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中心

世博中心

世博中心向南為世博會主題館,東面為正在建設中的世博軸和規劃中的世博會演藝中心及中國館。位於盧浦大橋東側,浦明路以北,世博軸以西,世博會規劃圍欄區浦東B片區的濱江綠地內,緊鄰浦東周家渡輪渡站、軌道交通8號線周家渡站和磁懸浮世博園站。建築東西長約350米,南北寬約140米。

概況

(圖)世博中心世博中心

【位置】:盧浦大橋東側世博園區B區濱江綠地
【用途】:2010年世博會運營指揮中心、慶典會議中心、新聞中心、論壇活動中心
【開工時間】:2007年6月8日
【預計竣工時間】:2009年10月
【面積】:14萬平方米
【長度】:東西長約350米
【寬度】:南北寬約140米
【建築概況】總建築面積約14.97萬平方米,建築群落由2個體塊組成,東部為多功能區,地下一層,中間主體地上兩層,兩側附房5層夾層,層面高度40米,西側為會議區,地下一層,中間主體地上兩層,兩側附房5層夾層,屋面平均高度40米,東西之間為頂部相接的2層連廊,下部為挑空的視覺通廊。

世博中心向南為世博會主題館,東面為正在建設中的世博軸和規劃中的世博會演藝中心及中國館。世博中心建築東西長約350米,南北寬約140米。上海世博園區內最大的鋼結構施工項目———“世博中心”工程。北接世博公園及黃浦江岸,東靠世博軸,南臨世博核心園區,西望世博公園及盧浦大橋

建築設計方華東建築設計研究院介紹,具有得天獨厚區位優勢的世博中心,將充分利用沿江景致,形成北區寬闊的公共活動空間。將主要功能區布置在沿江景觀面,將後勤區域布置在建築南側或內側。客流由共享大廳和觀景走廊進入各功能場所,而工作人員通過服務通道為各功能用房進行服務,流線不產生交叉和干擾。

特徵

(圖)世博中心世博中心夜景

世博中心的一個顯著特徵是建築布局充分利用沿江景致,通過合理設計,使建築的大部分功能空間能獲得最佳的景觀視野,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全景建築。世博中心的建築造型揉合了現代建築視覺理念,在排列方式上由西向東高低錯落,表達出一種既有整體循序而又不失變化的韻律美。設計師充分利用沿江景致及世博園區寶貴的景觀資源,形成晶瑩通透的內部空間和外部形態,同時體現節能和生態要求,也將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綠色建築,一座充滿智慧的建築。

通過合理的設計,使建築的大部分功能空間獲得最佳景觀視野,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全景建築。

設計時將地面設計成綠化用地,屋頂設大面積的景觀綠化,面積可達13300平方米,還將採用包含喬、灌木的復層綠化,既可與世博中心北側的世博公園形成富有層次的城市綠化體系,又可為人們提供遮陽、休憩的良好環境。

建設

世博中心建於黃浦江沿岸,外牆設計視線通透,不僅將浦江兩岸的風景盡收眼底,也大大降低了建築自身的體量。並可取得與濱江世博公園、黃浦江等景觀自然相融的效果。世博會後,這些建築群將構成以會議、展覽、貿易、文化為核心功能的新現代服務業功能集聚區,在推動上海現代服務業發展中發揮積極作用。

海世博會的永久性建築“一軸四館”,即世博軸心大道,世博中心、主題館、中國館和演藝中心已全面動工。世博中心西區正在進行第七層鋼結構吊裝,預計今年9月底可實現鋼結構封頂;東區正在進行第四層鋼結構吊裝,也將在2009年10月中旬封頂。

設計方案

(圖)世博中心世博中心內部

技術方面,設計方案按照減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環(Recycle)的3R原則,統籌安排資源和能源的節約、回收和再利用,減少對資源和能源的消耗,減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儘量減少建築對環境的影響,真正體現出“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世博會主題。

