擺脫這個過時的形象,給予詩歌在社會中應有的地位。在1999年10月至11月巴黎舉行的第30屆會議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決定宣布3月21日為世界詩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