世博中心整個建築除使用有關節能環保的太陽能、LED照明和冰蓄冷系統等高新技術外,考慮到世博中心臨近黃浦江邊,該建築將採用江水循環降溫技術,避免空調產生較大的耗電量。另外,地源熱泵、雨水收集等節能技術也將被採用。世博中心在設計中對環保設備及它的後期功能利用都要求很高,把節能降耗發揮得淋漓盡致。 節能、生態、可持續發展,以人為本的生態理念,已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焦點。上海世博會正在這方面作出不懈的努力和有益的探索。人們翹首以待,世博中心能夠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綠色建築”,成為上海城市、黃浦江邊又一個新地標。

功能

(圖)世博中心世博中心

世博中心由四大核心功能和四個輔助配套功能組成。

四大核心功能

分別是:2600人會議廳、600人國際會議廳、5000人多功能廳和3000人宴會廳。世博中心配備的2600人會議廳,能較好地滿足各類大型會議、國際活動在場所規模和設施方面的需求;600人會議廳是按國際元首級會議需求配置的,可用於接待重要貴賓,吸引國際組織首腦會議;5000人大型多功能廳占地面積7200平方米左右,可舉行國際性大會和活動,而3000人宴會廳占地面積4800平方米左右,可同時招待用餐。

四個輔助配套功能

為其服務的四個輔助配套功能是:中小會議區、公共餐廳、貴賓區和新聞發布區。
世博中心作為2010年上海世博會永久保留建築,分別承擔著會中、會後兩種功能。根據國際展覽局通過的《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註冊報告》,世博中心是上海世博會召開上萬場各類國家元首級貴賓接待、會議、論壇、進行新聞發布以及舉辦大型活動的重要場所之一。

基於勤儉辦博的考慮,為確保世博會永久場館的後續利用和可持續發展,世博中心將永久保留並轉型成為國際一流的會議中心,不僅能承擔大中型國際會議、宴會和活動,還能承擔上海各類政務會議。同時,要確保世博中心成為“綠色建築”的典範和上海世博會的亮點。

活動中心

(圖)世博中心世博中心活動

世博會舉辦期間,世博中心將作為世博會運營指揮中心、慶典會議中心、新聞中心、論壇活動中心等4個活動中心,承擔大量重要工作。

運營指揮中心

世博中心位於黃浦江沿岸、世博園區中心,交通暢達、位置優越,是非常理想的世博會期間指揮監控中心選址。

慶典會議中心

世博會期間,世博中心將成為主辦國、各參展國、國際組織以及參展企業所組織的國家館日、活動周等各類大型重要慶典活動和重要外事活動的場所。

新聞中心

世博中心建有各種規的模新聞發布廳、記者工作室以及先進的新聞傳送設施和網路系統,可以向世界各地實時傳播世博會新聞,讓全球民眾第一時間感受世博會的盛況。

論壇活動中心

世博中心也是世博會期間的主要論壇場所,眾多的世博重要論壇和活動都將在這裡舉行。

節能環保

(圖)世博中心世博中心

世博中心在節能、環保方面堪稱近年來新建築的典範。它嚴格按照國家各項節能規範,並參考美國綠色建築委員會綠色建築分級系統(LEED國際綠色建築權威認證),對能源和水的消耗、室內空氣品質、可再生材料的使用等方面進行控制。

技術方面,設計方案按照減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環(Recycle)的3R原則,統籌安排資源和能源的節約、回收和再利用,減少對資源和能源的消耗,減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儘量減少建築對環境的影響,真正體現出“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世博會主題。整個建築將使用太陽能、LED照明、冰蓄冷系統、雨水收集等新技術,並按國際綠色建築的標準建成“綠色”建築。

世博中心將率先使用LEED國際綠色建築權威認證,這在國內還是首次。該認證技術是組織國際專家在建造中“全過程”逐一進行認證的,要求非常嚴格、難度也相當大,該認證分為高、中、低分,世博中心的目標是爭取高分。因此世博中心建築材料的選擇也相當“講究”。世博中心將儘可能採用環保材料,諸如大理石花崗岩等傳統大型建築通常使用的材料,會避免大量使用,取而代之的是新型環保、節能材料。

世博中心建築外牆考慮以玻璃結合鋁板、陶板、石材等形成不同的組合幕牆,採用的呼吸式玻璃幕牆系統和低輻射中空玻璃等新一代產品,形成了藝術與技術的有機結合與完美統一。多層次的活動空間,不僅豐富了環境,同時也滿足了人們對陽光和清新空氣等的追求。

世博中心臨近黃浦江邊,該建築將採用江水循環降溫技術,避免空調產生較大的耗電量。另外,地源熱泵、雨水收集等節能技術還將被採用。世博中心在設計中對環保設備及它的後期功能利用都要求很高,把節能降耗發揮得淋漓盡致。

會後作用

上海世博會規劃,建成後的世博中心將與周邊的主題館、中國館、演藝中心、世博軸等世博建築群和諧輝映,共同構成上海國際性會議和活動中心。世博中心建於黃浦江沿岸,外牆設計視線通透,不僅將浦江兩岸的風景盡收眼底,也大大降低了建築自身的體量。並可取得與濱江世博公園、黃浦江等景觀自然相融的效果。世博會後,這些建築群將構成以會議、展覽、貿易、文化為核心功能的新現代服務業功能集聚區,在推動上海現代服務業發展中發揮積極作用。

評價

通過新能源、新技術、新材料的廣泛使用和生態環境等方面的最佳化安排,世博中心將建成真正意義上的“綠色建築”,實現可持續的運營、使用與發展。建成後的世博中心以其富有現代感的外立面和高科技智慧型型“綠色”建築,將成為上海城市、黃浦江邊又一個新地標。

自然光照明、太陽能、LED照明、冰蓄冷等國際領先的高新技術將一一體現於“世博中心”。“世博中心”建成後,與周邊的上海世博會中國館、主題館、演藝中心等交相輝映,待2010年世博會後,這一建築群有望成為上海新崛起的“會議、展覽、貿易、文化”核心集聚區。

2010上海世博會展館一覽

一軸四館
世博軸 | 中國國家館 | 世博主題館 | 世博中心 | 世博文化中心
國家館亞洲阿聯館 | 阿曼館 | 巴基斯坦館 | 哈薩克斯坦館 | 朝鮮館 | 卡達館 | 黎巴嫩館 | 尼泊爾館 | 日本館 | 韓國館 | 沙烏地阿拉伯館 | 斯里蘭卡館 | 土庫曼斯坦館 | 伊朗館 | 以色列館 | 印度館 | 越南館 | 菲律賓館 | 高棉館 | 馬來西亞館 | 泰國館 | 汶萊館 | 新加坡館 | 印度尼西亞館 | 馬爾地夫館 | 東帝汶館 | 吉爾吉斯館 | 孟加拉館 | 蒙古館 | 緬甸館 | 葉門館 | 巴勒斯坦館 | 約旦館 | 阿富汗館 | 敘利亞館 | 寮國館 | 烏茲別克斯坦館 | 土耳其館 | 亞美尼亞館 | 亞塞拜然館 | 賽普勒斯館 | 喬治亞館
歐洲愛爾蘭館 | 愛沙尼亞館 | 奧地利館 | 白俄羅斯館 | 比利時館 | 冰島館 | 波赫館 | 波蘭館 | 丹麥館 | 德國館 | 俄羅斯館 | 法國館 | 芬蘭館 | 荷蘭館 | 捷克館 | 拉脫維亞館 | 盧森堡館 | 羅馬尼亞館 | 摩納哥館 | 挪威館 | 葡萄牙館 | 瑞典館 | 瑞士館 | 塞爾維亞館 | 斯洛伐克館 | 烏克蘭館 | 西班牙館 | 希臘館 | 匈牙利館 | 義大利館 | 英國館 | 保加利亞館 | 黑山館 | 摩爾多瓦館 | 馬爾他館 | 聖馬利諾館 | 列支敦斯登館
美洲
巴西館 | 哥倫比亞館 | 古巴館 | 加拿大館 | 美國館 | 秘魯館 | 墨西哥館 | 委內瑞拉館 | 智利館 | 安提瓜和巴布達館 | 蘇利南館 | 貝里斯館 | 厄瓜多館 | 烏拉圭館 | 巴拿馬館 | 尼加拉瓜館 | 瓜地馬拉館 | 多米尼加館 | 玻利維亞館 | 哥斯大黎加館 | 薩爾瓦多館 | 宏都拉斯館 | 巴拉圭館 | 格瑞那達館 | 巴貝多館 | 巴哈馬館 | 聖文森特館 | 聖露西亞館 | 海地館 | 聖基茨和尼維斯館 | 蓋亞那館 | 多米尼克館
非洲
摩洛哥館 | 喀麥隆館 | 塞內加爾館 | 塞席爾館 | 阿爾及利亞館 | 埃及館 | 突尼西亞館 | 利比亞館 | 南非館 | 奈及利亞館 | 尚比亞館 | 獅子山館 | 幾內亞館 | 幾內亞比索館 | 馬達加斯加館 | 馬里館 | 馬拉威館 | 厄利垂亞館 | 中非館 | 貝寧館 | 甘比亞館 | 模里西斯館 | 茅利塔尼亞館 | 烏干達館 | 蒲隆地館 | 盧安達館 | 查德館 | 尼日館 | 加納館 | 加彭館 | 吉布地館 | 剛果(布)館 | 剛果(金)館 | 多哥館 | 赤道幾內亞館 | 蘇丹館 | 賴比瑞亞館 | 維德角館 | 納米比亞館 | 坦尚尼亞館 | 肯亞館 | 象牙海岸館 | 葛摩館 | 辛巴威館 | 衣索比亞館 | 賴索托館 | 莫三比克館 | 索馬里館 | 波札那館
大洋洲澳大利亞館 | 太平洋聯合館 | 紐西蘭館
主題館
城市人館 | 城市生命館 | 城市地球館 | 城市足跡館 | 城市未來館
地方館澳門館 | 台灣館 | 香港館 | 黑龍江館 | 北京館 | 天津館 | 河北館 | 吉林館 | 山西館 | 內蒙古館 | 遼寧館 | 浙江館 | 江蘇館 | 安徽館 | 上海館 | 湖南館 | 湖北館 | 河南館 | 山東館 | 江西館 | 福建館 | 新疆館 | 廣東館 | 廣西館 | 海南館 | 重慶館 | 四川館 | 貴州館 | 雲南館 | 寧夏館 | 青海館 | 甘肅館 | 陝西館 | 西藏館
企業館中國鐵路館 | 國家電網館 | 韓國企業館 | 可口可樂館 | 上海企業館 | 思科館 | 中國人保館 | 震旦館 | 中國石油館 | 公眾參與館 | 通用汽車館 | 萬科館 | 信息通信館 | 遠大館 | 中國船舶館 | 中國航空館 | 太空家園館
組織館世界貿易中心協會館 | 國際信息發展網館 | 世界氣象館 | 聯合國聯合館 | 國際紅十字與紅新月聯合館 | 上海合作組織館 | 公共運輸國際聯會館 | 世界水理事會館 | 世界自然基金會館 | 東南亞國家聯盟館 | 全球環境基金館 | 阿拉伯國家聯盟館 | 國際竹藤組織館 | 國際博物館協會館 | 法語國家商務論壇館 | 博鰲亞洲論壇館 | 加勒比共同體組織館 | 非洲聯盟館
城市最佳實踐區寧波案例館 | 西安案例館 | 麥加案例館 | 溫哥華案例館 | 上海案例館 | 馬德里案例館 | 倫敦案例館 | 漢堡案例館 | 阿爾薩斯案例館 | 羅阿案例館 | 澳門案例館 | 成都案例館 | 歐登塞案例館 | 羅阿燈光案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